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互助共好農村, 誰是不可或缺的火車頭?─自從六輕來了─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08,2024重建互助共好農村, 誰是不可或缺的火車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重建互助共好農村,
誰是不可或缺的火車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農村虛微造成諸多社會矛盾,且必將持續惡化
眾所皆知,台灣偏鄉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經濟收入不穩定、長者生活孤獨而身心健康堪憂、交通不便、教育醫療資源不足等各種困境。而當居民們維持著「生計上單打獨鬥、生活上關係疏離、企圖獨力滿足一切需求」的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狀態,必然會因為各自陷入孤立狀態而陷入「需求/困境不斷增長,但終究獨力難支」的處境,導致上述困境日益惡化。
●突破困境,必須重建互助共好農村
這些困境雖然存在已久,但絕非無解,倘若農村居民能夠凝聚為互助共好的社區共同體,其實能夠發展出相當多元的應對方案,例如,透過農事上的互助勞動,合力完成一家一戶獨力難以負荷的田間勞動(亦即傳統農村共同體時期之「幫伴/放伴/交工」),甚而合購共享農機具,不僅降低勞動成本、提高收入,更可在此基礎上籌組合作社,提供就業機會,吸引青年返鄉從農。
又例如,當社區居民逐漸凝聚為互助共好之社區,除了社區居民平時經常往來互動、彼此關心照顧外,還能透過推動各種社區公共事務例如群策群力籌辦社區共餐,讓高齡長者們投入發揮一己之力,從而獲得為社區出力的成就感/貢獻感,也獲得更豐富的人際互動;甚至能夠逐漸發展社區共乘,減輕長者們出門購物或就醫的各種不便。綜言之,告別原子化狀態、重建互助共好農村,就是從現狀中脫困的關鍵起步。
●要重建互助共好農村,不可能靠居民自動自發
要重建互助共好農村,「以人人參與為目標,讓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居民不斷增加」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當社區中還有一部份人處於原子化狀態、當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居民沒有增加,也就意味著社區公共事務只由另一部份人參與、思慮、決策,這就必然產生「一部份人代替全體居民決策」之侷限,也必然導致社區內部形成逐漸固化的施受關係、甚至分化為兩個彼此不相容的群體,也就走向了「互助共好」的反面。因此,農村社區要邁向互助共好,社區居民的參與確實必須「一個都不能少」。
然而,當前的農村社區居民,皆已長期習慣於原子化狀態之生活,甚至將原子化狀態視為天經地義、不可撼動,若無人扮演「火車頭」角色積極帶動,必然不可能發生「全體社區居民自動自發踏上互助共好之路」,至多只會有少數人對互助共好暗懷嚮往。因此,亟需有人積極扮演火車頭角色,不斷設法邀請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成居民之間建立緊密互信關係,方能帶動社區合力實踐互助共好。
●「火車頭」角色非村長莫屬
綜上所述,要在偏鄉農村扮演火車頭,發起帶動居民實踐互助共好,不僅需要積極拜訪每一戶居民、持續邀請每位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更需要主動牽線引導居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參與過程中逐漸熟識、建立合力解決社區公共需求的共利經驗、發展緊密且多元的日常互動、累積形成互信關係。同時,要實現這些目標,除了積極主動外,更需要具備村內居民基本認可的公信力、影響力與親和力,最合適的人選自非村長莫屬。再從反面來看,倘若村長不扮演火車頭角色、甚至消極以對,一般村民再怎麼有心、再怎麼積極主動,也無法越過村長的職權、職能來邀請村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因為一般村民並不具備上述村長方具備之特殊條件:村內居民基本認可的公信力、影響力與親和力,一般村民若挨家挨戶拜訪、穿針引線、邀請,動員力不足、影響力不足、,甚至可能因此吃閉門羹,連居民的面都見不著、門都打不開,更遑論打造人人參與的互助共好社區。
總之,唯有村長能夠勝任帶動者的角色,帶領社區居民走向互助共好的道路。當村長積極扮演「走向互助共好的火車頭」,農村才可能突破長期以來的種種困境,揮別「虛微」的陰霾。
(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