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4 期 以開源播放器訂閱開放內容─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07,2012[源碼秘技] 媲美 iTunes 的影音播放軟體──Miro 4,轉檔、瀏覽網頁無往不利
陳筱婷/翻譯
Miro 播放軟體歷史悠久並且有許多獨特的功能,前陣子推出了更新、更好用的 Miro 4 版。讓我們來看看 Miro 4 的新功能,以及改善了哪些功能。
新版介面和 iTunes 有幾分相似,左側選單分為影音資料庫、外部裝置連接埠、網站與網路搜尋資源、Amazon 與 Android 網路商店、影音 Podcast 清單。
Miro 影音播放軟體
▲ 圖2:Miro 操作界面
Miro 4 的介面相當簡潔,輕點滑鼠就可以播放音樂、影片,享受影音媒體所帶來的樂趣。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為一個 21 世紀的播放軟體,Miro 竟然沒有提供調整聲音頻率的等化器功能。雖然我嘗試過許多次,始終沒有找到這個功能,這對我來說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 圖3:Miro 頻道列表
Miro──Android 適用的 iTunes?
▲ 圖4:Miro Connect
Miro 4 在 Android 裝置上的表現,就像是為 Android 裝置量身打造一般,不只如此,Miro 4 還可支援 iPods、iPhones、iPads。雖然介面和 iTunes 相似,但 Miro 絕非 iTunes 的仿冒品,Miro 有自己專屬的優異功能,你可以直接從裝置上同步處理新增移除或播放影片和歌曲。
▲ 圖5:Miro Connect 運作畫面
網站與網路商店
▲ 圖6:Ubuntu Manual
Miro 是名副其實的媒體管理中心,內建網路瀏覽器以及 Amazon和Android 網路商店,你可以將平常購買音樂、應用程式的網站加入其中,方便日常管理,是個非常實用的功能。
▲ 圖7:Android Market
訂閱音訊、影片Podcast
▲ 圖8:Podcast 畫面
我很喜歡 Miro 的這項功能!Miro 4 可以將我喜歡閱讀的 Blender、GIMP、和一些遊戲影片的 Podcast 收集整理得井然有序。如果你也愛看 Podcast,你會驚訝於用 Miro 4 看 Podcast 有多麼方便,只要將想看的影片加入訂閱清單,Miro 4 會幫你搞定接下來所有的事情。
影音轉檔功能
Miro 另外提供轉檔功能,可讓您點選欲轉檔的檔案,按下選單列的【Convert】,選擇一個欲輸出的格式,就可輕鬆完成轉檔。Miro 支援多種廠牌的裝置,例如 HTC、iPod、iPhone、iPad,三星以及 PSP。
Miro 4.0.1 新功能概要:
- 嶄新的使用者介面
- 改善的 torrent 下載環境
- 支援以區域網路模式串流、分享音樂和影片
- 支援同步 Android 作業系統的手機與平版電腦
- 幾乎可轉換各種影片格式
文章資訊
授權方式:CC-BY-SA 3.0 Unported
翻譯來源:Ubuntu Manual
[源碼秘技] 如何使用開源 Podcast 播放器 Miro 訂閱開放內容
陳筱婷、陳瑞霖/文
提供 Podcast 訂閱功能的播放軟體很多,但是兼具播放器功能的並不多,遑論能夠跨平台運作,Miro 正是其中一款。點選左方工具列最上方的〔Miro〕,可以在窗格內瀏覽 Podcast 列表;如果你習慣以網頁方式瀏覽,可以直接連線至網站
http://www.miroguide.com
。Miro 提供多種分類方式,包括點閱率、語言、類別等,並可在右上方搜尋窗格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在 Miro 軟體的窗格中瀏覽時,若發現想訂閱的 Podcast,點選「Add Feed」之後,Miro便會將其自動加入訂閱清單;如果是在一般網頁瀏覽,請點選 RSS 之後複製其網址,再回到 Miro 中,點選上方工具列的【側面窗格】→【Add Podcast】,或按下快速鍵 Ctrl+N,將剛剛複製的網址貼上,按下「Create Podcast」加入訂閱清單。您可在 Miro 下方的欄位點選〔Auto-Download All〕,讓 Miro 自動下載頻道的新影片;點選〔設定〕進行管理,讓 Miro 定期刪除已看過的影片。
▲ 圖1:Miro Guide
Open Source 相關頻道
- 頻道名稱:Linux Journal
- 語言:英文
- 格式:影片
- 更新頻率:一個月以上
- 評分:4.2顆星(220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feeds/5671
- 簡介:主要為影片教學,由 Linux 社群所製作。每期邀請不同人主講,時間長度多在五分鐘之內。
- 頻道名稱:Going Linux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數天至兩週
- 評分:3.9顆星(7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12822
- 簡介:討論 Linux 的頻道,兩人對談,內容與主題較上個頻道 Linux Journal 輕鬆。更新的頻率相當穩定。
▲ 圖2:Going Linux
- 頻道名稱:Meet the GIMP!
- 語言:英文
- 格式:影片
- 更新頻率:一週至兩週
- 評分:4.3 顆星(191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feeds/3134
- 簡介:Gimp 教學頻道。Gimp 是一套可以在 GNU/Linux、Windows、Mac Os上運行的開源影像處理軟體,功能媲美 Adobe 的 Photoshop。Meet the GIMP! 每期以不同主題作實務教學,包括影像去背、編修、照片合成等。
- 頻道名稱:JoomStew Radio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一週至數週
- 評分:尚無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14109
- 簡介:以對談為主。介紹 Joomla 的新版本、活動、社群消息,以及訪問網站開發者。
- 頻道名稱:OnOpenSource (Video)
- 語言:英文
- 格式:影片
- 更新頻率:不定期
- 評分:4.1 顆星(20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feeds/4535
- 簡介:邀請自由軟體領域的專家進行主講、對談、教學,影片長度從數分鐘到二十分鐘不等。主題涵蓋Linux、IT 新聞、Puby、Python、PHP 等,主題多元而深入,可惜近期較少更新。
- 頻道名稱:Drupal Easy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不定期,約一個月一次
- 網址:http://drupaleasy.com/podcast
- 簡介:主題涵蓋 Drupal 開發訊息以及社群動態。
- 頻道名稱:Software Freedom Law Show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不定期
- 網址:http://www.softwarefreedom.org/podcast/
- 簡介:介紹有關軟體自由牽涉到的法律概念。
- 頻道名稱:Linux Outlaws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一週
- 評分:4.1 顆星(19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12099
- 簡介:兩位務實的技客主持的節目,主題包括 Linux、自由軟體以及開放科技。有時候會跳脫上述主題,談論主持人感興趣的話題,像是曲棍球以及其他人沒聽過的樂團。
- 頻道名稱:FLOSS Weekly
- 語言:英文
- 格式:影片
- 更新頻率:一週
- 評分:3.9 顆星(15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5790
- 簡介:以訪談為主,常會請來著名專案的開發者上節目。
- 頻道名稱:Ubuntu Linux Tutorials by gotbletu
- 語言:英文
- 格式:影片
- 更新頻率:每天
- 評分:4.1 顆星(18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feeds/10728
