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1/12/2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十萬青年救電視
「無盟」講座「鬥陣」行
◎ 回應時間
◎ 後記
◎ 四退專題(下)
********************************************************************
◎ 十萬青年救電視 「無盟」講座「鬥陣」行
第五場
講題:做個最in的閱聽人──制衡媒體的幾種方法
講者:余陽洲(無盟執委、世新新聞系講師)
地點:台灣立報社
主辦單位: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
協辦單位:傳播學生鬥陣、台灣立報
記錄整理:記者李潔茹
轉眼間,每隔周周六舉辦的5場次無盟講座已到了最後一場。從郭力昕「談八卦文化v.s.公民社會」開始,參與的學員們漸漸體會到我們的媒體真的有「病」;方念萱談網路這個新媒體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使我們省思網路雖然作為一個新的媒介,但如要建構一個能理性論談的公共領域,最好還是要有可以面對面的空間。
林麗雲談的則是官控商營媒體的前世今生,概略地帶領我們看到台灣媒體的生態環境,這也正好搭上最近正吵得凶的「黨政軍退出三台」的議題,聽過無盟演講的人就會知道「民營化」其實被賦予太高的期待,「公共化」才是能挽救台灣電視的開始;馮建三則讓我們理解一個「公集團電視」的理想與實現,幫助台視、華視公共化之後,再與公視組成公集團電視,不僅能為人民帶來更好的電視品質,也能發揮規模經濟的作用,以厚植實力面對眾家媒體與市場的挑戰。
第5場的無盟演講,請到的是世新新聞系講師余陽洲老師,這一天,他頭戴著棒球帽,看起來充滿活力(雖然耳鬢有點斑白不小心洩漏了年紀……),約2小時的充實演講,帶來許多制衡媒體的真實案例,讓在場20位左右的學員聽得認真,因為無盟演講的內容可是在學校上課聽不到的。
打破無冕王的神話
「閱聽大眾是一種平衡的力量,可以決定傳播制度及媒介提供的服務。...可惜一般大眾,包括閱讀、觀看與收聽的人在內,都低估了自己的力量。」
──W. Schramm(錄自羅文輝,《無冕王的神話世界》)
余陽洲談如何制衡媒體,要分二部分,一個是內在修為,一個是對外發功。要先能認識媒體、了解傳媒的運作,並能自我充電及演練(讀/比報、看電視等等),才能進一步談如何制衡。
首先要認識媒體、了解傳媒的運作:
1.傳媒的運作與表現(隱)含有意識型態──總是反映出資者的價值觀/利益;因此,閱聽大眾必須注意、或甚至提防的是──媒體雖然擁有自主潛力,卻難免充當期「幕後老闆」的代理人。
2.傳媒各自擁有其獨特的符碼型式、美學觀,以及作業常規;換言之,媒體的類型決定其訊息內容,進而可能影響閱聽大眾(對於刊播內容)的感知與評估。
3.傳媒訊息的意義,(其實是)可以由接收者決定;因此,閱聽大眾不必完全接受,或甚至可以拒絕/否定媒體所要傳達的意義。
制衡知能的充電站
如果自己沒有堅定的意識型態,就總會是被影響的。有那些是我們可以獲得前述內向修為的內涵,可以培養比較堅定的信念結構的充電站?
