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哈利波特電影觀後感專題

═【立報】════════════════════════════

                                   

═══════════════════════《2001/12/13》═════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哈利波特電影觀後感專題

 

   他山之石  學生打工是個階級問題

 

【教育小報報】

********************************************************************

       哈利波特電影觀後感專題

 

記者呂淑姮報導

 

自從「哈利波特」的小說推出以來,這位魔法世界中頂頂有名的小巫師就以其獨特魅力橫掃全球,從書裡紅到書外;隨著「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電影上映,更是將這股「哈利旋風」推向高潮。

 

再看網路上的哈利盛況,許多網友組成社團,討論小說與電影、音樂、遊戲等等,就連12月份的TIME雜誌,封面用的都是在電影中飾演哈利的小童星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在電影上映之前,台北東區的SOGO百貨公司前面,甚至還擺了個倒數計時的大型看板,倒數電影的上映時刻,造勢噱頭十足;翻開報紙上的電影時刻表,也可感受到這波來勢洶洶的哈利旋風。

 

秀朗國小六年級的劉同學表示,跟原著比起來,電影版雖然有些劇情刪掉,和書不太一樣,但還是很好看;「因為故事滿長的,電影時間只有2個半小時,所以有些精采的劇情沒有演出來!好可惜,希望第2集可以把大家覺得精采的片段都拍出來!」

 

「最喜歡的角色?當然是哈利波特啊!」劉同學篤定的說。她也說到,班上有些同學是不喜歡哈利波特的。原因呢?「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些同學覺得世界上沒有魔法這種東西啊!他們不喜歡科幻型的。」劉同學說,他們班上喜歡的這一派也不會去說服不喜歡的那一派,「大家喜歡的東西不一樣嘛!用不著去說服別人喜歡。」

 

看看各國小的網站留言版,也可以發現哈利波特有多麼受歡迎。學生們在留言版互相交換電影心得,有人問好不好看、有人寫自己的感想,有學生則是留:「自己不會去看啊!」甚至還有學生互相討論,哈利波特的PC

 

GAME,大家打到第幾關了呢?抓到「金探子」了沒?

 

河堤國小的蔡老師,則是帶著班上學生一起去看哈利波特電影,當作一次校外教學。蔡老師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有想像力的電影!「可以啟發學生的想像力這一點很不錯。」蔡老師分析,這個「哈利波特」創作之所以會受小朋友歡迎,「因為主角與他們年齡相仿吧!」

 

蔡老師說,因為電影中的主角和學生年紀差不多,在電影中又大出風頭,所以學生都難免有點心理投射作用,把自己代入主角中去幻想。「但是,有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其實哈利他們的確是做了一些違反校規的事情。」蔡老師說,站在教育者的立場來看,這點是值得商確的。

 

蔡老師表示,因為自己是成人,可以判定事實對錯,但如果是小孩,難免有判斷力不夠的時候。「對於規定,如果認為有不合理的地方,應該在你違反規定之前就先提出來討論,而不是違反了規定之後再來後悔。畢竟許多規定,例如校規,都是為了學生的安全為出發點而定的。」

 

至於班上學生,可不是看過電影就算,蔡老師也要他們提出觀後感來討論。「我班上25個學生中,有13個人看過原著,有部分的人已經看過電影,跟著校外教學又去看了一次。」蔡老師說,有3個學生表示他們不喜歡這電影,但是理由並不具體。「他們說,喜歡哈利波特很『機胎』!這是他們小孩子的用語,意思叫做機車加怪胎。」蔡老師笑。

 

「來看電影的小朋友都很興奮!氣氛很熱鬧!」微風廣場國賓影城的行銷企劃副理楊舒雅說。「看這一片的特色就是,小朋友特別多!甚至還有父母把小孩帶來微風廣場,自己去逛街,請我們的工作人員把小朋友帶進場。」

 

楊副理表示,自己也很喜歡這部電影,「很有趣、很讓人期待的電影。」從電影上映以來,許多團體踴躍團購電影票,師生團體與公司行號都反應非常熱烈,也有不少老師帶著學生一起來看,當做校外教學。

 

「不過電影時間滿長的,很多小朋友都坐不住。」楊副理說,也是不少小朋友會看電影看到一半,就跑出來外面玩、上廁所,造成戲院還兼鐘點保母有趣現象。

 

「陳國華身心診所」心理師黃怡翔博士對於哈利波特,則提出不同的看法。「我希望父母與老師能在看完電影之後,能夠和小孩討論,讓他們釐清幻想與現實的差異性。真的有魔法嗎?掃把真的可以飛嗎?」黃博士認為,要讓年齡小一點的觀眾能夠分清楚現實與虛幻是很重要的,不要讓小孩子沉迷在幻想中出不來,那樣對誰都沒好處。

