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
報主:中央研究院資創中心
創刊日期:2004-06-03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3,34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報
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2-02-07 16:00:00 / 報主:OSSF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本期目錄
[自由專欄] 保護雲端隱私的技術:Homomorphic Encryption 與 Unhosted
[企業應用] Mozilla 將提供 Firefox 延長支援版瞄準企業用戶
[自由文化] 交通工具與軟體使用其實是同類問題
[自由文化] 開放的地理圖資,更好的地圖
[自由文化] 電腦的建置成本-個人篇
[自由文化] 各國人最常用那種語言的維基百科?
[自由文化] 「開放政府資料」座談會實況報導
[自由文化] 維基化‧話維基(6)-誰才是專家?(上)
[接案 / 工作] 自由軟體鑄造場 誠徵電子報執行編輯
[接案 / 工作] 自由軟體鑄造場 誠徵工讀生
[接案 / 工作] 2012 台灣創用CC計畫 工讀生徵才
[自由專欄] 保護雲端隱私的技術:Homomorphic Encryption 與 Unhosted
2012-02-03 09:34 作者是 洪朝貴

◎ 本篇文章傳達作者意見,不代表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立場,回覆意見請見部落格原文網址,採用 CC-BY-SA 授權

公有雲的雲端上,沒有隱私。雲端廠商本身不一定有興趣窺探你的秘密資料,但若某國政府,或官司對手突然對你的秘密有興趣,廠商可能沒有勇氣甚至沒有法律立場抗拒要求。

既要上雲端,又想保護隱私,唯一的希望就是讓雲端廠商看不懂或看不見你的秘密資料。那麼就算本國或他國的政府、律師從雲端調閱你的隱私資料,也不會構成威脅。Homomorphic encryption 與 unhosted 這兩種保護雲端隱私的資訊安全技術,就是分別依據這兩個想法運作。

Homomorphic encryption 的概念是:資料先加密才放上雲端,確保 SaaS 雲端服務商看不懂你存了什麼。但是雲端服務商看不懂你存的資料,又如何提供「軟體即服務」給你呢?如果加密演算法經過特殊設計,可以找到加法、乘法等每個運算的相對應函數 f、g 等等,使得雲端上的對應運算(f 或 g)恰好「等同於」 (equivalent to) 原本想要做的運算(加法或乘法)──意即加法或乘法運算之前與之後的資料,其加密的結果正好就是 f 運算或 g 運算之前與之後的資料──那麼雲端廠商形同矇著眼睛做計算,即使他們看不懂你的資料,也能算出你所需要的結果,然後你再自己解密。IBM 的學者 Craig Gentry 在 2009 年首度找到一個滿足上述要求的加解密系統,homomorphic encryption 在理論上證實可行。詳見 Craig Stuntz維基百科。資安專家 Bruce Schneier提醒大家理論與實用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後來 Gentry 與其他學者又改良原本的演算法,大幅簡化運算方式,Microsoft 已於 2011 年 8 月展示可行的實作。Homomorphic encryption 還有許多其他應用,包含線上投票等。詳見密碼學學者所搜集的許多學術文章連結

進一步說,何必讓 SaaS 雲端應用軟體的服務商看見你的資料呢?一群程式高手觀察到一個重點:雲端運算的「運算」不見得一定要發生在「雲端」上。雲端運算的重點是:(1) 自己的資料放在雲端上。(2) 大家共用一套來自雲端的軟體,例如用 wiki 或 googledoc 之類的雲端文書系統取代 MS Office,就不會出現你我檔案格式版本不同的困擾。至於真正的運算工作到底在哪裡發生其實並不重要。如果我們把資料和程式碼切割考慮,把雲端廠商切割成兩類角色,unhosted application 提供程式碼;unhosted account 提供儲存空間,那麼真正的運算可以在本地機發生,並不需要在雲端發生,因此兩個雲端廠商都無法窺探你的秘密。也就是說,你的本地機從一朵雲 (unhosted application) 取得程式碼,又從另一朵雲 (unhosted account) 取得加密過的資料,然後在本機端解密、處理資料、加密,再傳回後者 (unhosted account)。Unhosted application 始終看不見你的資料,unhosted account 則永遠只看得見加密過後的資料。

從雲端隱私保護的角度來看,Unhosted 不論在理論或實作上,都比 homomorphic encryption 簡單。Javascript 就是現成的客戶端(本機端)執行技術,可以作為 unhosted application 提供程式碼給本機端的載具;而 WebDAV 則是現成的遠端資料編寫協訂,可以作為本地機透過 javascript 向 unhosted account 請求讀寫資料的溝通「語言」。Unhosted 計畫官網已經推出程式庫、文件、範例程式供開發者取用;LibreOffice 也開始探索與 unhosted 計畫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有一天 LibreOffice 成功移植到 unhosted 架構上,將會是保有隱私之文書處理雲端化的重要里程碑。

採用 unhosted 技術,還可以得到許多額外的贈禮:

