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報主: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2009-03-09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317
官網:
http://www.fhccr.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報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路克米
發報時間: 2010-01-05 16:00:00 / 報主: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路克米
南台南火車站是個有趣且珍貴的歷史環境,實應妥加再生利用才是王道。
【老屋欣力-戀戀和風故事】

【老屋欣力-戀戀和風故事】

台南木造車站巡禮     / 怡璇

 

 
       以中洲為起點,一路向北,經台南、永康與新營等大站,最後來到後壁。這段屬於台南古老的鐵道地圖,充滿著濃濃的日式風情。

 

前幾年因電視廣告中的「永保安康」而聲名大噪的保安車站,原名為「車路墘驛」,建造於西元1900年的它,已有110年的歷史,現存的保安車站是1909年為了配合今天的仁德虎山糖廠(即當時的「車路墘」)運糖之所需,由原本車站地址往北遷移1.5公里重建而成。

 

下了區間車,越過天橋走向保安車站主體,中日合璧的木造平房、漆成白色的檜木屋身,經過時光的粹煉已略顯斑駁,遞出車票踏入這已有百年歲月的建築裡,購票口前的隔欄、候車長椅與格狀窗櫺及剛走過的天橋,彷彿時光隧道般將人捲入當時的時代氛圍,但象徵現代化的LED面版與自動售票機,又隱隱予人一種微妙的違和感。

 

走出車站,抬頭望見不同於其車站背面的「保安車站」燈箱,是以木牌與書法勾勒出的字體,車站左側有著樹與陽光輝映出的寧靜湖面。遍地開花的「永保安康」,隱藏在車站內外的各處,甚至計程車的牌子上,也是此地的一大特色。

 

投下57元,讓緩慢的區間節奏引領下一站。林鳳營是明鄭時期,林鳳將軍屯軍紮營的所在地,但現今總讓初來乍到的人聯想到大片青草地與成群的乳牛。下了車,映入眼簾的是紅瓦屋頂的島式月台與木頭候車椅,充滿濃濃的中國風。靠近收票口的右側有一座迷你金門的造景花園,穿越收票口,才發現它已被新式的白鐵柵門所取代,幸好還有旁邊老舊票務桌與原木候車椅保留住昔日的風采。四處繞繞,走過L型迴廊,感覺也在那年代繞了一圈,臨走前別忘了抬頭看看車站內牆壁上的「林鳳營站空襲時期旅客疏散標示圖」,百歲的林鳳營車站,也曾受過硝煙與肅殺的洗禮。

 

而在林鳳營北邊的後壁車站,便是以同一張設計圖建造而成的雙胞胎,兩者不僅在車站主體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就連內部設置也大致相同,例如車站側門、迷你金門造景花園、柱子排列而成的島型月台、車站前後的雨淋板與Y字型的檜木簷下支柱,而屋頂刻著「福」的鬼瓦,更象徵中日合璧的建築形式。

 

經過收票口,將車票放進古早味的車票放置筒,有別於平常習慣的電子剪票機,人性化的獨特的設計,新奇感十足!緩步出車站,這幾年因紀錄片《無米樂》而引起注目的後壁,處處可見與《無米樂》相關的logo,車站前的廣場擺置崑濱伯與其妻子、煌明伯、文林伯與他的牛的塑像,《無米樂》的拍攝地「菁寮村」距離車站約23公里的路程,若來到後壁,可以試著用步行的方式遊覽菁寮。

 

時代變遷,總會造成建築風貌的改變,但遊走於這些擁有百年歷史的木造車站,仍可嗅到一絲那年代曾經存在過的味道,更體會木造車站在今日的難得風采。

 

 

【古都欣體驗】





2009/12/19和風欣意文化講堂活動報導】/ 姿君、麗心

    台灣有諸多木造車站充滿著濃濃的和風意象,成為搭車過程令人難忘的流動風景。2009年最後一場和風欣意文化講堂,特地邀請鐵道研究專家蘇昭旭老師帶領大家在老車站的現場一同探索鐵道的風華故事。

  三十多名學員彼此緊靠著坐在空間狹小的南台南火車站裡,於寒流來襲的下午令人倍感溫暖,期間不時穿插著火車過站的疾速聲,臨場感十足。講堂內容分為「台灣車站發展歷程」、「日治時期台灣車站建築風情」與「世界鐵道分析研究」等三大主題,蘇昭旭老師以活潑淺白的方式搭配費心蒐集的影像照片,講解台灣木造車站的變遷以及日本的發展概況,讓大家能夠瞭解兩地的脈絡關係與彼此影響。從課程中我們發現,鐵道不僅是一國的交通命脈,也有著深度的文化內涵,有些國家非常重視鐵路的永續發展,甚至還將其轉化成觀光及文化美學產業,相當值得我們學習仿效。

  南台南火車站雖已失去原有用途,卻是許多老一輩人共同擁有的記憶場景。近年來社區人士定期幫忙打掃清理,此處成了鄰近居民泡茶、聊天、運動的地方,然而略顯荒涼的空間場景,卻透露出缺乏願景規劃的窘況,如此有趣且珍貴的歷史環境,實應妥加再生利用才是王道。

    期許2009年透過一系列和風講堂的舉辦,民眾與社會能更加認識閒置老建築的價值魅力,藉由想像與創意,營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推薦訂閱
社區公共空間規劃 place making@【師大社區生活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本期目錄
【老屋欣力-戀戀和風故事】
【古都欣體驗】
路克米
轉寄『台灣木造火車站的分佈與探索』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