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痛痛之旅

═【立報】════════════════════════════

                                   

═══════════════════════《2002/01/16》═════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痛痛之旅

 

   大和視窗  國立大學民營化

 

【教育小報報】

********************************************************************

       痛痛之旅

 

世紀之旅──訪日本二大公害地(上)

 

李秀容(台灣環境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2001112027日,我受日本民間環保團體之邀,參加「願21世紀是環境復甦再生的時代」國際NGO環境會議,與會者共有10個國家(日、韓、台、中、菲、泰、印度、德、英、義)的民間環保團體參與,主要交流為:「各國的環境破壞現況及市民組織運動、公害受害者之訴訟、受污染環境之復甦與再生、與如何永續人類與環境間的自然關係等」,並在會前及會後參觀日本4大公害中的兩個地方:痛痛病之起源地神通川鎘米污染地、及水俁灣水俁病發現地,了解日本人如何從公害的受害體驗中,進行爭取人權與環境權的過程。

 

一、痛痛病發源地──神通川之旅

 

1120日,飛機從台北抵達日本東京羽田機場,再轉機日本國內線到達東京的西北方富山縣。東南面是山、北邊是日本海,沿路的黃、紅色紛飛的銀杏與楓樹葉,是秋天與冬天照面的見面禮──富山縣,一個山明水秀的城鎮。神通川(Jinzu  River)是縣內第一大河川,由南邊山區貫穿全縣,直流向北入海,東半部群山鼎立,眺望山上靄靄白雪,極像台灣的中央尖山,富山市中心位於北邊,半世紀前日本重大公害症「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就在富山市的南部農村發生!

 

當含鎘廢水流入河中21日,我們搭車前往位在富山縣之南麓的神崗山上的三井神崗礦業工廠(Kamioka  Mine),這裡主要開採鉛、亞鉛礦,早在1890年時就是日本最大的礦坑,神通川原本清澈碧綠,甘甜宜人,下游涵養了許多種植水稻的農民,自從開礦以後,廢渣從礦區直接流入神通川。高濃度污濁的含鎘廢液讓神通川開始渾濁,河裡的魚逐漸減少,直到不見蹤影,植物農作也遭受嚴重污染。1931年農民曾經因礦毒污染農作物向縣議會陳情,並引起討論。

 

據當地居民說,早在1920年就已經有人痛痛病發病,於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由醫生發現,1952年農民作物的損失獲得補償;1960年之後痛痛病患爆發,約有上千人發病,而且許多是生過小孩的婦女,她們罹患骨質疏鬆、經常站立不穩、身體多處骨折、腎小管障礙,全身關節劇烈疼痛,病發時口中直喊:「Itai-Itai!」(日文之意為好痛、好痛)。

 

治療痛痛病除了打止痛劑外,就是將受損的關節截斷,其中受害最嚴重者,身高竟縮減了30公分。

 

小松義久和一份契約

 

1957年,她們集體向法院提起告訴,經過漫長的居民組織及受害者的街頭宣傳,許多律師(約20人)紛紛義務投入,終於在1972年獲得勝訴。三井礦業不僅要賠償痛痛病的受害者(1971-1997,約78億日圓),並且與居民達成「土壤污染問題徹底解決誓約書」及「公害防止協定書」;之後,有近30位科學研究者得以進入工廠內及神通川流域各處,進行土壤調查及清除污染的科學研究,當地居民也因此可以參與監督工廠的污染源處理情況。

 

現在痛痛病患大都已經去逝(已經認定現存者6人,要觀察現存者5人),工廠也已經停止開礦(20016月),並轉由國外進口原料。新建不久的「清流會館」位於荻島口斜對面,是由受害者及當地居民所成立,裡面展示他們半個世紀以來的抗爭經過及公害訴訟成果。

 

在這裡我認識了一位負重若輕的勇者──小松義久先生。痛痛病爆發時,他的母親也是受害者,他──一位鄉下農民,經常日出而作、日落不休息,到處找鄰居商談集體訴訟的事,由於他的執著及耐性,此地的受害者及居民才起而反對礦業污染,也才有後來的公害防止協定書。一份契約看似不起眼,卻用掉了他半生的時光,也對此地的環境污染改善做了最有力的保證。我問小松先生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他簡短的回答說:「因為我媽媽是死於痛痛病!」,義務辯護律師正力喜之助先生說出我心裡想說的話:「他真是我的英雄!」

