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1/2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春秋誌
◎ 從廢土問題看寂靜的台灣
********************************************************************
◎ 春秋誌
龐建國專訪 前進立院 回首北市議會
教改當改 國人腦袋更要改
■記者蘇瑛慧報導
2001年可說是龐建國的福氣年,與三立主播邱秀珍愛情長跑12年後,終於在年初完成結婚大事,卸下了台北市議會「最有價值單身漢」的頭銜。到了年底,轉換跑道的他,也如願當選第5屆立法委員。目前他正雄心萬丈、滿懷信心的等待2月1日的到來。
問到當初轉戰立委的原因,龐建國表示主要是覺得在市議會已經沒有發揮餘地,因此想更上層樓,在立法院大展拳腳!龐建國是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現為國發所)碩士,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其中發展社會學以及國家發展理論更是其專長,頂著社會學博士的光環,他對於事物的看法自然脫離不了社會學的角度,傾向採取宏觀式、中央式的思考。當初會走上民意代表這條路,並非出於己意,龐建國說原先想走學術路線,在大學教書而已。民國80年前後新黨出現,在那時可說是一股政治清流,燃起許多學者的理想,也產生了政治改革的希望,因此投入新黨,參選台北市議員。兩任市議員期間,龐建國幾乎加入了每個委員會,對於台北市的種種建設,自認已有相當程度的掌握,似乎很難在這個環境找到其他成長的機會。因此一方面是由於本身社會學專長,一方面又到了生涯轉換的時機,所以興起了轉任立委的念頭,對於自己能順利當選,龐建國由衷感激支持他的選民。
網路新都
從學校向外延伸
檢視擔任兩屆市議員的成績單,龐建國整理了他在教育上的貢獻。在馬英九上任以來這段期間,他著重的層面是網絡的普及,企圖將台北市建立成「網路新都會」,不論在軟體硬體雙方面,都能普遍設置更新,讓「上網」是市民隨處可做的活動,讓「網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達成網路普及化,龐建國建議從學校開始做起,設備方面希望是班班有電腦,每部電腦都能上網;同時開設電腦課程,讓學生及教職員能熟悉及使用網路,以趕上時代潮流。學校之外,另外的鋪設地點就是公家機關,經由電腦連線,將可更快取得豐富詳盡資料,如此可促進效率的提升。此外市政府可對網站資訊有所管理,對於知識的流通有很大幫助。龐建國理想的網路新都會是「將電腦『公共電話化』,像公共電話的功能一樣,也能在街上擺放螢幕,讓人方便上網。」目前的社會趨勢是將電話與電腦結合,如此可以節省空間,也避免損壞,目前幾乎每隻手機都有上網功能,台北市成為網路都市應是不遠之期。隨之衍生的有關虛擬世界的交友、網路倫理等等社會問題,相信是更值得注意的議題,亦是學校教育更應關切的課程。
第二項成果跟學校教學環境有關,是小學的休閒設施問題。龐建國曾經做過調查,對台北市各小學的休閒活動設施,例如鞦韆、蹺蹺板、單雙槓等等做一全面了解及檢查,發現一些學校的設備已然老舊,還有學校在當初設置時,根本沒有考慮安全問題,導致意外傷害頻傳,運動器材成為製造校園危險的主因,因此要求教育局盡快改善。
第三項是與之前談到的資訊網路有關,電腦將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基於這樣的前提下,如何在中小學提供電腦教學,避免所謂的數位落差,是亟需推動的事務。如果在中小學開設電腦課程,必須考量學生的家庭經濟以及學習能力,一旦經濟情況無法配合購買電腦或是學習較為緩慢,相較其他人,社會競爭力會與別人差距太多,這就是數位落差。龐建國於是要求教育局對台北市小學生的能力及設備進行調查了解,如有學生電腦能力差距甚遠,必須盡快改善,而市議會即根據調查結果與因應措施,在預算方面予以通行。
教改有理
應積極面對困難