  1. 提供 unhosted application 服務的廠商或組織可以免除管理資料的困擾,例如儲存空間、備份、消費者隱私保護法規等,以降低成本。
  2. 提供 unhosted account 服務的廠商或組織不需要提供複雜的軟體服務,同時加解密技術也替他們免除了消費者隱私保護法規所施加的責任。
  3. 用戶享有軟體自由與資料自由,你甚至可以把資料放在私有雲上面,完全保護自己的穩私。
  4. 即便 unhosted application 供應商所提供的不是自由軟體,它至少必須遵守開放檔案格式以及開放通訊協定的規範,這讓用戶可以免於 docx 之類封閉檔案格式或專利地雷檔案格式的綁架。切換不同的應用軟體處理同一份資料將會變得比較容易。

幫公司、組織、學校導入雲端運算方案時,如果遇到涉及員工隱私或組織機密的資料,又非採取私有雲技術,那麼一位有職業道德的 CIO電算中心主任 應該考慮堅持採用 unhosted 技術,或至少採用 homomorphic encryption 技術,以確保用戶的資訊安全。尤其像「教育雲」之類的構想,是強制將全國學生甚至是家長的隱私搬上雲端,爭議性極高。如果不採用 unhosted 技術,將來若隱私外洩引發糾紛,很可能又會發生「公民納稅、政府國賠」的憾事。

[企業應用] Mozilla 將提供 Firefox 延長支援版瞄準企業用戶
2012-02-02 09:46 作者是 Mozilla Taiwan

本文轉載自 http://fb.me/MozillaTaiwan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版條款授權大眾使用

Firefox 4 之後,Mozilla 的開發方式改為所謂的「快速開發週期」,每六週固定推出一個正式版。好處是大家可以更快在正式版裡使用到最新科技,但相對來說也有些新的問題要面對。先前提過的附加元件更新是一例,另外還有一個則是企業內部署 Firefox 碰上的困難。

一般來說,企業內要全面推行某個軟體時,會先由資訊管理人員測試該軟體是否能正常與其他必備軟體合作運行,升級時也同樣要測試一輪,確保新版不會出什麼差錯。但碰上了 Firefox 每六週更新一版的快速開發週期,雖然改版幅度不大,但在企業內測試的工作可少不了,這造成了不少麻煩。

為了回應企業單位資訊人員的需求,Mozilla 今天正式將討論已久的 Firefox ESR(Extended Support Release,延長支援版)方案定了下來。如前文所述,ESR 版主要是為了企業、公家機關、學校法人等組織而設,這類組織一般由資訊人員在測試後決定電腦軟體升級與否,因而常停用 Firefox 內建的更新機制。ESR 預定從月底推出的 Firefox 10 開始提供,玆列資訊管理人員會關心的重點如下:

  • Firefox 10 預計將有第一版的 ESR,與一般的桌機版 Firefox 將用不同的名稱區分,但使用相同的 GUID(若您的企業有自定的附加元件,就會用到)。
  • ESR 的版號會跟著當時推出的 Firefox 跑,例如目前計劃會用 Firefox 10 為基礎推出第一版 ESR,那版號也就是 10。
  • 依循快速開發週期,Firefox 每六週出一個新版,而新版中列為重大或高度危險的安全性修正,會補回當時支援的 ESR 版,並推出一個 0.0.1 版的安全更新。也就是說,Firefox 11 推出時,其中的重大安全修正會補回 ESR 10 版,推出 ESR 10.0.1。
    • 當然,依循 Mozilla 安全修補超快速的傳統,若有其他重大安全性修補,也可能不定期推出安全更新。
    • 但 ESR 版的更新並不會有新功能--就單純是安全更新,以確保部署軟體的企業單位不必又為了新功能相容問題從頭測試一次。
    • 因為只提供重大安全更新,因此 ESR 版不建議一般個人使用者使用,Mozilla 也不贊成使用 ESR 版的單位自行散佈 ESR 版給大眾。
  • 每個 ESR 版的支援期間目前預定為 9 個開發週期(也就是 54 週)。支援到期前 2 個開發週期(12 週)將推出新的 ESR 版,中間重疊的時間可以讓資訊人員作為測試、部署的緩衝期。

一般的桌機版 Firefox 以及 ESR 版的推出與更新週期狀況,可以由下面這張表中看出來:

[企業應用] Mozilla 將提供 Firefox 延長支援版瞄準企業用戶

依據目前的計劃,第一版 ESR 將在 Firefox 10 時一起推出,並支援到 2013 年的 2 月;在 2012 年 11 月底時,將跟著 Firefox 17 推出第二個 ESR 版,並留下 12 週的緩衝期讓企業資訊人員決定是否升級到下一個 ESR 版,又或是更換為其他軟體。圖中還有一個重大訊息:Firefox 3.6 將在第一版 ESR 版推出的 2 個開發週期(12 週)後停止支援,屆時將建議所有使用者升級。以目前的計劃來說,就是 2012 年 4 月 24 日。

本文僅列出 ESR 的重點,建議企業資訊人員評估採用 ESR 版前,先行閱讀 Mozilla Wiki 上 ESR 計劃的完整文件,包括 Mozilla 安全更新的評估層級、ESR 版部署的注意事項等等,也歡迎採用 ESR 版的資訊人員加入 Mozilla 企業工作小組 (Mozilla Enterprise Working Group) 提供回饋,一起評估、討論 ESR 版所帶來的成效,作為日後改進的依據。