- 簡介:gotbletu 所做的 Ubuntu Linux 教學短片。
▲ 圖3:Linux Tutorials by gotbletu
- 頻道名稱:Railscasts
- 語言:英文
- 格式:影片
- 更新頻率:一週
- 評分:4.1 顆星(17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feeds/2905
- 簡介:以營幕錄影方式呈現 Ruby on Rails 的教學短片,包含基本教學以及奇技展示。
- 頻道名稱:DistroWatch Podcast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一週
- 網址:http://distrowatch.com/news/podcast.xml
- 簡介:播報內容主要包括 DistroWatch 的網站內容,除了念網站內容外還包括客座主持人的個人意見。
- 頻道名稱:mintCast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一週
- 評分:4 顆星(7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12356
- 簡介:由 Linux Mint 社群製播的 Podcast。
- 頻道名稱:The Linux Link Tech Show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一週
- 評分:3.4 顆星(15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12245
- 簡介:播報內容主要涵蓋 GNU/Linux 以及 FOOS,有時候會請來業界朋友上節目。
- 頻道名稱:Ubuntu UK Podcast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兩週
- 評分:4.5 顆星(4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5950
- 簡介:圍繞 Ubuntu 為中心的訪談、討論、以及新聞,並且帶有英國觀點。
- 頻道名稱:Android Atlas Weekly (SD)
- 語言:英文
- 格式:影片
- 更新頻率:一週
- 評分:尚無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feeds/13760
- 簡介:Cnet 的 Android Podcast。
- 頻道名稱:This Week in Fedora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兩週
- 評分:3 顆星(1 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14040
- 簡介:主要內容為訪問 Fedora 社群的貢獻者。有時候也談論關於 Fedora 的新聞。
- 頻道名稱:The Ruby Show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一週
- 網址:http://rubyshow.com/
- 簡介:Ruby 相關的 Podcast,談最新 Ruby 以及 Rails 相關新聞,討論社群中熱門話題。
- 頻道名稱:TuxRadar Podcast
- 語言:英文
- 格式:音訊
- 更新頻率:兩週
- 評分:尚無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audio/13468
- 簡介:談論 Linux 以及自由軟體相關訊息的節目。
- 頻道名稱:Linux Game Cast
- 語言:英文
- 格式:影片
- 更新頻率:一週
- 評分:尚無人評分
- 網址:http://www.miroguide.com/feeds/14926
- 簡介:提供 Linux 下遊戲評論。
目前 Miro 提供的 Podcast 以英文為主,德文次之,中文及其它語言的頻道較少。Miro 的 Podcast 數量相當豐富,也提供訂閱熱門的頻道如 TED。然而頻道數量不及 iTunes 卻是不爭的事實,接下來,我們就要示範如何在 Miro 上訂閱來自其它網站,以及 iTunes 上的 Podcast。
加入其它網站 Podcast
網路上的 Podcast 種類五花八門,數量也讓人眼花撩亂。有些網站只提供特定技術相關的 Podcast,例如 Ruby 5、Python ,也有的網站整合了許多 Podcast,科技與程式技術類比較豐富的平台有 CNET、TECHPOCASTS、Podnutz。進入網站找尋自己想訂閱的頻道,將 RSS 網址複製,回到 Miro 內點選【側面窗格】→【Add Podcast】,將訂閱網址貼上以完成訂閱。
如果不知道要去那裡找想追蹤的 Podcast,可以去專門的 Podcast 入口網站。這些 Podcast 入口網站,分門別類收集不同類型的 Podcast 節目,像是 Podcast Ally、Podcast.com。提供 Linux 發行版本訊息以及排名的網站 DistroWatch,除了整理相關的自由軟體 Podcast 連結外,自己網站也有發行 Podcast。臺灣也有 myaudiocast,提供免費 Podcast 服務,只要是非商業性 Podcast,提供上傳空間,以及產生 Podcast feed。
從 iTunes 加入 Podcast
如果本身已經有 iTunes 帳號,可打開 iTunes,點選一個有興趣的 Podcast 加入訂閱,再至左方資料庫列表的〔Podcast〕查詢訂閱網址。在資料庫內的該 Podcast 上按下右鍵,點選【複製 Podcast URL】,再如同前述方法,點選上方工具列的【側面窗格】→【Add Podcast】即完成。
▲ 圖4:iTunes 裡也有 Podcast 目錄,可供用戶選擇想訂閱的節目
如果想從 iTunes 轉移到 Miro,若每個頻道都要手動複製訂閱網址過於麻煩,此時我們可使用輸出 / 輸入功能將所有的訂閱頻道轉移過來。開啟 iTunes,在左方窗格中的〔Podcast〕按右鍵,點選【匯出】,選擇存檔類型為 OPML 並存檔。在 Miro 上方工具列選擇【Import Podcasts (OPML)】,選擇剛剛儲存下來的檔案,便將所有的訂閱清單輸入至 Miro 了。
▲ 圖5:iTunes 裡訂閱 Podcast 的對話視窗
Miro 是跨平台的開源軟體,可在 Linux、Windows、Mac OS 上執行。如果您常看 Youtube 影片、需要同步 iPhone / Android / PSP 等裝置、喜歡訂閱 Podcast,或是正在找一個結合轉檔功能的播放器,那麼多功能的 Miro 絕對符合您的需求。
[源碼快訊] 【活動新聞】開源創新:從軟體專利與 Android 平台談起 (Open Source Innovation, Patents and the Android Platform in P
OSSF/編述
自由軟體鑄造場將於 11 月 23 日,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第二會議室,舉辦「自由軟體授權應用及商業建議二十講系列」第五講的活動,邀請產學研各界的朋友,一同來了解與自由開源軟體有關的專利運用。此次第五講邀請到 Open Invention Network 組織的執行長 Keith Bergelt,以及政治大學法律系李治安助理教授來進行演說,議程開場將由李治安教授以中文向參與者介紹軟體專利的重要概念,接著 Mr. Bergelt 將會以開源創新、專利與 Android 平台為演講的構成要素,來深入解析軟體專利在自由軟體領域中,為大家所關心的各項議題。
Open Invention Network 為一個致力於建立 Linux Kernel 專利安全防衛領域的組織,透過收購、接受捐贈與簽訂交互授權協議等方式,逐年建立起一個 Linux Kernel 相關的專利池 (Patent Pool),以保障 Linux Kernel 與相關自由開源軟體產業的持續發展。而執行長 Bergelt 先生本身投入智財產業數十年,熟稔專利與相關的產業動態,對於自由開源軟體的專利議題亦具有獨到的見解。相信透過本次的演講,可以讓國人更加了解軟體專利運用的國際趨勢以及未來適宜的因應之道。而在演講之後,亦將安排討論座談的時間,讓所有與會者與講者可以進行意見交流與討論。會後並將提供與會者於中研院福華哲思軒,自費參加講者餐敘的機會,以深入討論進階議題並增進彼此的認識。
歡迎各界對講座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踴躍報名並共襄盛舉!