1.印刷媒介:有同學提出他喜歡看報紙的社論及讀者投書,但這是綜合性的,余陽洲希望是更縮小範圍、更專業性的雜誌,有同學說「新聞鏡」、「新聞評議」(現在變成Newsletter)、「目擊者」;余陽洲則拿出「媒體識讀教育月刊」(有興趣的話,可以打電話要要看)、「媒觀」、「媒體see
see看」(是富邦文教基金會出的)。
2.電子媒體:公視周日晚上「別小看我」(主要是針對兒童的媒體識讀,得到這次新加坡亞洲電視節的最佳兒童節目,沈春華主持的常態性節目)、「媒體識讀」(公視企劃的特別節目6集,讓你知道媒體背後的那隻黑手)、每周五教育電台的「媒體觀察站」(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主持,以前是台視記者)。
3.網路:網站是最多的,輸入「媒體識讀」,可以出現「媒體識讀推廣中心」;輸入「媒體觀察」,會出現「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另外,「媒體/媒介公民教育」、「媒體/媒介批判」、「媒體/媒介素養」、「媒體制衡/制衡媒體」、「媒體監督/監督媒體」……等都是關鍵字。
在內向修為之後,接著就是對外發功。制衡媒體的方式,余陽洲分成3種來談:
一、單打獨鬥
1.打官司爭取公道,如呂副總統、小S和阿雅。但這需要有錢有power的人才做得到。
2.直接去電、投書,或親赴媒體抗議。錢學員是余陽洲在社大的學生,某一次對於電視某節目不滿,直接打電話去,但是電視台愛理不理,原因就在於觀眾何其多,他不過是一名觀眾而已。林義雄在上次總統大選前,聯合報的報導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造成不好的影響,林義雄親赴聯合報抗議,聯合報派出總編輯接待解釋,所以可看出個人有沒有power的差別。
3.投訴消費者保護機構(如消基會,但很少人會找消基會)、新聞自律組織(新聞評議會,但被謔稱為「沒有牙齒的老虎」,沒有制裁權)、媒體監督團體(如「媒觀」,幾次公布有關媒體新聞報導的評鑑,讓新聞媒體跳腳)、或相關行政單位。
4.要求政府主管機關負起責任,如李小姐;在7、8月間,有一陣子抓煽色腥新聞抓得很緊,就是因為這位李小姐錄下了煽色腥新聞、打電話並寄發公文到新聞局廣電科(發了公文就一定要處理),要求他們負起責任。
二、聚眾活動
1.旗幟鮮明地集體退報(1992年11月)。
2.散兵游勇的拒絕消費(1994年7月),自立報系當時不能賺錢,大老闆台南幫要脫手,為要抗議這種唯利是圖的作法,號召大眾拒絕到7-eleven消費,但散兵游勇的方式要成功,太難了。
三、眾志成城
1.「新幹線」有線電視業者降價(1998年9月)事件中的林里長是怎麼做的?
林里長找來40幾個里長開會,發抗議函並發動里民拒繳費用,因cable是地方性的媒體,跟民眾的關係要好才行,隔了1個月之後真的降價了。這是1個制衡媒體(系統業者)的成功案例。
2.「歡樂龍虎榜」節目單元喊停(1999年11月),富邦文教基金會陳執行長怎麼做?
11月24日民生報報導,「歡樂龍虎榜」後天要播出辣妹猛男秀新單元,裸露尺度讓藝人心跳,隔日「富邦文教基金會」發文到新聞局及華視,要求嚴正查核此節目,26日華視就發文給「富邦文教基金會」及新聞局,決議停止新單元播出,這過程不過3天,這絕對是非常成功的制衡媒體(節目外製公司)的案例。
「富邦文教基金會」找來22個團體連署,包括台灣大哥大、金車飲料等廣告主,及與媽媽相關的團體等,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一個當紅的節目主持人錄製的節目單元喊停。
3.「最佳女主角」塑身廣告撤播(2000年12月),黃教授怎麼做?
「最佳女主角」找來14歲的王瞳拍「返老還童」的塑身廣告,名噪一時,但隨即因網路上抗議聲浪太大,黃河南只好決定撤播。這是因一封由淡大女學會發出、在網路流傳的抗議信,而達到制衡媒體(廣告主)成功的個案。
實際操作
在了解幾個制衡媒體的案例之後,身為一個閱聽人,該如何進行實際操作呢?
