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線上台北畫刊(n.d.)。立農街─唭哩岸 台北第一街[線上資源]。台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2016.01.29
圖/唭哩岸僅存的二層樓老街屋
我,有一個夢想
身為一位在地生活超過20年的青年,起初僅是想號召藝術圈的友人透過藝術行為進入社區鄰里,單純的想讓自己居住的地方能夠因為視覺上的改變而更美更好,為了讓未來在藝術的表現上能跟在地有密切的結合,從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畢業的我,運用系上課程培養的民俗學與田野調查基礎,開始透過文史資料上的搜尋彙整,找到社區頭人與耆老訪談,一探在地的故事與生活記憶,沒想到就不小心栽進了唭哩岸的時光隧道中。
這段時間以來,要非常感謝台北市政府都更處提供很多的管道,讓我可以透過課程或提案結合自己的初衷。103年的儲備社區規劃師培訓,開啟了我重回唭哩岸田調的契機,並在結業時成立了「唭哩岸文化工作室」,試圖先以非營利的方式長期蹲點,做在地文化的盤點與整合;104年的街區影像與社會創新提案,我跟陽明大學畢業的銘崧、在地青年于賢及陽明大學在學生凱丞組成「岸中唭片-社區故事紀錄團隊」,用將近半年的時間拍攝了「在唭哩岸停泊」的紀錄片,試圖挖掘即將滅失的打石文化與探討唭哩岸聚落保存的議題。
圖/至立農國小放映紀錄片
圖/庚霖與謝師父一起解說唭哩岸聚落
圖/「百人傳石、文化傳承」唭哩岸石捐贈活動
與社區一同學習成長
進入社區就是跟社區一同學習,是這兩年來我深刻的體悟與成長。無論是先民或是分享故事的長輩,都有著非常多的生活智慧與人生哲學,從他們的言行中表露無遺,無論是「記憶」或是「技藝」,都一再的反應出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密布不可分的關係,唭哩岸山就是餵養這一帶的人們生長的大地之母,她的奶水流到八仙圳中灌溉這一大片的良田、她的血肉成為著名的唭哩岸石讓居民就地取材蓋了石屋和石牆,也因為石材的耐火特性,提供了台灣早期煉鋼、玻璃與陶瓷產業發展重要的建爐材料,唭哩岸,等於是陪伴著台灣的經濟發展一同起飛。但時間久了,大多數的人們幾乎忘記了這位母親,不再想念她對於幸福的付出,為了要有更好的土地利用價值,一棟棟新建的大樓擋住了她天然的美貌,也不再去提及她過去孕育這塊土地的恩惠,甚至放棄了我們與她的連結,任憑消費文化入侵這純樸的唭哩岸庄,以進步開發之名抹去種種再也無法回復的歷史與回憶。
圖/唭哩岸金龍團林義龍團長分享在地的陣頭文化
圖/吉利號米行蔡財林先生以照片訴說唭哩岸歷史
圖/傳統打石謝炎山師父導覽唭哩岸打石遺跡
祈願,唭哩岸再現
不論是幾百年前的平埔族人,還是從唐山來台灣的漢人移民,這些曾經在這裡居住生活、工作、讀書、或是做文史研究的人們,我們都曾經搭乘各種不同型態的舟船,在這美麗的唭哩岸庄裡,長久或短暫的停泊過。
現在,我們正在號召這些曾經「在唭哩岸停泊」的人們,一起共享關於這裡的故事,透過影像紀錄、社區故事巡演、教育推廣以及結合社區繪本的出版,試圖讓在地身為未來之寶的孩子們、新舊居民或想進一步關心的夥伴,能夠有機會去認識這些擁有珍貴價值的文化資產,期望能凝聚大家的共同回憶,穿透層層疊疊又冰冷的鋼筋水泥建築,藉此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不論是不是採用藝術介入的方式,都能以自己最舒服且優雅的姿勢參與社區的公眾事務,讓生活的環境透過文化復興去翻轉現況,唭哩岸文化工作室也會持續陪著大家探尋這裡的鄰里傳奇或歷史真相,只要有心,在地文化的傳承就是每個人的權利與義務,也是落實一個民主國家文化公民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下次當您有機會搭捷運經過這裡的時候,不妨靜閉雙眼,想像一下,您正搭乘北淡線的鐵路,馳騁在一大片綠油油的田野之中,耳邊正傳來陣陣清亮的打石聲響,而這樣台北人的美好故事,將在不同的角落被挖掘分享,一代一代的訴說、傳承與再現。
【在唭哩岸停泊】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ilriganCulture
官方網站:http://kilriganculture.wix.com/ki-lr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