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1/03》═════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911導致兒童產生報復幻想
◎ 教育論壇 適當引入價格機制以解決教育困境
◎ 教育論壇 視障者的才能不僅是按摩
********************************************************************
◎ 教育論壇 911導致兒童產生報復幻想
文/陳徵毅
最近從英文日本時報,間接讀到一篇美聯社發自芝加哥的報導,始知911事件,已經造成美國兒童心理上蒙上一層陰影,使我聯想到數10年前一位親戚看到她的兄嫂難產血流滿地,以致終身不敢結婚的往事;蓋心理陰影常是揮之不去的夢魘,豈可等閒視之。
世貿中心和五角大廈遭到恐怖攻擊之後,一個住在紐約附近的3歲女孩開始喃喃自語和夢遊,她父母聽到她的呢喃:「我不喜歡壞人,我要用鐵鎚打這些壞人。」她說道。
911恐怖攻擊事件帶來的憤怒和焦慮使很多美國年輕人產生復仇心態,即使是對那災難不甚了解的人也感到事態的嚴重性。
對於那些知道得更多的人來說,報復幻想可能變得相當圖表化。
洛杉磯的6歲孩童尼古拉斯.山德仍然非常生氣而想追蹤恐怖份子並砍斷他們的手腳直到死掉為止。
「那感覺一定很棒!」尼古拉斯說道。尼古拉斯父親的堂兄在美航11號班機撞擊世貿中心時罹難。
史瓦茲貴格的10歲男孩米奇說他要用20釐米口徑的霰彈槍打到賓拉登腦袋開花,再把他空投入太平洋成為浮屍。
聽到這樣的話可能令父母擔憂,甚至是兒童。但專家說報復幻想普遍來說是正常的反應。
「讓我們面對這問題吧,全美有半數人口的成人在餐廳或客廳邊走邊說這樣的事。」詹姆斯福德曼說道。他是為兒童和平設立的國家公共教育廳廳長,這是處理理兒童情緒危機的非營利機構。
他對其他人說年輕人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產生報復幻想,因為他們特別有一股無力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這些幻想的內容多半從小孩的環境、電視和電影而來。
印第安那大學的人類發展和家庭研究教授羅伯特比林翰說道:「特別對男孩而言,是基本反應。」他把這種情形比擬為當人猿受到威脅時所做的擊胸和吼叫。
報復幻想與膽怯心理有關
「危險的是如果你在同儕之間做這件事,那就有點像火上加油。」比林翰說道。
他說對「暴民心理」的恐懼使他校園的主管採取應變措施,在他聽到中東學生在攻擊事件後一直口頭上的語言騷擾,可能中東學生頓時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成為美國學生的假想敵,在百口莫辯之餘,只能用粗魯的言詞發洩心中的怒氣。而美國學生的同仇敵愾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進教室只是想抨擊這種愚行。」他說道:「你們不可做這種事」,比林翰解釋著說:「我想學生們可能被嚇到了,但這一招似乎有效。」
當提到小孩時,他和福德曼聲稱先確保他們情緒的平衡與穩定是正常的最為重要,然後再冷靜地討論潛在的焦慮與憤怒。
他們說經由另類方式的溝通也很重要,並提醒他們周遭的政府和成人正為他們的安全而努力。「我們已經因保持鎮靜,看透這事件,試著和人理論而受到全世界的讚許。」福德曼談到政府的反應,「那是為孩童立下良好的模範。」
當然,孩子的報復幻想,可能與膽怯心理有所關聯。通常膽怯的兒童最顯著的症候是不敢與人相處,他們怕別人會傷害自己,除非在少數自認為可信任的朋友中才感到安全,他在別人中間宛如身處敵國,對別人的行動時常從最壞的方面去推測。一般的成人以為給予少量的贈品或友善的談話就可獲得他們的信仰,但當他們得不到預期的反應時,就表示憤怒,於是兒童證實自己的猜想,他與別人的距離也就愈來愈遠。
哪種孩子容易產稱膽怯?