[自由文化] 交通工具與軟體使用其實是同類問題
2012-01-18 09:51 作者是 許仲佑
本文原載高市教育電子報

越是進步與偉大的城市,交通運輸網的設計一定會把大眾運輸工具考慮進去。而目前公共汽車,公共渡輪到目前的捷運系統等等,無非不是鼓勵社會大眾多利用這些公共建設,甚至政府部門相關單位會匡列預算來補助與扶持這些公共設施。

除了政府常利用許多媒體鼓勵大家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之外,甚至連國家,學校也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觀念放入課程當中,而且是在很基礎的教育階段中。例如: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當中,便有個單元是在讓小朋友認識大眾運輸工具以及鼓勵大家使用。

當然,除了大眾運輸工具的選擇之外,大家的對於交通工具的選擇,其實還有:走路,腳踏車,機車,開車,與計程車等,而大眾運輸工具其實並不會壓迫到這些交通工具的生存空間,相反的,除了提供多種的選擇之外,還可以互為搭配,讓大家對於移動的需求更為便利以及具有彈性。

此外,若我們要從 A 地移往 B 地,以交通工具選擇而言,大概如下表:

 

工具選擇

備註

走路
腳踏車
機車
開車

因能力足夠,所以凡事可親為(自力救濟)

公車(客運)
捷運
火車
高鐵
飛機
渡輪

公共大眾運輸工具,使用公共建設,公共財,減少社會整體成本支出

計程車
遊覽車

關鍵前提要有能力(經費)負擔,

目標明確,可視需求量身訂製,

可依據實際狀況來決定投入多少資源

現存的交通工具的使用與選擇可以如此看之外,目前我們所使用的電腦軟體,也存在頗為類似的狀況。

首先,我們要知道電腦軟體,絕對不是憑空掉下來,而是依需求撰寫程式碼,再讓電腦去執行程式碼,然後完成計畫中的事情。

目前電腦軟體的狀況,大致也可分成三種:首先是自力更生自己寫程式,其次是花錢向電腦公司(或程式寫手)購買,最後是使用自由軟體。

有問題有需求,自己寫程式來解決,看起來,聽起來,滿不賴的。問題是這種方式,平心而論確實有些門檻,且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一種不可望且更不可及的夢。

花錢購買程式,這種狀況其實又可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做,這樣很能切合自己的需要,但此種方式成本相當高,對一般人而言,很難負擔的起。

於是,另一種方式,便是根據大部分人都可能有的需求來撰寫程式,使用這種方式所產生的程式,人們很可能只用到全部功能其中的2/10,但是卻得要付出全部功能的代價。

自由軟體,這是一種在「人人付出一點涓,世界便能更美好」的無私精神以及「以開放來促使與推動讓所知能更完備」的良性循環下所產生的程式,所以自由軟體的四大特性:自由使用,自由複製,自由修改,自由散佈,便是在達成以上所說的目標,更因為如此,任何人可以以最低的代價來擁有或使用自由軟體。因此自由軟體的身分可說是社會公共財,其功能有如大眾運輸系統般,服務著大家。

對自由軟體以及你之間,有個大前提是你要願意去了解他的路線以及願意去使用他,才能獲得他所帶來的便利。

而我們若再把軟體的選擇跟上面的表放在一起,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結果:

 

交通工具選擇

軟體工具選擇

備註

走路
腳踏車
機車
開車

自己寫程式

因能力足夠,所以凡事可親為(自力救濟)

公車(客運)
捷運
火車
高鐵
飛機
渡輪

使用自由軟體

公共大眾運輸工具,使用公共建設,公共財,減少社會整體成本支出

計程車
遊覽車

商用軟體
訂做軟體
大眾套裝軟體

關鍵前提要有能力(經費)負擔,
目標明確,可視需求量身訂製,
可依據實際狀況來決定投入多少資源

看到這個表之後,我突然了解到,為何歐洲等多先進國家,尤其是大眾運輸工具越發達以及公民意識越抬頭的國家,為何都「不」特別去推行自由軟體,因為早已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在使用自由軟體。就好像目前我們的社會,早已不用特別講「不可隨地吐痰,不可隨地便溺」,大家也都不會隨地吐痰,不會隨地便溺般的自然。

另外,習於批評自由軟體功能不完備,不方便,不成熟的人,是否會因大眾運輸系統路線的不完備,不方便,不成熟,而拒絕搭乘呢?此外,大眾運輸系統現存的現實問題是會因使用的人越多,投入改善的資源便會越高。同理,軟體的開發與改善也是同樣的道理。

站在政府長期經營的立場來看,是扶植與支持自由軟體,所獲得的社會效益(政績)高呢?還是去扶植某些商業軟體,拉高某些少數商業軟體的產值,更能顯得自己的施政成績優異呢?