進一步的自由開源軟體專利相關資料,亦歡迎參照近期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法律專欄文章「備位啟動的自由開源專案軟體專利」:http://www.openfoundry.org/tw/legal-column-list/8498-standby-software-patent-free-and-open-source,以獲得更多的參考資訊。
◎ 活動名稱:開源創新:從軟體專利與 Android 平台談起
◎ 講 師:Keith Bergelt,Open Invention Network 執行長
李治安,政治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 活動時間:2011 年 11 月 23 日(三)上午 09:30 ~ 12:00
◎ 活動地點: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學館 第二會議室:http://www.openfoundry.org/tw/activities/venueevents/29-2nd-Conference-Room-HSS
◎ 主辦單位:Open Invention Network、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自由軟體鑄造場
◎ 活動網頁:http://www.openfoundry.org/tw/activities/details/182
◎ 餐敘報名:http://www.openfoundry.org/tw/activities/details/183
◎ Event: Open Source Innovation, Patents and the Android Platform in Perspective
◎ Speaker: Keith Bergelt,Chief Executive Officer at Open Invention Network、Jyh-An Lee,Assistant Professor of Law a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Date & Time: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1, 9:30 - 12:00.
◎ Venue: 2nd Conference Room,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Building,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http://www.openfoundry.org/en/activities/venueevents/29)
◎ Organizer: Open Invention Network, 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
◎ Registration: http://www.openfoundry.org/en/activities/details/182
◎ Luncheon: http://www.openfoundry.org/en/activities/details/183
[源碼新聞] OSCUP 2011 總召 pingoo 會後訪談實錄
李婉婷/採訪
COSCUP 是台灣最大的開放源碼社群活動,從 2006 年開辦以來,今年邁入第六年,已經累積了相當高的知名度。每年接近七月時,在網路上就有不少社群朋友開始蠢蠢欲動,希望能搶到名額;報名系統開放時,守在電腦前等著搶名額已經變成參加 COSCUP 前的一種特殊儀式。COSCUP 不僅是一個追求技術進步的社群活動,它更重視的是自由軟體精神的價值,參與過的人很難不被現場熱血、開放、自由的氛圍給感染。總召是一場活動的靈魂人物,而今年 COSCUP 2011 總召這個任務,是由在開源界闖蕩多年的大大-葉平 (pingoo) 扛下,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也藉著這次機會,請 pingoo 大大分享他籌辦 COSCUP 的活動經驗,以及他對於台灣 open source 界未來的展望與想法。
問:你對於今年舉辦活動有哪些目標或願景呢?
pingoo:每年總召作法不一樣,今年我擔任總召其實訂了幾個大方向,其中一個就是希望能夠帶新人。
問:那為什麼會訂這個方向呢?是因為工作人員人數太少嗎?
pingoo:其實不是耶,(工作人員)前年大約有四十幾人,我記得去年印象中也將近一百人。因為在 2009 那年我擔任總召,開始觀察到現在,發現重要的工頭還是那幾個,這幾個人都是能力很強、大家很可以信任的,可是總會希望年輕一代的人慢慢的出來,以後就可以接手 COSCUP 的事情。其實我自己也是希望現在這些有能力的工頭,以後能夠成為新的總召人選,尤其很多工頭擔任過好幾個不同組的工頭,資歷不少、也看過不少事情了,所以希望他們將來能夠接下總召的職務,那這樣的話,下面就必須要有新的人進來,所以培育新人蠻重要的。
問:那除此之外,這次還有哪些方向呢?
pingoo:另一個是「有朋自遠方來」,其實今年很希望能夠吸引或邀請一些香港、大陸周遭的朋友來參加或是演講。今年算是不小心的有達成目的,像這次就有從香港、上海、北京自費來參加 COSCUP 演講的人,這個部份是有達成的。
第三個方向是希望今年規模不要再擴大、人數不要太多,因為往年平均都是 60% 左右的成長人數。去年已經到了 980 人左右,再多 60% 會很可怕(笑)。
問:那今年人數是多少呢?
pingoo:今年 1,224 人,所以也成長了超過 20%。今年人數也比我預期的多,本來想說今年控制在一千人左右,只要破千意思一下就好,因為去年差不多剛好就是一千人,但沒有想到多這麼多出來。這也是靠大家的支持啦!
問:那你擔任過 2009 年和 2011 年的 COSCUP 總召,有兩年的經驗。那麼在籌辦活動這方面,你有什麼經驗或心得想要傳承分享呢?
pingoo:我的經驗其實不多,我都是放手讓大家自己去做。我的方式是讓工頭們自己去決定他的組別要做哪些事,我不主動干涉,他有問題問我我就儘量回答、幫忙。那如果有組跟組之間需要協調,他們就自己去協調,如果說協調有困難,我就會再想辦法幫忙。我儘量是用半被動的姿態去做,每年的總召作風其實都不太一樣,自己有自己的風格。
不過,今年到最後其實我臨時新成立了一個公關組,因為我覺得從今年報名的人數來看,人數其實還是很多,加上又邀到幾個本來不抱太大期望能邀到的國外講者,所以想說也許今年是個機會可以跟媒體那邊敲敲門,看他們有沒有興趣來報導,所以就找了朋友來組一個公關組。最後兩、三個禮拜,公關組這邊也臨時加了很多新東西,也有很多東西請行銷組幫忙,而行銷組也願意幫忙。
問:今年是不是贊助廠商的數量有特別多呢?
pingoo:對,但也沒有特別多,今年是 27 個,去年如果沒有記錯是 23 左右,這其實每年都有成長。
問:那你覺得贊助廠商的數量每年都有成長的原因是為什麼呢?
pingoo:我覺得這是 COSCUP 在國內 open source 界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這當然也是往年慢慢累積起來的。我們也是想要扮演社群與廠商之間的橋樑,但這個其實不太容易,因為社群會期待你跟他的互動模式是熱血還有 open source,廠商希望看到的不是這個,而是希望看到他來這裡有什麼好處,因為在商言商嘛,所以我們就是要把這些好處講得出來,讓他能夠買單,我們扮演這個橋樑就是讓這兩邊(廠商、社群)可以接起來。
我從 2008 年那時候開始寫廠商贊助書,當時是 COSCUP 正式有比較商業的運作,06、07 年時還沒有。贊助書內容有講清楚說,付多少錢可以得到多少權益,就像買東西一樣,所以他們自己就會去估算,就會贊助。
因為聯絡每個贊助商都有非常多工作要做,但銷售組人力非常有限,原本希望提高每個贊助等級的門檻來以價制量,不過那些贊助商都非常的熱情,就說沒關係,結果今年第二年調高價格又沒有成功,又有更多人來贊助。不過這也有個問題是,我們會給贊助廠商講場,今年贊助商太多佔掉了很多時段,導致投稿的接受率很低。這其實是個意外,那這也是今年議程安排上很大的問題,將來要想辦法去修正。
問:總召覺得今年籌備時,有哪些地方比較困難呢?
pingoo:困難喔...還好耶,其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因為今年工頭的蠻強的。除了最後時間有點趕,像是做宣傳品、logo 的各種裝飾品時間有點趕之外,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也是因為一開始沒有講好說要做哪些東西,一直增加才會來不及。
問:你對於今年活動成果有什麼感想呢?
pingoo:今年最高興的是有朋遠方來這個目標有成功。
問:那你說的「朋」是指誰呢?
pingoo:其實不只是兩岸三地,還有像是歐洲、美國都來了很多講者,我都蠻開心的。像 David Cuartielles(Arduino 共同創辦人),還有今年 KDE 和 GNOME 講者來台演講的旅費都是由他們各自所屬的 KDE e.V. 基金會和 GNOME 基金會所出的,這也代表他們會認同我們所以才願意自費來,這次來的很多歐洲講者他們對 COSCUP 的印象也都很好。
問:所以以後 COSCUP 會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經營嗎?