再來是有關多元入學是否真正減輕學生負擔,以及讓學生更為快樂學習?龐建國認為現行任何教育政策的實施情況,都有必要做一相關問卷調查以了解真實情形,與其他市議員或立委比較,在別人對於教育改革抱持悲觀,認定教改已無路可走、無路可退之時,龐建國則表示「不管如何,中央已然訂定這樣的教育政策,地方只能依行,沒辦法做太多改變,但我們可以盡力解決隨之產生的困難。」當初教育改革正是因為感受現行制度有所缺乏,才產生改革的決心及方法,目前實施有所阻礙,甚至怨聲載道,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置之不理,而是了解確實情況,並針對問題積極調整。另外落實學校社區化亦是龐建國極力達成的目標,以往為了就讀升學率高的學校,許多家長不是讓小孩寄籍,就是在該地區購屋置產,以便進入明星學校就讀,如今應讓學校與社區融合,基本要求是社區學童即是當地學校學生,進一步則讓學校成為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
九年一貫
問題比以前還多
以上是龐建國在市議員任內的成績單,對於未來擔任立委是否有任何期許?他表示,目前決定先進入「科技及資訊委員會」,但不會與教育完全脫節,之前提到的網路社會,建立便捷的學校社會網絡,都是科技與教育的重點。加入科技資訊委員會,主要是出身中興應數的專業背景,未來關注的重點將會是高等教育的部分,例如中央研究院。而中小學階段,龐建國有興趣的是九年一貫的教材教法設計。對於九年一貫,他說「立意良好,只是它所製造的困擾比它原本要解決的問題來得多」,原本九年一貫強調的是課程統整,培養宏觀視野、系統思考,去除瑣碎、片段的知識,但是否在中小學以下實施這樣的「訓練」,龐建國質疑其必要性,他認為應該給予脈絡清晰且分門別類的知識傳授,統整一貫課程則留待高中甚至大學才進行,說不定會有較好的效果,當然這還需要更多專家學者的討論與指教。龐建國說他接觸到的資訊,尤其來自於教師,對於九年一貫皆心存恐慌,一旦教師不具信心,又如何達成預期目的,學生又如何接收教改的美意?此時記者提出民國90年初,本報針對全省實施九年一貫試辦學校的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對於這個新教育理念的態度,有79%的教職員抱持肯定態度,其中「有點認同」占8%,「非常認同」占1%。另外在教師支持度方面,「自始至終積極參與」的教師將近有5成,「本來反對,現在配合」的有2成。此外本報對於九年一貫試辦學校一直有專欄報導,其中訊息甘苦交織,卻是團隊合作的展現。聽到明確的數據調查,龐建國表示當初得到的訊息可能是零碎的,如果現在逐漸上軌道,他也樂觀其成。
對於文山區甚至整個台北市的學區規劃,龐建國認為教育局應該與都市發展局合作,了解該地區的人口結構、人口流動,配合都市發展計畫,劃分學區以及設立各階段學校,目前都市發展局15年調查一次,市政府應設立相關研究機構以符合人文生態學的概念。舉文山區為例,主要是住宅區,與信義區的商業用途不同,因此有必要對文山區的人口變化做一即時掌握,提供足夠的學習環境。
不能回頭
但必須即時修正
最後龐建國表達了他對整體教育改革的看法,以社會學的眼光來看,「多方嘗試與改變總是好的」,只是改變的幅度多大、速度多快甚至基本觀念的釐清,都還需要辯論。過去的教學方式讓很多人無法接受,於是產生目前的教育改革,改革之後發現沒有達到預期理想,但至少嘗試過了,同時必須意識到「回頭是不可能的事」,下一步的發展就是修正。以多元入學而言,原先是要解決升學壓力,但「多方管道」演變成「多方面要錢」,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家境富裕的人愈容易取得有利的地位,如何改善這種情況呢?龐建國說恢復以往的聯考制度只是回復齊頭式平等,從前只看重智育成績的時代,壓著學生喘不過氣來,已經花了好幾年時間證明那股壓力到底有多沉重,因此不能再走回頭路!有效的解決方法是社會價值觀的轉變。龐建國表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已經落伍了,這是一個多元分工的社會,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及重要性,家長必須體認,教師更須理解,學生的包袱才有掙脫的一天!