 

「因為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們兒時的幻想,」黃博士笑,每個人小時後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跟別人不一樣,擁有特殊的才能、擁有改變既定事物的能力,在「哈利波特」裡面,每個希望、夢想都變成真的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突破社會規範的渴望,」黃博士說:「在電影中,哈利與朋友們在深夜裡溜出校園,違反許多校規,結果到最後,他們卻是讓自己學院成為冠軍的大功臣、大英雄。」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現實世界中,「你想那有可能發生嗎?學生不被處罰、不被開除才怪!」黃博士說。

 

胡適國小一位家長李宏文表示自己的小孩國小4年級,「放心,小孩子是分的清楚現實的!」李宏文說,在讀4年級的小孩把3本哈利波特小說都看完了,也不會覺得字太多、看不下去,看完之後,仍然是故事歸故事,現實歸現實。

 

「電影娛樂的成分居多,教育意義我覺得是沒什麼。」李宏文認為,其實這電影與其他迪士尼的卡通差不多,就是一種娛樂效果;至於教育意義,很抱歉,沒有。

 

另一位家長張素子也這麼認為:「其實就是娛樂吧!就跟侏儸紀公園、玩具總動員一樣,差不多啊!」張小姐表示,如果電影有教育意義的話,大概就是團隊精神吧!「大概因為我兒子是個國小六年級的學生,所以當他看到電影中哈利的隊伍獲勝、學院總冠軍的時候,他會很高興。」

 

至於電影的周邊產品,是否也讓家長花了一筆錢呢?張素子說,如果在以前,兒子一定會要求買電影玩具,像是侏儸紀公園的恐龍、玩具總動員的巴斯光年等等,「大概他年紀漸漸長大了,所以興趣轉移了吧?這看完電影,我兒子倒是沒要求要買飛天掃把、買魔法杖啦!」張小姐哈哈大笑說。

 

電影中的一些黑暗面,或是較為暴力與恐怖的情節,是否會對年紀小的孩子造成影響?張素子認為有。「以前我兒子在看一些卡通的時候,看到有比較超現實的畫面、情節,像是機器人的頭從兩個變四個啦、暴力打鬥啦,他晚上都會做惡夢。」

 

張素子在了解到小孩做惡夢的原因之後,也就開始禁止他看一些暴力畫面的卡通。小孩的娛樂突然被刪減,是否會覺得無聊?「會啊!我看他就很茫然,不知道要做什麼。」張素子也提到:「跟小孩一起去看哈利波特的時候,旁邊的小女生就不敢看最後壞人被消滅的部分。」

 

「娛樂的部分就歸娛樂,」華納兄弟電影媒體公關主任林家宏說。林主任表示,觀眾能喜歡這部電影,表示這電影的確有獨特的魅力,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當然電影中也會有光明面,例如哈利與朋友間的友誼,也有黑暗面,例如哈利的父母雙亡、有大魔頭想致哈利於死地這些都是,但這都只是構成電影的元素之一,與教育意義無關。

 

「很有想像力,但不是最好。」一位媒體工作者莊小姐提出對電影的看法。莊小姐認為,哈利波特的確很有想像力,在同類型的電影、創作中,水準都不差,但是其中最成功的應該是行銷手法,而並非電影本身。

 

「你可以在書店中看到一整個專區的哈利波特,其他的作者就沒有這種優厚待遇。」莊小姐認為,看過電影之後,「覺得沒有輿論說得那麼好!」之後又一直聽到關於哈利波特有多好的消息或報導,「難免讓人有點抗拒心理吧!」

 

莊小姐說,在早期,「哈利波特」這樣著重於想像力的創作並不流行的時候,其實那時候的主流觀點,是不希望學生太有想像力、太特立獨行的,學生最好乖乖的聽話,那才好教。直到近年,大家開始驚覺:「原來我們的小孩想像力是這麼的貧乏!」這時候才不再繼續打壓學生的個人思考。「如果真要講教育意義,大概就是對於小朋友的想像力啟發吧!」

 

網站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中文官方站

 

http://harrypotter.tw.warnerbros.com/

 

金探子從畫面上飛走後,迎面駛來的是霍格華茲特快車,下車之後你可以去學校讓分類帽分類,然後註冊成為新生;接下來可以去斜角巷採購,或者到遊戲區去訓練自己當個搜捕手。

 

採訪後記

 

