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選前談地方教育施政專題8-5
選舉時節,人們或許容易迷失於媒體上的口水戰、或許心裡秤量的是政黨傾向、經濟訴求,但別忘了,教育更是地方政府該對人們負責的要項。
在精省以及《教育基本法》施行之後,掌管地方國民教育事務的權利,真正根據地方自治的精神,從省教育廳回歸縣市地方。主管地方教育事務的縣市首長,對教育有什麼想法?是否能夠疼惜孩子、努力思索讓人們活得更好,成為您最佳的投票選擇?
選前兩週,電子報將刊出「教育參與權,下放到你家門前」以及「投教育一票」專題報導,提供您思考地方教育事務的方向。希望藉由您的發聲、您的選票,讓教育更好,孩子更快樂!
零體罰!「宣示」良久,「落實」卻七零八落,在教育主管機關都宣示要消除體罰的今日,中間的落差為什麼那麼大?今天與您談談各地教育局對「不體罰政策」的宣示與落實。
(專題報導內容原刊於《人本教育札記》149期、150期)
是當真的嗎?
教育局對「不體罰政策」的宣示與落實
◎翁舒玫
二○○○年五月,台灣的小孩終於等到,一位明白「懲罰≠教育」的教育部長。新任部長曾志朗說:「百分之百反對體罰」。七月,教育部召開記者會,宣示:消除體罰,建立人身不受侵犯的學校。但,在二○○一年五月的問卷調查顯示,仍然有70%的小孩在學校被體罰。(註1)
不體罰政策的推廣,為何會嚴重失敗呢?教育部除了宣示,是不是該再多做什麼?事實上,隨著教育權的下放,許多教育事務的權利與責任,都已落到各地教育局手中。政策的落實與否,依賴的是各地教育局的作為。
教育局說有宣導;在地教師、家長卻沒感受
為了解各地的狀況,人本教育基金會十月中旬向21縣市(縣轄市)的教育局、教師會、家長團體發出問卷。教育局部份,共獲得15縣市的回應,分析回函,各地教育局對於「不體罰」政策的推動,可歸納為四個層次:
一、法規:依據教育部「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訂定「學校輔導與管教學生要點」,轉請各校依此精神實施(函文各校嚴禁體罰)。(各縣市幾乎都有列出此項)
二、研習:辦理相關的研習,尋求良好的師生互動。(以台北縣、新竹縣、台中縣、高雄縣為例,都強調將輔導精神融入訓導與教學工作,其他如,宜蘭縣、屏東縣、南投縣也提到相關研習。)
三、督導:請視導督學至校訪視,確實了解實施狀況。(新竹縣、新竹市)
四、查處:發生不當體罰事件時,嚴加查處,依法辦理。(新竹縣、彰化縣、台中縣、台南縣)
從各教育局的回應來看,確實有宣導「不體罰政策」;但,督導與發生不當體罰事件時如何查處,顯然不甚重視;至於,沒有回應的縣市,就無從得知該地對於此項政策的具體措施。
對照各地教師會、家長團體的回應,卻發現:半數以上的縣市被選了「否」或「其他…」,並不認為各地教育局有「積極宣導」;同一縣市家長與教師的看法,也有半數是填寫了兩極化的觀點。(註2)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除了每個人以不同的角度、身份,對「不體罰」政策推動的需求,有主觀的差異外;絕大部份原因應該是,在真實案例上,人們感受不到教育局的誠意、處理的確實,反而看到教育局的退讓。這也和上述層次三、四的不足,剛好吻合。
零申訴案的背後
這學期在各地教育局「不體罰政策」的推行下,台灣頭到台灣尾,七成以上的小孩,在學校被打手心、打耳光、敲頭、踹腳、捏臉、辱罵、不准吃飯…,還有老師新創的毛毛蟲、太空椅、御飯糰、懲罰箱(放入十大體罰方式,用抽籤來決定)…,工具含括愛的小手、棍子、掃把柄、椅子木條、熱融膠管…。狀況如此嚴重,但各教育局記錄的申訴案件,卻非常少,部份縣市甚至四年來,都是零件。
也許是各地教育局對申訴案件的定義較為嚴謹。但這數字,仍可反映出教育局申訴管道的缺乏;甚至,更反映出教育局不認真查辦的態度。舉例來說:
退讓一:怎麼都不知道?
某地教育局在面對體罰的申訴,毫無查辦行動。直到地方的民間團體出面,召開記者會,將真相擺上報紙。教育局的督學這才主動來電,說:「你們怎麼可以把學校弄成這樣?都不管學校死活!害學生沒有學校念。」
「可是這不是我們惹出來的,是家長來投訴,而且學校多年來的『名聲』是大家都知道的。」協助家長申訴的民間團體回應。
「這怎麼可能?我做督學做了十幾年,怎麼都不知道?」…「怎麼都不知道」的話,大大方方從教育局裡,最需要「探查民情」的督學口中說出,提出訴求的家長和民間團體,能不對教育局的態度產生懷疑嗎?
退讓二:尊重各校體罰自主?