站在國民基礎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先重視哪一塊的教育呢?很顯然的,是使用自由軟體這一塊,因為他友善的四大特性(自由使用,自由複製,自由修改,自由散佈),大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無形當中減輕了社會國家負擔。

由此看來,其實工具選擇的問題其根本都是很類似的,主要是依據能力來區分,能力強者,自然自主性就比較高,但大部分的人,可能就比較需要幫忙。因此,我們該選擇哪種方式來幫助以及拉拔整個環境呢?我想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不去思考的責任。

[自由文化] 開放的地理圖資,更好的地圖
2012-01-19 09:24 作者是 李昕迪
◎ 本文轉錄自空洞的世界 The empty world,採用 CC-BY-NC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在日常生活中,地圖常常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觀光景點遊覽,在機關行號內的各個單位移動;依靠公路地圖指引到下個城鎮的方向;森林步道、鐵道、歷史建物等地點標示,地圖總是比起其他的表示方式更直觀。近幾年,隨著行動裝置的發展,電子導航也很快的攻佔汽車內裝市場。

雖然地圖對很多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但是收集可信的地理圖資所耗人力物力是相當龐大的,好比如果要做到可以導航的資料,必須先知道每個路口的左右轉限制,每條路的車道數量及設計;商店則要蒐集其名稱、類型還有營業時間。

當牽扯到商業利益的時候,問題會很複雜。首先,地圖取材自現實的地貌、地物,若有抄襲等侵犯著作權之情事,受侵權的一方很難舉證,於是有了在自己出版的地圖裡故意放些小錯誤的應對方法,而且直言不晦。此外,一些人口較稀少或是經濟較不發展的地區,因為市場需求較少,比較少有供應商願意投資如此龐大的資源去建立當地的地圖,例如台灣的鄉間。比較有名的例子是,2010 年海地發生地震的時候,最新的地圖出版日期竟是 30 年前。有商業考量的供應商,也常常只注意到他們想要討好的群眾,例如 Google 地圖沒有標示各河流的名稱,在衛星空照圖上對鐵路的標示較簡陋。另外,即便是財力雄厚的公司不計成本維護地圖,其即時性往往差強人意。

此外多數的地圖釋出的格式都是不開放的格式,例如紙本地圖是印刷的出版物,公路總局提供的行車指南是圖片,即便破除版權的限制,要設計一套應用程式來做進一步的利用困難重重。

OpenStreetMap 是一個以類似 Wikipedia 機制運作的全球地圖網站,只要註冊帳號,所有使用者都可以自由的編輯。由在地人編輯在地化的地圖,除了實用,也注意到很多風吹草動。此外,他的資料格式是開放的 xml ,授權也是開放的(截至目前為止是 CC-BY-SA 2.0 ,預計之後會全面改為 ODbL),第三方的應用程式多元而且跨平台,而且允許其他出版品的再利用。試想假若結合政府的大眾運輸即時動態資料,對於發展觀光或推動環保都有如虎添翼之效。

有人質疑依賴志願者運作的計劃真的可以信任嗎?也有人質疑沒有審核機制的編輯會不會有故意或無意的錯誤?然自由軟體運動發展 20 年,已有很多方法可以預防或是善後,OpenStreetMap 亦同(例如:undo)。看看歐美各國的地圖多麼詳盡,台灣何以不能呢?

作者簡介

李昕迪,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沙魯」,1985 年生,在高雄市長大,現在正職是伽瑪射線人像攝影,興趣是可見光人像攝影。自 2007 年起開始使用 Linux 作為個人電腦,從此在各種場合儘量使用自由軟體,反對政府散佈封閉檔案格式(如:.doc檔)。2009年 開始在 OpenStreetMap 編輯自由地理圖資,同時翻譯其部份中文文件。

[自由文化] 電腦的建置成本-個人篇
2012-01-20 11:41 作者是 Attila

成本計算的基本認識

架構一台個人用的電腦到底要花多少成本,恐怕很少人認真地算過吧!通常一般人只計算購買所需的軟硬體要花多少錢,鮮少有人會去計算其他沒看到的成本。對於一 位真正想把錢花在刀口上的人來說,算一下自己電腦的建置成本是有必要的。只是大多數人不太清楚成本要怎麼算,因為有太多項目不是用金錢的形式呈現的。

企管和專案管理的教科書會告訴讀者,成本的計算至少有三大項,分別是時間、勞力和資本(通常可用「錢」來表示,本文以下從之)。不論什麼樣的商業活動或專案 管理,這三項都是計算成本的根本,同時也評估績效的標準之一。此處就以本文的主題為例,簡單的說明一下。從決定買台電腦那一刻起,就是計算成本的開始,接 下來會花一點「時間」找一下相關資訊,例如機型、想用的軟體、相關價格以及要到哪裡去買(網路購物或到實體店家)等,從自己蒐集來資訊加以思考後,最後會 決定買台自認合適的電腦(自行 DIY 或特定品牌的電腦)。接著就是花「錢」買回家,開拆之後,還要花點「勞力」安裝軟硬體(選擇 DIY 的朋友會花比較多的勞力),謹慎一點的朋友還會花一兩天時間進行燒機測試(可不是放把火來燒燒看!而是在一段時間內讓電腦連續執行各種工作,以檢查硬體有 沒有問題,以便能在和店家約定的期限內退換貨)。

在這整個過程中,只要是電腦正式上線工作之前,所花費的都是建置成本。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以下將以我個人的經驗和心得,和大家分享有關建置電腦的成本考量項目和經驗,希望對大家看守荷包和極大化自己的時間運用有所助益。