pingoo:慢慢來。我覺得以後會怎麼走也是看未來的總召,內部其實一直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是希望走國際化;那另外一種是說我們不要忘掉本土,我們一開始辦的初衷是讓每個社群可以聚一聚,希望是一場大拜拜,那個還是不要忘掉。所以要取得平衡,那我覺得今年還不錯的是,大拜拜的氣氛是有,那我們也請一些國外講者,他們的講題大家也有興趣聽,也跟國外有交流,我覺得這樣還蠻不錯的。
問:那你覺得國外大型 open source 社群活動跟 COSCUP 有什麼差別嗎?
pingoo:國外的很多 open source conference 請到的講者都是 code 的原作者,他們親自在台上講自己所寫的 code,他們所分享的都是一手的東西。在台灣的話我們的東西多半都是二手的,我們都很喜歡 COSCUP,但至少我自己有種自覺是,不可諱言的台灣在 open source 這個地圖上來講還是屬於比較邊緣的。
在國際重大開發專案的開發團隊或是核心開發的參與,其實都沒有台灣人在裏面,所以我們難免的沒有太多第一手講者的演講。我們第一手演講都是邀請來的,像這次 KDE 的講者 Aaron 就是一個。那次的經驗很有趣,他在 COSCUP 演講結束後,禮拜二就到 TOSSUG 來介紹 KDE 的東西,當時介紹了 KDE 上有一個小小搜尋的列,不記得放在哪裡的東西就可以在上面搜尋,結果發現我們想到的關鍵字打出來結果找不到,發現這個問題他就回去看,發現是列表漏了,現場就把 code 改一改,然後 commit,這是一手的講者才有辦法這樣做。我對 COSCUP 或是台灣 open source 的期望是,希望逐年台灣的一手講者比例會增加,這個無法強求,但要靠大家的努力。
問:那你認為有哪些具體的作法可以達成這個期待呢?
pingoo:其實現在具體作為一個人的力量是做不出來的。能做的就是像 COSCUP 這樣的活動,有演講帶新技術進來。我覺得要變成一手的這個過程,可以先參與國外 open source project,從打雜開始,慢慢去切入、慢慢可以做更重要的工作。我希望在台灣可以逐漸看到一些學生參與專案,因為這個參與專案的過程需要不少的時間,台灣的上班族很難有這樣的時間,但是學生時間比較多,只要有熱忱並且願意花時間去寫 e-mail 跟外國人溝通就可以。
其實以國外來講,以前很多 open source project 都是從學界發起的,或是由學生發起再獨立出來的;最近這五、六年才倒過來,有比較多 project 是從業界發起。我覺得台灣業界現在生活得很辛苦,要發起專案比較困難,所以台灣學界的學生們、教授們如果有機會,先從國外十年前走的路開始,我就覺得很棒了!
不過現在這幾年 open source 跟學界之間又多了一個活動叫 Google Summer of Code,這是 Google 的一個計劃,提供獎學金給全世界選定的大概一個百個 open source project。每個 project 可以提出,在今年希望做出的成果中有哪些東西是可以給學生做的,在審核過後就可以得到獎學金的配額,吸引學生暑假來打工賺獎學金。
[技術專欄] 系統服務與資源的監控軟體─Monitorix
翁卓立 / 文
系統管理師因應繁重的系統管理工作,會藉由自動化工具的協助,既不必隨時坐在主機前監控執行狀況,又可以立即了解系統目前的運作狀況,進而查出系統效能的瓶頸所在。
網路上有許多類似的軟體。先前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刊登過「以 Nagios 實作服務監控系統」一文,所談的 Nagios 與本文主角 Monitorix 功能類似。因此本文除了介紹 Monitorix 外,也會比較 Monitorix 與 Nagios 的不同之處,供使用者參考。
Monitorix 官方網站:http://www.monitorix.org/
Monitorix 簡介
▲圖1:Monitorix 的官方網站
Monitorix 是一套採用 GPL 授權的系統監控程式,可以用來監控系統服務與系統資源的使用情況。Monitorix 雖然被廣泛用在各種 UNIX/Linux 的大型主機之中,但因為採用輕量化設計,且操作簡單,非常適合一般系統監控的需求。
Monitorix 在運作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為 Monitorix 的 daemon(常駐程式),使用 Perl 程式語言撰寫,是資料收集器。在 Monitorix 安裝完成之後,daemon 隨即在系統中運行,定時收集相關的資料。另外一個是 monitorix.cgi,為一 CGI 程式,此程式提供 Monitorix 使用者操作介面,讓使用者可以經由網頁瀏覽器查詢 Monitorix 收集整理的各種報表。
雖然目前 Monitorix 官方網站的最新版本僅提供 Red Hat 相關系列的作業系統安裝套件檔,但也提供原始碼的包裝檔 (tarball),使用者可自行下載,手動編譯後進行安裝。
Monitorix 的特色
Monitorix 的 daemon 開始運作後,會持續透過背景執行收集相關資料,當使用者上瀏覽器查詢,Monitorix 會以圖表顯示相關統計。其資料來源非常多元,包含系統負載相關的統計資訊、系統核心的使用程度,以及網路流量的使用情況等。以系統負載為例,除了常見的系統負載統計資訊以外,Monitorix 也統計目前活動中的行程數量,並顯示系統記憶體的量。 每一種統計報表會依照統計資料的屬性分類,並顯示更細部的資訊,例如系統記憶體的使用統計報表中,除了列出主記憶體的使用量,也顯示這些記憶體被作為快取記憶體或緩衝記憶體的使用程度。而在使用者行程報表當中,則是將行程細分為睡眠與運作中等不同的狀態。
▲ 圖2: Monitorix 以圖形報表顯示統計資料
由於 Monitorix 把所有的統計資料都放在同一個網頁中,因此查詢時會顯得有些擁擠,使統計圖片中的資訊不易識別。此時只要用滑鼠點選統計圖表,即可另外開啟一個新視窗,將該項目的圖表放大顯示。但使用大型圖片顯示也有一些缺點,例如一次只能在同一個視窗中顯示一張統計圖,無法同時檢視不同項目的統計資訊以進行比對。另外有一些顯示在主畫面的文字敘述,在放大版統計圖中也不會出現,造成查閱資料的不便。
▲圖3:點選 Monitorix 報表上的圖片,即可顯示該項目的大型圖片以便檢視資料
另外,Monitorix 也提供了磁碟空間使用量、磁碟 I/O 活動量、網路流量、系統服務的利用程度,以及使用者登入次數與系統中斷發生次數等各種不同的統計資訊。其中在網路流量統計項目中,還會依照網路通訊協定的不同而產生更細部的統計報表。這些報表是否會被產生,主要視系統安裝的網路服務程式而定。例如系統安裝了電子郵件、SSH 伺服器、Samba 伺服器等,Monitorix 會分別統計各種通訊協定的網路流量,並各自以圖表顯示其使用量。所以,如果系統未安裝相對應的網路伺服器程式,該報表資料將會顯示為零。
除了依照不同通訊協定產生單獨的報表項目以外,在系統服務需求的報表當中,會一併統計所有系統服務的使用率,並以單一圖表進行顯示,使用者只要檢視這張統計圖表,即可得知各種不同網路服務在系統上的使用程度。
▲圖4:網路統計報表中會顯示各種常見通訊協定的使用量,便於了解系統中各種網路通訊協定的使用方式
