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1/11/28》═════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黑狗老師看教改
◎ 大和視窗 高學歷 低實力
********************************************************************
◎ 黑狗老師看教改
誰說我沒出息?
當男老師遇上白領新貴
文/黑狗
國內有一個知名的綜藝節目,跟很多標榜藉由媒體的力量幫助那些未婚但條件不錯的男女早日找到人生歸宿的綜藝節目一樣,這個節目也是藉由在節目當中的深度會談,進而達到撮合男女雙方步上紅毯的形式上目的。由於黑狗本身也是那種在感情的世界裡多次尋尋覓覓不成、還時而飲恨敗北的羅漢腳,所以我有時候也會收看這個節目。
就在最近,黑狗有緣跟一位常上該節目擔任解說的大學教授一同餐敘。由於這位教授十分健談,人也非常的幽默風趣,所以在餐敘的過程裡,黑狗藉著這位教授提出自己常上這個綜藝節目擔任解說員的機會,提出一個疑問:
找男老師來
收視率會降低?
「為什麼在這個節目當中,雀屏中選的男方不是竹科的工程師,就是醫師、企業家,還有上班族……;而女孩子卻常常都是小學老師、幼教老師、研究生、研究助理……難道節目沒有想過多找一些男老師來跟女老師速配這樣的情形會比較合乎人情義理嗎?」
那位教授的回答也很乾脆:
「那是因為男老師沒出息、講話不幽默、沒錢、無趣……;跟竹科的工程師、醫師、企業界的人比較起來,男老師顯得沒前途。所以節目考慮到如果盡是找一些男老師來上節目的話收視率會下跌,而且,講得難聽一點,我們節目如果盡是找一些男老師來配女老師的話,那些女老師搞不好也不想來上節目了……」
聽完這位教授這番「精闢的解說」,我覺得很難過,不僅如此,我還很生氣。
真的是這樣子嗎?同樣都是在學校教書,男老師在「相親節目」裡頭真的沒資格跟女老師速配?甚至,連一個簡簡單單出場的機會,都要比那些「科技新貴」或「社會菁英」來的少嗎?
這是一種歧視啊!
我不明白,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裡,女孩子學教育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賢淑的象徵,而男老師呢~「沒出息……」這是什麼觀念?這樣的說法不禁令人感覺到在今日學校教書的女性,她的人生目標彷彿就是用來輔佐一個企業家、醫師、工程師作為一個成就事業的條件……。
有作為者
多出身中小學教職
這樣的觀點也讓我想起盧梭寫的那本教育名著「愛彌兒」。那本書給我的感覺也好像是書中女主角蘇菲雅的人生目標就是被用來教育成陪伴書中男主角愛彌兒,或者,她的存在就是用來輔佐愛彌兒作為一個成就美滿人生的「條件」。而在愛彌兒功成名就之後,蘇菲雅也得以在陪伴愛彌兒的過程當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男老師沒有出息嗎?」
事實上,從老師出身而有所作為的例子,我現在就可以舉出一些。例如大法官翁岳生以前就是小學老師;歷任教育部長大多是以「中小學老師」為起點;立法院長王金平以前是國中老師,我們研究所裡的幾位教育部專門委員以及幾位國高中校長以前都曾是中小學教師……甚至於我們研究所裡的教授,大學教育系大部分的教授……
哪一個沒當過中小學老師?
而這些我上述所謂的「有作為的人」,還只不過是老師當中的極少數。更多更多的好老師是那種為善不欲人知,一輩子真的都是在種樹,在培養人才,在傳授真理……但是卻很少人知道他的存在的人。黑狗自己就曾經遇過幾個這樣的好老師,而我今天之所以想成為老師的最大理由,就是想以實際的行動來回饋那些不曾放棄我的老師們。
當然,黑狗也遇過一些很好的醫師工程師,企業家……,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有好有壞,有努力的有摸魚的,有壓榨別人的有犧牲奉獻的……這個道理十分簡單。但是,往後我畢竟是個老師,在社會上對於「男老師沒出息」這樣的說法,而且還說的理直氣壯的情形之下,我覺得自己也有責任。在面對這樣的挑釁(我指的不是那位講出這番話的教授,我的對象是「輿論」),我這個老師若是不反駁的話,別人還真不知道我們的立場在哪裡?試問一個連自己的立場都沒有勇氣去捍衛的人還談什麼作為?
經營家庭的好人才
今晚這段對話給我的啟示是,若真要對一個男人作出評價的時候,我相信在「某些地方」,我們這些學教育的人絕不會比那些醫師工程師差,而且還會比他們好很多……就拿「經營家庭」這件事來講,我相信我們這些男老師在往後的日子裡絕對是最有時間與精力來思考與實踐這件事的。
就在這場餐敘結束之前,這位教授半開玩笑的問我說:「同學你還沒結婚,要不要來上我們的節目啊?」
我想,若今天我有那麼一點意願參加這樣的活動,我也只是想證明一件事。我想證明,那些來參加錄影的女孩子如果真的有眼光的話就不難發現:「男老師」在某些方面比企業家工程師或醫師都好,而且好很多。
比較上的不可共量性
一個人一生當中所要面臨的抉擇是很多的,人生沒有那種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的好康。你若想要一個比其他人風光的事業,就很難擁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把家顧好,那他花在經營事業上的時間勢必也會因而減少,這是一個「取捨」的問題。所以,要拿男老師來跟那些社會菁英做比較,比比看「誰比較有出息?」那根本就是一個「比較上的不可共量性」;兩個基礎不一樣的東西,你要怎麼比呢?
