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地方學GIS電子報
報主:台灣地方學GIS
創刊日期:2008-03-05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28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地方學GIS電子報報
台灣地方學GIS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地方學GIS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02-05 16:00:00 / 報主:台灣地方學GIS電子報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本期目錄
編輯室語
20100118水圳空間調查與保存策略經驗讀書會 分享
編輯室語
新春即將來臨

也先再次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最近因為期中報告繳交在即

所以秘書處在年前也十分的忙碌

在忙碌之餘 仍然將本次一月份的讀書會講座資訊與大家分享

也感謝大家對地方學GIS電子報的支持

最後 還是祝大家新年快樂

福虎生風

地方學學會 秘書處
20100118水圳空間調查與保存策略經驗讀書會 分享

20100118水圳空間調查與保存策略經驗分享
           ─
後村為例   @成大醫學院4F餐廳研究室
                                                                     
pm1400-1700

講師Ours彭揚凱(建築系畢業、城鄉所)

紀錄人: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 呂家華 
 

歷史背景

  1. 後村圳在台北大漢溪以北(鶯歌、樹林、板橋到新莊、三重,由北至南),這跟政策有關,北縣政府過去要推中港大排,有許多水路是連結大排。故,研究這些水路(過去是灌排系統)至源頭的釐清。
  2. 計畫時間為去年終到去年底,我們先確認主幹系統的狀況並釐清,第二作第一波史料的收集。
  3. 資料收集與合作,是結合空間思考的專業,與史料的專業合作。
  4. 後村圳和新莊平原的關係
    • 開墾時期:由兩條水圳系統合併(永安陂張厝圳-上游、萬安陂劉厝圳-下游),圳的名稱是依開墾者的姓。引水是由張厝圳開始,但18世紀開始,水圳競逐與奪水紛爭就開始不斷(下游希望上游不能堵水、上游希望下游能付錢),一直延續到日據時代。(曾經,一府、二鹿、三「新莊」,乾隆11-55年,都是由新莊出口稻米至中國,與整個基本的水圳一千多甲的水圳灌溉系統有關。)水圳與自然河道的平行模式;隘門的設置都是跟後村圳有關。
    • 日據水利組合:最重要是後村圳在歷史縣身,因清代的水圳都是墾戶自己在做,可收水租。1901年,國家的力量介入水利系統,有「台灣公共埤圳規則」,全台適用。並引進現代水利工程,進行改建與擴建。1911年,後村圳改建完成,被稱為全島第一埤圳,有兩千四百餘甲(後村圳改修埤),後來甚至灌溉範圍為三千四百餘甲。(後村水路設計者─認並延續清代的水利基礎,劉彰之碑)1923年起,後村水利組合時代,組合長是政府官派,但以組合的方式,資金調度彈性,並為現在水利會的前身。(大漢溪的對岸是大安圳,後來整合稱海安圳)(莊永明編撰台灣鳥瞰圖)1923年,桃園大圳完工的衝擊,因是大漢溪的上游,將下游灌溉水圳的水分掉。結果就變成桃園上下游的爭議。
    • 新莊水利組合時代(1937),過去是自然引水由高而下,但隨著灌溉面積越來越大,為解決灌溉問題,就建立「新莊水利組合鷺洲...」三重埔揚水廠(現在卻是抽水廠)
    • 1950年代,後村圳改建工程,基本上是由農戶會、蔣夢麟主導,以美援的資金。(故,此時,農田水利仍被視為重要的基礎建設)
    • 1960年代,新莊開始轉變工商城鎮,故,明顯的動作是台北縣的新海農田水利會併入桃園水利會。(過去的水利會是以收水權費為主)到目前,灌溉面積一直在縮減。
  5. 當後村圳不是灌溉功能時,它可以做什麼?
  6. 1971年,還是灌排分離的概念。
  7. 北縣府引後村圳的水至鹿角溪人工溼地。
  8. 鄉鎮公所會加蓋在水利署或水利局的渠道,雖違反法令,但縣府也少取締違法,僅不補助加蓋經費,故,多是中央的經費。
  9. 古圳革新(蔣夢麟立此紀念碑),這些是民間自己提報,但都會區常會面臨民眾對土地想像渴望能力太強的問題。(如水圳加蓋變馬路,兩側土地就值錢);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說服跨域(政區)、跨部門(環境、水利)的合作及競爭。
  10. 新莊景德路段是後來加蓋的路。(通常問都是聽到水溝,但是水圳還是排水,可依日據時代的圖作指認)
 