由於 Monitorix 具有 daemon 的特性,隨著執行時間愈長,收集到的資料會大幅度的增加。當統計資料量較大時,如果只檢視單一天的各種網路流量、系統服務使用量等統計資訊,可能無法充分理解資料趨勢。若希望 Monitorix 顯示較長時段的統計資訊,可以在主畫面選擇欲顯示的資料統計區間。目前 Monitorix 可以選擇以天統計、以週統計、以月統計以及以年統計等四種不同的統計週期,足以應付大多數的使用需求。
除了可以自行選擇統計週期的長度之外,Monitorix 也可以讓使用者在主畫面的下拉式選單中直接選擇欲檢視的統計圖表,而不需要進入統計畫面檢視所有的資料報表。例如只打算查看磁碟 I/O 的活動量報表,則選擇該項目並決定統計區間,進入 Monitorix 的報表畫面後即可單獨檢視該項目的統計報表,不至於因為畫面上顯示的資料量過多而影響到資料查詢的處理過程。
▲圖5:在主畫面可以決定報表的統計期間,亦可決定是否直接進入某一項的統計圖表畫面
03. Monitorix 與 Nagios 的比較
Nagios 的特色,是除了本身的功能外,開發社群也提供多種外掛模組。此外 Nagios 能夠在系統發生異常時自動發送通知信件,這二項功能都是 Monitorix 所沒有的。
然而 Nagios 的功能雖然強大,卻需要進行多項設定,才能讓系統正確運作。如果使用者需要的只是單純的系統監控功能,使用 Monitorix 會比 Nagios 方便得多。
除此之外,Nagios 沒有預設圖形介面,如果需要圖形化操作,需要另外安裝 Vshell 作為 Nagios 的圖形操作介面。即使安裝Vshell,其操作亦不如 Monitorix 簡便。
結語
除了已介紹過的 Nagios 和 Monitorix,網路上還可找到多種系統監控軟體,有的功能相當陽春,有的則包山包海。使用者應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決定該使用何種監控軟體來輔助管理系統。
作者簡介
翁卓立,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台灣科技大學電子所畢業,目前擔任韌體研發工作,主要使用 Embedded Linux 進行產品開發。著有「Linux 進化特區:Ubuntu 10.04 從入門到精通」等書。
[自由專欄] 電腦支援 Windows 8,作業系統開機鑰匙可能不在你家
洪朝貴 / 文
Windows 8 測試版已開放免費下載,不過本文的重點不是要推薦或反推薦 Microsoft 的 Windows 8 產品,而是要警告消費者別購買那些貼有「Designed for Windows 8」標籤的電腦。這種電腦有可能因為 Microsoft 的不公平商業競爭手法,而不能自由安裝其他作業系統。你花錢所買到的硬體將不再屬於你的,因為作業系統開機鑰匙不在你家,而在電腦硬體廠商手裡。電腦硬體廠商會因為與 Microsoft 的合約關係,表面上說是「為了你的安全著想」,最後結果只准許你「信任」Microsoft所提供的作業系統,造成買回來的電腦只能裝 Windows 8。 貼有「Designed for Windows 8」標籤的電腦,必定支援 UEFI。這是燒在主機板上,即將取代 BIOS 的新軔體。據稱 UEFI 有很多優點,這方面貴哥沒有研究,也就不多談,但其中一個優點,貴哥很確定很有問題。根據UEFI 官網的說法,「secure boot」讓你的電腦更加安全,免於不明安全更新、不明開機程式的入侵。(維基百科的中文頁面不知為什麼把最重要的「criticism」那一節以及談論「Secure Boot」的地方省略了,建議參考英文版。) 簡單地說,每次電腦開機時,Secure Boot 機制會檢查是哪一個作業系統想要開機。如果是「官方認可的作業系統」就可以正常開機;如果是阿貓阿狗拼裝出來的作業系統,例如貴哥從網路上撿來 Slax 或 SimplyMEPIS 改裝出來的百毒不侵救命碟,以及其他 Linux 開機光碟)就禁止開機,因為這些來路不明的可疑份子沒有得到硬體廠商的官方認可,企圖啟動你的電腦,很可能是惡意入侵!Microsoft 大力鼓吹的「信任運算」(Trusted Computing;中國譯為「可信計算」)機制,指定採用 UEFI 的 Secure Booting 功能,意即有了 UEFI 的 secure booting 機制,你就安全了,可以信任你的電腦了嗎? 唯一的小問題是:要信任誰,並不是由你自己決定,而是由電腦廠商替你決定。表面上說的是:消費者沒有能力自行判斷要信任誰(Microsoft 或貴哥?),如果放任資訊不足的消費者隨便用光碟或隨身碟開機,有可能會被 Rootkit 和其他惡意軟體入侵,但真正的用意是:如果允許消費者改用其他作業系統,他可能會自行使用(圖文影音)替代播放軟體來破解遙控數位枷鎖所設下的黃金手銬、鑽石腳鐐,消費者可能會盜版影片音樂。如果讓消費者自己決定要信任誰,那麼資訊大廠將無法信任消費者。所以由硬體廠商來決定誰值得消費者信任比較安全,因為硬體廠商會聽命於資訊大廠。換個方式說:有了 UEFI 的 Secure Booting 機制,資訊大廠終於可以信任消費者─不會「濫用」「你的」電腦來閃躲大廠的監控了。因為「你的」電腦其實已經不再替你服務,而是替資訊大廠服務。「你的」電腦的開機鑰匙不在你家,而在硬體廠商手中;但是那一把錀匙很可能只替 Mirosoft 及其週邊廠商的產品服務。 諷刺的是,歷史告訴我們:用 Rootkit 惡意入侵電腦的,並不是貴哥這類汲汲於「以誠信建立網路聲譽」的無名之輩,而是跟 Microsoft 一樣強大、即使被抓包做了很多壞事也不怕消費者停止購買其產品的資訊大廠─Sony。2005 年,Sony BMG 入侵消費者電腦。消費者買了 Sony BMG 的音樂 CD,如果在 CD 播放器或 DVD 播放器裡播放,是好聽的音樂。但如果不小心放到Windows 底下播放,那麼這張音樂 CD 就會在消費者的 Windows 裡面暗植 rootkit 後門程式。Sony 的目的是想在 Windows 裡面種植 DRM 機制。此事在網路上被揭發後,Sony BMG 的全球數位部門總裁說:「唉喲,一般人又不懂 Rootkit 是什麼,幹嘛在乎那麼多?」 但最有趣的還不是 Sony 顢頇的自衛態度,而是 Microsoft 與防毒軟體公司避不過問的態度。如果你是 Microsoft,你的產品被 Sony 入侵,你的客戶權益遭到侵犯,什麼才是合理的反應?如果是我,第一要務當然是推出安全更新,保障客戶的安全。然後,如果客氣一點就警告大家別買這些 CD;強悍一點就對 Sony 提告。但是微軟什麼也沒做。防毒軟體公司也保持沉默。收你的錢、信誓旦旦地說要保護你的安全、值得你信任的公司,在你的權益受到侵犯時,竟然是這樣的態度,未免令人費解,這是默許還是預謀共犯? 更諷刺的是,在 2006 年 fairuse4wm 事件當中,Mirosoft 一百八十度大反轉,改採非常積極的態度推出安全更新。這次是因為 Microsoft 新推出的 Windows Media Player 突然禁止用戶自行備份(屬於 DRM 機制的一種)。網友 viodentia 於是撰寫 fairuse4wm─將備份資料的合理使用權重新交還給 WiMP 用戶─並上網分享。這次 Microsoft 動作倒是很快,十天內就推出「安全更新」,Windows 用戶升級安全更新之後,就無法使用 fairuse4wm,應當是說,不用擔心再被「不安全」的 fairuse4wm「入侵」。)