═【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1/11/0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大家來寫村史
********************************************************************
◎ 大家來寫村史
-談「村史」在鄉土教育中的應用
文/張振陽
書名: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社區史操作手冊
作者:陳板主編
出版時間:1998年12月初版、2001年6月再版
出版地點:台北
出
版 社:唐山出版社
頁數:209頁(含附錄)
鄉土教育的發軔
當代臺灣的鄉土教育的發展,乃是自解嚴後伴隨著政治本土化的呼聲而來,其當初的目標期待在教育內涵中以獨立的科目增加了台灣的比重,試圖翻轉以往教材中過度「中國化」的傾向,此即為現今中學教育中的「認識台灣」等科目產生的因由,而杜正勝先生的「同心圓」史觀即代表了這樣的認識,認為歷史教育應以台灣為中心,一圈圈往外認識世界。在教育內涵中灌輸每一個學生關於鄉土的知識,期待透過增進學生對於生活週遭環境的深刻認識,培養學生熱愛鄉土文化、珍惜環境資源的概念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試圖努力的目標,但在教材中增加台灣的比重卻僅可視為進行鄉土教育序幕,真正必須進行的工作在於,要讓學生與其日常生活中時時接觸的社區或村里環境有完整的認識,進而誘發內心對於週遭人、事、物的感動。換言之;與以往著重聯考與智育的教學目標相較,鄉土教育是認知、情意、技能並重學科,這有賴於教師透過更多情境的創造,以引導學生進入感受「鄉土」的氛圍中,而如何達成這樣的教育目標,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陳板主編的《大家來寫村史》一書中,提供了些許可資參考的經驗與方法。
《村史》一書的簡介
《大家來寫村史》一書是由文建會、台灣省文化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等合作舉辦之「大家來寫村史」活動中的各類資料集結而成,該活動於87年4月1日至88年6月30日,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結合10個種籽村工作團隊和當地居民,推動在地的村史參與工作。本書的內容有5個主要的章節,包括:
第一章:導論。內容介紹何謂村史?村史書寫的意義等概念的說明。
第二章:種籽村的構想與實踐。介紹用來協助村史的建構與增進社區認同的幾個方法,如村史博物館、紀錄片拍攝等等。
第三章:村史理論的初步建構。此一部份為訓練村史工作者基本能力所開設的工作坊當中的課程紀錄,包括村史書寫的特質與意義、種籽村在村史撰寫過程經驗的分享。
第四章:村史的心情故事。此部份是村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心得與感受的分享。
第五章:村史的工作資源。此部份在介紹可提供相關資源的公家與民間單位,如各個文化行政機構、博物館、學者、經費獎助等。
村史書寫對鄉土教育的意義
而對於鄉土教育的進行,本書可提供幾個重要概念供參考。鄉土教育重要教育內涵之一,即在於「培養愛鄉愛國的情操」(「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中《認識台灣(社會篇)》的課程目標),愛鄉情操的培養必須由理解自身成長的社區鄉里出發,而村史的寫作即為符合這樣的教育需要。村史運動者認為,村史就是社區的共同記憶,是社區居民對於過去事件的回顧與詮釋,透過共同參與建構村史的過程,社區居民得以重新思考社區過去發展的歷程,省察彼此在歷史過程中共同經驗的過往,有助於居民產生與增進相互間的認同,增加對社區的向心力,因而形成共同的社區意識,珍視社區中的自然與人文資源。
鄉土教育之所以在當代台灣深獲重視,乃在於認為之前深受政權意識型態掌控的史地教育,其過度的「中國化」而忽略了個人成長的鄉土,也背離了透過史地教育涵養個人對環境與文化重視,導致當前社會對於傳統的漠視與公民意識的薄弱。因此,鄉土教育的目標不應只是在認同的圖騰上以台灣代換中國,由記誦中國行省轉為台灣各縣,而是真正必須回到學生與學校所在的社區與村里,帶領學生「神入」切身的歷史事件、感受生活週遭的山川流水,甚至親身參與社區中的人文活動,放棄記誦的刻板教育,而更重視情境教學所能提供的認知與體驗,養成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與熱情,進而形成公民意識。村史的性質不僅只是代表一個聚落的過去,而是強調由該聚落的居民作為書寫的發動者,親身參與村史的策劃、資料收集與撰寫,因此,撰寫村史本身即成為一種有助於居民形成自主意識的活動。
村史的書寫方法與特質
