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通訊─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y 01,2020时代的不合时宜者,初心在否
2019.12.16日先生座談:
時代的不合時宜者,初心在否
已是西元2020年了,如果用孔子的紀元來說算,則是孔元2571年,中國建國71年,季謙先生71歲了。回顧過去的2019年,對於我們讀經界可以說是非常不尋常的一年了,這一年危機四伏,內憂外患,種種跡象撲朔迷離,幾位讀經同仁於2019年12月15日相約去到溫州竹裡,16日上午經朱永傑老師引薦,得以向先生請益。
本篇文章由河南省讀經教育聯合會編輯整理先生座談會內容,以饗讀者,未經先生審閱,若有不嚴謹與疏闊處,敬請見諒,勿以此而對文禮書院以及季謙先生產生誤解也。
先生座談如下:
讀經是冒險,猶如下賭注。
但如果是我們有透視眼,能夠看到篩子是幾點,那就可以下賭注,包贏。在外人看來你在下賭注,但其實你自己心裡能夠透視,所以在你自己來看就不是賭注,因為是包贏,立於不敗之地。但如果你自己心裡也認為自己是在下賭注,那就很糟糕了。所以你一定要看准,要透視到那個結果。那麼人生如何能透視結果呢?儒家是這樣看的:君子以道為吉,以道為凶。吉凶是以有德無德來算的,而不以禍福來計算,所以君子言吉凶不言禍福。如果你以一顆有德的心來做有德的事,那麼這件事情一定是吉。但是一般人會看到現實有沒有成就,而君子則是看道義、心靈上有沒有成就,而教育是教道義教心性而不是教現實,這樣一下子就分開了。君子只是求之在我,而一般人是求之在外。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所以你要做教育教孩子,當然是要教他求之在我的君子之道呀。那既然是求之在我,就無所謂成敗,都是成功,成也是成,敗也是成。而一般的成敗呢,敗固然是敗,成也是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的【成】是一時的,表面的,縱使說他一輩子都【成】,他的【成】也是一己的,而不是社會的,他一己的【成】,結果還是失敗的。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心性的【成】,而心性的【成】,有現實的表現,一般人都歡喜,但他也可能沒有現實的表現,他修身現於世,一個人守住君子之道,所以讀經是一個賭注,但它是一個必贏的賭注,如果是必贏的賭注,他就不是賭注。事情要這樣看。
但是在現實上還是有許多的困難,因為不合時宜,不和這個時代相應、相順。但是也還沒有到達太過嚴重,目前看現實上好像比較嚴重,有些人是受了一些苦,但是有的人他既是受苦他還是可以堅持走。我們只好這樣走,因為既然選擇了這樣一條路,與時代不相應,就要受這個時代的衝擊,但是如果你不願受時代的衝擊,你如果不甘願,就在這個不甘願的地方,你一方面在外是受苦,在內你要順著你的甘願,這樣子就是你的【志】....我只好這樣來勸導大家,誰能夠保持的比較永久,誰能夠不忘初心。當然我們也不能責備,如果有人開學堂不開了,我們一定不能責備,我們要理解。有的人是受到現實的衝擊,有的人是觀念的轉變,就好像走了不同的路,有好幾種判斷的方法,至少有兩類,一類是包容,我們要有一個大的心量,放開一點,要包容。把道放大一點,把路放寬一點,大家都是同道,不管他讀什麼,只要讀一句,不管他將來的目的是什麼,都是同道,大家都同道就好了。另外一種看法就是把它縮小,縮小到只有一條線,這條線離開了就是離道,這樣就是很打擊人。其實這兩種看法都要有,因為沒如果沒有很大的心量,大家都會起衝突,但是如果你沒有守住這一條線,就很可惜,沒有達到原初的願望。因為原初的願望就是不合時宜的,不是你故意要不合時宜,而是你的願望本身就是不合時宜的,所以只要你維持初心,一定就永遠不合時宜。現在你想要合時宜,你就走偏了,其實是下降。但是說別人偏離了,別人就不高興,說他下降了,別人更不高興。說他的理想下降了,被批評的人會更討厭,他就會各種理由來說,這樣就產生了對立。道如果放的不夠大,就會產生衝突,大家都不願意被人來貶低他,來評論他不是正道,不是初心,因為當時的初發心確實是高的,每一個人剛開始推廣讀經一定是不合時宜的,後來做著做著就開始合時宜了,但是沒有關係,他如果退九十九度,他還有一度,那就是同道。所以事情要兩面看,我們自己可以維持一條線,對別人這“一度”就可以了。每一個人都這樣看,那就好了。但是現在比較怕的是跟現實妥協,他說這才是完滿。因為他要照顧很多,只有一條線他說太孤、太絕,有時候會變成孤傲,其實要說“傲”呢是要看他的態度,他如果是為應當而做,就不叫“傲”,但是他不正當他還以為他正當...(中間先生被書院的工作人員所打斷)