Viodentia 很快地又推出新版 fairuse4wm 繞過 Microsoft的限制;而 Microsoft 再推出安全更新阻止用戶使用 fairuse4wm,這樣來回過招很多次。如今 Microsoft 如此積極地推出安全更新,到底是在保護誰呢? 歷史告訴我們:某些資訊大廠不僅不信任你,甚至聯手詐騙你,入侵你的電腦。那麼,請問消費者,你,信任誰?唔,對不起,我問錯人了。信任誰不是由你消費者自行決定的。我應該問賣電腦給你的硬體廠商才對。而他們說:「我們很確定每一位消費者都信任微軟。所以消費者買的電腦上面,我們只允許 Microsoft 的作業系統執行這樣才安全。『你信任誰,我們說了算』這就是信任運算的真諦。」若想進一步研究信任運算,請見EFF 的文章;若想進一步瞭解 DRM、信任運算、DMCA 反規避條款之間的關係,以及老大哥如何串聯這些機制來控制世界,請參考貴哥在 2006 年左右所畫的一張六格圖示和一篇短篇小說「迎接資訊人權貴時代」。(這也是「資訊人權貴」名號的由來)關於 Secure Boot 的新聞以及它所引發的爭議,請搜尋「Windows 8 Linux」。 最困難的部分解釋完了,現在來修正一下標題,補充一點細節。精確地說,並不是每一部支援 Windows 8 的電腦都禁止你用別的作業系統。如果電腦廠商願意替別的作業系統認證,那麼這個幸運的作業系統也可以執行。當然,最終決定權還是在電腦廠商身上,而不在你。另外,據說將來有些電腦會把 UEFI 的 Secure Boot 功能當作一個「消費者可以自行決定要開或要關」的選項。這種電腦把決定權還給消費者,是正常的良心商品,而不是綁架消費者的黃金手銬、鑽石腳鐐。如何分辨良心商品與黑心貨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購買電腦之前,先測試它是否支援隨身碟開機。不論是「百毒不侵救命碟」、其他類似的開機隨身碟、或是各個版本的 Linux、BSD 開機光碟都好。最好用兩三個不同的冷門版本測試,以確定這部機器真的尊重你的選擇,而非只是湊巧允許你執行這個熱門版本的 Linux。(也順便測試它的音效、顯示等硬體配備是否與一般標準配備相容。) 就算你自己不打算用 Linux,也應該做這個測試。從社會的角度看,採購前有沒有進行「開機自主權」測試,將決定電腦退役之後,可以成為弱勢學習庫,或直接成為電子廢棄物如果您關心環保與數位落差,這個測試非常重要。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也可以讓電腦賣場的銷售員知道你會使用 Linux。更讓硬體廠商知道:你懂得堅持自己保管開機鑰匙;你主張「誰值得信任」這件事情應該由你自己決定,而不是任由被受制 Microsoft 的硬體廠商替你決定。別讓硬體廠商和賣場銷售員把你當傻瓜。
[自由文化] 維基化.話維基(1)-從腦袋開始維基化
Reke/文
如果你寫了維基百科的條目,被其他編者指正沒有「維基化 (wikify)」,別急著跳腳捍衛自己的專業程度。這個意思只是說,你寫的文章沒有加上適當的維基語法,像是用 [[ ]]符號連結到維基百科內的其他條目,或是用標籤讓參考書目的註腳由電腦自動產生。跟你的內容寫得好不好,其實一點兒關係也沒有。講得簡單一點,維基化就是「用維基百科的形式來表現你的文章」啦!
▲圖1:維基百科上的說明頁面:維基化
百科上的條目需要維基化,格式才能看起來統一,而且很多事情交給程式自動完成,也才能發揮網路數位百科不同於傳統紙本百科的優勢。然而除了文章格式之外,編寫維基之前,整個思考也需要「維基化」一下。這意思,當然不是要你在腦袋裡灌入一大堆的維基語法,我是借用了這樣的詞彙,把它解釋成「用維基百科的方式思考維基的事務」。
維基不良 衝突不止
什麼叫「用維基百科的方式思考?」應該這麼說,維基百科的出現大大地顛覆了傳統百科的模式。它的編者不用專門人才,而是由一大群專業知識上的麻瓜,憑著資料整理的功夫,把專業的研究成果呈現出來;它的內容不封閉起來做為收入的來源,而是以創用CC 條款開放給任何人使用甚至拿來販售牟利;它沒有「完稿」的概念,而是永遠、即時地與時俱進,不斷擴充自己的內容。這麼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思考上要以跟傳統百科完全不同的概念,來理解其中發生的事情。
有點可惜的事情是,或許由於這幾年推廣經營的工作力道較為不足,許多進入維基的編者都抱著滿腔的熱血,但是缺乏維基式的思考,以至於在編輯的過程中,造成許多衝突,也對維基百科合作的氣氛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有些人覺得「其他的編者專業性不足,憑什麼對我寫出來的專業文章說三道四?」有些人抗議「我寫的東西明明就是內行人都知道的常識,所以根本沒什麼書會寫,幹嘛硬要叫我找到參考資料?」還有些人說「為什麼中國管理員來刪這個台灣的條目,他們是不是要來『河蟹』我?」
其實,大半的衝突其實都有維基的方針(也就是維基百科上的規則)可以解釋,然而在情緒已經不佳的情況下,面對維基人端出一大推聽也沒聽過的「方針」,反應往往不是認為維基人在替自己人護航,要不然就是大聲撻伐方針不合理、擾民。維基百科當然沒有那麼無聊,硬要推出一大堆規則讓你暈頭轉向。其實,會覺得這些規則厭煩,很多時候是「維基不良」的結果-維基不良,就是沒有辦法理解維基百科如此運作的道理,進而覺得麻煩囉嗦。
走上可靠與開放的鋼索
要面對這樣的衝突,近日來維基社群已經努力地在各式的聚會之中,向與會者解釋維基的理念。俗話說「見面三分情」,透過實體聚會而非網路管道的溝通,的確比較容易取得新手對老手的信賴,並且願意接受老手的引導。然而聚會舉行的時間、頻率以及地域都有一定的限制,面對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加入的維基編者,未必能夠全面性的顧及。這時候實在需要推廣一套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維基化思考法」,讓新手一開始就先來個頭腦大體操,雖然不能確保從此絕對不會違反維基方針,但是有這樣的思維,在面對指正時,比較能夠快速地理解他人的論點,避免「你在找碴」的負面思路。
維基百科有所謂的「五大支柱」:
- 是一部「百科全書」
- 採用「中立觀點」
- 版權開放
- 有編輯守則
- 不墨守成規
這五大支柱是所有方針的基礎,可以說認識五項的內涵,就是維基化的過程。
▲圖2:維基百科上所有方針的基礎:五大支柱
這五大支柱的用語看似簡單,其實真正做到也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其中甚至還有存在矛盾的地方。裡面的「中立觀點」跟「編輯守則」提供了一些行為的限制,但「不墨守成規」一語似乎又開了違規的方便之門。其實,這中間體現的是開放百科要顧及的兩難。用一個畫面來譬喻會比較生動些:每個維基百科的編者就像在走高空鋼索,左手邊是自由開放、右手邊是可靠可信。過於強調自由開放,就會可能變成什麼東西都照單全收,讓百科內容充斥著荒謬的網路謠言;過於強調可靠可信,又會限制住編輯活動的開展。只有兩者相互平衡的狀況,才能安然地走過鋼索。
以簡馭繁 讓思路維基化
然而分成五項來思考,仍然不夠簡化。其實還可以更簡單的化約成一句話,就是「打造一部人人都能編輯的開放式百科全書」。