再講的露骨一點,如果今天社會上硬要說我們男老師:「就是沒出息!」;那我這個沒出息的男老師是不是也應該舉證那些成功企業家、政客、一群醫死人不償命、告死人不用賠,還年收入上千萬的醫師律師……背後那一堆錯綜複雜的男女關係,利益輸送關係來反駁:「這些我們所謂有出息的人就是沒道德、沒良心、不知民間疾苦……你們難道不知道台灣還有很多人一個月只賺一萬八,還要賣女兒去買酒喝嗎……」
男老師啊,我們應該要對自己有信心,而且要很有信心……
女老師啊,醫師企業家或許很有錢、很幽默、很有前途……
但是,他們可不見得願意多花時間陪妳們走完人生的路……
◎ 大和視窗 高學歷 低實力
研究所熱潮的兩種效應
文/鄭老師
報載有6萬人參觀台灣的研究所博覽會,盛況讓一些台灣學術人士又怕又喜;喜的是有很多年輕學子對於研究所有興趣,怕的是造成學歷高實力低的學生。我認為如果沒有好好地正視這樣的問題,浪費教育資源事小,讓社會的產業結構失衡才是事大。
好工作
要買要趁早
從台灣的博覽會盛況,我想來談談日本研究所熱潮。
很多台灣同胞知道我曾在日本上過班,都會問我研究所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之間的薪水之差別。被問急了,我只好苦笑著說:「差別不太,只有3千元台幣。」
大家都報以95分驚訝加5分的同情:「你會不會覺得不平衡﹖」
「不會啊,因為所學的專長不一定和工作有絕對的關係」大家才稍稍釋懷。
「而且日本公司不喜歡錄用研究所的學生」聽了這句話,台灣同胞的臉上又寫滿了疑惑。
這是因為不論是就業或是升學,日本社會的想法和台灣大大不相同。
如果一個大學生決定畢業後要去就業的話,積極點的在大三就會去參加公司舉辦的各種講習(如果是熱門行業的話在大三就早就已經決定上班的公司了)。不積極的學生在大四上學期也會穿著藍色套裝開始拜訪公司參加集體面試等,或是和在特定公司就業的學長學姐「吃吃飯」「聊一聊」,除了問問職場狀況之外也看看可不可以讓學長學姐提拔一下什麼的。在日本中有句成語是「買青田」,也就是好的稻田要在還是青穗時就早點有慧眼,提早訂購以免向隅,真正的意思就是指這種大學生就業的情形。
就業組與升學組
人生的交叉路
升學的學生則是在大四時專心準備考試。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也提過,進入日本的研究所要透過考試的方式。如果是考自己大學的研究所的話,多半老師出的考題會較熟悉,但是還是要面對外校學生的競爭,不能太掉輕心。(考其它學校時,除了要留意考題方向之外,更要留心老師的動態,以免無法進入到心儀的老師的門下。)
在唱完畢業驪歌之後,就業組和升學組走上人生的叉路,擇了就業或是升學就不太可能再走到另一條路。就業組的就是進到公司的系統,為同一家公司鞠躬盡瘁,直到退休或是公司倒閉。而升學組則是從碩士念到博士,一路走到教職或是研究工作。對於普通公司而言,除非一個碩士畢業生的專長恰好是在他們的研發項目,否則他們會比較傾向錄用大學畢業生。特別是文科的研究所畢業生,很少會到一般公司去上班。
就業或是升學的二分法,一直到最近5、6年才有改變。我就讀的大學在這2、3年,開始對於在職或是曾在公司行號上過班的人敞開了研究所的窄門。有些科系明白地在招生簡章上註明「社會人士的入學辦法」。不急著繼續一頭栽進學術圈,也有些碩士畢業生會去普通的公司行號上班。
在大學畢業時選擇了就業或是升學,但是後來又再回頭去升學或是就業,這樣的轉變至少有二個原因,一是日本的大學未來要朝向學校法人的經營型態,盈餘變成是學校關心的重點之一,廣開大學之門也是開闢財源的方法之一。另外一個原因和台灣相同。社會整體不景氣,大學畢業的學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好先到學校窩一陣子。(或是不知道自己能幹嘛或是想幹嘛,只好騎驢找馬邊走邊看。)
活絡學術圈v.s降低研究品質
就整體而言,社會人士進研究所對於日本的學術圈來說不見得是壞事。在職生可以直接帶來了外界的新鮮空氣,給學校老師們適當的刺激。但是相反的,不去就業的學生大量地湧入學校的研究所,造成的「研究所熱」就不是好事。「研究所熱」不能直接地反應到學生對於學術的熱愛,因此研究所學生的品質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學生們在進入研究所時,並不是以學術為終身職志,研究所老師也難以拿以往自已苦學的情形來要求學生有高水準的研究成果。在決定要不要讓學生畢業時,也得先衡量學生是不是要繼續進入博士班,再來決定高低標準。因此造成一些學術水準不是很高的碩士論文出現。這是讓我覺得惋惜的部分。
日本雖然也是注重學歷的社會,但是他們的短期大學(相當於我們的大專)和專門學校提供了具有專門技術的年輕人才。特別是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在畢業之後都是直接到產業裡發揮自已的特長。因此日本的「研究所熱」不會讓我擔心學歷結構和產業人口變形等問題。但是看到台灣的研究所博覽會盛況,讓我不由自主地杞人憂天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