這些兒童亟需別人了解其「不信任」的原因,很有耐性地去和他們相處,即使面遭拒絕,或得不到他們的敬愛,也要有絕大的忍耐,保持著慈愛的態度。
有些膽怯的兒童常常是家中最小的兒童,他們或被身體的某些缺陷所影響,或有許多理由使自己感到非常醜惡。又如當一個兒童發現其弟妹在體力方面超過了自己,或者一個醜陋的女孩因姊姊的嬌美而自覺相形見絀時,他們就對其身體的缺陷感到莫大的痛苦,勞動者的子女常會變得膽怯而沈默,因為他們與富家子弟接觸時,見到他們服裝華麗,儀表大方,在在都表示他們的優越。一個獨生子或被縱容的兒童,當他到了一個生疏的環境中時,也常會表示膽怯。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較難矯治的膽怯兒童,大都來自過分嚴厲的家庭,因為兒童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愛護,無法在家庭中獲得最基本的社會情感,因此他和別人來往也將失去一種安全感。對於這些膽怯兒童的補救辦法,惟有無限的忍耐,因為誠摯的愛可以解除兒童對別人的猜疑。
如果報復幻想轉化成憂鬱,那就為避免播映有關攻擊事件的影片,也避免再在兒童面前談論911事件。
納莉風災也給兒童帶來恐懼
台灣沒有911事件,但917納莉颱風也給兒童帶來莫名的恐懼,我曾目睹台北市中山區一個青少年,在納莉颱風來臨精神受創的一幕,這位青少年原本患有自閉症,高中差點不能畢業,在兄姊交替陪伴下始勉強念完。後來演變成憂鬱症,目睹納莉颱風帶來大量的雨水,他從窗口往街道望去,看到好幾輪轎車已遭滅頂,為之心疼不已,便將雙臂高舉過頭,口中念念有詞,希望藉由運氣發功,把滿街的雨水排入基隆河,再排出大海,念著念著,但水勢並未減退,他邊哭邊走進浴室,竟和衣投入蓄滿8成水的浴缸裡,家人見狀覺得苗頭不對,趕緊把他送往榮總精神科矯正,經過一個月始先痊癒出院,重新回到大學去念書。足見天災人禍,都可能導致情緒的失衡,乃至精神的失常,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台灣曾多次發生滅門血案,那些在劫難中悻留一命的兒童,可能就全產生莫名的報復幻想。西安事變發生時張學良手下愛將楊虎城全家被情治人員殺害,只有么兒正好外出玩耍,倖免於死,活到70多歲,但他一聽到殺害父母的兄手,立即咬牙切齒並握緊拳頭,恨不得立刻滅此朝食,報其不共戴天之仇。
◎ 教育論壇 適當引入價格機制以解決教育困境
文/佛麥恩
不管教育鬆綁是否意味著教育市場化,以今天的教育體制與政府規畫的教改方向來看,家長的選擇權與學生的需求,的確在主導教育體制的轉變過程和走向。所以,「家長會」在學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可以影響部份學校的校務發展與人事系統。這表示目前的教育體制,正向消費者導向的市場機制靠攏。
半調子自由市場機制
引發教育亂象
糟糕的是這種半調子的自由市場機制,同時將家長定位為顧客與股東這兩種相互扞格的角色,以致於近年來的教育生態亂象環生。例如近日的新聞與讀者投書所登載的「學生告校長打人」、「教師告學生罵三字經」、「家長告校長打人」..等事件,都顯示出教育政策的錯誤所引發的徵兆。
在自由市場機制之下,顧客是主要買方、股東是主要賣方,除非彼此為關係企業,否則雙方角色涇渭分明。以一般的經濟學理論而言,雙方都會根據理性自利原則,追求己方的利潤極大化。雙方都會盡量隱藏不利於己的資訊;賣方會盡量提高價格,買方就盡量壓低價格;因此甚至會引發道德危機(MORALHAZARD)的問題。家長既然為顧客;若有道德危機的問題,當然會想盡辦法要求校方做出更多的付出--即使是不合理。例如把管教責任都推給校方、施加不當壓力拒絕校方對子女的校規處分;再加上家長具有學校股東的身份,對於教師考評、校長遴選有參與權和影響力。因此,這類的家長常帶給校園不安與困擾,甚至使得校園倫理瓦解、師生關係淡薄、親師彼此對立、訓導和輔導系統的成本日益升高、校園安全受到挑戰。