 

健康土地一去難復返

 

現在三井礦業不僅在工廠內必須做到污水處理,直至水質清澈為止(2000年為含鎘量0.1ppb),並將有毒的污泥固化在山腰一處窪地永久保存,山下受污染的農地必須翻新──將表土30公分以上全部挖起、深埋,並覆蓋上山上的土壤及有機土,回復以往可耕作之狀態。據估計,必須清除污染的面積已經完成了80%,至今已知花費將近220億日圓的經費,合計1公頃約需2.5萬美金的回復費用。(台灣用酸洗處理鎘米污染地之費用,據環保署資料,每公頃需50萬台幣;污染的鎘米劑量輕的,日本將它做成漿糊,台灣則全部焚化!)這個復原的行動除非全部清除,否則將永不停止;大阪市立大學研究神通川污染長達30年的Akio

 

Hata教授說:「土壤最好不要有污染,土地一旦有污染,要再復原時,將是非常漫長又棘手的事!」這件污染案是對日本的污染防治技術的科學能力的重大考驗,並將對世界各地的鎘污染事件響起警鐘!

 

二、水俁灣的悲劇

 

1125日,下午艷陽照射在不知火海,粼粼的海水映照著水俁村小鎮的詭異氣氛,一隻貓淒慘的哀嚎聲,宛如把人帶回那一段悲慘的記憶中。

 

堅強母親的痛苦抗爭

 

在一個世紀的污染史中,這裡記錄了人類最卑微生存與殘暴人性的深刻經歷。想起十幾年前剛參與台灣的環境保護運動時,一張母親懷抱著躺在桌上、宛若洋娃娃的水俁病女兒的照片,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是水俁病受害者的母親Fumiko

 

Sakamoto女士,帶著她的先天性水俁病女兒Shinobu遠赴瑞典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時所照的;當地女詩人石牟禮道子曾經實地拜訪受害家庭情況,並記錄在1960年出版的《苦海淨土》一書中--她們勇敢的帶頭抗爭、多次進出法院,引起日本社會菁英對水俁病的重視,並對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開始反省。這些早期的日本女性行動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真相記錄者遭受殘害

 

著名的美國攝影師尤金.史密斯先生也曾在這裡攝影報導,記錄了4年,他的照片寫實深刻地打動了世界。人們因此知道水俁病患的情況,他卻被製造污染的日本窒素公司所雇的暴民打成殘廢。水俁病震驚了當時亞洲工業經濟第一的日本,同時也成為世界環境污染的象徵。

 

原本有5萬多的人口現在已減為31千人,半個世紀前,這裡有50%的居民是窒素公司的員工,現在窒素公司仍雇有此地10﹪的人口,貧窮是每一個小村落的共同特徵,原本寄望在此開發工業區來改善村民的生活,卻弄巧成拙,促成了人類有工業歷史以來最駭人聽聞的悲劇。

 

代代遺傳的恐怖病症

 

工廠排放高濃度(超過2000ppM)的汞污泥廢水,污染了水俁灣,造成浮游生物及貝類大量死亡;灣內的魚也因汞中毒而胡亂飛舞、暴斃在水俁灣,鳥食用灣內的魚而從空中摔下,這裡的貓也因食用遭污染的魚而神經錯亂、內八字的踱步及痙癵淒厲的喊叫,自然界食物鏈累積效應的緊密關係,牽動人類無法避免的災難。現在水俁協立病院中,每天仍有300名水俁病患前來看病,這個中毒病狀已經經歷了3代,病患因中樞神經受損,腦部細胞多處壞死,症狀依個人意識而時好時壞,行動遲緩及不自主地抽慉抖動、捲曲的手腳及臉部肌肉僵硬變形。

 

水俁病從水俁灣蔓延開來,窮苦的漁民被禁止捕魚、生活陷入困境,但私下仍以物易物地將污染的魚和農民交換稻穀,使得水俁病更加蔓延,以致熊本、鹿兒島相繼出現水俁病患者,至今估計約有12000人受害,全日本還有20萬人仍在追溯中,實際受害者有多少人仍然不得而知!(1964年位於日本海邊的新瀉縣也爆發水俁病,有2百多名的受害者,集體控告抗議「昭和電工化學工廠」排放廢水)。