說真的,自從聽到「哈利波特是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這個說法以來,就很想訪問看過的老師、學生,真的有這種感覺嗎?教育意義?採訪完之後,很明顯的,從大家的茫然反應發現,那只不過又是宣傳上的一個小把戲罷了。讓想去看電影的人(可能有些人並不被准許看這部電影)有個冠冕堂皇的好理由,讓反對這個「教育意義」的人有個不以為然的論點,好去尋求可以讓哈利波特不那麼囂張的辦法。

 

結論是,無論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都必須對這電影的一切念念不忘;電影的吸引人、爭議性都是有的,但是最後都比不過其行銷策略之成功的搶眼。

 

 

(回目錄)

 

  他山之石  學生打工是個階級問題

 

編譯/盧永山

 

凌晨3點,凱倫的室友回宿舍睡覺,但凱倫正準備去工作。目前就讀曼徹斯特城市大學主修英語及政治的凱倫,就像其他成千上萬的英國學生一樣,被迫得去打工,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

 

凱倫在曼徹斯特機場的班有時是從凌晨5點開始,她說:「我的班不是從早上5點到下午2點,就是從早上10點到傍晚7點;有時候在周末,我從下午1點45分工作到晚上10點45分,這實在是很恐怖的班!值早班時我得搭公車,然後就會碰到一些喝醉酒的人騷擾我。我每次上班都是12個小時,因為搭車就花掉3小時。」

 

今年21歲的凱倫上周末辭掉工作,因為今年是她大學的最後1年,且工作時間太長,已超過她能力的負荷。她說:「我辭掉工作後最想做的事就是讀書,我整個暑假幾乎都在工作,我本來只想做幾星期的。」

 

20歲的喬目前是曼徹斯特大學二年級學生,主修社會學,她一邊上學一邊在酒吧打工。喬說:「在早上的時候,我常覺得精疲力盡,因為我才剛剛下班;但幸運的是,我每個星期只需上11小時的課。我的班時間很長,從傍晚6點到清晨3點半,每個星期上3天。我很多朋友都在酒吧打工,對於功課,我們都得打馬虎眼。在這裡工作的幾乎都是學生。我必須繳助學貸款,所以不得不打工。」

 

英國的許多大學都設立了就業站(job shop),每年幫助學生找到10萬個支薪工作。曼徹斯特市也開始動員,每年提供學生優質的兼職工作機會,包括零售業、餐飲業、酒吧和娛樂業,另外還有各大學自行提供的工讀機會。

 

對英國學生而言,打工已經是家常便飯,就學生的收入來評估,可以說學生的打工和全職工作沒什麼兩樣。南岸大學教授錢德勒及坎普的「改善學生財務狀況」(Changing Student Finances)研究發現,從1992至1993這個學年開始,26歲以下的英國學生在學年期間有打工的比率成長了1/3,成年學生打工的比率更多出2倍。在此一學年期間,每5個學生中就有3個以上有打工,其中有一半的學生是在學期期間打工,4/5的學生是在暑假打工。

 

這項研究調查了2千名大學生的收入、支出和負債。錢德勒及坎普發現,學生打工是一個階級問題。來自不富有家庭的學生比富有家庭的學生,更有可能在學期期間打工。

 

整體而言,學生平均每周工作14個小時,但有近1/4學生每周工作超過20小時,多數學生做的是需付出勞力的工作,包括餐飲、零售和個人服務,這類工作通常薪資差,學期期間每小時平均只有4.38鎊,超過一半的學生時薪不超過3.95英鎊。這樣的薪資遠低於國家最低薪資標準,而近1/4打工學生學期期間的月薪低於國家標準。

 

學生打工可獲取一些工作經驗,但錢德勒說,從多數學生從事的工作內容來看,他們可獲取的工作經驗貧乏得可憐。根據這項研究,只有1/10的學生認為學期間的打工對學習有正面影響,卻有半數學生認為打工有害學習。學生抱怨他們因為得打工的緣故,經常覺得疲倦、身體負荷超載,而抽不出足夠的時間念書。

 

對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打工對於他們取得大學文憑少有助益。今年稍早,1名教育選舉委員會的委員建議,將學生每周工作時數限制在12小時,但委員會後來承認,除非改善不富有學生的財務狀況,否則這個政策無異是自我欺騙。

 

波爾頓研究中心創意研究主任葛洛夫教授指出,以往英國社會還會區分全職和兼職的學生,現在根本沒有差別。葛洛夫說:「過去全職學生能夠以優閒的方式坐在讀書館念書,現在這種景象已不復存在,學生通常必須不按正常作息地長時間工作,有些學生必須在午餐時間離校,因為他們得打工。」

 

葛洛夫說:「對全職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難題之一是,必須在暑假工作,而且要拚命地打工,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必須賺錢付學費和生活費,而且還得繳貸款,並且為明年的開銷做準備。」(取材自英國衛報)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