本來,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市場秩序,就不是依靠人們的道德良知來維持的;所以才有「民主離不開法治」的說法。依靠沒有道德危機的家長,與半調子的自由市場機制,企圖建立嶄新氣象的教育生態,實在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法。
現今教育界的種種亂象,需要撥亂反正、確實可行的教育政策來導正。否則,校方、家長、學生是三方皆輸;因為校方也可能會有道德危機。例如校方舉辦不當的額外收費的課外活動、消極因應學生或家長的怠工行為、甚至迫於壓力或為了避免衝突而減低支出勞力成本的其他行為,都顯示出校方在現行體制下的道德危機。
只要價格合理
有什麼不可以
而且少數有道德危機的家長,不但常肆無忌憚地濫用公共財;所衍生的外部成本,還會由所有家長共同承擔。唯今之計就是適當引入價格機制以解決教育困境;套句台大四人幫經濟學教科書裡的一句話:「只要價格合理,有什麼不可以。」
對於清寒、品行、學業、或才藝績優的學生,可以酌量予以減免學費,甚至發獎學金;對於行為不檢、桀傲不馴或學習態度不佳的學生,就可以酌量予以提高學費。合理的補助有助於鼓勵學生、提升校園風氣、促進社會公平;合理地提高收費則可以反應校方支出成本、回收外部成本、避免公共財被濫用。舉個例子,最近有一個學校裡的愛心媽媽也是家長會的常務委員,在某大報投書指出:「學校發生校長體罰孩子事件,是因為該生在校不斷挑釁同學、欺負弱小,甚至蹺課、逃家,最後因破壞公物而被校長訓話。回家後他告訴任職於某基金會的媽媽『校長打我』,還帶去驗傷並向人本及教育局申訴。當該基金會會同記者及督學到校了解狀況,其實已預設了立場,在如同法官訊問犯人的逼問下,校長承認曾體罰該生。」如果校方有權將該生所製造的外部成本,反應在其學費上;一來校方基於利潤考量,應該會以更溫和的方式來對待該生。另一方面,家長基於學費的考量,也會善盡家庭教育的責任。
(國中教師、前「流浪教師協會」執行長)
◎ 教育論壇 視障者的才能不僅是按摩
文/鯨魚.貞儀
據報載,教育部為輔導視障學生進修與就業,決定在大學校院開設「理療按摩學分班」,雖以招收視障生為主,但也可收一般生,待修業期滿後且成績合格,即核發學分證明。而教部的最終理想是推動設一所「理療按摩專科學校」。
視障=按摩??
也不過是兩天的光景,「新寶島視障者藝團」才在華山藝文特區呈現她們的舞蹈表演,甚至前幾天的視障藝術季活動中,也有多位視障者展現他們的才華,由此可見,視障者的才能不僅僅是在按摩。視障者也可以從事程式設計、主持節目甚至擔任保險、公關人員等等。
要輔導視障學生的進修或就業問題,不是替他們開設理療按摩學分班,甚至設立一所理療按摩專科學校就可以解決。視障生進修管道受阻或求職碰壁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社會的刻板印象仍未去除:認為視障者能從事的工作有限,無法提昇生產效率,乃至於願意提供就業的企業主其意願不高。
若說進修管道的設置是要培養專業人才,進而施行按摩或理療的資格認證以確保服務的標準或品質,並保障視障者的就業機會,那麼在一般生也招收的情況下,有可能對視障生的美意又將被剝奪。雖說視障者放棄就學機會後,才會開放給一般生,但是,什麼樣的情況或條件下,視障生才會放棄就學機會?未來要就讀學分班的條件為何呢?
多元教育管道
提升視障者能力
我想目前多數的視障者從事按摩工作並非他們真的願意,而是在和現實生活妥協下所做的決定。倘若視障者也能和一般學生享有豐富的教育環境,升學管道多元化,相信他們的專業不會只侷限在按摩,除了音樂、廣播、戲劇、保險,視障者也可以投入宗教服務、擔任翻譯人員或從事社會行政等等。台灣這方面的人才不是沒有,只是我們太短視,只希望能在短時間看到成效,但有些問題還是得從基礎著手,而不是見洞補洞。社會大眾對視障者的接受,會比設立任何一所專業學校,更能幫助視障者解決在進修或就業上所面臨的難題。
(作者請與本版聯絡,俾便奉上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