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自然律限制」的思維─內湖人─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5,2019突破「自然律限制」的思維
組織的運作當中,許多事物都會被「自然律」所支配, 如果一切順其自然的話,將因此衍生出許多困擾。因此, 認清自然律的存在,用正確的觀念去看待,或用正確的方法去改善, 將可減少許多管理上的問題。 以下便是幾個在組織運作中經常存在的自然律, 以及正確的因應態度與方法。
案例一、組織人力的金字塔結構
組織的人力結構是金字塔型(如圖一), 並由相對資深者帶領相對資淺者,用簡單的話說, 是八歲的帶領五歲的、十歲的帶領八歲的、十五歲的帶領十歲的。 就理想狀況而言,若直接由十五歲的帶領五歲的,效果自然最好, 但組織中沒有那麼多十五歲的成員,因此這是不太可能的事。 由八歲的帶領五歲的,自然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 而處在不理想的狀態。
此一自然律很容易衍生出一些組織管理上的問題。 由於一般人對主管都有一種反射性的認知,認為「 主管的能力既然較強,那麼,自己不懂的事,主管必然都要懂, 否則就不足以擔任主管」,因此對其主管產生過度的期待, 一旦遇到主管處事不盡完美的時候,容易反過來否定主管。但實際情 況卻是,主管的能力是「相對」較強,只比部屬「多懂一些」而已, 而並非「什麼都懂」。
假使能夠認清此一自然律,每個人都認知到主管是相對資深, 而非萬能,則對主管就會有某種程度的包容, 減少不必要的抱怨與摩擦。認知之外,就中、高階主管而言, 則應該往下關注到二個層級的成員, 亦即由十歲的協助八歲的來帶五歲的, 如此可進一步減少此一自然律帶來的問題。
除此之外,圖一也可以幫助我們解讀組織層層之間的諸多現象, 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事實上,許多經營管理的觀念都可以化為簡單明 瞭的圖形,透過圖形把事情解構出來,讓問題的核心具像化,如此一 來,對問題的掌控力加強,解決問題的成功率與信心也可大為提高, 以下各案例均是如此。
案例二、成長的S型曲線
個人能力的提升也受到自然律支配。在理想狀況下, 個人能力應該隨著時間不斷提升,但實際上,能力提升與時間並非成 直線關係,而是呈現S型曲線(如圖二), 當個人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後,會出現一段成長趨緩、 甚至幾近水平的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 才會再出現另一波成長。其原因在於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過程, 必須透過不斷學習、練習,直到能夠運用自如的程度, 才能算是真正具有某些能力,而這樣的過程非經過一定的時間不可。 又因為能力的成長,是越高的能力難度也越高,因此, 能力越到更高的層次,平緩期持續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不能瞭解此一自然律,很可能自我成長到一定階段,進入平緩期 的時候,會誤以為自己已經付出努力卻依舊在原地踏步, 結果對組織、主管心生怨懟,或是劃地自限, 使得能力永遠無法進一步提升,形成難以突破的瓶頸。對於此一自然 律,首先要能充分認知,知道能力成長並非直線, 而是S型曲線的型態,才能以健康的心態來因應成長平緩的時期。
那麼,如何縮短平緩期持續的時間呢?關鍵在於隨時「擴大」 現有工作之相關事物的積極學習,在既有工作上的領域、 認知不斷加深的同時,也逐步擴大瞭解範圍的廣度, 這個廣度可能就是下一波成長所需具備的知識。藉由在前一個波段的 成長當中,便提前為下一個波段的成長預作準備, 如此便能縮短平緩期的時間,使得成長速度加快。簡言之,就是「 七分為今天,三分為將來」的意思。此外,藉由工具與制度的幫助, 縮短摸索的階段,加速達到熟練、精通的程度;以及針對工作內容, 透過正確的方法進行高頻度的整理分析, 都能使實質成長的速度加快。反之, 如果在進入平緩期之後才發現要培養新的能力、學習新的知識, 或是在成長過程中並未透過適當、正確的方法, 而僅僅依賴個人自然領悟的話,勢必得花相對較長的時間, 才能有所突破。
