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錯亂的教改?!錯亂的教改評論?!

═【立報】════════════════════════════

                                   

═══════════════════════《2002/01/24》═════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論壇  錯亂的教改?!錯亂的教改評論?!

 

    教育論壇  關心兩題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論壇  錯亂的教改?!錯亂的教改評論?!

 

文/張振陽

 

前言:錯亂的教改?

 

推行10年的教育改革,教育部於去年年底舉行了檢討會議(編按:即「2001年教育改革與檢討會議」);近日輿論謠傳現任教育部長將因「推動教改不利」,於2月1日的新內閣中遭到撤換。

 

上述兩件大事讓教改問題成為此段時間媒體極為觀注的焦點,許多重要的媒體與評論家紛紛對教改提出許多抨擊,當中有極多切重時弊的觀察,如關於政治不應過度干預教育的說法。但當中亦存在許多似是而非的評論,這些論點多集中在國人最為關心的幾個焦點,如關於多元入學方案,認為其帶來更多的升學壓力,同時造成競爭上的不公。

 

另一個焦點則集中在李遠哲院長提出的「廢高職」的說法,輿論多認為其忽視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但這些看似言之成理的論述,其實都有再深入思考的必要。

 

多元入學方案的本意

 

以多元入學方案為例,輿論攻擊多元入學方案未能有效降低升學壓力,但必須注意的是,多元入學取代聯考並非因其可以降低升學壓力,而是因其能改變聯考此一評量方式存在的偏頗,可以更適才適性的讓學生發展其多元智慧,今天粗率的將升學壓力似乎未降反生的罪過推給多元入學方案,以此懷念聯考制度,顯然是社會對於此一制度的誤解與錯誤期待。

 

升學壓力導因於社會中對文憑的迷思與高度追求,並非任何單一政策造就,當然也並非任何單一政策所能改變,換言之;廣設高中大學同樣亦無從實質的解決這樣問題,升學的競爭從來都不是僅滿足於考上大學,其競逐的標的永遠是著名的大學與熱門科系。

 

多元入學方案導致更多的補習?

 

常見的教改評論不斷將多元入學方案中加入其他評量標準,導致學生必須參加更多的補習一事,歸罪給教育改革,這是一個看似合理,但卻頗值得商榷的說法。評量標的的多元化期待更符合學生多元性向的發展,本就是一個應該追求的目標,而其導致所謂「補習的多樣化」此一結果,其實反射的是社會對於五育並重的全人教育,存在根本的誤解,社會將五育並重工具性理解的結果,認為只要透過填鴨式的補習,製造出符合升學標準的「多才多藝」,就是多元入學方案的目的,忽略其希望學校能夠正常教學,能多方重視學生多元專長的事實。

 

延續上述的錯誤認知,社會各界對多元入學方案批評的另一焦點,在認為唯有少數家境富裕的學生能夠接受美術、音樂、體育等多方面的「補習」,因而將會握有較佳的升學機會,將因此造成社會不公。這種極具煽動性的說法,背後存在著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即是社會是否就因要去追求某種形式上的「平等」,就必須犧牲學生在智育外其餘領域的表現。

 

社會地位不均導致的學習條件差異等問題,是任何教育制度都無可避免的問題,在以往的聯考制度下,家境富裕者以高薪聘請各科家教為子女尋求較佳的教育品質的現象亦早已存在,是否能說這亦是制度不公。試圖將此類問題升學制度掛勾,要其為台灣社會中的階級流動負責,是否是本末倒置呢?

 

多元入學方案帶來更多的升學壓力?

 

多元入學制度另一個常遭攻訐的點在於採計在校成績,導致學生求學期間對於每一次考試都必須戰戰兢兢。評論者指出已往的聯考制度只要努力1年或1個學期,就可以順利通過聯考,進入理想的學校,現在卻必須對3年內所有的考試都小心應付,此種似是而非的而懷念聯考的說法,頗令人有時空倒錯感。

 

站在選材與評量的角度思考,透過對3年成績的觀察以理解此一學生在各科方面的能力,是否較單一次的聯考測驗,更為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也更符合升學制度的本意。多元入學方案並非不能批評,也並非毫無瑕疵,但社會必須在試圖評論此一方案之前,必須進一步理解此一方案的實際目的及其意義,此一制度實施後出現的弊病,並非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社會看待教育的態度為何?如果社會持續將教育理解追求文憑等實質利益的工具,任何制度都不能改變升學壓力對青少年的戕害,因為這些病因根源於社會底層錯誤的認知。