又如,某校的愛心媽媽在升旗時遠遠看見,訓導主任叫出服裝不合格的學生,「啪」一聲,就打了學生一巴掌。她向校方提出抗議,訓導主任卻矢口否認打人。之後,她透過民間團體、協同議員,要求教育局查清這件事。調查的結果,確實「主任有打學生」。
這個確有其事的案子,教育局的處置竟是,行文到學校,請學校教評會對那個主任做出處置。整件事,就在教育局畏縮在「尊重校方自主」的處理下,不了了之,後來,隨著小孩畢業、主任轉走,一切事過境遷。難道,把制裁權放回給已經發生違法事件、無力解決的學校,就是「尊重校方自主?」
除了三申五令,更要依法處理
各地的體罰申訴,就在教育當局的含糊、或請校方自行處理的態度下,使得家長在申訴時付出很大的代價,卻得不到公正的回應。很多家長只好選擇隱忍(反正忍一忍,小孩就畢業了),而在眾人的隱忍中,教育的弊端,就在學校生根發芽、尾大不掉。
唯有各地教育局拿出決心--平時做好確實督導,提供公開的申訴管道;當發生案件時,能稟公依法處理--將整個公正的申訴機制、流程架設出來,獲得家長信任,教育的問題才能真正浮現,並被合理的處理。否則,縱使三申五令說要愛的教育、說「不可體罰」…,都不會讓學校當真看待,更不會讓家長相信「不體罰政策是當真的」。
註1:二○○一年5月,人本教育基金會針對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三地國中小學校所做的體罰問卷調查。
註2:另有一份各縣市家長、教師會理事長的問卷調查,詢問「貴縣市政府是否積極宣導不體罰政策」。
<Top>----------------------------------------------------------------------------------
教育新聞
大專院校與民間企業建立夥伴關係 管道大開
教育部表示,為加強大專院校與校外學習型組織的交流合作,擴展教育資源及相互認可學習成就,建立學習成就的累計與轉移制度,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及促進國民職業生涯,特制定「大專院校與校外學習組織建立夥伴關係」試辦要點,新生入學方式將可採計校外學習成就,其認可方式則由大專院校招生委員會訂立。
由於大專校院與校外學習組織建立教育夥伴關係實施二年以來,成效良好,教育部決定將該試辦要點納入技職校院法,最快明年起全面施行。屆時,學生在入學前及在學期間,經學校核可,從事與該系、科課程相同或相近之工作經驗、工作成就、教育訓練、研究發展等,並符合課程要求者,得申請抵免或採計學分,以不超過總畢業學分數四分之一為原則。
(民生報11/27、中央日報11/27)
青少年性行為愈來愈早 家長性教育待加強
衛生署昨日公布最新臺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生學校的性知識、性經驗大規模調查,發現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較五年前的調查提早,男生平均為十五點九七歲,女生為十六點一五歲。
另外研究發現,學校老師談「性」談得愈來愈仔細,不再略而不提或要求學生自習,青少年性知識也有進步;不過,「性」在大多數家庭中仍是禁忌,親子間極少討論性話題,顯示父母的性教育有待加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林惠生指出,父母可能因心態保守、性知識不足,不知如何啟齒對孩子談性,但他建議,父母應敞開心胸,接納孩子在成長中遭遇的各種問題,以善盡指導責任。(民生報11/27、中央日報11/27)
<Top>----------------------------------------------------------------------------------
徵求有教師甄試或代課考試經驗者填答問卷
親愛的老師與準老師,您好:
教師甄試制度實施以來,我們聽聞許多怪異、不合理的現象,如內定、關說,甚至價碼都頗為盛傳。但真實狀況如何還需要廣收資料。
基金會這份問卷,是希望各位老師提供具體實例,以釐清問題的癥結,並進一步尋求改善制度的方法。
此問卷無須留下個人資料,所以請盡量提供校名與親身遇到的困難,不論是各校聘任、聯合聘任、學校的代課考試、或您個人對於此事的意見,都請提供給我們。讓這件事在大家的合作之下由每年一次的痛,轉化為真正公平、光明的機制。
請到人本網站上填答、或下載問卷回傳--->>Here
人本教育基金會 謝謝您的幫忙
<Top>---------------------------------------------------------------------------------
人本正在尋找專業的工作夥伴
「一個只進不退的策略」
十二年以來,人本教育基金會憚精竭慮,以改革教育,重建社會,促進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發展為職志;除了已經引起相當的回響,累積一定的成果,最重要的,仍然是,我們已經結合了上百位真誠相待的同仁,相互提攜,彼此扶持,共同追尋個人、群體、以及整個人群的生命的意義!
雖然,人本的各項工作也因為景氣低迷的影響而愈形困難,但在經過一番思考後,基金會決定採取「只進不退」的策略來因應局勢,也就是我們並不以減少工作的方式來縮編人事。
反而,我們希望以較高的待遇,尋找有專業、有能力的工作夥伴,能夠為教改的工作拓展更多的面向。因為,我們相信,惟有我們更努力的做更多的事情,才能讓台灣有所改變,突破困境。
所以,如果您具有某種專業能力(舉凡推廣、遊說、採訪、輔導、企劃、資訊….),對於教育有著進一步了解的興趣,邀請您來參加「森林小學教師暨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人員培訓課程」,藉著課程與討論,協助您進一步了解人本教育基金會、了解教改現況。我們也將從培訓的人員中,尋找一起工作的夥伴。
加入人本教育基金會,您將會發現:
一、 可以在這裡發揮您的專業能力
二、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展現過的能力
三、 可以為全台灣的下一代,創造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
四、 可以改變我們共同的未來
有意願者,歡迎您與我們聯絡:
02-23670151#18 戴小姐 lichingt@hef.org.tw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