所以不要太過責備人,因為這就是人的本性。照唐君毅先生說:人的內在的本性是無窮的無盡的,所以人會表現為想要擁有許多。如果現實上擁有許多,就說明他有私心。他如果內在裡面是無窮無盡的,就表現為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樣就是公心。所以他擁有很多說明他無盡的心靈的扭曲,所以人都想要求完美求照顧,而如果只有讀經,那就是不完美,沒有照顧。所以他講起來也是頭頭是道,一般人聽起來也是:“對!是這樣!”“怎麼能只有讀經呢?你要多照顧一點呀!”這不是錯的,這本來是更對的,所以他道理是站在制高點上,我們要更高、更廣,許多人做不到,我們要體諒,所以他照顧的學生比較多,他的功課開的也比較多,求完美是人類的本性。就像《弟子規》也是這樣,不僅讀經要好,還要要求德行。所以現在社會上批評讀經界,也是對的,現代化的知識怎麼可以都不學?怎麼可以?!這是對的。但是這裡由於不明道理而產生了衝突,所以只要我們的道開的夠大,就不會產生衝突。
教育只要不教人為惡和怠惰,就很好了。為惡是絕對的不對,怠惰是相對的不對。所以為善和為惡是完全的。為惡是完全的壞,怠惰是不完全的壞。你不能說怠惰完全是壞的,但是它確是對生命的有所耽誤,所以教育就是防止為惡,防止怠惰。只要防止為惡、防止怠惰都是好的教育。甚至還勸人為善,多讀幾本書如《弟子規》、《三字經》等也是好的。但是推廣讀經的人又太過小器,守住一條線,只要不順著這條線就說其他人不夠。那他們也說你不夠,因為你包容照顧的不夠多,而你也說他們不夠清澈和純粹。像這樣兩個【不夠】吵來吵去,分不清楚。
而我們推廣讀經,在我的觀點是比較傾向於純粹,但不是絕對,我不是否定其他的功夫,其他的功夫也可以,但是要有度,這個度很難說,我如果說10:0就太過分了,9:1是可以接受的,8:2也好,7:3以下就稍微雜了點,6:4甚至是5:5,就是我們所要推動的體制讀經。將來學校體制讀經最多就是5:5,你很難要求他6:4。讀經學堂最好是6:4、7:3以上,最好是8:2、9:1,10:0確實有點過分。其實我們不是完全要推動10:0,只是有了10:0,這是一個純粹的實踐,因為10:0三年、五年之後,他其他的東西再學還是來得及。但是你如果是5:5以下,甚至是都不讀經,那就覺得很可惜,因為後來再讀經就來不及。假如讀經是必要的,後來再讀經就來不及;假如學其他功課是必要的,後來再學完全來得及。問題在這裡,所以我們比較傾向於純讀經,縱使是純讀經達到百分之百,我都不反對。如果已經開始讀經了,道理你已經很清楚了,你就不要7:3以下。所以在8:2以上更好,再往上推,有人就會認為我太過推崇純讀經,這樣子來責備我,我是知道的。但要不然你就不要做事情,既然要做事情,要做讀經私塾了,你就往高處出走,可是太絕對而且絕對地禁止別人摻雜那就不對了,你可以純粹,但你不可以禁止別人有一點調配,但是每個知道讀經的人不要7:3以下,這樣就保持初心了。這個初心是不合時宜,但不是我們故意要反對時代,而是我們認為一個初學者,不管是年齡的初學者(13歲以下),還是現實上的初學者(不管你幾歲),你想要快速的長進你的文化你的見識,8:2以上的讀經是比較有效的,所以我們不忍心浪費一個人的生命,對於孩子我們不要浪費他的生命,浪費孩子就是浪費了他一輩子,對於成人的生命也不要浪費他,無論他十五六、十七八還是三十、四十、五十,如果他真的想要學,用幾年時間專門學都不會耽誤他,給他最好的長進。是因為有這個認識我們才來做讀經,才會選擇跟時代不一樣,如果太照顧時代,其實是違背了初心的。這點初發心自己違背了,當這樣責備的時候我們就很傷心。他認為他做的很好,他考慮的比較多,他認為只推廣讀經太單一了,這樣講也有道理的啊。但是這個道理我們如何去把握它,這個只需要琢磨的,這個叫哲學,要明白道理,道理有高下,有深淺,有先後,所以道理已經是道理了,聽起來都對,這些人也不是隨意亂講,也不至於教人為惡,所以不教人為惡而教人為善,不教人怠惰而教人努力,為善和努力就是對的。