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v教育專題 ◎ 2001年台灣「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立報】════════════════════════════

                                   

═══════════════════════《2002/01/22》═════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2001年台灣「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教育小報報】

********************************************************************

  2001年台灣「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從「總統下跪說」一個看似八卦的標題開始談起

 

文/環境資訊協會

 

回顧與前瞻原是一體之兩面,回顧過去的同時,期望面對未來時能有更清晰的觀點與視野。

 

回顧過去的這一年,我們看到陳水扁為了「救經濟」,不惜以總統之尊願向環評委員下跪,以及民間環保團體面臨存續與未來施力點的困境;兩相對照,所呈現出來的戲劇張力。

 

使我們不得不為此「現今政治主流價值」,以及「民間力量衰危的可能警訊」,捏一把冷汗!

 

這會是未來回顧2001年的一個指標嗎?

 

果真換了一個大家可以期待的政黨上台,而其根本的價值意識如果仍然維持「經濟至上」的思考,那麼包括像是油污事件、土石流危害及土地重金屬污染等,會不會仍然是未來年年上榜的重大環境新聞?

 

當然,不完全悲觀才有往前的動力,我們因此將觀察視角指向一些較積極的建樹,像是水雉棲地復育成功的個案,就是包括地方政府及地方環保團體齊心合作的成果,是一股新興的可被期待的力量。還有包括首宗政策環評案例的通過,也都是一個正向的指標。

 

寄望來年,正面性議題被報導的比例將會持續增加,這是我們最大的期許。同樣期待民間保育團體,體質上能愈形健壯。

 

在選取年度10大環境新聞的過程中,的確面臨取捨上的掙扎,相對主觀的因素也無法完全被排除。但我們仍然期望藉由10大環境新聞事件的並列,約略呈現出事件或現象背後,「結構性的問題所在」。

 

 

 

經濟無罪 下跪有理

 

──以環境祭經濟,仍舊是必要之惡

 

去(2001)年8月16日,陳水扁總統視察桃園縣廣輝電子公司時,批抨地方政府的環境影響評估設限過高,成為國家建設、企業發展的障礙。阿扁總統說,影響企業發展效能的「石頭」都應移開,而為了替企業請命,「要我跪下來都可以」。

 

就在不久後的8月24-26日召開經發會,為「調和環保規範及勞工法規與產業發展之關係」,作出對申請設置於工業區、科學園區及加工出口區內之工廠,在不超出原核定之工業區污染總量下,免實施環評;廠商投資案,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辦理,除投資障礙等……決議。

 

看來,李遠哲又說對了,有些話不過是選舉時的政治語言,不必太當真也不能當真。前(2000)年總統大選,阿扁團隊在「經過了嚴肅的思考與反覆的辯證之後」許下的環境政策願景──「在自然環境面追求生態平衡、萬物共榮」、「在社會人文環境方面,追求生活安適與公平尊嚴」,在「經濟生產方面,則追求綠色產業、永續發展」,果真還是誤會一場;以環境祭經濟,仍舊是必要之惡。

 

 

 

核四爭戰 20餘載

 

──如何由恫嚇及政治運作的煙幕中看到事實

 

核四案由前(2000)年10月至去年(2001)年2月間,出現了極具戲劇性的轉折,從宣佈廢核四到續建,引發台灣政壇重量級的震盪。最後在民進黨處於立院少數的不利現實下,行政院院長張俊雄於去年2月14日以「永遠的堅持,痛苦的抉擇」宣布核四以續建收場。

 

台電核能四廠自1980年提出設廠構想,期間歷經台灣反核意識的覺醒、執政者(當時為國民黨)暫停興建計畫後又極力推動、國民黨利用立院優勢一口氣通過八年建廠特別預算、反核團體在立院通過廢核案但又被行政院覆議成功,核四爭議已過20餘個年頭。

 

前年年底扁政府為兌現競選諾言而宣布停建核四時,正值全球景氣低迷,台灣經濟狀況不佳。從停工到續建短短110天內,泛藍軍乘勢提出總統罷免案,大法官會議解釋指行政院程序有瑕疵。而雖然包括學界(如中原大學電機研究所電力組副教授周至如)及工業界大老王永慶皆曰「不建核四,台灣也不會缺電」,大家依舊在「一但廢核四,台灣經濟就完蛋」的恫嚇聲中,將股市不振、經濟低迷、失業率提高……等,完全歸咎於廢核四的原罪。

