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立委選前報導

═【立報】════════════════════════════

                                   

═══════════════════════《2001/11/3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立委選前報導

 

    教育論壇  書名: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

 

【教育小報報】

********************************************************************

  教育立委選前報導

 

教育 有沒有色香味具全的牛肉套餐?

 

記者蘇瑛慧報導

 

選舉決戰關頭逼近,即使之前被世界盃棒球賽轉移了目光,但在開始倒數計時的情況下,有了急速加溫的態勢。本報徵詢了幾位教育委員會的立委,是否願意將「牛肉套餐」端上桌面,首先得到陳景峻委員的同意。陳景峻委員自承是此次選舉中,以適合的「調味」與先進的「烹調」技術,將「新鮮材料」熱騰騰上桌的候選人。依著擔任第4屆立法委員期間,連續6個會期在教育文化委員會的豐富經驗,陳景峻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瞭解,以及執著的熱情。

 

除弊與全面提升品質

 

面對即將加入WTO的世紀,我們的教育該培育什麼樣的國民才能禁得起考驗?才能無懼接受各種挑戰?陳景峻認為現階段教育改革的重點,不在於提出新的改革方案或口號,而是要朝著「除弊」與「全方位提昇教育品質」兩方面著手。除了必須要改革陳積已久的弊病,讓台灣的教育環境有一番新的氣象外,更要藉由提昇教育品質,讓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國民,不僅能適應新世紀的社會,更能開創國家新的未來。因此他提出六項教育方針:1.建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教育。2.政府與學校的分工須重新調整、劃分。3.提昇教育資源的運用效能,鼓勵民間的力量投入。4.完成教育行政組織再造的工作。5.落實學校本位、實現以學生為學習權主體的教育6.積極扶助弱勢,縮短主流與弱勢的差距。

 

關懷弱勢 終身學習

 

教育工作必須從「民主」出發,同時也要具備「進步」的精神。這是陳景峻一直堅持的施政理念。君權時代的教育由政府主導,教材是全國統一的版本,教法強調記憶,考試只為了科舉作官。民主時代的教育,政府應是輔助的角色,邀請並結合民間團體的力量,打破威權,對教育政策有所商議,直至目前為止,已與家長會、教師會、教改團體……有過多次聯手改革成功的經驗。但陳景峻希望有更多民眾參與,使教育更為公共化與多元化,從事教育工作者,不管是教育部的官員、立法委員、教師、專家學者……等等,都應具備「開放討論」觀念,讓所有人民都有機會和能力,去享受教育的資源,去參與教育的事務,才能培育出具有判斷是非及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的國民,如此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及方向,才有生命力,也才可以說是屬於台灣的教育。

 

依循以上原則,陳景峻對於教育各階段提出具體措施。共分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級中學教育、高等教育4階段,除此以外,在關懷扶助教育弱勢、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育行政再造工作的持續推動、建立各項教育評鑑指標與落實評鑑工作4方面,亦有相當看法。

 

學前教育提前 應重視幼教環境

 

學前教育部分,陳景峻注意到5歲左右孩童,因為家庭富裕、父母期望、無人照顧種種因素幾乎已進入幼稚園就讀,政府必須正視此種趨勢,對於幼兒教育的環境、教學品質,負起監督管理之責。首先要提供足夠的環境,普設公、私立幼稚園,在數量充足的情況下,著手進行品質的提昇。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以及促進良性競爭,陳景峻亦提出幼教券的補助,審慎考量金額多寡及發放標準。為了因應幼稚園的廣設,在師資部分需要預先做好培育工作。否則就如目前的九年一貫,即將全面推動的同時,卻不見相關培育課程。此時重新劃分師資培育學程階段,陳景峻認為是有必要的,將幼稚教育與小學一、二年級合併為幼兒師資培育學程,在幼兒教育有著課程銜接連貫的功效。

 

基礎教育方面,1.提昇師資的質與量,完成教師三法(教師法、師資培育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的修法工作,2.均衡地方教育發展,3.革新課程並建立評鑑民間教科書之機制。主要重點在課程革新與評鑑機制上。課程設計應以台灣為主體性,以台灣為主軸,再延伸其他(各國或各科)學習內容,避免過於瑣碎的記憶,學生除了具備國際觀,更希望藉由母語教學與鄉土教育,增進學生對國家的認同與鄉土的關懷。評鑑則不一定要由政府主導執行,可由民間團體例如學會、媒體代行,但應由中央制訂指標,並對各版本售價有一標準,以促成公平、透明、客觀的理想。