1.鎖定制衡對象
2.考慮投訴單位
3.選擇結盟團體
4.形塑自我身分
5.準備監測紀錄
6.投書、發函(參表)
余陽洲問大家:「你們會不會去做?」大家一時間沒什麼反應;余陽洲強調,如果從來不去試,就永遠不知道效果。
◎ 回應時間
監督媒體事不關己?
當記者看到演講快結束,余陽洲問大家會不會做,而大家都一臉茫然時,不免有點失望,難道是因為監督媒體耗時費力、抑或是事不關己?
會提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記者有個好朋友就是媒體暴力下的受害者,怎麼說呢?從上個月某狗牌周刊大肆以封面及聳動文字報導「邪教教主誘姦1百名台大政大女學生」開始,至今一直是台灣媒體追蹤的焦點及大家吃飯配菜的最佳話題。
事件一開始,政大貓空行館BBS的宗教版就出現了熱烈的討論,灌水灌到上了貓空討論話題的頭條;在整件事情都還妾身未明的時候,就有些八卦到極點的人在BBS上放話,像是:「我剛剛吃飯時看到那個教主的臉出現在電視上,喔~好噁心喔……」,或是妄稱想要追一個學姊,卻發現學姊是去那個教會被韓國牧師「睡」去的豬頭,在BBS上如此熱烈,電子媒體更是追到了教會門口。
新聞標題應是:「神秘的大山教會」,就看到畫面中有一隻出現在門外的手,對電視記者搖了搖之後,「砰」的關上門,這位記者就自己演繹說:「令人不禁質疑,如果是正派的教會,為何如此神秘?」
身在這教會的朋友告訴我的竟是完全不同的情狀!他表示,記者沒有告知,一早就殺來教會,偌大的攝影機鏡頭對著教會大門就大剌剌地要採訪,他只是一個單純的學生,怎麼招架得住,當然是希望之後有教會發言人出面再來採訪;誰知道那個記者極其隨便地就下了「神秘教會」的判斷。
這位朋友經歷了媒體的暴力,當他得知余陽洲的演講內容後,他才深覺監督媒體的重要性,甚至願意實際去操作;在這事之前,監督媒體對他彷彿是非常遙遠的事。不可諱言,就如余陽洲所說,媒體也許就是吃定了大眾漠不關心的心態,才為所欲為。
◎ 後記
由於是系列講座的最後一場,在余陽洲演講結束後,由無盟執委管中祥及傳學鬥召集人盧永山帶領學員輕鬆吃喝座談,大家都聊了一下對此次活動的建議與褒貶。
世新新聞四王聖霖大膽地提出乾脆大家就選定一個節目一起來監督媒體,不過,當場並沒有同學附和。
同系的李家瑋表示,來這邊聽到的都是在課堂上沒聽過的東西;政大新研所碩一胡耿維及台大新研所碩一莊文菁則提出「分級」制是不是比較好的問題,莊文菁表示,她會來參加講座,是因為所處的環境無法給她多元的聲音,所以希望來這邊能尋求到更多的對話空間,因此,她提出2點建議:1.來聽講的同學從大學橫跨研究所,程度不一,可討論的空間就會變少,希望以後能分層分級來做;2.理想的討論空間,在人數上應該再少一些,否則在討論時,大家不敢講出心裡的話,或是容易模糊焦點。
關於人數與分級,管中祥的回應是,名額定30人是因為他們知道一定會有人走掉;他也認為如果是在討論知識,的確得考慮做分層,但如果是在討論人類的未來,分層應是不重要的,而他們也考慮未來會開一個進階班的可能。
◎ 四退專題(下)
回歸電視政策基本面──
林重謨與陳文茜言語衝突之後
文/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
新聞局長蘇正平日前回應陳文茜,表示目前政府持有股分的台視與華視,在公共化之後,才真正能夠達成政軍退出兩台的目標。這個政策可說是「忠言逆耳」。
它與歷來許多人所說,要求政府釋出股分給私人,以此作為逼退不當政治干預的手段,明顯不合。但是,台視與華視的產權及經營權公共化,並進而在未來數年之間,與公視組成公集團電視,卻正是為政的正確之路,不惟是新聞局歷年來最具有前瞻意義的進步政策,也落實了過去近30年來,不同政黨及政治人物提出的電視改革方案。