 

從核四案中,我們看到的依然是政治力的運作及缺電與廠商外移的「恫嚇」,而真正的「事實」,包括核廢料的處置問題等,反而是大家所忽略的。

 

 

 

濱南一案 跨年延燒

 

──變更為「七股濱海國家風景區案」是否將因蘇煥智當選而成為可能

 

爭議多時的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去年(2001年)因主導開發案的郭炎土入主中鋼後,開發前景曾一片看好,但在去年年底大選後,又有了新的轉折與發展。

 

主張將濱南案變更為濱海風景特定區的蘇煥智當選台南縣縣長,環保署隨後於12月中宣佈近期(2002年1月)將完成濱南案環評「定稿本」審查,蘇煥智縣長表示將親自出席該審查會議,同時將提出「要求開發單位應完成「工業港環評」」的主張,及替代濱南案的「七股濱海國家風景區案」訴求。

 

約兩年前,在環保署蔡勳雄署長任內,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在大部份環評委員及專家學者的反對中,被操作成「有條件」通過 (1999.12.17)。但現在「工業港環評」主張的提出,是否能制肘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則值得觀察,可以預期濱南議題在今年將再繼續延燒。

 

 

 

油污事件 署長下臺

 

──阿瑪斯號油輪漏油事件始末

 

阿瑪斯號油輪漏油事件發生在去(2001)年農曆過年期間,污染了墾丁龍坑保護區的礁岩,隨即導致前環保署長林俊義下台,被認為是八掌溪事件的翻版。

 

該事件的發生,正好是公務人員處於過年休假前後,同時遇上強勁的東北季風時期,救援十分困難﹔油污處理的權責剛由海巡署轉移到環保署,幾無緊急應變能力;民進黨剛執政,也缺乏行政經驗;過年期間除了新春節目外,沒有其他重大新聞;媒體記者專業度不夠,加油添醋與過份競逐。諸多因素加總起來,將阿瑪斯號油污事件塑造成台灣海岸最嚴重的污染,同時突顯了許多問題,包括我方因為缺乏相關的法律可提出損害賠償,以及打國際官司也有經驗上的不足等﹔最後,可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幸,因此加速海污法的順利通過。但較為惋惜的是,新任環保署長郝龍斌未能採行部份教授的建議,趁著油污染的既成事實,進行不同方式清除油污的研究,以發展最適合台灣海域的油污處理模式。

 

 

 

桃芝颱風 傷亡慘重

 

──土石流危害,是天災更是人禍

 

去(2001)年7月30日凌晨桃芝颱風登陸台灣,花蓮縣光復鄉大富、大豐村民經歷了幾十年來最為恐怖的一夜,包括台灣各地也都傳出重大傷亡災情,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

 

土石流之所以對人類構成「災害」,緣於人類對環境的「不了解」,在許多地區,還正因為隨著土石流所帶下的有機質土壤,然後開始有農耕與農作。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台灣原屬於年輕的地質結構,板塊的擠壓運動及風化作用,發生土石鬆動崩落,原是「自然現象」,一遇颱風豪雨,自然衍生土石流。

 

之所以構成災害,甚至人命損傷,是人類過度與自然爭地,在土石流發生的可能路徑上及河川行水區搭蓋房舍。加上山坡地違規超限利用、大肆砍伐山林、改變地貌,以及包括攔沙壩等不當的河川整治工法,使得狂暴的土石流「化零為整」,擴大災情。

 

大抵上從民國70年起,國內便有若干土石流引發的災害文獻記載。但近年卻有增加的趨勢,值得關注,單是85年的賀伯颱風就造成3起重大災難事件。在經歷了這麼多磨難後,不僅未見「總量管制」制度的施行﹔就在8月間以「振興經濟」為名召開的經發會,甚至還枉顧「法律體制」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逕自作成開放山坡地(坡度超過30%)開發及取消環評的決議。

 

 

 

有毒木瓜 含毒牡蠣

 

──由銅木瓜風暴及牡蠣事件談土地污染與媒體自律

 

去(2001)年的銅木瓜風暴事件,讓大家回想起鎘大米、輻射稻、汞芭樂等等這些台灣農地污染事件。此外,還有汞污泥等等可怕的土地污染事件。這些事件輪番上演,傳達了台灣土地生態災難的警訊。這類事件可追溯到1979年的鎘米污染,而在1980年代台灣農地污染普查中,查出共計有近960公頃農地可能遭受鎘、汞、鉻等重金屬污染。據環保署資料,目前廢棄物非法棄置場址有案可查的已經高達170個之多。這些有毒廢棄物在台灣的土地上已經到了肆虐的地步,台灣真可謂是毒佈全島。