 

高級中學教育的主張則有以下5點。1.推動高中職社區化,鼓勵設置綜合高中,均衡各地區高中職資源。2.建立多元彈性的入學管道與學制,增加高中職互轉的機會,並推動跨校選修制度。3.完成「技術及職業校院法」的立法工作,以建立一貫性的技職教育體系。4.找回技職教育本身之主體性,走出安置教育的角色。5.鼓勵發展有特色之技職教育,落實證照制度,並強化技職教育與職場的互動性。

 

擴大大學就學貸款 鼓勵企業獎助

 

配合學習型社會與終身學習的教育趨勢,陳景峻認為高等教育類別應多樣化,各大學應依其研究、教學、服務(回流教育)等功能發展各自特色。另外完成「大學法」的修法工作,進一步促進大學自主,減少政府對學術研究之干預亦是之後致力推動的目標。近年來學費連年調漲,每年國立大學有10%的調幅、私立大學則為3%,美其名是拉近公私立大學的距離,即使今年因為經濟不景氣,調幅略低,但對於學子而言,仍是叫苦連天。雖然有就學貸款及獎助學金的設置,陳景峻以為作用不大,就學貸款畢業後還是要償還,而且學生剛踏入社會,就背負債務,心理及經濟負擔可想而知。獎助學金亦是僧多粥少,僅有少數人受惠。因此除了擴大政府就學貸款和獎助學金之外,積極鼓勵企業補助及設置獎學金才能發揮更大效益。政府對私立大學的補助應注重於「放寬私人捐贈的稅金優惠」、並「酌收私人辦學之土地租金」,如此方能真正拉近與公立大學之差距。

 

對於關懷、扶助教育弱勢,也就是偏遠地區、低社經地位、原住民、身心障礙這4類學童,陳景峻不敢有所忽略。他主張1.輔導制度之功能應加強,並結合各界資源協助關懷中輟生。2.加強對偏遠地區的投資,充實軟硬體設施。3.協助低社經家庭學子,減少非智力性的學習失敗。4.搶救原住民母語及文化傳承,盡速發展原住民民族學院,期望對於教育品質及相關課程設計有所助益。5.充實身心障礙者的受教資源,並且發展個別化教學,重視特教師資的培育工作,並建立無障礙的學習環境。

 

民間大學與社區學院的設立已有大幅增加的趨勢,這是落實終身學習的重要措施,各級政府應提供必要之協助,將學校的資源與社區結合,落實資源共享的理念。為了鼓勵積極進修,陳景峻建議政府部門應優先給予公務員帶薪教育假,並擴及至民間企業,對於在職進修者,應修法給予租稅上的優惠,學費可以在所得稅中列舉扣除。此外明確劃分中央地方權限的教育行政再造工作仍需要持續推動。而教科書選用的評選機制與教師專業評鑑,其相關評鑑指標之建立與落實評鑑工作皆為陳景峻此後的關注重點。對於之前6個會期在教育委員會的政績,他說表現有目共睹。對於以後,他期待再有一次機會能在瞬息萬變的教育改革中貢獻己力。

 

 

 

(回目錄)

 

  教育論壇  書名: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Notes from a Mud Hut

 

作者:奈吉爾.巴利

 

譯者:何穎怡

 

出版社:商周

 

文/雲章

 

對於人類學家,你有什麼想像?多數人對於他們的印象,總不脫帶著浪漫的眼光,以救世主般的姿態進入蠻荒,與天真純樸的土著們一起生活,了解他們神秘而未知的世界,並將鮮為人知的冒險傳奇故事帶回人間。

 

然而,這些故事(或說是研究結果),到底是真實存在的事實,還是由人類學家詮釋的真實?由於田野研究多半位處偏遠、人跡罕至(所以才有研究價值),因此那些深入蠻荒、冒險犯難的故事,鮮少受到質疑或挑戰,樹立了所謂的權威地位,而這些權威的人類學,也成為難以檢證的神話。

 

揭開田野研究的神秘面紗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的作者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10多年前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定有許多人期待這樣的內容,然而,作者卻採用另一種觀察的角度,看待他的田野研究,並且行之於文。

 

