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資策會 FIND科技報
報主:資策會 FIND科技報
創刊日期:2008-04-02
發報頻率:每週三出刊
訂閱人數:576
官網:
http://www.find.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資策會 FIND科技報報
資策會 FIND科技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資策會 FIND科技報
發報時間: 2025-08-21 16:00:00 / 報主:資策會 FIND科技報
[公益聯播]2025蝙蝠教育推廣
本期目錄
互動顯示再進化:不用戴裝置,3D 影像直接用手操控!
當天災遇上AI:科技如何重塑城市的防災策略
智慧照明:超越節能的未來
PandaOmics:以AI驅動的生物標記與治療標的探勘平台
互動顯示再進化:不用戴裝置,3D 影像直接用手操控!

FIND研究員:林佑彬

 

       隨著人機互動技術的演進,3D全像影像不再只是科幻電影裡的特效畫面。近日西班牙納瓦拉公立大學團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使用者不需要配戴VR裝置,就能徒手直接操控虛擬物件,讓3D顯示更直觀、自然,為教育與展覽場域開啟全新應用契機。

技術介紹

       該團隊開發出「彈性擴散片」顯示技術,取代以往剛性震動或轉動片材,解決了無法直接觸控的限制。使用者可以直接將手伸入顯示區內抓取、旋轉虛擬物件,並透過自然手勢操作,就像滑手機一樣直觀。技術將廣泛應用於教育、展示、協作互動等場域,不再需要頭戴設備也能多人互動,降低門檻、提升沉浸感。

讓科技動起來

       這項技術最大的創新在於自然手勢操作與裸手觸控。使用者可徒手在顯示區中「抓取」虛擬方塊、旋轉物體,甚至模擬用手指「走路」的互動方式,讓操作更符合直覺。這也象徵著3D顯示從只能觀看進化為可參與互動

       在教育方面,能協助學生視覺化了解引擎等複雜構造,甚至可模擬組裝過程;在展覽空間,如博物館、展覽館,訪客能不需穿戴裝置就與虛擬展品互動,提升參與感與學習效率。

互動顯示再進化:不用戴裝置,3D 影像直接用手操控!

圖1彈性擴散片技術可支援手部伸入顯示區,實現真實觸控感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EqLlCbSWQ&t=151s

 

技術落地仍有一段路

       儘管互動式 3D 全像顯示具高度直覺性,但仍面臨視角侷限、多人使用者同步困難等技術挑戰,加上彈性擴散片的耐用性與製造成本尚待提升,短期內不易大量普及。若要順利導入教育、展覽或公部門場域,需同步克服系統建置門檻、內容製作流程與實務操作環境的整合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

  1. 無需穿戴裝置,徒手操作虛擬物件You Can Now Manipulate A Hologram By “Holding” It In Display Breakthrough

    https://www.iflscience.com/you-can-now-manipulate-a-hologram-by-holding-it-in-display-breakthrough-79019

  2. 不用戴VR! 徒手就能操控3D模型 全像技術大躍進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5032027

  3. 科幻成真!科學家創造出可互動的3D立體投影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410005650-260408?chdtv

當天災遇上AI:科技如何重塑城市的防災策略

FIND研究員:羅英慈

 

極端氣候的發生頻率與強度隨著氣候變遷持續增加,而過於集中城市的人口也意味著有更多生命在天災襲擊時將處於危險之中。聯合國在20248月發表了一項最新倡議-「以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強化自然災害防禦韌性全球倡議」(Global Initiative on Resilience to Natural Hazards through AI Solutions),旨在指導政府、組織、社區透過人工智慧(AI)領域的領先科技,強化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並降低災害風險。世界各地也持續透過最新科技開發比以往更精確、快速、且便宜的自然災害預測系統,以減少災害風險與損失。

創新AI科技如何應用於提升災防韌性?