出賣台、華視官股給私人,後果是兩台的財團化,並且得到兩台主導權的私集團,很有可能與當道或大政黨維持相互為用的關係,形成前門拒虎(黨政)後門迎狼(財團及黨政)的結局。近年來call-in盛行,以致造成林重謨及陳文茜惡言相向的電台及電視,都是私集團所有,公視等私人持有的廣電媒體,反而沒有這些現象。
通過公權力的協助,提振市場秩序及經營效率的建議,不始於蘇局長。最早在1975年,國民黨第432次中常會,已通過文工會的「有關電視問題及建議改進意見」;接下來是1980年,行政院長孫運璿率先有成立公視之議;1981年則當時的新聞局長宋楚瑜曾思考,是否可從廣告淨收入中,徵收「頻率特許金」,以求變化電視的體質;到了1990年代,現任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指:「三台納入公共電視體系……但播出廣告營利,只是利潤必須回饋……才能改革電視體制」。「民進黨1995/96競選綱領」《給台灣一個機會》亦說三台民營化,可能帶來財團化,「將重蹈現有惡質流行節目的覆轍……因此三台的改造應著重於『公共化』。」陳水扁總統的國政藍圖,媒體部分亦對台視與華視的規劃,有相同的宣示。澄社等團體在1995年發起黨政軍三退運動時,曾有較少被注意到的但書:「政黨或政府機關均不得經營或投資無線電視台,但政府機關依法投資公益性之無線電視台者,不在此限。」由此推敲,可說當時的三退,已對蘇正平所主張的公共化方向,預留了改革空間。
公集團電視的成立,雖然正確,但如同蘇正平所說,仍有諸多困難有待克服。因此接下來的課題是,新聞局如何讓外界相信,它所說的公共化改革方向,不是搪塞之詞,而是其積極意志展現的第一步。
比如,蘇局長指目前財政困窘,一時難以編列預算購買兩台私股,因此新聞局擬讓兩台及公視進行策略聯盟。這個作法值得推行,惟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認為,新聞局是否應該評估,在推動的同時,理當讓三台經營階層及員工了解,這個作法對於員工有利,並且是要通過聯盟,先讓彼此熟悉、建立工作默契及互信互動能力,從而對於未來公集團的成軍,奠定良好的基礎。
然後,新聞局或許可以編列微量預算(比如,以3年為期,一次編列1元),作為強化政策方向的象徵。這個作法雖然僅只是象徵,但可以產生實質意義。先前從政治層次考量,認為當權者會霸佔改革、羽翼公集團電視的人,應該已能體認,即便特定黨想要如此,亦已經不可能。
這是因為,真正的政策落實,要在第四年以後,屆時是誰執政,誰又知道?執政的人,是否會不再編列後續預算,於是形同推翻此議,誰又知道?更重要的是,屆時社會討論也好、相關電視人的心理及實務準備也好,已歷經多年準備,對於電視改革的政黨乃至於不當的政府干預,必然有了較充足的制衡力量。
台灣所需要的電視改革,不停留於公集團電視的籌建(很多人立刻會想到中視及民視等等問題),但很有可能啟動契機,讓台灣電視進入比較良性發展的階段。
打造公共領域,在此一舉
媒體原本扮演的是人民參與民主政治,履行「公民」角色、打造公民社會的利器,因此政治力想要操弄它不足為奇,而且往往也顯而易見,也同時使得民眾認為只有「黨政軍」的勢力必須加以剷除,但是商業的力量往往才是最陰柔且隱而不見的操弄力量,希望讀者能從上面的文章更清楚的了解到傳媒去私有的重要性,是的,傳媒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希望大家鬥陣向前行,打造公共領域在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