和時間有關的項目

如同前述,時間是個重要的成本,在我的心目中,也是最重要的項目。畢竟錢可以再賺,勞力可以因為休養而恢復,只有時間是一去不再回,既不能儲存備用,也不能預借,所以在其他條件許可下,通常「節省時間」總是我優先考慮的項目。至於可能花費的時間,大概有以下幾項:

一、規劃的時間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的需求。依我個人協助親朋好友買電腦的經驗,很少有人會把自己的需求說清楚的,甚至有人還會刻意隱瞞。例如明明想買電腦來 玩遊戲和看「特別的片子」(大家心裡有數就好,很多事情不必也不能說太明,若真不懂,問一下身邊玩電腦比較瘋的朋友或是服務單位內的 MIS,請勿留言或 e-mail 來問),卻因為怕被認為水準不夠,就跟我說是為了課業和學電腦才買的。通常這兩個答案和沒說是一樣的。課業,中小學大概就是上網查資料並剪貼潤飾成報告 (學校禁止剪貼,但實務上哪有可能?),中小學以上就有所謂專業領域的問題,如影像處理、多媒體處理、程式設計、資料庫......,有些領域可是會有特 定要求,不是一句「課業需要」就行。至於「學電腦」,也是空泛到不行的說法。只要會開機上網就好嗎?還是有志成為駭客?想要達到的目標不同建置出來的電 腦,其間的差異也可以是很大的!

青春期和成年人,男性和女生,大家要的都各有差異,弄清楚並誠實、具體地表達給協助規劃的人,對於未來能不能讓電腦成為好幫手,絕對居於關鍵地位!

把需求弄清楚,接著就是要尋找相關資訊。網路雖然是最好的尋寶地,不過各大小軟硬體公司都有或多或少的業務代表或公關人員會在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發表名為開 箱分享,實為推銷的文章(很多已經有誇張不實的嫌疑),總之,自己要有能力去分辨,人言不盡屬子虛,亦非全部為真,就看自己的基礎知識和經驗有多少,以及 受委託人有多大本事而定。要小心的是,資訊蒐集的越詳細,耗費的時間也越多,過濾和選擇也會花更多的時間。依我個人的經驗,幾個主要科技媒體網站的測試報 告稍微看一看,論壇找一找,最後詢問一下幾個當 MIS 的朋友,大概也就夠了,不必花大工夫去了解什麼技術細節,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電腦工程師呀!

在此要提醒大家,如果請朋友幫忙,即使對方是基於情義而免費幫忙,除了口頭之外,別忘了以實質的行動來表示感謝,例如請他喝杯飲料或吃個飯之類的。畢竟朋友要走得長遠,有來有往是基本且重要的條件。

二、建置的時間

從拿到電腦開始,直到電腦能正式上線工作為止,都算是建置的時間。通常買品牌電腦,這個階段花的時間比較少,只需要打開電源,按照螢幕上顯示的內容操作,很 快就能完成作業系統的安裝(現在的主流做法都是把作業系統和驅動程式放在隱藏磁區內,只要在鍵盤上按某個特殊功能鍵就會開始進行),然後把自己想要的應用 軟體逐一安裝即可。如果是 DIY 的朋友,當然就多了一道手續,就是把各個零組件先組裝好,然後才是安裝系統和應用軟體。

在這個階段,我 個人的建議是在完成作業系統的安裝後,就花點時間把硬體的相關功能都測試一下,例如讀卡機能不能用,USB 插座是否正常等等,如此就可從一開始就把硬體問題排除掉,不要等到使用時再想辦法排除,那時候會因為已經安裝各種應用軟體,而使得整體電腦使用環境變得複 雜,故障排除將會增加許多困難。如果確實做這樣的動作之後,日後發生故障,通常只有兩個因素,不是軟體衝突就是硬體老化故障,很少有所謂硬體瑕疵的問題。

三、攤提年限

一般人很少會思考所謂攤提的問題,年輕時的我也不例外。後來有機會和一位從事會計工作的朋友聊過之後,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思考重點。當時他提的問題 是:電腦軟硬體的推陳出新那麼快,在兼顧軟硬體更新和企業績效的前提下,攤提該怎麼算?其實這位朋友真是高估我了,這我哪會懂啊?當時我還問他一個蠢問 題:什麼是攤提?當時他解釋給我聽的例子是:買一輛摩托車要五萬,應該騎多久最划算?如果只能騎五年,表示每年要攤提的成本是一萬,如果能騎十年,那麼攤 提的成本就是五千,攤提的期限越長,當然表示設備成本比較低。(詳細內容不大記得了,而我的理解是這樣,如果有誤,歡迎懂的朋友指教一下)

後來我開始思考,一台電腦該用多久才划算?我個人通常買台電腦大約花三到五萬,跟我的摩托車差不多,但我用的電腦最久的是八年,最短的五年,摩托車卻已經騎了十五年了!也就是說我在電腦方面的花費比摩托車還多!