當天災遇上AI:科技如何重塑城市的防災策略

圖1:風災災害圖

資料來源:Freepik

人工智慧目前已普遍被應用於許多災害應對場景,舉例來說,AI可協助改善交通感測器的配置、加速颱風警報的多語翻譯、並提升極端氣候事件中的資源分配效率。此外,AI也能透過分析災前、災後的衛星影像來評估受災嚴重程度,協助有關單位快速佈署救災行動。近期AI應用於天氣預報,不僅能從源頭建構預報系統,還可整合數十年氣候資料訓練機器學習模型,提高預報準確度與決策效率。

儘管如此,缺乏標準化的設定卻可能導致數據偏差與可信度問題,特別是在早期預警階段。聯合國也指出,技術的標準化將是確保人工智慧在災害管理中安全、負責和公平使用的關鍵,因此,此次倡議的其中一項目的也包括建立「人工智慧準備框架」(AI readiness framework),以提高國家、城市在災害管理中使用人工智慧的能力,並協助決策者更快速、謹慎地提出對策。

建立AI標準化指標

當天災遇上AI:科技如何重塑城市的防災策略

圖2:AI標準化指標示意圖

資料來源:Freepik

之所以需要建立標準化指標的原因之一在於,消彌數位落差造成的缺口。舉例來說,部分較貧困的地區通常擁有的感測器數量較低、維護也較差,可能會造成資料的缺口,進而導致機器學習模型訓練及其所產出的資料出現偏差。而隨著人工智慧模型變得越來越複雜,它們越來越像複雜的「黑盒子」一樣運轉,從輸入到輸出的途徑也變得越來越不透明。聯合國的這項全新倡議是由國際電信聯盟(ITU)、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環境署(UNEP)等單位所組成的焦點工作小組(Focus Group on AI for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FG-AI4NDM)為主導,此工作小組不僅分析了人工智慧在災害管理方面的具潛力應用,更整理了27個案例以設定新的國際標準。這份標準化指標包括術語表、定義表、以及危險地圖繪製等系統和工具,能協助有關單位在面臨災害發生時更快速、精準地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做出決策。

結語

人工智慧已成為提升災害防禦韌性的關鍵技術,能夠加速災害預警、優化救災決策,並提升資源分配效率。然而,數據偏差與技術透明度仍是AI應用中的挑戰,亟需標準化機制確保技術的可信度與公平性。聯合國的最新倡議與國際標準的建立,將有助於各國更有效地利用AI技術應對自然災害,提升全球災害管理的整體韌性。

 

參考資料來源

  1. New UN initiative to reduce disaster risk with AI-https://www.itu.int/hub/2024/08/new-un-initiative-to-reduce-disaster-risk-with-ai/

  2. How AI Is Being Used to Respond to Natural Disasters in Cities-https://time.com/7171445/ai-natural-disaster-cities/?utm_source=chatgpt.com

  3. 自然災害管理人工智慧焦點小組(FG-AI4NDM)-https://www.itu.int/en/ITU-T/focusgroups/ai4ndm/Pages/default.aspx

智慧照明:超越節能的未來

FIND研究員:王楨芸 全球約有 3.26 億盞街燈,預計到 2030 年將增長至超過 3.61 億盞。根據 Northeast Group 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 25% 的街燈更換為 LED,若投資趨勢持續發展,到 2030 年四分之一的街燈將轉型為智慧照明,這意味著它們將接入智慧網絡,以實現遠端管理與控制。 <<詳全文>>

PandaOmics:以AI驅動的生物標記與治療標的探勘平台

FIND研究員:韓子祥 Insiclico Medicine公司之PandaOmics生物靶點探勘AI平台,透過深度學習模型架構與多模態體學與生物醫學文字資料,發掘新的疾病生物標記與治療標的,並可串聯GenAI化合物設計、複合機器人、臨床試驗結果預測與洞察等模組化AI工具平台,<<詳全文>>

推薦訂閱
第118期-樂觀之因:資訊共享資源如何(或應如何)存續於著作權,以及其如何被(或不被)當今政策所認可@【創用CC電子報】
真的很抱歉!我不得不宣佈停稿了@【網頁研習室【網頁製作系列報導】】
轉寄『互動顯示再進化:不用戴裝置,3D 影像直接用手操控!』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