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十萬青年救電視 「無盟」講座「鬥陣」行

═【立報】════════════════════════════

                                   

═══════════════════════《2001/11/06》═════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十萬青年救電視 「無盟」講座「鬥陣」行

 

    他山之石  潛意識學習 老師上課不喊專心點

 

【教育小報報】

********************************************************************

  十萬青年救電視 「無盟」講座「鬥陣」行

 

第四場

 

講題:公集團電視的生命史:前世、今生與未來

 

講者:馮建三(無盟召集人,政大新聞系教授)

 

整理:記者李潔茹

 

地點:台灣立報社

 

主辦: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

 

協辦:傳播學生鬥陣、台灣立報

 

形成公集團電視 改革電視生態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共5場的講座已進入第4場,講師是無盟召集人、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講題由「撞球論──電視改革,先幫助台視與華視」進一步修正為「公集團電視的生命史:前世、今生與未來」的探討。

 

這一天講座會場的氣氛與前3場有些不同,一方面是因為馮建三老師選擇坐在與學生靠近的位子,而不像先前講者與聽者之間有段距離,這一天的氣氛似乎更為輕鬆;一方面也是因為討論的時間增多,講者主講的時間約只有1小時,有1個半鐘頭的時間皆由馮建三老師帶著學生討論與發言,氣氛雖然輕鬆,但許多人的表情仍是一種「千萬不要叫到我」的緊張,但事情不能盡如人意,每位同學都發言過了,整個討論才結束;另一方面是這一天來聽講的同學少了一半(到場的有16位同學),也許是因為適逢選舉日,大家都回家投票去了,這一天討論的活絡程度就顯得有些不足;馮建三老師甚至拿出了他的牙線、儲值卡來當「誘人」的獎品,不過大家顯然沒有因為牙線而動搖,但現場倒是多了噗嗤的笑聲。

 

前世今生

 

談「公集團電視」的前世,馮建三告訴大家,事實上,「公集團電視」並不是太過於創造性或發明的東西,從過去台灣50年來的12種媒體法律中,再到1990年代的媒體改革運動,及1975年到2000年一些政治人物的言論主張,都可看出「公集團電視」此一概念的端倪。

 

再談「公集團電視」的今生,「從台視華視公共化」到「公集團電視」,無盟對無線電視改革的訴求更為鮮明,馮建三指出,無盟創立的4句宣言仍在,但如今的重點有所轉移,「公集團電視」的概念便是在推動改革的過程中不斷與贊成或反對的人對話所激盪出來的。

 

「公集團電視」要如何形成?馮建三認為,應協助台視與華視的結構調整,以公權力帶動二台的產權公共化,並逐漸走向合併,最後與公視結合成為公集團,發揮規模經濟的作用,培植實力在未來變化多端的電視環境中,維持一定的表現水平。馮建三說:「這些電視台自己感受到危機,如果台視只有台視、華視只有華視,無法應付市場競爭的壓力,他們已經感受到要擴大規模。」擴大規模的方式有幾種,一種是現在看到的策略聯盟,四台研發的數位電視,而無盟認為可以透過公政策的力量來導引結合,結合也不需要馬上做,在還沒編預算、更改法律之前,台視、華視、公視應先做長期的協調。

 

未來

 

在認識過去、理解現在之後,研擬未來的策略,讓個人、社團都能感受力有所出就變得非常重要。

 

在研擬未來策略的前提是,這批學生在經過無盟前3場演講後,已對於無盟的訴求與主張有所認同,甚至願意投身其中,才能討論這樣的問題。

 

馮建三首先提出對台視、華視與公視的員工及主管階層應先施力,由於是要幫助他們,當然得先讓他們感覺到這是對他們好的,否則在推動中會受到很多阻力。

 

接著,馮建三就請大家共同來思考,應該怎麼做?

 

引發改革熱忱 宣傳行銷都重要

 

東吳政治系三年級學生林牧之認為,改革需要熱忱,而學生應是較能著力的對象,一般家庭要顧全生計,也缺乏資訊來源,對學生如能引起像是歐美在60、70年代社會運動的改革熱忱,就能進一步激起全台的民意來改革。他也提到像是政大、世新的學生可以每個禮拜到台北車站發傳單、擺攤位,宣傳理念。

 

輔大社會系四年級林永立表示,從學生著手是很好,但是應該更廣泛,甚至可以由形象好的偶像或公眾人物拍公益短片,年輕人就會注意,接著再告訴他們公共化是什麼。他認為宣傳很重要,而之後也有一些同學提出要拍廣告來宣傳,馮建三老師也回應,廣告的創意一直沒機會發揮在告知觀念,透過公益廣告來宣傳可能是不錯的方法。

 

同學們大概都是朝引發學生熱忱及行銷宣傳來思考,也有許多同學在同儕之間討論這個議題時感到挫折,也有同學提出連傳播科系的學生都不看公視、對無盟的理念覺得好高騖遠。

 

公共電視不好看?