不 過這樣的計算並不正確。因為摩托車的功能單一,電腦卻是多樣化,除了工作賺錢之外,還有娛樂,其所帶來的效益比摩托車多。只是娛樂所帶來的效益難以量化, 因此用了五年的電腦,帶來的效益「應該」比騎了五年的摩托車還多。我個人的簡單計算和感覺,起碼要用個五到八年才划算。畢竟正職薪水不高,外包 case 難接,賺錢不易,想要的電腦單價又那麼高,不多用個幾年怎麼划算呢?

我認識一位從事 MIS 的朋友,其實他的薪水不低,但手邊的錢卻不多,因為他是 3C 產品的發燒友,有新玩意兒他總是會在第一時間買,相似的設備一大堆,可是能帶來多少好處呢?很多東西都是玩個幾次就不玩了。他認為這是為學習而投資,我覺 得是浪費。因為從沒看過他因此而多賺錢(包括升職加薪和賺外快)。

所以,仔細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吧!看到新東西也別急著買入,有些新功能其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根本是用不到的!如何讓已經有的設備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才是需要用心思考的地方。

勞力

建置電腦通常花不了啥勞力,尤其是選用品牌電腦。比較明顯的是 DIY 的朋友。我個人是屬於小心謹慎一族的,組裝之前還會手寫一下步驟,安裝時還會再三確認相關的插座和排線,以免接錯而弄壞昂貴的零組件(其實現在的設計已經 很難出現這種狀況了,但個人的習慣難以戒除),完成之後,還是要燒機測試一下。畢竟會想要 DIY 的人,無非就是希望自己親手打造一台心目中最棒、最合用的夢幻電腦,問題是所需的零組件通常會來自各家廠商(不然如何夢幻起?),產品之間沒有經過嚴謹的 相容性測試,組合起來到底會不會發生問題是很難說的。

雖然各家廠商都說依據業界標準,但實務經驗顯示,出現硬體衝突的情形並非鮮見。而有信譽的廠商所推出的品牌電腦,通常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會考慮這些問題,大多不會有硬體衝突的問題,畢竟產品的問題越少,售後服務的成本就低,對於商譽也有幫助。

金錢

建置電腦怎麼可能不花錢?除非是遇到有錢又生性喜新厭舊的朋友,三不五時就要你幫他解決掉不要的電腦。惟,這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多數的人還是要自己辛苦攢錢買電腦。

錢 固然要省著點用,儘可能的讓每分錢都能發揮該有的效用,不過也要考慮買來的電腦能不能達到預設目的,不要省過頭而事後懊悔。例如有些軟體本身就是重量級 的,需要的是 BMW 級的蠻力才會順暢(就是需要昂貴的高階硬體),結果卻配給它一台 50C.C. 的小綿羊機車(最低階的入門機種),軟體執行過程的每個步驟,總是需要無止盡的等待,這樣不是省錢,而是更加浪費。因為耗費的時間增加,工作的單位成本也 增加,電費也會跟著增加。

話雖如此,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自己到底擁有多少銀兩,不要讓慾望無意義的膨脹,只要讓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能極大化效用即可,不必跟別人做無謂的比較。

成本是總合計算的結果

綜合上述,大家應該能夠體會,成本的計算是各種因素總合的結果,金錢的支出只是最淺顯易見的一個項目。至於該如何計算出最低的成本,其實很難有一定的標準, 畢竟每個人考量的重點不同。以我為例,要求的是建置時間要最短,而電腦的效能要好,執行一個動作 2 秒內一定要有反應(所謂有反應,就是要即時顯示該動作該有的下一動作或結果,即使是顯示忙碌中也行,不能按了按鍵後 2 秒還無動於衷),如果不能達到 2 秒反應的要求,我就會開始找比較不耗資源的替代軟體或換台新電腦。原因無他,我認為時間的價值遠勝於勞力和金錢。

所以大家在計算成本之前,還是要先抓出自己的標準,而訂定的關鍵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機會成本。把每種因素的價值,依個人認定的高低排序,就能排列組合出各種機會成本,從中選擇最低者即可。

以上只是大概的講述建置個人電腦所需考量的成本概念,事實上還有些細節值得大家考慮,只是本文的重點不在此,緣此之故,僅將其他應考量的項目用要點的方式臚列如下,以供有需要者參考:

  1. 時間
    1. 規劃的時間
      1. 思索自己的需求
        1. 想用什麼應用軟體
        2. 採用能順暢執行應用軟體的硬體
      2. 尋求別人幫忙時,要誠實以對
      3. 尋找需要的資訊
    2. 建置的時間
      1. DIY 耗時但可完全符合自己的需求
      2. 品牌電腦省時但不見得完全符合自己想要的
    3. 越快完成工作,才會省下時間和電費
    4. 攤提的年限
  2. 勞力
    1. DIY 的條件
      1. 對硬體要有基本的認識
      2. 適當的工具和組裝技巧
      3. 售後服務的困難:零件個別保固
      4. 日後電腦故障要有能力確定問題何在
      5. 基本的故障排除技能
    2. 選擇品牌電腦該知道的事
      1. 了解產品的內容
      2. 確認有何售後服務
      3. 了解保固年限與內容
      4. 了解維修的內涵
        1. 軟體只回復到出廠狀態
        2. 硬體修復到堪用狀態,不一定換新品
      5. 了解收取費用的類型
        1. 檢測費
        2. 免工資且免零件費
        3. 免工資但要收零件費
        4. 過保固後,什麼費都要收
  3. 金錢
    1. 軟硬體的購買
    2. 故障維修
    3. 升級改裝
    4. 使用的電費

