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Q博士科普電子報
報主: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創刊日期:2017-09-01
發報頻率:每週一出刊
訂閱人數:31
官網: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index.aspx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Q博士科普電子報報
Q博士科普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Q博士科普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09-11 11:00:00 / 報主: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公益聯播]兒保好鄰居,我們需要您!
本期目錄
保護臭氧層國際日
諾貝爾獎與生活科技:地球的金鐘罩
新型鑽地機
福衛五號成功發射升空影像實錄
Q博士科普電子報-保護臭氧層國際日
保護臭氧層國際日

近年來,環境變化的議題愈來愈受全世界的人重視,其中地球暖化的出現,更是大大影響生態的安全。

1970年與1974年間,三位科學家先後提出對臭氧層的研究,讓我們才發覺到人類成為破壞臭氧層的共犯,尤其南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破洞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這層金鐘罩是地球的最後一道防線,當臭氧層漸漸稀疏,破洞愈來愈大時,帶給地球的影響是巨大的環境變異。

9/16是「保護臭氧層國際日」,Q博士特地在這裡整理一系統相關文章,帶領大家認識臭氧層,也呼籲大家地球只有一個,真的要好好保護它ㄚ!

諾貝爾獎與生活科技:地球的金鐘罩

諾貝爾獎與生活科技:地球的金鐘罩

1970 年荷蘭籍的科學家克魯琛(P.J. Crutzen)提出了氮氧基(NO 或 NO2)如何透過催化反應,加強臭氧損失的機制,他的理論把微生物活動與大氣結構連接,帶動了生物化學在地球科學上的發展。之後的幾年間,臭氧平衡的問題由氮轉變至人造的氯,這時整個臭氧層或大氣化學的研究都開始圍繞著氯打轉。

證實氯是破壞臭氧層元兇的,是美國科學家馬利納(M.J. Molina)及羅藍得(F.S. Rowland)兩人。在 1974 年間,這兩位科學家提出理論說明人造的氟氯碳化物(CFCs, chlorofluorocarbons)(如 CFC-11、CFC-12 等)在使用過程中或壽命結束後排放至大氣中時,氯自由基會扮演催化劑的角色,反覆地消耗臭氧分子,而破壞臭氧層。

這 3 位科學家先後對臭氧層濃度平衡機制的突破性貢獻,奠定了日後化學在大氣科學領域中的發展,也在 1995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至此,人造氟氯碳化物破壤臭氧層的爭議塵埃落定,人類成為破壞臭氧層的共犯。這個攸關人類未來生存的問題,該如何面對及解決,成了本世紀的最大難題之一。

南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破洞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這層金鐘罩是地球的最後一道防線,當臭氧層漸漸稀疏,破洞愈來愈大時,帶給地球的影響是巨大的環境變異。如果多數科學家的理論是正確的,世界末日的來臨就不再是神諭,在世界末日來臨之前,還剩多少時間可以挽救這場浩劫?

 

更多內容請看我

新型鑽地機

新型鑽地機

美國人馬斯克(Elon Musk)現在是大紅人,他是特斯拉(Tesla)電動車公司的老闆,還擁有一家太空公司,專門研發火箭與太空飛行器。地面、太空的交通工具都是他的正業,他並不滿足,還想在地下興建高速運輸系統,例如從紐約到華府,全長320公里,只消半小時。


以鑽地術快速抵達目的地並不是新點子,古人早就想到了,《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就有這種神通,可是現代人才發展出實現神通的技術。一個半世紀前倫敦才有地鐵,同時出版的《悲慘世界》對於巴黎下水道的地下世界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不過,鑽地機器的進步速率仍然趕不上人的夢想。

現在歐洲的學界與商界組成了一個集團,開發先進的鑽地系統,以加速挖掘隧道的時間並降低成本,整個計畫由西班牙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學機器人實驗室的自動控制專家巴拉格爾(Carlos Balaguer)擔任專員。(按,卡洛斯三世是18世紀的西班牙國王。)

以即將完工的倫敦橫貫鐵路(Crossrail)為例,地下隧道單程全長21公里,其中最長的一段8.3公里。2012年開挖時動用了8架鑽鑿機,當時一架1,500萬美元。每架機器需要12人操作,1小時推進1米,一共挖了兩年半,合計花費24億美元。

 

更多內容請點我

福衛五號成功發射升空影像實錄

福衛五號成功發射升空影像實錄

「五、四、三、二、一,發射!」搭載著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的SpaceX公司獵鷹九號(Falcon-9)火箭,於台灣時間8月25日凌晨2時51分,於美國范登堡基地發射。火箭升空後,位在台灣新竹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的衛星操控中心與美國范登堡基地的發射控制中心,同時掀起一片歡呼聲!

火箭於發射後2分35秒,第一節火箭脫離,此時高度約90公里;2分59秒,保護衛星的鼻錐罩脫離,此時高度約132公里;11分19秒,衛星成功與火箭脫離,進入高度720公里、傾角98.27度的任務軌道,此時台美兩地現場再度響起陣陣互道恭喜的祝賀聲。

國研院太空中心操作團隊正在等待獵鷹九號所傳回衛星與火箭分離時刻的狀態向量(state vector),以做為後續地面站追蹤衛星的依據。福衛五號將在發射後82分56秒與國研院太空中心斯瓦巴(Svalbard)海外站首次通聯,404分36秒與台灣地面站首次通聯。

福衛五號歷經六年研發,將接續福衛二號的遙測任務。福衛五號順利升空後,每兩日將通過台灣上空一次。預估一個月後,衛星可完成全部功能測試,開始執行為時五年的遙測觀測任務及電離層量測實驗。

 

更多內容請點我

推薦訂閱
朝陽時報第409期:暑期兒童學習成長營@【救世慈善協會-朝陽時報】
恩加201612電子報@【恩加協會電子報】
轉寄『保護臭氧層國際日』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