這句話就像是個放大鏡一樣,每一個編輯動作到底有沒有小瑕疵,會不會引申出大問題,只要放到這句話底下去瞧一瞧,很多答案都會變得顯而易見。只要「人人都能編輯」、「開放」與「百科全書」都顧及到而沒有偏廢,這樣的動作或是編輯規定就是合理的;或者說,用維基化的思路來理解維基的種種規則,這些規則的目的都是在確保編者之間有衝突時,盡量能有客觀的方法來化解衝突,同時也確保住內容是準確而非杜撰的。
當然,有時候碰上比較棘手複雜的難題時,也是要經過一定的思考訓練,才能利用這套有簡馭繁的規則,快速地釐清其中的癥結。往後,筆者會舉出實際的案例,來說明如何應用這句話來做為以不變應萬變的基石。透過這樣的頭腦體操訓練,未來有志加入維基的編者,就不會為了看似又多又亂的方針給嚇倒,也不會因為動不動就被掛上模板提刪而喪氣。
作者簡介
Reke,台灣維基社群成員,PTT 電影板板主,主業為文字工作者。著迷於電影,耽溺於文字;在現實裡怯弱地柔從,在評論裡驕傲地反抗。電影部落格:http://rekegiga.blogspot.com/
[自由文化] 新聞傳播科系該教,也該學的內容管理系統 (CMS)
鄭國威 / 文
◎本文轉載自數位文化學院,網址為 http://d-academy.tw/archives/1644/
過去有的新聞傳播系所會教學生架設網站,例如使用 Dreamweaver 從 HTML 開始寫起,然後一頁一頁上傳到 FTP,不過現在有那麼多正點、架構完整的自由開放源碼軟體,如果不善用豈不是浪費也落伍?問題不在於該不該教,而是要教什麼,或學什麼?
我知道愈來愈多傳播系所的學生透過主動學習,已經擅長多個內容管理系統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入門技巧就跟拿攝影機或剪接一樣,已經成為是傳播人必備基本知識,但就我個人所知,還沒有傳播系所專門開設課程教導學生如何架設跟使用 CMS。在傳播實踐上,最多就是將架站列為研討會、重要活動或是畢業展覽的要求之一,但這種一次性的架站跟經營工作通常都落在幾個本來就會的同學身上,知識很難外溢。正好,我看見 Andrew Lih(USC Annenberg 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線上新聞與維基專家)在部落格發表了這篇:Choosing 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in 2011,我覺得與我自己的使用經驗頗相符。WordPress、Drupal、跟 Joomla 三大 CMS 我都用過,其中以 WordPress 用得最熟,Drupal 次之,Joomla 最近才開始碰;至於曾經最流行的 Moveble Type,雖然目前還是我個人部落格的後台系統,但是已經久未更新,現在的版本即使不是最新版,我也摸得很痛苦而不再熟悉。對我來說,WordPress 最簡單,我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而當我覺得 WordPress 不夠用,得學學其他的 CMS 時,WordPress 總是能再次證明它夠用。Drupal 讓我跌跌撞撞好一段時間,現在沒有繼續跌下去,其實是因為很少使用了,但之前鑽研過一陣子,我認為它的社群管理跟自訂彈性是 WordPress 所不及的。至於 Joomla…我前陣子還在推特上發訊說「如果 Joomla 是一個人,我一定馬上把他打得半死」,此言可佐證我在初接觸這段時間的困惑,老實說,現在還在想要不要放棄算了,儘管 Joomla 的首頁及呈現都會讓人有「這才是一個網站,其他的只是部落格而已」的突出感。
如果傳播科系學生想要 3 個都學也不賴,但如果目前都還不熟稔,或許先挑一個適合的來上手比較好,接下來讓我們看看 Andrew Lih 教授提出的幾個選擇標準:
使用性:就最高管理者的角度來說,WordPress「幾乎」省去了使用 FTP 跟 shell/command line access 來進行維護跟自訂的需求,這就差很大了,不管是要教還是要學,能不去碰 php、css 這些東西而是填內容勾選項的話當然是比較輕鬆。
容量:Joomla 跟 Drupal 內建的功能能夠優雅地降低網站表現,也就是說,如果主機負荷不了的時候, Drupal 跟 Joomla 的網站能夠自動關閉使用量太高的功能,讓訪客還是能夠快速正確地載入網頁。如果你認為你的網站會需要這樣的能耐,就該把 Drupal 跟 Joomla 考慮進去。
社群串聯:Drupal 在這方面表現特別好,具備彈性的系統非常適合用來架設社群網站或是替網站增加社群元素,包括協同篩選跟電子商務。只要簡單的設定,就能創建一系列規則,讓網站的訪客都能擁有自己的部落格、推文跟噓文。就連美國白宮跟 2008 馬英九選總統的競選網站也是用 Drupal 網站架的喔。
外觀跟自訂:Joomla 的首頁最正點,因為可以用在首頁上的功能特多,欄位的變化也非常多樣。Usaviah 網路防災研究室在調整的時候,讓我最有收穫而不那麼苦惱的也是在調首頁的時候,看首頁要三欄五欄欄中欄欄外欄都輕鬆自在。
使用者角色跟工作流程:一般來說,Joomla 跟 Drupal 對於「工作流程」的支援較 WordPress 佳,不過近來只要用 WordPress MU 搭配一些外掛,要建立一個多人共筆,分角色權限編輯的發稿系統也很容易,不輸給 Joomla 或 Drupal,而且通常也夠用了。
主題跟外掛:WordPress 上能選的主題跟外掛實在太多了,遠遠多過其他的系統,所以在這個項目得到完全勝利。Andrew 教授表示,Joomla 比 Drupal 被更多網站採用,主題跟外掛應該更多,不過因為 Drupal 受到許多重要大網站的採用,因此額外加分,與 Joomla 不相上下。
我個人的建議是:對學生來說,能全學就全學,起碼這 3 個系統要很熟悉其中一個,然後另外兩個要了解基本架構跟操作。等到像我這樣開始需要在工作上頻繁用上時才學習,真的太浪費時間了,而且又沒基礎,只能不斷從錯中學。而傳播系所應該開設專門課程教導學生如何使用,並介紹案例,然後讓學生把這些知識應用在傳播議題上、打造媒體性質的網站。
延伸閱讀:
Drupal, Joomla, WordPress 的比較報告
免費架站系統 (CMS)大比較 – WordPress, Joomla, Drupal, Plone
CMS Comparison: Drupal, Joomla and WordPress
再論 Joomla!、Drupal、WordPress 之比較
作者簡介
鄭國威,數位文化協會內容推動中心負責人。地球人,雄性哺乳類。工作之餘喜歡繼續工作,工作之時積極擺脫工作。過去常寫巨型推特,現在常寫微型部落格。
部落格「龜趣來嘻」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
[自由文化] 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組織自我評鑑表
OpenData/TW 徐子涵/翻譯
◎ 本文轉載自 OpenData/TW http://www.opendata.tw/tut/ready2open/
透過這份 Ready2Open 問卷,公共機構可以評鑑內部在因應「開放政府/開放資料」時的整備狀態如何。完成問卷的最後總和得分(範例),可以作為公共機構擬定策略和措施的參考依據。 圖片來源:作者 opensourceway,CC-BY_SA 2.0 Unported