選用軟體的考量

前面一大堆讓人看了頭昏腦脹的項目,大部分只是細節,真正的重點其實只有一個,就是選用什麼應用軟體。選定所需的應用軟體,才能決定作業系統和硬體設備。例 如已決定玩某重量級的遊戲,此遊戲非高階顯示卡不能看到最華麗的效果,如果不採購高階顯示卡,那玩這遊戲的樂趣就少了許多。此外,硬體的選擇有限,充其量 只是不同公司的產品,加以排列的各種組合而已,在建置電腦一事中並非居於關鍵地位。

此外,選定的應用軟體,往往也會決定該採用什麼作業系 統。有些軟體只有在 Linux 下才有,想要使用 Microsoft Windows,除了使用虛擬軟體之外,別無他法,反之亦然。到底選擇應用軟體該有哪些考量呢?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與心得,同樣以要點的形式僅提供給大家 參考:

  1. 合用性
  2. 費用
  3. 售後服務
  4. 取得的便利性
    1. 實體商店
    2. 網路購買與下載
  5. 穩定性
    1. 與硬體的整合程度
    2. 程式更新速度的緩、速
    3. 介面的一致性
  6. 技術支援
    1. 必要的說明檔或文件
    2. 愛用者社群的分享
  7. 技術更新
    1. 漏洞或瑕疵修補
    2. 與時俱進的新功能
  8. 學習的成本
    1. 原廠提供多少的資源(通常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2. 同好社群
    3. 討論區(要小心業務代表或公關的發文)
    4. 佛心部落客
    5. 自行摸索(最耗費成本卻是成效最好的方式)

透過上述這一堆考慮項目,相信多數人一定能夠找到合用的應用軟體,以及尋找後續使用所必須的相關資源。而以本文的核心主題--成本來說,應用軟體不外乎有兩 種,付費(以商用軟體為代表)和免費(免費軟體和自由軟體為主)。在應用範圍與生產效能相似時,通常我會以自由軟體為優先選擇。主要的理由如下:

  1. 自由軟體通常免費,且無版權問題

免費使用雖然不是自由軟體最重要的理念,不過卻是蠻吸引人的一項主張。在功能相似,效果差不多,為何要選用商用軟體呢?就像要把成品或找到的網頁資料轉成 PDF 檔,只要功能簡易的 PDFCreator,就可輕鬆達到轉檔並加密的要求,根本不需要花上萬元買 Adobe 的官方工具軟體來用。至於版權問題,自由軟體根本就不用擔心,保證 BSA 絕對不會來找麻煩!當然,不見得找得到合用的自由軟體,必要時還是得用商用軟體。

  1. 自由軟體通常不需要太高的硬體設備

有時讓我覺得很驚奇的是,明明功能、製作成品的效果都差不多,往往自由軟體需要的硬體資源較低,也因此可以降低硬體的購置成本。或許是我的成品複雜度較低, 不需要什麼高深的學問,加上對程式設計又是外行人,無法明白原因何在(也不需要明白,只要眼見的效果符合客戶的要求就好,不是嗎?)。但可確定的是,我所 支出的成本下降啦!

  1. 軟體更新頻率與速度差異不大

這一點很多人爭論不休,不過就我看來,除非是大公司(如微軟、Adobe 之流)的產品,否則軟體更新(包括瑕疵和安全漏洞的修補)的速度都差不多。畢竟程式更新牽涉的範圍頗大,沒有足夠的人力或資本,很難達到「有錯必改」,有 新功能馬上更新補強。很多小公司或個人工作室的產品,往往連安全更新或相容性更新都出不來,尤其是微軟的作業系統改朝換代時最明顯。在自由軟體的陣營內, 有公司為背景的軟體(包括作業系統),更新的速度也跟大型商用軟體公司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 Ubuntu,一年兩次的改版,有時候還會讓人覺得是不是太快了些?而社群或個人製作的自由軟體呢?一樣有的快,有的慢。既然大家都是半斤八兩,那麼對這 一點就不必過於在意。

  1. 對個人而言,學習資源與商業軟體的差異不大

採用一套新軟體,免不了要花點時間學學怎麼用,即使只是更新版本,有時候也得了解新功能在該應用領域到底要怎麼用,如何讓效果更好、操作更便利、效率和效能 更高。通常,軟體製作者會提供說明檔或者在官方網頁提供相關資訊。如果看的不是很懂,或者遇到的問題是官方資料沒有的呢?直接問製作者當然是最簡單的方 式,不過常常以失望收場,此時所用的若是商業軟體,更會有一種花錢找罪受的感覺。我曾打電話問過微軟有關 Office 的問題,得到的回答是:請問您有到微軟知識庫尋找過相關資料了嗎?我說:有,但你們的機器翻譯看不懂,英文版的描述的問題和中文版的不甚相符,有沒有其他 可以幫我的方法?客服要我留下資料,等有答案時再聯絡我。想當然耳,此事就沒有下文了。怎麼辦?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上網找答案!搜尋一 下討論區、論壇或高手的部落格,看看有沒有什麼訣竅。或許企業用戶有不同的諮詢服務,但我的個人經驗幾乎可以確定,個人用戶不大可能會有更好的服務。既然 最後有問題都要上網找答案,那麼選擇自由軟體或商用軟體就沒差別了。

