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書】《沉默之心》|無聲勝有聲─嬉遊文字─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26,2022一種無語的抗爭
書名|沉默之心Garcia's heart
作者|連恩˙肯萊Liam Durcan
譯者|陳錦慧
出版|三采文化
ISBN 978-986-229-231-0(平裝)
沉默代表首肯?也許只是明白,語言已無法改變既定局勢、也許只是厭倦了一再辯說。
《沉默之心》鮮少對話,多數是派屈克˙拉滋倫寇的主述,一場在海牙國際法庭的審判,受審者是派屈克年少時光相與的雜貨店老闆賀南˙賈西亞,他被控參與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三一六聯隊」組織的祕密行動,涉嫌刑求異議分子。
刑求是否合宜或者合法?通常答案是否定的,但確時有所聞,無論是戰時或是太平年世,凡有律法必有罪行,罪行通常難以避免刑求,尤其對諜報人員、異議分子之類人物,更是家常便飯。
身為一名醫生,對於被刑求至瀕死邊緣的人,是否該伸出援手救治?即便知曉將其性命救回之後,傷者將再次被刑求。
最終選擇噤聲不語的賀南,不管外界眾聲紛紜、無視記者一篇篇未經求證赤裸刊登報紙的訪談,最後集結成書也不聞不問,身陷囹圄,他被動地任人宰割,連代為抗辯的律師也不與之交談、一雙兒女亦然,於是律師只得找來派屈克,希冀透過他的醫學專業研究──運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觀測個體從事某些心智或體能活動時,腦部不同區域每分鐘血液流動量的差異,這些流動量的改變,使得受影響的腦部區域變得格外明亮,因此腦部某些區域就能被定位。
派屈克將這套研究方式,寫成研究計畫,探討人面對不同選擇,做出決定時,腦部的哪些部位會比較活躍,更藉此引申出「神經經濟學」藉此為企業研發出哪一種類型的廣告可以觸引消費者購買商品,針對特定的方式拓展行銷,達到一針見血的效果。也因為這樣的研究和技術分析,讓派屈克迅速累積大量財富。
賀南律師希望派屈克可以以此研究領域專業身分,證實他們企圖為賀南進行的腦波掃描,證明他的決策功能出現異常,好解釋他參與刑求的動機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腦波異常所致。派屈克卻認為不可行,因為他的研究都是實驗室裡可控的變數,而非模擬十五年前的事發現場、狀況。
書裡賀南從未發聲,派屈克卻透過回憶、滲透彼此相處的過往點滴,透析賀南沉默之因,然而問題依然沒有獲得解答,關於賀南是否參與刑求?主動或是被動?參與的原因、伸出援手的考量?
這是一本關於道德的論述,透過一個沈重的故事、一個無論作何種選擇都難以教人安心、如意,而偏偏選項如此少、選擇又非作不可,一如書中提出的另一個思考實驗:
一座村莊被敵軍占領,敵軍下令誅殺所有人,倉皇奔逃的一群村民,藏躲在廢棄穀倉,眼見敵軍就要逼近,忽然一名婦人襁褓中的嬰兒嚎啕大哭了起來,如果婦人不摀住嬰孩嘴,哭聲便會洩漏他們藏躲的位置,但如果持續摀住嬰孩的嘴卻可能導致窒息。
這是用來探討群體利益和個人道德信念衝突;如果你是婦人,該如何抉擇?悶死自己的孩子、拯救自己和村民或者寧可玉碎也不願瓦全?實際面而言,即便不悶死自己的嬰孩,終究還是難逃一死的命運,因此選擇讓孩子壯烈成仁可能會是比較合宜的選擇,只是怎能殺掉自己的孩子?
生命中是否充斥這類的選擇?沒有一個選項合適,但我們還是得擇一而行。
《沉默之心》裡的賀南對控訴的沉默、派屈克對於過往情誼、與賀南女兒的愛情、賀南一家人共有過得彷若一家人的親情、自創公司因著自己離開之後的種種變動……他也不再言說。
關於這林林總總的一切,只是頓悟之後的瞭然,關於生命的真相,一種無語的抗爭、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姿態。
◎圖片出處|http://www.mcclelland.com/catalog/display.pperl?isbn=9780771029417
◎作者介紹書籍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neJV-WDCy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