 

(明日續)

 

 

(回目錄)

 

  大和視窗

 

國立大學民營化

 

到底為了什麼?上)

 

文▓鄭老師

 

大學民營化的議題從去年開始在日本教育界引起熱烈討論。

 

今年1月3日,「日本經濟新聞」的頭版登出了日本公私立大學校長的民意調查,調查中,70%的校長認為應該朝向「國立大學民營化」的方向前進。其中以公私立而言,80%以上的私立大學校長贊成,但是贊成的國公立大學的校長還不到30%。可以看出對於「國立大學民營化」,公立和私立的校長有著兩極的看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文部省的一貫政策就是擴大充實國立大學。為何現在反而「國立大學民營化」成為討論的話題呢?我個人認為,其中一個主因是日本小泉首相在上任時除了主張郵政事務之外,也認為國立大學要走向民營化,因為日本政府面對長期的財政困境時力求長期改革,希望藉由民營的議題讓國家財政能鬆一口氣的同時,也讓大學能有新的刺激和挑戰。

 

針對「國立大學民營化」問題,去年6月日本文部科學省提出「導入民間的經營概念」、「把部分的機能分離或是獨立」等方針,儘早讓國立大學法人成為獨立法人。在「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中,傾向贊成俗稱「國公私Top30」方案的校長有4成,其贊成的原因是「應該要養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以及「因為競爭可以使學校更有活力」;而傾向反對的校長則有5成5,其理由是擔心資金及資源會集中到有名的大學,反而造成好的大學和不好的大學之間差異加大。從這樣的結果反應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對於所謂的自由競爭,大學校長們有著不同的想法。(日本經濟新聞倒是沒有仔細說明,公私立大學的校長在大學民營化的議題上,是不是有其它比文部省更好的方法。)

 

出現在這份問卷的關鍵字眼──「國公私Top30」,是今年文部科學省開始執行的一項方案。文部科學省希望能經由第三者公正的評價,以鼓勵公私立大學良性地競爭,以求學術水準向上提升,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機構。去年這個口號剛出現時,其中還提到要使日本諾貝爾獎的得獎者提升到幾人以上,惹得國際學者發言批評日本政府不能把學術量化。(當時我看了這項新聞報導時,還上文部科學省的網站去求證了一下,網站真的寫明了目標是諾貝爾獎得主幾人以上;但是今年再回頭看,就已找不到這項記述了。)

 

在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大學構造改革方針」(由日首相提出的「構造改革」口號因為被首相一直掛在嘴邊,而得到去年日本的流行語大獎呢!)一文當中,明白地表示,國立大學法人化的意義在於讓大學自主;不再是國家機關的一部分,讓教育機制先於行政機制。大學評價不是由文部科學省來執行,而是由公平客觀的第三者來進行。

 

綜觀這份文件,從外表看來,民營化可以加強競爭力云云,似乎很有魅力。我個人認為,文部科學省對於大學民營化的概念沒有提出仔細的執行觀念,在現有的環境之下,要如何執行才能避免結構上的失誤,恐怕當局要花點工夫吧!譬如說所謂的「公平的第三者」的評議委員的成員,大多數也是出自於公立學校的教授吧。(想當然地,老大哥「東京大學」當然還是獨占鼇頭吧!)很多人懷疑這些名校的委員們是否能夠排除敝帚自珍的心理,做出公正的評議。

 

但是對於非都市的、非重點研究的學術學科,或是一些新成立的大學而言,如何在爭取成為國家重點補助的對象,或者是民營化的大方向中不致失去方向?文部科學省倒沒有提出讓人信服的說明。難怪在上述的問卷調查中,大學校長明白表示,擔心因為競爭的關係,造成學術資源平衡不均。去年12月17日的讀賣新聞就明白地批判「國公私Top30」不過是為了想在國際間有高度競爭力,針對重點研究的學校灑大錢。舊帝大等老大學(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九州大學、大阪大學、名古屋大學)因為研究所博士課程多,比起其它新設的學校而言,當然有強大的競爭力。(以研究經費的現狀而言,東京大學占去了國立大學科學技術研究費中的2成。)

 

下次再繼續談「國立大學民營化」。(下周續)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