  1. 少一點學習,多一點應用

有一些應用軟體的發展已臻成熟,除非該應用領域有新的重大突破,否則相關應用軟體在功能面不太可能會有功能更新空間。只是對商用軟體公司來說,這可不行,一 定要想辦法在介面或功能面推出不同以往的面貌,否則很難說服客戶採購,但這往往會增加使用者不必要的學習成本。微軟的 Office 在 2003 和 2007 二個版本在介面上的變更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我看過的使用者中,很多連樣式都不知道怎麼用、段落間距和行距也搞不清楚,只知道用預設範本輸入文字交稿而已, 介面的變更確實造成他們不小的困擾,得花「一點」時間去學習適應。如果使用的是 OpenOffice.org 或者 LibreOffice,介面始終如一,起碼在操作上就省去再學習的時間,使用者就能有多一些時間用在正事上面。當然,我並不是主張操作介面不該改變,而 是認為操作介面的改變,應該配合新功能和實務應用上的必要性才有意義,而非為了改版而改版。

透過上述的說明,相信讀者朋友們對於購置電腦的 成本,應該有些概念,下次要採購時,應該或多或少會有些幫助。其實不論經濟景氣或不景氣,只要能節省不必要的開銷,就能做更多的事,例如多利用網路和數位 內容來提升個人的競爭力。如果能以企業看待成本的角度來看待個人電腦的建置,相信更能讓自己的每一分錢花在刀口上,用更少的代價達到更大的效果,不是一件 很美妙的事嗎?

[自由文化] 各國人最常用那種語言的維基百科?
2012-01-31 09:02 作者是 Ffaarr

◎ 本文轉錄自 遠之聲:ffaarr的分享世界,採用 CC-BY-SA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

維基百科目前有 271 種語言版本(另外還存在 11 種暫時關閉的版本),但並非都發展得很好,有些語言本身就弱勢,網路資源也更加缺乏,因此即使該語言使用者多,甚至作為官方語言,也無法發展得很好,本文即根據維基媒體的統計數據(2011 年 10 月- 12 月),整理了各國及地區的人(只能統計該資料中有的國家地區,因此並不完整),最常使用(以使用頁面量計算)的維基百科版本,可由此為一個切入點,來觀察那種語言在該國較為強勢較影響力。其中並且把並非該國官方語之一的情形以粗體標出。另外如果該語言版本使用者未超過該國使用維基百科數字的一半,會特別標出數字,以表示該語言並未佔絕對優勢。語言的排序數字,是按照該語版本維基百科的總使用量排名,國家的排序是依照該國維基百科使用總量。

一、英語(共 117 個國家和地區):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羅馬尼亞、愛爾蘭、丹麥希臘、紐西蘭、沙烏地阿拉伯 (47.9%)、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埃及 (48.1%)、巴基斯坦、南非、新加坡、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40.4%)、科威特阿聯波士尼亞馬其頓喬治亞 (30.4%)、卡達斯里蘭卡孟加拉約旦冰島、千里達、奈及利亞、塞普勒斯、馬爾他、肯亞、牙買加、阿爾巴尼亞黎巴嫩、模里西斯、阿曼、迦納、蒙特內革羅 (44.1%)、伊拉克尼泊爾蒙古巴林蘇丹、巴哈馬、文萊、巴貝多、柬埔寨荷屬安地列斯坦尚尼亞、關島、烏干達、馬爾地夫衣索比亞斐濟蘇利南阿富汗阿魯巴敘利亞、波札那、百慕達、安地卡和巴布達、曼島、法羅群島、貝里斯、蓋亞納、納米比亞、澤西島、津巴布韋、開曼群島、格瑞那達、英屬維京群島、根西島、寮國、直布羅佗、聖文森、盧安達、聖克里斯多福、尚比亞、吉布地、多明尼克、緬甸、北馬里亞納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馬拉威、不丹、聖露西亞、美屬維京群島、格陵蘭、特克斯和凱爾斯群島、安圭拉、塞昔爾、甘比亞、史瓦濟蘭、賴索托、賴比瑞亞、萬那杜、美屬薩摩亞、梵蒂岡、東加、索羅門、厄利垂亞、獅子山、薩摩亞、東帝汶、密克羅尼西亞、索馬利亞、馬紹爾、庫克群島、帛琉、福克蘭群島、吉里巴斯。

毫不意外地,英語成為大多數國家最常使用的維基百科版本,不僅因為英語是至少 70 多個國家、地區的官方語言,它在亞洲、中東、東歐(甚至前蘇聯地區也超越俄語)、大洋洲等許多非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地區,也常凌駕了當地官方及常用語言。雖然有時可能反映該國國民的英語程度較好,而不見得是本土語言太弱,但還是能反映英語在世界各地的強勢力量。

 

二、日語(共 1 個國家)

轉寄『第 189 期 保護雲端隱私的技術:Homomorphic Encryption 與 Unhosted』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