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書電子報255期】蓋頭掀不掀?──橘逾淮何以為枳─女書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September 13,2017【女書電子報255期】蓋頭掀不掀?──橘逾淮何以為枳
【編輯室手記】 每當坐在辦公桌前眼睛看著空白的Word檔腦袋開始空轉時,總習慣翻翻桌邊的《好日誌》及《好事記》,看看當天曾發生了什麼與性別相關的事件或紀念日讓腦袋重新開機。今天是11月30號,《好日誌》上寫著「(1996年)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乘計程車失蹤遇害,敲響婦女人身安全的警鐘,促使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加速通過」,《好日記》裡則有至慧懷念彭婉如身影的文章,依舊是清爽幽默的文字,即便是來不及認識彭婉如女士的人如我,都能夠在短短的文章裡看到她對推動婦女權益的熱切與活力。 |
於是在《好日誌》裡填上這幾日在行政院廣場前的「我是學生,我反旺中」的遊行,想著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尚未通過的反媒體壟斷法,想著官商霸權的嘴臉,想著資源永遠無法平等分配,想著想著就覺得這個國家是否總得透過那麼多人的犧牲與努力,流下鮮血與眼淚,他們的雙眼才能直視這片土地、認真思索人們真正的需求呢?在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中有一句我很喜愛的話:「因為時代一點都不溫柔,所以才反過來追求『溫柔』......」這是我們面對的世界,要負嵎頑抗的敵人變化著各種面貌,暴力從來不會減少,現實一直都在。 |
蓋頭掀不掀? |
(自序) 文/梁紅玉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板起臉撰寫學術文章,常是一個初學者自以為是的故作姿態,不料寫著寫著下筆竟愈發溫柔起來,除是受訪者豐潤的生命陳述讓人動容外,也是書寫過程裡不斷翻攪的個人情緒,觸及了成長經驗中的千絲萬縷。 |
文化既是一種經由社會學習而來的行為、價值與態度,作為一個非伊斯蘭社會的台灣穆斯林;一個嘗試在性別平權路上學習精進的人,此時卻無力統整多元文化斷裂下的自我認同,《蓋頭掀不掀》的探問,正是多重矛盾下企圖以「第三隻冷眼」爬梳的過程,至於暗喻文化涵養力的古老寓言,雖不免隱含主流優勢觀點,但也提供了「橘逾淮何以為枳」以及「枳實未必劣於橘」的辯證路徑,既需釐清hijab的原生脈絡,亦應呈現在地調適的生活樣態。 |
即便學術領域不乏hijab〈俗稱頭巾或蓋頭〉相關議題,但再探的理由,除個人解惑外,也由於台灣少見伊斯蘭婦女研究,更遑論透過女性的身體經驗理解伊斯蘭,因此「容我們再探hijab」的開場,掺雜了主觀與客觀的雙重動機。至於探問過程裡的邀約,看似容易,其實並不順暢,或基於宗教的因素婉拒,或也是低調不想張揚,一位受訪的教親最終以「只是個人意見,不足代表」,於書寫完成後要求我撤除她的訪談,不免讓人再次反思「權力」的吊詭之處。研究者常以為的客觀訪問,原來予人壓力不說,亦可能隱含不自覺的知識傲慢,以至於時時輕忽、扭曲或否定對方的意願想法,在此容我向受訪的教親們再三致謝,並致上歉意。 |
然約定俗成的生活態度可形成某種文化氛圍,因此「初探台灣脈絡下的伊斯蘭」一方面在說明「枳實所以異於橘」的環境條件,另方面也嘗試理解現實處境下穆斯林婦女的相對侷限。至於「hijab的形式與相關論述」則開始聚焦於服裝形式與身體之間的關聯,除回看伊斯蘭文化脈絡下的服飾演變與身體美學外,亦透過性別社會學觀點,對照不同思維裡的hijab解讀,其中雖儘量避免優劣判別,卻仍希望提供另一個審視問題的角度。只是所有客觀的背景爬梳,最終要回歸穿著者的個人經驗上,就在約略陳述自身想法之餘,我邀訪了同樣身為台灣穆斯林的女性教親,請她們聊聊各自的因應與調適,其中有我的親戚朋友、有不相熟但熱心的教親姐妹,而我向來活力充沛的母親,亦在約訪之列。 |