 

另一件因為重金屬污染所引爆的牡蠣事件,大家如果回想起電視畫面上官員們爭相「生食牡蠣」的鏡頭,應當就記得是去年年初發生的事。

 

事件起因於一份由北醫公衛系等多位學者發表在英國學術期刊的研究報告,指新竹香山沿海牡蠣的重金屬銅、鋅及砷的平均濃度偏高﹔經由國內媒體翻譯,未經進一步證實逕行公布,引發消費者恐慌,造成全台養蚵人家的牡蠣價格下跌,嚴重滯銷,收入大受影響。原發表者韓柏檉教授指稱,此事件源於媒體翻譯論文時「以偏概全」,只引用「極大值」,令人遺憾。

 

同樣的事件,在前(2000)年12月時,也發生過因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發布了少數市售魚類含有機氯農藥殘留,造成消費者食魚之疑慮,而使漁民遭受重大損失。

 

此類事件固然突顯了污染問題,或許我國仍有必要制定國人專屬的健康風險因子標準規範,同時媒體似乎也應當意識到,自身下筆時所操縱的生殺大權。

 

 

 

鄰避效應 不同解讀

 

──談彰化「事業廢棄物處理中心」遭抗爭及美濃焚化爐一案遭彈劾

 

去(2001)年因「廢棄物處理」問題所衍生的事件或陳情中,包括「美濃小型焚化爐」弊端,及規劃「中部事業廢棄物最終處置場」慘遭擱置等。

 

看似同樣的鄰避效應,背後呈現的是不一樣的訊息解讀。

 

前(2000)年因昇利化工的廢液傾倒事件爆發後,一舉突顯了有害事業廢棄物無處去的「根本性問題」。為此,在去年的經發會中,更確立了北中南三區各設置一座事業廢棄物最終處置場的決議。

 

就在環保署決定於彰化縣大城鄉設立首座資源回收示範專區時,當地地方首長、民意代表及居民表達了從嚴格要求環評到決不接受的立場。

 

無疑地,事業廢棄物的不處理,對台灣的每一寸土地,都將是更嚴重的傷害。除了期望政府在規劃階段就應加強民眾參與的空間,以建立互信共榮的機制,民眾能否適度跳脫堅決反對的本位心態,也是一大考驗。

 

反觀美濃小型焚化爐自86年底開始興建及88年底營運起,就曾發生多起行政疏失及廠區因管理不當而造成污染,甚至在去年12月18日前任高雄縣環保局長丁杉龍遭到監院第三度彈劾。去年各地焚化爐抗爭的案例還包括嘉義大林鎮、雲林林內鄉及花蓮等。

 

若非有如此說不清楚的「利益糾纏」,是否在各地「資源回收」成效漸彰的情形下,加上未來實施「廚餘回收」的潛力,台灣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的焚化爐?

 

 

 

政策環評 值得期待

 

──歷經七年等待,首宗「政策環評案」通過

 

去(2001)年4月30日,由體委會提交之「高爾夫球場設置草案」經由環保署環評委員會審核通過,成為我國「首宗」通過的政策環境影響評估案,其中台灣北部及中部高爾夫球場已達飽和,至民國100年不應開放設置,而南部及東部也依環境考量有限度開放,新申請設立之球場並仍應進行開發行為之環境影響評估。

 

開發行為的環境影響評估,對於環境、生態和社會文化的考量進行要求,是很重要的把關工作,但仍然侷限於個案考慮,無法從國家發展方向或區域總量管制等更深層的角度進行規範。在這個部份,便需要從對政府政策進行政策環境影響評估著手。

 

儘管目前對政府政策是否應進行政策環境影響評估的法令規範仍十分不明確,環評委員會決議的拘束力也仍有疑問,實際上已經送審或確定將進行政策環評的政策方案,也僅還有「台灣地區水資源開發綱領計畫」、「工業區設置方針」和「垃圾處理後續方案」等寥寥無幾﹔但是在近七年的等待之後,首宗政策環境影響評估案的審議和通過,無疑是台灣環境政策發展上的重要里程碑。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