主要課題

  1. 水本體破損,水量不足,水質惡劣:若水質沒有處理好,在公共政策的論述上很難說服民眾。
  2. 部分歷史空間或設施亟待進行保存維護
  3. 路紋理都與都市計畫脫勾:如台北縣府,若屬灌溉渠道是農業局,但有以無灌溉功能為排水的話就是水利局,但有些附近相關單位是屬都發局或是其他單位。
  4. 回歸思考,水圳過去是灌溉的重要功能,但都市化後,有沒有其他的可能?(不僅是現在排汙水或是加蓋後的使用。)且水圳未來可能的使用和思考,不應是一段一段的計畫,而是整合性的思考。(鹽水溪流域以一條線的思考,縣市合併剛好是一個時機)
  5. 樹林酒廠附近的工業區轉型,係指高科技的工業區,或是變更為商業或住宅。
  6. 後村圳的分段規畫定為:(由上游到下游依序)都市藍帶(與鶯歌陶瓷博物館外的濕地結合)、歷史地景、滯洪濕地、河廊網絡、街區營造(新莊老街);此是根本來北縣的周邊計畫連結。
 

短期方案建議

  1. 後村圳公眾討論拓展、公眾關注:文史資料出版、以國小為單位,編鄉土教材工作坊。(以中港大排的六所學校擴大十一所)通學步道的加強版!!!(大排另一側三所小學的通學廊道)
  2. 後村圳改修碑/劉彰之碑改善
  3. 文化資產登錄與景觀
 

從都市防災防洪、生命安全、永續發展等角度思考水圳發展的可能

  1. 地區水域治理─圳旁的潭底溝旁農業區(7.65公頃)塔寮坑溪旁農業區(12.78公頃),平時做公園、需要時做滯洪。
  2. 現在無法僅從景觀的角度去思考,政府能有什麼樣的政策力道(土地取得)及彈性(傳統行政官僚願意跨部門的協調)
 

分享、代結語:因彭本身是學規劃,思考水圳會有侷限,體認需要對話,也強調以下:

  1. 不同專業的合作
  2. 歷史的調查,相當重要,因現在的意義因先回溯歷史,也才能釐清問題的關鍵與所在。
  3. 傳統官僚部門及行政區域的分割,須突破本位主義的問題。
  4. 應設想水圳新的意義,沉澱想法並談出來,才有說服力去啟動相關行動。
 

Q&A

  1. 水圳與河川的治理差異為何?若以都會區而言,差別不大。最大的差別僅是誰是主幹、誰是支流,誰是灌溉、誰是排水已難區別。
  2. 公共參與的機制,民眾能扮演的角色為何?目前最大困境,是後村圳對台北縣民很陌生,很難談到民眾的公共參與。現在。最容易著手的還是教育體系,與社大及11所小學合作。(政治運作的問題)→如何引發問題意識?是否也能透過民眾參與?
  3. 如何面對本位主義的問題?應思考如何進入城市治理的核心問題?前後村圳還有段距離。所以,須有面對10努力的勇氣。
  4. 台北縣市是快速的移民地區,現在住在此地有90%以上的居民(來移民),沒有歷史感。(公共討論的困難)
  5. 後村圳目前尚未有學者討論過,新莊社大的部分,是有上學期合作一學分的課。但需要檢討的是範圍太大,很難有經驗與記憶的連結。
  6. 地理資料使用與展現,如何與民眾說明。
  • 知道議題的存在、誘發問題意識或是價值倡議或是教育,仍是可思考教育體系與公共討論結合的可能。專業者與民眾的溝通與對話、面對不同價值的民眾選擇與理解。
  • 特定區域劃分法(草案)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歡迎轉寄)08/28 永和場座談會 從《童年與解放》談台灣教改運動的理念與實踐~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20100118水圳空間調查與保存策略經驗讀書會 分享』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