但面對錄音筆說話,母親似有些不自在,大概母女間平日少有如此正經對答,在聊到她對伊斯蘭教規的某種堅持,有部份是來自對過世祖母的懷念與承諾時,我依舊動容,即使上述言談已聽聞過數十遍,而此時出於一個八十歲老人的口,一輩子奉行不渝的信仰,我冷眼旁觀的探問質疑,雖有不當,但僅能暫放情緒,務實地回看「台灣脈絡下的伊斯蘭」,不論是「男性意見」陳述或「他者觀點」表達,hijab賦予的傳統性別觀點仍有待新解,除因「慣習」形成生活中許多不假思索的理所當然外,「社會化處境」亦促使台灣穆斯林必須因應調整。而「hijab除罪化?」與「母職的焦慮」應是個人情感拉扯下的彼此對話,「宗教與世俗場域分離」和「身體資本的再現」則是理性抉擇後的調適策略。至於結論,不是問題的問題,並非沒有問題可談,原來溝通仰賴細節裡的磨合,前提卻先要認識,不被瞭解的台灣伊斯蘭,豈只是hijab一樁?蓋頭掀不掀的探問,亦僅是個人以穆斯林身份,勉強拉開了一道久閉的窗縫而已。 |
身為一個初探社會科學的穆斯林婦女,實無意落入「無神論」或「有神論」的哲學思辯中,去否定宗教的智慧與聖潔,過程卻一再陷於「情感期待」與「理性認知」的拉扯中進退失據,使得insider 或 outsider的立場,註定成為某種「矛盾的宿命」,尤其在書寫尾聲,夾雜於罹癌母親與死神拔河的複雜情緒中,力圖客觀的態度幾乎潰散,所幸當時有賴明莉老師,以她的學術專業與初為人母的溫柔體諒,於公於私給予協助,邱天助老師更於論文寫就後,再三鼓勵我出書,此外,顧燕翎老師的俠骨柔情,長寬老師亦師亦友的提攜教導,女書店瑛瑛及夥伴們的慨然允諾,還有貴真姐與家人的無私承擔,一路行來,確實仰賴太多人相伴牽成。 |
生命的頓悟,本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不同階段,智慧的增長,亦如人飲水,非得親嚐方知滋味,無論穿林打葉,是否知命不惑,屬於個人的峰迴路轉,無人能替。就在本書出版之際,母親離世,原以為說明「橘逾淮何以為枳」僅在解惑,未料「枳實未必劣於橘」才是我對母親的承諾。 |
刑法第61條(DVD) 特價:399元 | 當妳離開的時候(DVD) 導演:菲歐艾拉達 特價:650元 |
性別顯微鏡:教育與個人成長 | 教育的性別視角-課堂與教學實證研究 | 精神病院: 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 | ||||
最有趣的,是為甚麼社會的目光都聚焦到精英女生身上,從而又推論到男性(不止是男孩子)出現失敗的危機?社會主流的、關於男性和女性氣質的想法,如何模塑或扭曲男、女孩子的成長和機會?……more | 香港繼英語社會如英國、美國和澳洲等之後,出現對性別差異的關注,其中涉及對女性學業成就冒起、男性失利等的恐慌。對性別研究者來說,大眾關注性別議題本是好事,可惜坊間出現的「男女大不同」和「女生超越男生」等說法卻是令人擔憂……more | 《精神病院》這本富含人性關懷的扛鼎之作,不僅蘊藏豐富的洞察力及深具啟發性的概念,更具體詮釋何謂「公共社會學」的力量——掀起全美去機構化的風潮……more |
碧娜鮑許 (pina) (DVD) | 手語尬詩(DVD) | 依戀, 在生命最後八天(DVD) | ||||
《慾望之翼》、《樂士浮生錄》名導文溫德斯向獻已逝舞蹈第一夫人碧娜鮑許致敬之作,重現西班牙大導阿莫多瓦的謬思女神:碧娜鮑許三十年舞蹈生活愛恨點滴,收錄了最著名的四齣舞作:《春之祭》、《慕勒咖啡館》、《交際場》、《滿月》……more | 美國手語詩是種立體的語言,像舞蹈一樣真實地存在空間裡,展現了驚人的力道與美學,透過手勢的不斷變換,形成了節奏與韻律的驚人視覺效果,猶如透過肢體語言翩然起舞,述說著她們的心聲……more | 《茉莉人生》導演雙人組文森帕蘭德、瑪嘉莎塔碧再度攜手編導,故事以伊朗為背景,加入大量的神話及傳說,將嚴肅的自殺問題,變成輕鬆生動的自我反省及追尋,男主角在生命倒數最後8天,踏上一段天馬行空的奇想之旅,流連回憶高低起伏的一生……more |
一.門市人員(2013年3月開始上班) | ||
二.企畫(兼職, 2013年1月開始上班) |
*應徵者請將簡歷自傳寄至 marketing@fembooks.com.tw ,請註明應徵項目,謝謝! |
Fembooks Blogger Facebook 網氏讀書會 |
女書店 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