◎ 從廢土問題看寂靜的台灣
亂倒廢土
無法可管? 無辜受害 還要付錢?
文■李秀容(台灣環境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1998年2月農曆年剛過,台北市基隆路及辛亥路交叉口附近停車場,在黑暗而寂靜無人的夜晚,被傾倒廢土幾十公噸,堵住出入口。
如果沒有變成新聞
隔天TVBS夜間新聞主播蔣雅淇口帶歡笑的說:「開門見山。」然後出現了短短幾秒的當地里長的畫面;第2天,民視新聞資深記者高人傑亦到場採訪,受害者站在廢土前嘆息,記者又走訪台灣其他被傾倒廢土的地點,點出了台灣廢土的無法無天、隨意傾倒的現象;中央日報記者亦到場採訪受害者。
第4天陳水扁團隊的台北市環保局長劉世芳緊急出動大型載砂石車,快速清除當地廢土,第5天終於清理完畢,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你的事無法可管!」
在台灣,一般廢土的處理都是推、拖、拉,互丟皮球,但為什麼這個案子在這短短的5天當中就解決了?是電視媒體發揮了監督的力量嗎?還是地方的政治勢力介入廢土處理?而受害者又扮演了何種角色?政府的態度又如何?有什麼力量足以使市政府的處理腳步加速?
首先,從第1天發現被傾倒廢土開始,受害者當然十分驚嚇,並趕緊地到所屬派出所報案。可笑的是:被傾倒廢土地點門口竟放著派出所的巡邏箱!警察了解狀況後也無法處理,通常只是紀錄起來罷了!
受害者打電話找環保署廢棄物處理單位,並詢問廢土如何處理?第一、他問是否為公有地還是私人所有地?若是公有地則他們會派員去清理,但是沒有時間限制!(有可能在好幾年後!)若是私有地,則很抱歉,受害人必須找有執照的處理廠商並自己付一筆清除費用,千萬不能自行清除,否則就有觸法之虞!
受害者估計自己將花費一筆驚人的費用後,當地里長找到區長上電視(TVBS),並承諾將會負擔清理的費用(約20幾萬),且里長指名要由自己的公司來處理,但是里長開的公司並無處理廢土的許可執照!
受害者當然十分感謝里長的幫忙!但是又卡在里長無執照的問題,心理七上八下,並打電話到市政府環保局申訴,環保局官員竟然回答說:「你的事在法律上無法可管!只能自己解決!」
這麼多的廢土被偷倒在自家中,當地政府居然說無法可管?於是,受害者找了幾位市議員,並要求市議員到市政府環保局施壓,至少打幾通電話吧!無法可管並不表示不可以管吧!
受害者又到網路上投書給當時的阿扁市長,並且找里長和市議員不斷的打電話給環保局長,又找來民視新聞台來攝影;一切希望幾乎十分渺茫。
當平民只能任人宰割
就在第3天,受害者於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的法規中找到一條規定:「台北市為首善之都,所有……不明廢棄物……應該由環保局負責清理。」一個光明的希望就此降臨,受害者及當地里長根本不需要負擔一毛錢;而此處正足以顯示:一般人民的法律常識中,經常忽略對於自身的環境遭破壞時的法律規定的重要性!更可惡的是:「政府在位者竟在民眾發生重大事件打電話申訴時,說無法可管!」
確實,在台北市以外之縣市,若是被傾倒廢土時,真的無法可管,所以當民視資深記者高人傑說:「其他縣市的廢土偷倒,簡直到無法無天」時,我們會想到,當每一個人都可能被廢土偷倒而成為受害者時,台灣的立法院及地方政府有沒有將監督廢土來源及去處加以立法、有沒有對一般民眾被偷倒廢土時,將如何處理的法規建立?這些都是對一般小民非常切身的環境權益啊!否則台灣到處不都是廢土遍地,人民無計可施,而財團、黑道及政治勢力橫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