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報主:智慧藏百科全書
創刊日期:2003-11-07
發報頻率:每週三出刊
訂閱人數:6,48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智慧藏百科電子報報
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09-09-02 16:00:00 / 報主:智慧藏百科全書網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Dr.iWord 的話
戲曲是中國各民族特有的戲劇藝術,包括京戲、豫劇、川劇、越劇、藏劇與歌仔戲等,戲曲表演結合文學、音樂、舞蹈與武術,是珍貴的文化資產。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從8月29日到9月6日,舉辦一連串與傳統戲曲有關的表演、研討會、特展與交流座談會,維護與發揚戲曲文化資產。

     *    *    *

幫助莫拉克颱風受災原住民重建家園,需要您盡一份力!只要您在活動期間參加台灣原住民紀錄片DVD愛心義賣,我們會將義賣所得全數捐贈到「莫拉克颱風阿里山鄉公所災後重建捐款」專戶。現在就用愛心與實際行動,幫助他們早日返家!
【東方觀點】戲曲
戲曲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Xiqu
【中文詞條】戲曲
【外文詞條】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作  者】劉厚生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戲劇/戲劇/〔戲劇概論〕/〔戲劇體裁及種類〕/戲曲

中國特有的以唱為主並綜合多種藝術因素的戲劇種類。在中國文藝史上“戲曲”有過多種定義,在現代,它是中國各民族各地方各時代的傳統戲劇樣式的通稱和總稱。

戲曲的形成及歷史演變 戲曲形成的年代,有幾種不同的論點。有的認為春秋楚莊王時的“優孟衣冠”就是戲曲的開端﹔有的認為戲曲始自漢代百戲中的《東海黃公》﹔有的認為北齊、唐代的《踏搖娘》是最早的真正的戲曲。但多數學者認為,以上這些以及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金院本等都是戲曲的胚胎和幼年時期。12世紀宋金南北對峙時期在南方浙江溫州一帶出現的永嘉雜劇(即戲文,又稱南戲或宋元南戲),方是最早成熟的完整的戲曲。成熟的標誌是除了人物裝扮、歌舞表演外,還出現了完整的文學劇本,如《趙貞女蔡二郎》、《王魁》、《張協狀元》等。 ......看全文
【西方觀點】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
Chinese drama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中國戲曲
【外文詞條】Chinese drama

知識分類:人文藝術>戲劇

中國各族人民創造的一種戲劇藝術。戲曲綜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諸因素。其舞台表演則由演員運用唱、做(身段、表情)、念(韻白、散白)、打(武打、舞蹈)等手段來扮演人物、表現故事。各種表現手段的程式性、技術性很強,因此演員在表現不同性別、年齡、身分、境遇、性格的人物時規範成生、旦、淨、末、丑等類型,稱為「角色行當」。演員依據行當,扮演人物,運用表現手段,創造神、形兼備的藝術形象來表演故事內容,取得感染觀眾的效果。戲曲演出繼承了中國歌舞藝術的傳統,舞台上不設置固定場景。劇中人情境靠演員的語言、動作來交代,形成戲曲語言的敘述性、表演動作的虛擬性,以及舞台時間、空間處理上的靈活性諸特點。演出採用人物由右邊「上場門」進場表演,演畢由左邊「下場門」出場的方式(上述左右,係指演員在舞台幕後對幕前的方向而言)。「場」成為演出的基本單元。近代受話劇影響改用「鏡框式」舞台,增添舞台裝置,採用分「幕」制,固定場景,使戲曲演出方式和形式發生變化。

【知識補給站】歌仔戲
歌仔戲
Ke-tsai opera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歌仔戲
【外文詞條】Ke-tsai opera

知識分類:人文藝術>音樂
     人文藝術>戲劇

通用拼音作Ge-zai opera,漢語拼音作Gezaixi。

中國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臺灣全省和福建南部。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區亦有演出。17世紀中葉閩南人大批遷居臺灣,閩南曲藝、歌舞如「錦歌」、「採茶褒歌」、「車鼓弄」等隨之在臺灣流行。福建漳州的坐唱曲藝「錦歌」在臺灣風行時,民間紛紛組織「樂社」傳唱「錦歌」,後來人們把「錦歌」中的「四空仔」調等發展為「歌仔調」。「歌仔調」逐漸與民間歌舞結合,開始拉場子演唱小戲。後又受潮州戲、正字戲、高甲戲影響,逐漸豐富成型,於1920年代正式登台演出。因以「歌仔調」為主要唱腔,故稱歌仔戲。歌仔戲唱詞通俗,鄉土氣息濃郁。主要劇目有《山伯英台》、《孟姜女》、《薛剛反唐》、《千里送京娘》、《運河奇案》。唱腔清柔質樸,唱多白少,格律自由,伴奏樂器有殼子弦(琴筒用椰殼製成,類似板胡)、大廣弦(用龍舌蘭木製成的大筒胡琴)、臺灣笛、月琴等。今福建廈門、晉江、龍溪一帶流行的薌劇即由歌仔劇發展形成。

【知識補給站】胡琴
胡琴
hu-ch'in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胡琴
【外文詞條】hu-ch'in

知識分類:人文藝術>音樂


胡琴
By courtesy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ssociation
亦作huqin。

中國拉弦樂器。原為蒙古樂器,10世紀傳入中國。琴筒圓形或六角形,用木、竹或椰殼製作。筒面蒙蛇皮或桐木板。筒上裝琴桿,琴桿上端有琴軫2個或4個,從琴筒底部張弦至軫上,琴筒面上置琴碼架弦,另以弓張馬尾納弦間(四弦胡琴弓張馬尾兩束),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馬尾擦弦發聲。一般按5度關係定弦(如do-sol,la-mi),憑弦的鬆緊定音高。胡琴在中國戲曲中廣泛使用,種類繁多。如京劇中的「京胡」琴筒、琴桿均為竹製,蒙蛇皮,聲音剛勁嘹亮。梆子戲中的主奏樂器稱「板胡」,琴筒面蒙桐木板,聲音高亢激越。又有一種琴筒用椰殼製作的大型板胡,奏時其聲「呼呼」,渾厚低迴,稱「呼胡」。山東部分戲曲曲藝用的伴奏樂器則張弦4根,稱「四胡」。臺灣歌仔戲中有用龍舌蘭木製成的大筒胡琴,音色別具海島風味,稱為「大廣弦」。其他尚有「二胡」、「中胡」、「雷胡」(低音胡琴)、「墜胡」等,因製作材料不同發聲各具特色。

推薦訂閱
【科幻科學報 No.697】夢的科學@【科幻科學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傳統戲曲粉墨登場』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