換言之,如果承認鄉土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於協助公民意識的完成,而不是作為特定意識型態建構國族認同的工具,村史的撰寫將會是進行鄉土教育的重要方式,協助學生體驗其與社區間緊密的互動關聯,建立共同意識。《大家來寫村史》一書中認為,村史並不是要完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包羅萬象的出版品,一本客觀無不帶感情的編年紀事,而是期待每一個人就自身最有興趣的部份進行深入的了解,決定自己喜歡的主題,以個人關懷的角度介入村史,描述個人對特定事物的看法,廣而言之,這些主題甚至可以是非歷史的,只要是與社區聚落相關,包含生態的觀測、地理的實察、建築的描述、活動的紀錄等等,都可以作為主題而加以記述。之後,當學生完成作品之後,透過相互閱讀不同角度的書寫,以同時訓練學生對於不同事物與觀點的的理解與包容,建立更多元的視野。因此,教師可以將村史的撰寫當成一個工具,以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為設計,逐步帶領學生整理聚落中各類事物。在過程中教師應避免扮演主導者的角色,而讓學生自行決定主題與摸索資料收集與寫作的方式,而僅作為諮詢者提供方法上必要的指導。
另外,村史一書也認為,在紀錄的工具與作品的呈現,都不一定拘泥在文字或書面等型式,其他如紀錄片、攝影、地圖等工具,更可以提供不同的效果而使村史寫作更多樣化。而更重要在於,書中認為村史寫作應被視為一種工具,重點在於參與,而非完成的作品必須全然符合正式的歷史書寫格式,因此,教師在要求學生進行撰寫時,不應一昧要求一種「真實且全面」的書寫,而應期待學生在書寫過程中體驗與發現社區的種種面貌,進行自身角度的詮釋與觀察。
村史的資料大不易見諸於史冊或其他文字材料,因此一般出版品中的歷史記載僅能提供村史的骨架,至於血肉部份,則有賴於學生透過口述歷史的方式補足。因此,社區中的耆老便成為重要的知識來源,對學生而言,藉由詢問家中的年長者已獲得社區的歷史之餘,也有助於促進家庭的親情互動,使年長者有更多與家庭、社區互動的機會。另外,村史及社區活動各類資料的蒐集及撰寫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因此,學校可成立相關的社團或村史工作坊,讓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課堂之外,有更多的機會學習與操作相關的社區活動,有更多的孔道學習相關知識。
村史書寫與社區活動的舉辦
村史的撰寫最終目的既然在於建立社區意識,透過活動的舉辦是有效動員社區居民的方法,學校位在社區當中,經學童而與多數家庭皆有相當程度的聯繫,如可透過教學的進行,對社區總體營造貢獻部份心力,除可藉此進行機會教育外,與社區共創良好的生活環境,亦有利於學童的教育。村史一書所提供的幾個能夠蒐集村史資料與增進社區互動的活動,也可透過學校舉辦。如當中建議的成立村史博物館、舉辦家族收藏展、舊照片展、村史攝影展、紀錄片展,甚至可舉辦可實物操作的傳統產業、手工業的懷舊展,這些活動一方面可以累積大量關於村史的材料,一方面藉由社區的動員與學生的參與,雙方都可在當中學習到相當多村史的知識,這些互動的經驗也可助於增進社區的互動,凝聚社區意識,而經由共同歷史的建構,社區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瞭解道社區發展的一步一履,體會到更深的一體感,加強對於社區的認同。
以村史博物館為例,許多的中小學校在鄉土教育都有缺乏教學資源的困擾,紛紛期待成立資源教室以應付教學上的需要,這樣的資源教室經過適當的擴充,發動社區居民將家中的物品送至學校展覽,一方面可支援教學;一方面透過這樣的器物展覽,也有益於居民更能瞭解社區的歷史。而在活動當中,可嘗試讓學生由規劃、舉辦
到執行,都由學生主導,讓學生體會如何與社區多接觸?與居民打交道?這些實踐過程中的認知與體驗,絕不是書本上平面的「鄉土知識」能與之相比。真正的鄉土教育,是期待學校打破圍牆、走入社區,真正與生活的社區共同體一同教育下一代,是一個社區、學校、學童三分面都受益的策略。透過鄉土較學的進行,讓學生更融入社區,讓社區共具共同意識,依照這樣的概念,上述村史一書提供的社區活動,學校都可以更積極的參與,再提供資源的同時,學生也在其中獲得真正的鄉土教育。
村史書寫與協同教學的運用
由於村史內容的龐雜,通常不是擔任鄉土教學的單一教師所能勝任,於是這也是實踐教師協同教學的機會,將學校中包括各個專長的教師齊聚一堂,包含語文、史地、自然、社會,乃至於音樂、美術、體育等教師,也都因村史中包含這些材料,如民謠、繪畫、雕塑、民俗競技活動等,因此也期待這些藝能專長的教師投入與協助。而教師因常是由外地而來,對學校所處的社區所知有限,某些時候還有語言的障礙,這都相對提高了教師進行教學的難度,因此教師間的協同教學,甚至尋求社區的協助,都愈形重要,而外來的教師如何藉由尋找途徑進入新社區,如何去體會異地的所思所行,相信也是一個人生的重要體會,這樣的摸索經驗,或恐也有助於協助學童進入伴其成長,但卻常仍是一知半解的社區吧!
結語
九年一貫的政策歷經一段時間的試辦之後,即將進入正式實施的階段。當中揭櫫的十大基本能力中的第六點「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期待學生「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日本千葉大學教授,也是著名的社區營造工作者宮崎清教授曾提出一個概念:「Glocalization」,這是一個新創的字,其意為「think globally ; act locally」。深刻說明了鄉土教育的真正意涵,珍愛鄉土文化之餘,更期待普同的尊重全球其他的文化。而且,鄉土不僅只有自然環境與人工建物,更是在地所有人文活動的總合,因此,除真誠的關懷社區中的每位成員外,進而培養對所有自然與人文的人道關懷,才該是鄉土教育最終要涵蘊的氣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