即使體制教育也是對的,但是他對多少,我們要衡量。現在不是是非善惡的問題,而是度數比例的問題。這樣看問題就比較簡單了。但是我比較責備已經在做讀經的人,他曾經是很純粹的,後來比較不純粹了,甚至他還反對比較純粹的,這樣子是不對的,而且是他們先反對的,他們如果這樣說:“因為我要照顧很多的現實,照顧很多家長和學生,所以我就會開出許多的功課,給他們許多路走,但是假如有人他知道讀經的重要,他願意老實、大量、真切的讀經,假如有人願意,寧可拋棄現實的顧慮,我們認為這個學生我們還是要教他生命的學問,我們把他做主幹、主心骨,我們是更喜歡的。”如果是這樣就比較完美了。但是他說:“你沒有照顧到別的所以是不對的,所以我們不要以前的做法,做事情要與時代相應啊,做教育也要照顧到很多人啊。”於是他就否定了原初的願望,在這一點上我是認為比較可惜的,我是為這個可惜,其他的不可惜。他如果原初都沒有讀經,現在讀到這個樣子已經很厲害了,我們就很讚賞;他原來就讀經,現在下降成這樣子,我們就批評他,他也很受委屈,那很奇怪對不對。所以我是用原初的這個願望,你既然有這個瞭解與反省,應該堅持。在現實上堅持不住的,除非是一種特別的心情,比如說我這裡只培養去書院的學生,其他的學生我是不要的。這樣子跟大家講清楚;如果我原初就是培養背誦30萬字的學生,但是我知道有的人背不完,有人背完了也不一定來書院,要照顧到很多人的需求,但是誰願意背完30萬去書院,就是我們的首選,所以請大家(家長)最好都這樣。把後來的安排變成其次的,這樣的是了不起的。但是如果原來是比較單一的方向,現在開出很多不同的方向,有家長說我們還是願意走原來單一的路,他卻說你不可以走單一的路,單一的是不對的,書院是害人的,這樣就違背了他的初心的,我對於這一點是有些遺憾的,要不然就沒有遺憾了,他要照顧到很多人沒關係。
所以如果真是純讀經是不對的,背完30萬字是不對的,去文禮書院是不好的,於是把這樣一項去掉了,你以前說這樣子做是對的,是好的,現在去掉了。但如果他還是知道去文禮書院是高明的選擇,但是因為現實開出很多的不同的方向,所以就去否定原初的,勸家長不要,這樣子就有點奇怪。可以兩面都具備啊,大道不擇細流,大道的核心點保持住,開出週邊是對的,是可以的,也是完美的。只是有些學堂能力做不到,只有保持住最核心的教育,最初就是想要這樣子教,其他要學別的不行。假如有些學堂有能力教很多,但是他保持住原來的理想,這樣也是比較完美的。只有原來的理想但是開不出其他的功課,我也認為是完美的,但是為了開出其他功課就否定原來的理想,我認為這樣是不好的。道理很簡單,通天下之理,並沒有特別的。推廣讀經還是在教育應該怎麼做,做不到的地方還是應該有一些彈性。開出彈性要有一顆開闊的心胸,因為要開除彈性是不容易的,要做單一的、純粹的比較簡單,簡單不一定粗暴,但是簡單粗暴往往連在一起,但是簡單粗暴是容易做的。反而要照顧到很多現實開出很多功課是比較不容易的,所以有時候沒有能力的人你就做單一的,送到文禮書院再說;但是如果真的有這種單一的心靈而且是純粹的,我和書院一些學生談他們在學堂怎麼樣,他們如果在學堂是比較單一的純粹的,但他們說他們的堂主、老師也天天鼓勵他們自己,也沒有禁止他學其他東西,只是鼓勵他趕快背完30萬字,這是主題,所以從本末上說雖然從功課上他比較不完美,但是從心態上他是完美的,因為他做不到開出那麼多功課。
其實很簡單,做人做事就是要如理,是非常非常簡單的,就是理想不要太單純、太執著,但是他執著了他會自己認為這是因為他沒有能力,他也贊成別人的開放,這樣是對的,他不一定要開放因為他沒有能力開放。所以有理想但是不要執著,但是理想一定要保住,理想是值得追求的,其他能開的就開,不能開的暫時不要開,這樣天下就太平了。不要太攻擊,但是如果說原初的理想不對,那就很奇怪了。這些人都有理想過,我也不大好意思這樣判定他們是被現實所脅迫:一種是外在的家長、社會一直要求們批評他們,一種是在學堂內部,如果他不順應時代要求,他的生源就會減少,這是內在的。這樣子判定也會傷人,所以我也不好這樣說,他說要求完滿,我說要求完滿理想一定要保持住,至少有一個人說要讀你就要鼓勵他。你要照顧現實,但不要有一個天花板限定,甚至你還有意識勸那些要這樣做的人不要這樣做,不是更糟糕了嗎?大家要明白道理就好了!