 

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

 

台灣社會一直恐懼著升學與評量的不平等,根源於台灣社會將文憑賦予太多的額外價值,也導致除能較「公平」量化計分的考試制度外,先天性的排斥較具主觀色彩的評分方法。但拿一個可被克服的技術性問題去反對一個多元評量人才的制度,是否就兼顧了平等?而僅重考試方式的形式平等,忽略每一個人多元智慧差異與立足點的不同,當中是否踐踏了實質平等?只要求形式的平等,而忽略教育內容應該有的五育均衡與適才適性,是否會得不償失呢?

 

廢高職與綜合高中的設立

 

而關於李遠哲院長一番「廢高職」的說法,評論多認為其貶抑職業教育的態度,坐實了社會長久以來「高職不如高中」的說法,李院長以當前的工業技術條件非高職生所能負擔,因而認為高職應該退出教育舞台的說法,此種以經濟發展為唯一目的來考慮教育政策的論點,確有商榷餘地,但之後教育部延續其說法,認為應「廢高職」,改辦綜合高中的政策宣示,卻具有相當正面的意義。

 

換言之,改設涵括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套課程的綜合高中,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延後分流,其實可能更符合學生多元性向需要。

 

綜合高中的教育意義

 

如果我們把教育定義為「協助一個『人』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協助一個人在社會體制與人生規劃中,尋找一個符合自身追求的未來,用這樣的準則來觀察,在高中職的分流上,台灣現行的體制顯然過於缺乏彈性。

 

而過去幾年來教育部推行的綜合中學,即在於彌補此一方面的缺憾,但顯然的,在全台灣多數的高中職當中,綜合中學的數量仍遠為不足。已往僵硬的限制高中職的比例,不管是原先的7比3,或可能調整的6比4、5比5,都透露出教育主政者將規劃社會「可能」的人才「需求」當成教育最終目的,認為一定比例的高中職畢業生將符合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

 

但這樣的設計中出現一個弔詭的現象在於,在現行體制中,社會要求一個不到16歲的國中畢業生,必須決定未來人生發展將朝向技職或普通教育,姑不論這樣年紀的青少年是否有能力作這樣的重大決定,顯然在現行的國中教育中,我們也缺乏相關的配套措施協助學生思考自身未來的人生走向,於是在以升學競爭為唯一的發展方向之下,高職淪為無可奈何下的選擇,而這樣無可奈何的選擇,卻又充滿僵化的設計,剝奪學生重新選擇的可能。

 

高職教育的起源與台灣經濟發展早期以小型加工出口的型態有關,但當前交高中職的分流的結果,是在社會中構成強迫將學生分等級的狀況,是教育制度坐實了社會中對職業貴賤分類,而將進入技職體系的學生打為二等學生,這種標籤化的現象,對於學生的人格發展有相當負面的影響。

 

另外,在普通中學的課程中,過度注重升學的設計也將導致學生對於與一般生活應有的基本技能,如簡易的家電修理,如換燈泡等等,缺乏接觸的機會,造成普通中學的學生成為只會讀書,不懂得何謂生活,只是缺乏社會適應力的考試機器。高中職的強制分流與由此衍生的強迫分流的課程,對於高中職兩方面的學生顯然都是不利的設計。

 

因此,關於廢高職的說法,其重點並非拋棄職業教育,而是認為教育的目的並非在協助就業,而是在協助個人尋找更適於其本身專長與興趣的生涯發展,高中職過早分流的制度,顯然違反這樣的初衷。改善現行的強制分流的中等教育,讓每一個中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兩套課程,讓其在當中透過修習學分的方法,自行去發展本身的多元智慧,才是一種更符合人性的教育制度。

 

忽略本質問題的教育評論

 

當前教育改革的確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社會提出更多建議,但所有試圖對教改做出批評的社論,都應該試圖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即反問自身期待學生受到什麼樣的教育?例如在攻擊多元入學方案諸多弊病的同時,社會是否真正理解其堅持評量標準多元的意義?拋棄多元入學,難道要迎聯考的幽靈復僻?