除了個人能力之外,薪資的提升是相對於能力而言,因此也同樣具有 S型曲線的特性。另外,公司的成長也具有同樣特性。 就公司業績成長而言,經過一段時間默默地準備,打好基礎之後, 業績可望出現一波成長期;隨後遭遇到成長趨緩的時期, 於是再進行另一次的準備與佈局,藉以造就另一次的成長期。公司的 成長要突破自然律的限制,那麼,在衝刺業績的同時, 也要保留另一部份的人力與資源,從事下一波成長之前的準備工作, 先行打好新的基礎。由於新的業務必須經過二至三年的醞釀、規劃、 耕耘,才能成熟、起飛,而新業務是公司將來持續成長的動力來源, 因此必須七分資源為今日的業績,三分資源則為將來紮根。
案例三、人力素質的常態分佈
再就人力素質而言,整個就業市場的所有人力資源當中,素質好、 態度積極者有之,素質差、態度消極者亦有之, 但大多數人都屬於中等,而呈現常態分佈(如圖三)。 公司在招募新人時,透過面試的過程,已經先行過濾掉素質最差者, 接著透過不斷的訓練、改進,使其能力提升, 整個人力素質分佈曲線會向右移動, 雖然仍無法完全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但整體平均素質已有所提升, 此時,無論就人員的資質、經驗、能力或是積極度而言, 依舊呈現常態分佈。這是另一種自然律。
由於組織具有中等素質的成員佔大多數的現象,因此, 組織運作的設計必須針對此一現象加以考量,而不能太過理想化地假 設每一個成員都非常地積極、素質也都是頂尖。 當主管在推動一個新的制度或作法時,也必須認知到不同的成員, 其配合度會有所差異,而採取有效的配套措施。
案例四、交接
另一個常見的自然律,發生在事物交替的過程(如圖四)。 以工作的交接為例,理想狀況是新接任者能夠立即上手, 舊任者能立即將職務卸下。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交接是一個期間, 而非一個時間點,必須經過一段過渡時期, 新接任者才能逐漸進入狀況。如果不能認知此一限制, 便很容易在一項職務在交接的過渡期間,形成無人過問的空窗期。
要縮短交接過程所需的時間,則必須將日常的運作於以制度化、 系統化。如此一來,交接的過程便可以較為順利,過渡期也可縮短。
案例五、前置期
當主管交辦部屬執行一項工作,或是要求其他單位配合時, 有時候會以為要對方「立即」進行。但實際上,任何事項在起始階段 ,都需要一段前置時間以作為熱身或準備之後,才能真正進入狀況( 如圖五)。前置時間的長短不一,端視該事項的性質而定。前置期較 長者,往往比較容易被認知到,但如果前置期較短, 便很容易被忽略。如果缺乏此項認知,便很容易產生溝通上的誤解, 或是對於執行狀況產生誤判。
例如,產品經理引進一項很有市場潛力的新產品時, 因為看好該產品會大賣,因此認為應該立即大量進貨, 此時卻忽略了前置期的存在(在這個例子中, 前置期指的是新產品在市場上推廣所需的時間), 造成進貨數量的誤判。事實上,任何一項新產品, 即使市場潛力再雄厚,都必須經過推廣,將訊息傳遞給客戶、 獲得客戶認同之後,訂單才會陸陸續續地進來。在這樣的認知下, 產品經理引進新產品時,應該注意拿捏產品推廣期應有的時間表, 推估銷售數量的成長變化,然後再做出適當的進貨規劃。
同樣地,在產品退出市場的過程中,也並非一下子就全面下市, 而是需要一段適當的時間,逐漸地淡出市場。這段時間, 便相當於產品下市的前置期。
總結來說,組織的運作必然受到許多自然律的支配與限制, 使得實際的運作很難真正達到完美理想的境界。但面對這些自然律並 非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任其擺佈,而是應該充分地認知其存在, 以避免產生運作上的問題,作任何決定時, 也應該將自然律的因素考量進去。在認清自然律的限制之後, 也能夠進一步思考克服的方法,突破其限制。(Y120221u)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與社區朋友分享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