 

世新口傳系張熒芬就說到自己有許多同學根本不看公視,因為沒看過好看的公共電視,像是英國的BBC,所以他們覺得公共化的策略是遙不可及的,因此張熒芬認為應該先從傳播科系本身先引爆這個話題。

 

台大新研所碩一研究生莊文菁則表示,她贊成公共化,但是仍然太過遙遠,如果抓路人來問,根本不知道公共化是什麼,她以個人經驗指出:「我跟念國中的妹妹一起看『橘子紅了』,我問她有沒有發現沒有廣告,她才發現到原來公視沒有廣告,原來公視不是商業媒體。」莊文菁認為,像她的妹妹才是國中生而已,可能不能了解公共電視的必要性,但是她可以先知道公共電視的優點,讓她接受公共電視。

 

輔大新傳系二年級許立潔也跟爸爸談過要公共化的問題,但是爸爸並不認為公共化之後電視會變得多好。

 

透過這幾位同學的發言,可以發現共同的一個困難是,大眾並不認為公共電視是很好看的,馮建三在先前的演講中也指出,由於台灣有公視已經是有7、80個頻道的時候,公共電視的概念也先被扭曲了,認為公共電視就是不好看的,不若國外公共電視的發展。

 

關於傳播科系學生都不關心的問題,也有同學認為應該也從傳播科系的教授老師開始,就算學生本來不關心這個議題,但是如果是老師所出的作業或是考題,大家就不得不去注意。馮建三則擔心如果是考試,可能引起學生反彈;而如果傳播科系學生都不想了解,或是一下子就誤會,就引不起話題,所以下一波的活動可能還是會選擇從校園開始。馮建三老師也請大家幫忙,回去找老師、同學、朋友、系學會……等等,只要有20、30人,就能像這樣辦演講活動。

 

聚斂還是分散?

 

不容諱言,這樣講座聚集的力量是否能繼續累積?對無盟及這批學生都還是一項考驗,無盟希望能透過這樣的討論與想像,找到可以繼續聚集的方式,在聚集中,為台灣的媒體環境尋求更大的改變。無盟也提出幾點方式拋磚引玉:

 

1.蒐集媒體勞工運動的相關資料,建檔並建立資料庫。

 

2.蒐集相關媒體新聞,建檔並成立資料庫。

 

3.發行無盟電子報,成立電子報編輯團隊。

 

4.有意願加入傳播學生鬥陣,持續媒體改造工作。

 

5.成立自主性無盟讀書會,從事知識生產。

 

如您對無盟有任何意見或想得知進一步訊息,可上無盟網站(http://tvdemocracy.nccu.edu.tw/)或傳學鬥網站(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二者皆提供訂閱電子報的服務。

 

 

(回目錄)

 

  他山之石  潛意識學習 老師上課不喊專心點

 

編譯\實習記者葉嘉寶

 

如果有機會經過教室,每隔幾分鐘,我們幾乎會都聽到疲倦的老師對著學生大喊:×××,上課給我專心點。

 

不過,研究人員很早就知道,學習未必需要全神貫注。針對此一觀點,波士頓大學的一群科學家現在提出更進一步的看法,他們認為,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是有可能的。

 

再者,這群科學家在即將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中的一篇文章表示,即便人沒有刻意去做,大腦在執行某些特定工作時,極為得心應手,毫不費力。科學家指出,這項發現也建議,教室應設計成讓學生可透過潛意識方式學習的一個場域,即便他們是以有意識地學習方式學習。然而,這項發現似乎也顯示,即使我們嘗試不去收視(聽)周遭的廣告和其他訊息聲響,它們仍可能會進入我們的意識裡。

 

點測試證實學生的敏感度

 

領導此一研究團隊的波士頓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渡邊健雄,測量被實驗者對一件尋常事務的改善能力:觀察一整群點(dot)朝同一方向移動的趨勢。這些移動的點只是被實驗者「參與」(involved)不相關的記字工作時的部分背景(background)。再者,這些點朝同一方向移動的趨勢是如此不明顯,以至於一開始沒有被偵測出來。即便如此,被實驗者對這些移動的點和它們的方向,變得更加敏感。

 

渡邊健雄說,這項研究呈現了深刻的意義。他說:「老師可以在黑板上抄一些他們希望學生學習的生物科專有名詞或數學公式,學生更可能會把它們記下來,即使這些專有名詞或公式只是寫滿字的黑板上的部分背景。」

 

渡邊健雄說,如果以剛好聽得見的音量播放外語錄音帶,同時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練習發音,這將可改進他們的發音或字彙辨識能力。

 

但渡邊健雄說,這項研究的另一面顯示,大腦對外在環境極為敏感。這個特性對早期人類助益良多。但在今日的資訊叢林中,這種特性卻造成大腦難以避開不想接收的訊息。

 

渡邊健雄和他的研究團隊所觀察到的這個現象,被認知和大腦生物學的研究者稱之為「預示效果」(priming),意即,大腦若曝露在刺激裡,即便是在一種不知不覺的狀態,它還是繼續在學習。

 

哈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巴兒已完成一項實驗,他讓一些尋常物體如桌子或汽車的圖像在螢幕上快速閃過,由於速度極快,以至於被實驗者看不清楚圖像內容。接下來巴兒問被實驗者所看到的事物名稱,他們回答不出來;然而,如果給他們4項選擇,有21%的被實驗者能正確地找出答案。

 

研究支持潛意識有助於學習

 

潛意識學習過去以來備受爭論,因為研究者無法證明它是如何發生的。但是類似巴兒和渡邊健雄所做的研究,都找到可偵測潛意識學習的方法,即使對被實驗者而言,潛意識學習實在還難以捉摸,以致於難以了解。

 

巴兒說:「這是一組新的證明,足以顯示潛意識學習是在潛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我認為它改善了潛意識和無意識學習的名聲,並且它將吸引優秀科學家投入這個領域。」

 

不過,研究者強調,專注於學習一件事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公司設於舊金山灣地區、利用電腦程式幫助學習障礙兒童練習閱讀的「科技學習股份有限公司」(Scientific Learning Corp.)首席科學家莫內尼契指出:「在特別不專心或在睡眠的時候,讓大腦曝露在某些事物下,將可以有效地改變腦力的討論,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很高興可以做到這點。」

 

莫內尼契說,雖然預示現象已經使人充分信服,不過,沒有人知道如何利用這個力量,去幫助學習困難者,例如,幫助他們加速外語的學習。

 

(取材自洛杉磯時報)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