 

當社會不斷將教改的成效放在是否減輕了升學壓力與合於公平性的討論時,是否該試著理解教改試圖在本質上對台灣社會做出革命的苦心,社會是否仍要讓技術性的問題困擾著前進的步伐?讓一切回到看來最為方便的聯考制度當中。

 

教改從來都不僅是在教育制度中做出合於時宜的修正,而是面對社會既存的諸多偏差試圖做出根本性的反轉,這包括何謂「成為一個『人』?」、「何謂公民?」等等基礎性的問題?社會應該試圖監督的是教改離這些目標還有多遠,而不是永恆將社會的偏差推給教改,指責其無能。

 

教改由請自身做起

 

社會必須有一個體認,教改並非僅是教師與教育官員的責任,學生所面臨充滿升學競爭的社會環境,其實是社會每一份子共同塑造而成,當成人世界仍認為念名牌大學才是子女唯一的出路,當父母仍認為學校課業好壞是衡量其成就的唯一標的,而不願協助子女尋找一個適性發展的空間,社會將永遠避免不了升學壓力造成的扭曲,而教育改革,亦將永無成功之日。

 

 

 

(回目錄)

 

  教育論壇  關心兩題

 

文/江心波

 

之一、平時當努力

 

立法院第4屆立委在任期屆滿前才大夢初醒,而想有所作為,甚而挑燈夜戰,連夜趕工,把多年來累積的一大堆重要法案,霹靂叭啦,淅瀝嘩啦地在委員睡眼惺忪中草草過關,完成立法程序。

 

法案的制定,事關國家政務推動及民眾權益至鉅,故其研訂程序至為繁瑣,立委袞袞諸公雖口口聲聲表示,重視民生法案,然而平時卻忙於作秀,為私利奔走、鑽營,等到會期快結束,或是任期快屆滿才加班超級快速趕業績。

 

身為全國最高立法機關,這種做事態度,好像是平時把民眾託付的重責大任,一文不值地放在腳下踩得稀巴爛,最後才撿起來呵護一番,說好聽點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通過幾項法案聊慰無知百姓;說難聽點是「屎滾了才想找便所」,更是「迴光返照」審法案,也難怪有人指其不是法案「大清倉」,而是讓法案「暗渡陳倉」,真真十足糟蹋自己、枉顧民意的行為。

 

學生時代,我們最常犯的過失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雖然最後也許順利過關了,但也只能在及格邊緣徘徊。

 

總之,往者已矣,逝者如斯。第5屆委員即將走馬上任,在此謹以一介老百姓寄望新科立委,各項法案攸關國家政務推動及民眾權益,平時即當努力以赴,扮演好立法委員角色,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在眾委員瞌睡連連中,讓數十重大法案,上千條法條在委員喃喃打鼾聲中過關。

 

之二、教育政策變變變

 

際此新年頭舊年尾,媒體最喜歡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票選出過去1年各種各類的10大新聞排行榜,舉凡政治、外交、體育、影視、交通、兒保、環保等,甚至是「性」聞,當然教育類也在其中。尤其近些年,在一波波的教育改革風潮,彷彿三天兩頭,就可以看到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推出一項新的教育政策,不但讓一群群莘莘學子,道地成了一隻隻白老鼠,學生家長也一直生活在飽受煎熬的生活中。

 

教改列車正如火如荼的推動著,身為火車頭的教育部長,當然要更積極的「動」起來,從媒體資訊上我們也得悉,火車頭的後面,總有一群人跟得很辛苦,推動教改的官員辛勞,關心教育與學生的家長們可也不會太輕鬆。

 

身為1個學生家長及教育行政工作人員,我也學著去關心各項教育政策,只是時時有新點子、新政策推出,我們內心的感觸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我們的教育官員,並非僅坐在冷氣房裡「從台北看天下」的丟出教育政策把我們當小老鼠去「試辦」,而是由火車頭帶著、拉著一大票的成員,從城市到鄉村的跑,一齊動了起來,彷彿已出現了一個滿可預期的晴朗的明日天涯一般。

 

憂的是,教育政策走得快,也變得快、變得大,有的是急轉彎,有的是停辦,有的甚至是大變動,讓我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因應,尤其身為學生家長,將來他們要面對的會是一種怎麼樣的教育制度,考或不考?要如何考?到底又是試辦或正式實施?真是令人擔憂。

 

執教改政策方針大權的官員們,當你決定重大教育決策前,請千萬設身處地的為學生及家長想想罷。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