沒有聱口頡牙的學術用語與晦澀難懂的人類學理論,這本田野工作的通俗作品紀錄了一個天真的人類學家,初次進入非洲喀麥隆某個不知名村落,進行田野研究的過程。對於田野調查背後的神秘面貌,他在書中的描述令人拍案叫絕。

 

(以下楷體)

 

英國的學術生涯奠基於幾個經不起研究的假設。首先,如果你是優秀學生,便會成為不錯的研究者。第二,如果你的研究做得不錯,書就鐵定教得不壞。第三,如果你善於教書,便會渴望去做田野調查。上述關聯通通不成立,優秀的學生有時研究成果可怕。學術表現傑出、名字經常出現在專業期刊的研究者,有時教起書來愚蠢乏味到讓學生以腳投票,像非洲艷陽下的晨露般消失無蹤。

 

(以上楷體)

 

在人類學系教了幾年正統學說的巴利覺得缺乏學術成就,於是他想起他的老師,那些曾經深入田野進行研究的老教授,在講課遇到瓶頸時,隨手深進裝滿民族軼事的破布袋,炮製出一些曲折複雜的故事,馬上可以讓學生靜下來,投以敬畏的眼光。

 

作為一個人類學者,進入田野進行調查彷彿成為一道洗禮過程,那些在田野中發生的一切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經過記憶的去蕪存菁、選擇性記憶與遺忘的篩選,往往都會成為震驚文明世界的偉大發現,這樣的嚮往之下,巴利決定著手進行田野研究,並開始尋找經費與地點。

 

進入田野的第一步

 

尋找地點也有訣竅:政治環境太過惡劣的國家,刪除;語言系統太過複雜的國家,刪除;獨裁統治的國家,刪除;疾病叢生的國家,刪除;如此尋覓的結果,巴利選擇了北喀麥隆一個被忽略的山地民族-多瓦悠(Dowayo)。自此開始他的田野研究,雖然直到他出發前,他還不清楚這個民族到底長得是圓是扁,一切才剛剛開始。

 

認識當地的傳教士是第一步,雖然傳統人類學家諄諄教誨年輕人類學家不該待在教會的陽台,應該走進部落做研究,然而巴利卻發現,傳教士不完全都是猖獗的文化帝國主義者,傳教士對當地語言、文化、翻譯的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支援,對於初來乍到的人類學家而言,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協助。

 

研究助理是研究支柱

 

田野研究最重要的不是研究題目,而是研究助理。這個在傳統偉大的田野作品中極少出現的人物,其實對研究者而言是進入田野的鑰匙。透過懂得英文的多瓦悠助理,巴利才得以真正了解多瓦悠的語言與文化,當然,田野中的研究者與助理的關係,相較於已開發國家的學術界所理解的教授與助理關係相當不同,巴利的助理有如他的貼身保鑣、翻譯、廚師、徒弟以及管家,但在某種程度上,巴利也必須負責助理的一切所需,包括他的食衣住行以及在部落中的尊嚴。

 

有了助理的穿針引線,田野工作還不算正式開始,所有研究前的瑣碎事務與行政流程,在在影響了研究的進度,處理這一切讓人頭痛的必要手續的過程,足以寫一本厚厚的「田野調查不可不知」的教戰手冊。當然,這些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血淚,也證明了田野調查的困難度,果然非常人所能忍受。

 

本書揭露的最重要的事實是:真正接觸到多瓦悠人的巴利發現,土著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天真而純樸、懂得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存,擁有文明世界少見的深刻生態智慧。巴利遇見的土著們,有些經常對他亂開玩笑、有些說話前後矛盾、有些人老愛佔他便宜、甚至有人怪他的研究工具中為什麼沒有獵槍,方便多打一些獵物……。

 

探索研究對象的過程中,巴利逐漸進入田野的生活脈絡,了解真正的多瓦悠的文化,絕對不是他幾個月的研究時間可以完全摸透的,而田野研究的價值也不並在此,從文化相對論的角度而言,他永遠不會完全了解多瓦悠文化,正如他的皮膚永遠不會變成黑的。可是研究的過程,那種在渾沌中突然靈光一閃的發現感動,卻深深撼動這個天真的人類學家。

 

對於所有身在田野、或正準備進入田野的人而。巴利的經驗雖然或許比不上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的熱帶憂鬱經驗,然而他在田野中的困頓、反省與體會,都將有助於所有研究者建立一些基本的態度,掀開田野研究的神秘帷幕,摘掉學術理論的虛無光環,田野研究,就是進入另一種未知生活的挑戰。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