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智慧藏百科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9,2014Dr. iWord的話
想了解台南安平在台灣歷史上的變遷,可以走一趟「熱蘭遮城博物館」。博物館內展現17世紀熱蘭遮城的商業活動與居民的生活,同時也展示當地考古出土文物,民眾可以從中了解安平在當時重要的經貿地位。
【東方觀點】安平港
安平港
【摘 自】台灣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安平港
【作 者】陳鴻圖
【出 處】台灣歷史辭典
知識分類:人文科學類 > 台灣歷史
荷蘭及鄭氏時期,臺江外海有11個島嶼橫亙,沙洲南北各有一個港口,北為鹿耳門港,南為大員港,為臺灣最早之海港。1823年鹿耳門港被洪水沖毀,而安平則因海沙推移,港口反較前略深,於是與北線尾島上新興的四草湖合稱臺灣港,兼具國防及貿易功能,成為臺灣南部及臺灣府城(今臺南)的要港。1865年臺灣開港,亦被列為條約港之一,海關、洋行紛紛設立。未幾,該港被漂砂淤積,灣內之安平島接連陸地,船舶僅能碇泊於距舊港口兩海浬處。日治時期,總督府利用舊運河水道,自安平海關循鹽水溪至海口一段予以疏濬,惟舊運河易於淤積,須經常疏濬,極不經濟,臺灣港逐漸沒落。1908年打狗港興築後,臺灣港由於港灣條件不如打狗港,地位一落千丈。雖總督府於1921年至1926年間開鑿新運河,並於終點設置堆貨場倉庫,碼頭約1,780公尺。嗣因出口一段河道淤塞,復於1935年至1936年間於舊港口南2公里處闢安平港新港口,取代臺灣港的營運,並築導流堤二道,港口長160公尺,自港口再挖濬航道2公里,與新運河接通,築岸約500公尺,總經費77萬円,惜二次大戰時遭受破壞,港口淤積更甚。1974年時政府為解決臺南地區港口的問題,於安平港南方約2公里處的鯤鯓湖一地開闢興建鯤鯓港,即今日安平港的形態。
【知識補給站】熱蘭遮城日誌
熱蘭遮城日誌
【摘 自】台灣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熱蘭遮城日誌
【作 者】林偉盛
【出 處】台灣歷史辭典
知識分類:人文科學類>台灣歷史
其記錄的期限是由1629年10月到1662年2月。1629年以前臺灣長官向巴達維亞城的報告都是以半年的長官書信為主,加上福爾摩沙議會決議錄抄本為參考資料。1629年普特曼斯(Hans Putmans)為臺灣長官時,巴達維亞總督顧恩(Coen)要他仿照巴達維亞城的作法,記錄日誌作為巴達維亞城的參考資料,臺灣長官乃開始記錄臺灣日誌,即今所稱的《熱蘭遮城日誌》。採日記式的形式逐日記載,換言之,即採取及時記載方式,雖嫌瑣碎,但卻有相當完整的序列,後人可透過日誌來觀察熱蘭遮城內外日常發生的事情以及工作的進行狀況,是研究荷治時期臺灣最直接的史料。
【知識補給站】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
【摘 自】台灣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安平古堡
【作 者】李乾朗
【出 處】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知識分類:人文科學類>台灣古建築>經典建築
【熱蘭遮城(Zeelandia)】
又稱台灣城,由荷蘭人創建於明天啟4年(1624),後經擴建,完成於崇禎7年(1634)。位於當時一鯤鯓沙洲上,初名奧倫治城(Orange),後更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初建規模甚宏大,有內外城廓;內城為方形,四角設稜堡,置千斤大砲,廣二百七十七丈六尺,地上二層並設地下室。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而成,四周做雉堞,再釘以鐵製壁鎖,固定木樑,其磚砌方式、磚石的材料等都可以提供後人了解17世紀荷蘭人的建築技法,惜至今只剩下局部城牆與一口古井。日治昭和5年(1930)總督府為慶祝「台灣文化三百年」,於內城平台上建展覽及招待房舍,即今之「台灣城殘蹟陳列館」。
【西方觀點】安平
安平
Anping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安平
【外文詞條】Anping
知識分類:地理>城市與鄉鎮
地理>中國與臺灣地區
舊稱一鯤身。
安平古堡,堡內有新建的高塔。(楊文章攝)
EB Inc.
臺灣西南部臺南市之一區,是臺南的傳統外港。為南臺灣最古老的中國人屯墾區,可追溯至16世紀末期。以運河和小鐵路與臺南市相通。19世紀末期,成為一繁忙的海港,與中國大陸的福州、廈門及其他港口有密切商業關係。但因港口水淺且泥沙淤積,至1970年代初期,已降級為漁港。鄰近高雄港之成長與鐵路系統之興建,使得從臺南到高雄或到臺灣北部的基隆均極便捷,遂導致安平港之迅速沒落。區內有安平古堡,為明末荷蘭人據臺時所建,俗稱「紅毛城」。南端有億載金城,係清末巡撫沈葆禎為加強海防而建。人口約60,409(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