有理想的人是不多的,所以要鼓舞。千百萬人中才有一兩個,所以他不要為這一兩個人來工作,他得為千百萬人來工作。所以凡是宣導理想的人都是很寂寞的,李白也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嘛。
執行長說:所以今天大家要多喝點啊~
(座談在大家的笑聲中結束)
編者按:
過去這一年,雖然充滿了危機,但是也充滿了轉機。不過,不管危機還是轉機,這個年總是已經過去了,所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正如先生所說,我們現在是該慶倖的,因為我們還一息尚存,我們就可以再繼續往前走。如遇困難,希望不忘初心,相信機會方來;如尚稱順暢,也要居安思危,隨時誠敬存身。像《中庸》所說的“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季謙先生也嘗說:
我願力勸:凡我讀經界諸友朋,對牟先生之文章,千萬要研讀再三,即當經典讀之。蓋我牟先生乃百年來具時代性及國際性之哲學大家也。牟先生之文章,不論大論與短篇,讀之,能發天光,讀之,能啟智慧,讀之,能接五千年之歷史大流,讀之,能開四萬里之人間眼目,讀之,能令頑者廉、懦者立也。
討論教育,需對“人性”有相當的見識。為學與為人,首要的條件亦是見識,即人生理想的體悟,此乃“學者”與“學匠”之區別關鍵。我以為當今之世,足以啟導文化的正知正見者,非牟先生莫屬。不論追求中國哲學之終極,或開啟中國哲學之門徑,皆可以牟先生為標杆。
讀牟先生的書,可以讓你以最簡省的力氣,得到最高的收穫。讀了牟先生的書,你就很快有真正批判的眼光,洞見群言之是非,是者還其是,非者識其所以非。杜甫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然此事唯識者知之,唯有福者得之。
融貫古今,匯通中西 盡一份心力,推動孕育文化生命的搖籃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執行長劉子萑 2017-11-05 盡一份心力,推動孕育文化生命的搖籃
各位“讀經教育”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您可知道,到現在我們還在堅持讀經教育的宣導和推廣。
吾人從事兒童讀經教育24年,這二十幾年來,我有一個很深刻的心得:“教育的高度,即是創造生命的高度;教育的價值,即是創造生命的價值。教育,可說是孕育生命"高度"與"價值"的搖籃。”
王財貴教授自民國83年起正式對外推廣兒童讀經教育,至今即將屆滿24年,在臺灣:“師資培訓”進行了269期,“全國讀經總會考”進行了18屆,“宣導講師”進行了9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也進行了7屆。當然,王教授全臺灣大小城鄉,全大陸大江南北,全世界亞歐澳美各洲奔走呼號的場景,不計其數。在這些資料裡面,充滿多少有情有義以及多少可驚可喜的故事,可懷念的,可感恩,可喜悅的畫面也還持續的在累積著......。最重要的是:這些活動,説明了多少人認識了教育的真諦,受經典薰陶之益,從子女到家庭,從家庭到家族。
如果說兒童讀經教育是孕育文化生命的搖籃,那麼基金會所推動的工作就是讓每一位家長的雙手,都能推動孕育文化生命的搖籃。這個工作需要很多人力,財力,物力的資源,我們在十年前成立了這個公益法人——“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持續為推廣讀經教育而努力,朗朗的讀經聲音皆從這個基金會為起源,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我們誠懇地邀請各位朋友發一個心願,共同來做這一件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現在,您可透過全球讀經教育基會網路捐款模式,用您行之有餘的能力,或百元、或千元,或三年、五年、十年,每個月細水長流地為推動孕育文化生命的搖籃盡一份心力,讓這份經典承傳的志業永續經營,擴而大之的孕育更多文化生命。
我常想到王老師的這一段話:“天下有沒有一件事,既是為人,又是為己;既是為己,又是為人?若有,那或許就是教育這件事了”......當經典從左手流到右手之際,我既讓別人受益,也同時讓自己受益了,於是我的喜悅就更廣大深沉了。”吾人將隨時秉持著“一息尚存,不遺餘力”的人生本願,致力於讀經教育的推動,為己亦為人,為人即為己。士不可不弘毅,這是一件任重道遠之事,祈願各位朋友共同護持。
劉子萑 敬上孔曆2568年11月5日
臺灣.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網路捐款網址:
http://www.gsr.org.tw/contents/project_ct?p_id=4
(本文一發,感謝各界愛讀經人士熱烈響應,也感謝季謙先生提攜,林楊當不負眾所托,將臺灣讀經界再帶向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