選項:
- 強烈不同意 (1分)
- 不同意 (2分)
- 稍微同意 (3分)
- 同意 (4分)
- 強烈同意 (5分)
參與/社群
「社群」指的是一群在網路上對於某個共同主題展現興趣並且互動的網路使用者。也可以這樣說,這也表示了在網路上或許可以積極鼓勵社群來參與城市公共事務的各種流程。這種形態的「公民參與」大多是透過 Web 2.0 的應用服務或是社交網絡服務來達成。
- C.1 民眾可以在網路上投書意見,或是給我們單位一些建議。
- C.2 民眾可以在網路上對於我們單位所承辦的活動,專案和政策制定給予意見和回饋。
- C.3 我們的單位使用 Web 2.0 的應用服務對外進行溝通(部落格, 維基, 論壇… 等)。
- C.4 我們的單位使用社會網絡服務(臉書、噗浪、推特等)和外部溝通。
- C.5 民眾可以使用上述管道(Web 2.0 和社交網絡服務)給該單位建議和回饋。
- C.6 我們單位的工作人員經常在每日與市民接觸時,使用上述的網路服務(非電子郵件)
- C.7 民眾經常使用上述的網路服務提供意見與回饋(Web 2.0 和社交網絡服務)。
- C.8 民間有越來越多的需求,希望本單位提供更多基於 Web 2.0 應用和社交網絡服務的溝通管道
技術/資料
本段落指的是政府的基礎施政資料而不是個人資料。但是基礎施政資料可能受個資法或政府公開資訊法所規範。開放政府 (Open Government) 的目的之一,就是向民眾提供由政府單位所收集的資料,並且進一步開放使用(所以稱為 Open Data)。
- D.1 我們的單位公開的提供資料。
- D.2 資料透過單一的入口網站共享,例如一個中央控管的系統平台(資料目錄)。
- D.3 使用已公開的資料是完全合法的(著作權沒有問題)。
- D.4 已公開的資料可以進一步的直接或自動轉換為開放的文件格式(如 CSV, RDF 和語意資料格式)。
- D.5 公開的資料可以進一步直接或自動透過 API 來處理。
- D.6 公開的資料可以完全不需要使用特定的軟體才能做進一步的處理。
- D.7 公開的資料有金鑰和後設資料。
- D.8 民眾有一個簡單的管道來回報所公開資料中的任何錯誤。
領導能力
本段落是評估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精神是否已根植在機構所產出的文獻當中,以及領導階層在這部份如何實踐。
- F.1 開放政府/開放資料已經融入我們單位的作業精神。
- F.2 在我們的單位當中,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責任分配是明確的。
- F.3 開放政府的專案,預算充足。
- F.4 單位的最高長官積極支持開放政府的專案。
- F.5 在中階的管理階層,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專案被認為是重要的而且積極推廣。
- F.6 在我們單位內有明文規定資料的共享規範。
- F.7 在我們單位內有明文規定社交網絡服務的使用規範。
- F.8 在我們單位內,開放政府專案的執行已經清楚並且透明的和所有員工溝通。
單位
本段落調查的是組織架構和流程,以及開放政府/開放資料如何被導入。
- O.1 我們的內部的現有流程讓分享資料不需付出額外的心力。
- O.2 更新已經公開的資料可以透過自動化的程序達成。
- O.3 公民可以進一步要求更多資料的開放。
- O.4 除了已公開的資料之外,部分的陳年資料也永續的公開。
- O.5 我們的單位已經採取適當的評鑑方式,評估未來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專案。
- O.6 在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領域,雇員的職責以及做出判斷所需要的能力,已有明確的規範。
- O.7 我們檢討過單位的執行流程是否有空間可以開放給民眾介入。
- O.8 我們的單位定期獲得外部的反應,以提高資料的共享水準。
學習能力
本段落是調查員工是否意識到開放政府/開放資料所引起的變化,並且能快速適應新的生態。
- L.1 我們的員工定期接受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輔導培訓。
- L.2 在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領域,我們的單位與其他市府機構定期分享資料。
- L.3 我們的員工都非常積極,不斷學習更多有關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作法。
- L.4 開放政府/開放資料所引起的變化,由合格的員工所導入。
- L.5 負責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團隊是由跨學門的顧問所組成,以便能夠運用來自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
- L.6 招聘新員工時,會考慮其 Web 2.0 和社交網絡服務運用的能力。
- L.7 員工會被主動鼓勵指出哪裡應該運用 Web 2.0 和社交網絡服務,來改善工作流程(內部或外部)。
- L.8 本單位內部使用 Web 2.0 或社交服務以改善內部溝通和流程
Contribue here:
http://ietherpad.com/BQFN3ua3pG
Ready2Open Questionnaire
http://www.muenchen-mogdy.de/wiki/index.php/Ready2OpenEN 英文
http://www.muenchen-mogdy.de/wiki/index.php/Ready2Open 德文
授權方式:CC-BY 3.0 Unported
Open Government Data 講座 @中研院!
十二月中旬,台灣創用CC 將會就 Open Government Data 議題,邀請政府相關機關、法律學者,以及民間推動者一起來對談。活動細節一旦確認就會即時公佈,歡迎對 Open Data 議題有興趣者來參加。
[編輯台報告] 「程式語言版本管理系統 (Programming language version manager)」專題下期登場!
OSSF電子報團隊/文
為了因應不同的程式開發環境需求,程式設計師往往需要安裝不同的版本,以利開發與測試。舉例來說,當產品需要通過 Python 2.7.2 及 Python 3.2.2 環境的測試時,在過去採用的開發與測試流程中,會耗費許多時間進行不同版本的安裝、管理及轉換。 目前,許多程式語言已有相對應的管理系統來解決此問題。OSSF 電子報很榮幸邀請國內眾多高手,將在下一期 185 期電子報,刊登「程式語言版本管理系統 (Programming language version manager)」專欄,內容將分別介紹 Perl、Python、PHP 及 Ruby 程式語言的版本管理系統。敬請期待。
[報主的話]
報主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