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廖凱弘的傳播教室
報主:廖凱弘的傳播教室
創刊日期:2016-07-29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16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廖凱弘的傳播教室報
廖凱弘的傳播教室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廖凱弘的傳播教室
發報時間: 2017-03-09 05:00:00 / 報主:廖凱弘的傳播教室
[公益聯播]大公民,小政府─進擊的公民
本期目錄
風災系統
風災系統

在一個相對於複雜性高的環境中,包含了大大小小之組織與各類系統,系統中更有子系統(由元件、單元等組成),彼此環環相扣、交互作用,承平時,按既定之組織系統的程序、規章、手冊來操作其中的科技;然而,組織系統中因為牽涉太多不可預期的交互關係(其實人們大致也可以估計出包的比例),以致於失誤、干擾,甚至災難,會因運而生。 C. Perrow 即認為考慮系統因素,才能精準掌握「干擾」的成因與來源,即時有所處置或是將整部組織停擺,以讓專業人員進行修復,以免造成預期更大的災難;畢竟誠如 D. Vanghan 所說,任何的組織系統,都有有效率、正向的一面,得以將事情完成;但也有出現失衡、負向的一面,讓人感覺不之所措之前,災難就降臨了。 以台灣頻繁的颱風風災為例,如將其看做是環境大系統中的「意外事故或干擾」,我們便可得知,這是個大災難,因為所有的子系統,如政府運作、人民正常生活、國防體系、防災團隊等,都會因此停止原本之正常任務或運作,而「全力地」投入救災。然而,很不幸地,即使整個複雜系統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與金錢投入,仍然會產生很多「失靈」現象,如橋樑斷裂、人員死傷、甚至整個城市、村落消失。 還是回到科技的選擇本身。儘管我們的環境系統中,原本就有預測颱風的科技知識與技能,有各種防颱風災難的訓練與儀器,更有各種通報、預警運作的科技設備或產品,然而這些如果在系統平時,就是一個個獨立的子系統,沒有一個可聯繫之科技機制或行政政策的機制,將之整合在一塊,也就是說,其相依性原本就為零的情況下,那風災所造成的災難,儘管是天然的干擾,也必然會使整個系統呈現全面毀損的災難景象。

若是依據科學知識所設計的複雜系統,使其能有效率地正常運作,這個所造成的干擾問題可能會比較小(偏向線性運作);然而,系統本身越複雜,可能引發的意外會越大、越難控制。以致於發生了災難,就非得全面停止運作,專心一致來解決那個「單一」的複雜問題了。 最後,筆者希望回到管理學中,關於「效率」與「效能」的概念上的基本區別,以為呼應。通常組織希望在計畫、組織運作、領導與控制等管理功能(機制)方面,達到有「效率」,用一個簡單的運算公式來表示,即「投入:產出」之比值,而期望能接近「1:1」的黃金管理效率。然而投入本身是需要成本的,產出如果不盡如組織之預期,似乎會形成組織資源之浪費。此時,便有另一個組織管理的指標誕生,即「效能」,用一個簡單的運算公式來表示,即「實際產出:理想產出」之比值,當然期望值亦是「1:1」,表示一個系統均希冀,所有的產出能達到原來設定的目標,使組織效益最大化。

筆者認為,關乎系統之「效能」的表現好壞,應比追求系統的「效率」來的有意義,因為前者比後者,更在意目標設定、風險控制、預期干擾之排除與組織資源、成本運用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亦即 D. Vanghan 所強調的,在同樣的系統運作程序裡,為什麼會出現「光明面」與「陰暗面」的核心關懷。過去或現在的環境系統運作領導者,真是太在乎效率,而忽略了效能上的實質比較,以至於產生了莫大災難嗎?

推薦訂閱
01/14 點亮台江─《大廟興學》學習博覽會@【台南社大】
《綠冰箱》美麗的換工日記@【綠冰箱新鮮報】
轉寄『風險傳播』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