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8期春季號-4:零二零六,我們共同活過的地震傷痛─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0,2018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8期春季號-4:零二零六,我們共同活過的地震傷痛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8期春季號-4:零二零六,我們共同活過的地震傷痛
撰文 : 蔡函潔 臨床心理師 零二零六,我們共同活過的地震傷痛
"創傷使我們不斷的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摘自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書背介紹
我在空白的便條紙上,快速的書寫下這段文字,對摺後交給一位三十出頭的案主,長期飽受職場暴力而有創傷反應的女孩,我說:給妳作為護身符,希望下次見面之前,能帶給你一些力量。
我是個在社區服務的臨床心理師,平時大宗的業務是在服務特殊兒童與高關懷青少年,但也會接觸因暴力、虐待、性侵害而受創的案主們。這些年實務經驗讓我深深的感受,我們之所以能夠扮演治療師,也許不是因為智慧或特別勇敢,而是因為我們夠幸運,能夠好好的活著充實自己。
思緒飄向二零一六年的小年夜凌晨,凌晨的一陣天搖地動後,我雖被驚醒但仍選擇繼續沉睡,隔日睡眼惺忪的躺著賴床,慣例點開網路社群瀏覽,才發現身邊的親友都在報平安。接著,跳出一張怵目驚心的照片,支離破碎的大樓橫躺於馬路中,內心的震驚和驚恐久久不已,就在出門採買年貨途中,接到當時公會的理事長來電,要我開始著手協助災區的心理服務事宜,隨即就和公會進入災區駐點。直到現在,我仍無法忘卻當時現場,親眼目擊整片巨大的斷垣殘壁,有如電影中的特效場景一般,只是填滿眼前的不是佈景,而是真實人生。
當時,台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以葉金源理事長為首,很快形成一個臨時工作小組,大家顧不得年節的團聚和忙碌,義無反顧的投入災區服務工作,感謝曾參與高雄氣爆與澎湖空難的幾位心理師,傳承不少的實用建議與宣導資料。幾經討論,工作重點分為兩個部分,現場關懷服務與網路資訊發佈。
提供關懷的安心服務站,就設立於倒塌附近的活動中心,由於最初幾天是搶救黃金期,心理師們也於現場24小時輪班,除服務需要的民眾或工作人員,也抓緊時間製作宣導品和傳單資料,另也安排人力至各處的家屬等候點,走訪巡視並接觸需要關懷者。我們身著藍色背心與佩掛識別證,手拿附有安心小語的面紙包,希望能讓人們感到安心的力量。然而,現場其實非常混亂。
大量的救難人員、義工與新聞媒體,頓時之間各種消息與物資蜂擁而至,雖然展現台灣人滿滿的愛心,但過猶不及卻反而使人不安。因此,公會這邊很快定位現場服務的臨床心理師,以「不打擾的陪伴」提供專業安心服務,我們會和遇到的救災人員問候道安,主動關心落單的家屬或民眾,不少群眾因好奇而前來圍觀,也有罹患精神疾病的民眾看到新聞,而在外圍等候區情緒崩潰,這些都是我們關懷安撫的對象。遭遇創傷後,我們的大腦會啟動「戰-逃-凍結」三種反應的其一,不只當事者、家屬或救災難員,甚至在電視前守候關心的民眾,也會因感同身受而有不同的身心反應,而心理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幫助不安的人們重新找回安定的力量。
記憶中,初二的那個早晨,倒塌大樓的西南側正在進行搜救行動,等候區的幾位家屬心急如焚,當時有家屬哭泣至無法喘息,我就在現場引導她調整呼吸,「吸---吐---,再一次,慢慢的吸---吐---,做得很好!」,幾次後家屬癱坐回椅背,輕聲喃喃的說著「謝謝」,看著她稍微稍加平復的臉龐,但眉頭間仍透露焦急與憂愁,空氣中蔓延著無能為力的氣息,雖然我已盡力給予專業協助,但卻仍舊無法撼動任何事實,此時我明白生命的無常與脆弱,更體會面對這種生離死別,等待真的好難,更需要反覆練習平靜。
至於,無法進駐現場的心理師們,也24小時接力於網路社群排班,負責安撫那些留言表示焦慮與恐慌的洽詢民眾。曾有民眾凌晨三點傳訊息求助,表示自己雖不是受災戶但不斷看到新聞片段,覺得坐立難安與閃現新聞內容,值班的心理師建議暫時停止收看相關訊息,並嘗試從事一些簡單活動,像是整理住家或園藝等,搭配聆聽腹式呼吸的音訊檔,協助回歸自我和專注當下。另外,負責網路媒介的心理師們,也蒐集和整理重要的衛教訊息轉發出去,像是提供量表連結幫助民眾自我篩檢心理健康狀態,或是「安-靜-能-繫-望」五字訣的文宣,就是希望能觸及更多需要的民眾,提供最適切和專業的心理照顧服務。
災難過後,重建才是最辛苦的漫漫長路。
年假結束前,我偕同社會局社工至醫院訪視,在倒塌中不幸失去孩子與弟弟的單親媽媽,看著她沮喪而失神的躺在病床,幾位陪伴的家屬不斷給予勸說進食,受災者情緒激動而照顧家屬也心力交瘁,看著這一幕,內心湧上感同深切的哀慟,雖無法改變但盡所能的告訴家屬,創傷後的反應和適合的照顧方式,希望能讓受災者與其家屬都能稍稍安適。
年節假期結束後,公會也隨即與協助救災的軍方單位聯繫,調派心理師成員主持安心團體,希望協助救難的國軍弟兄們,能在貢獻後回到生活常軌。團體中,可以發現每個人因應災難的調適速度不同,因為悲傷是一種高度個別化的歷程,有人休假睡個幾天就恢復,有人則驚恐地述說挖掘過程,也有提及親友於此次地震中喪生而哭泣不已,帶領的心理師溫柔地回應:面對災難或劇變,每個人的心理修復的速度不同,學習用正確和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照顧自己,如果超出負荷了,請鼓起勇氣向他人尋求協助,因為,總是會有方法的。
災後,南市衛生局也啟動心理輔導機制,持續的追蹤與服務受災者,但這樣的災難就像是一道烙記,而且是台南人共同的傷痛。我想起曾在偏遠山區遇到一位阿婆前來心理諮詢,她述說著三十年前白河大地震的經歷,至今仍清楚記得許多細節,她說:這已是共存於我生命的部分了。
大腦的歷史也許無法消除,生命看似脆弱卻也存在堅韌,謹以此篇文章致敬那些-面對傷痛卻仍努力生存的人們。是你們讓世人知道,能夠好好活著是多麼珍貴的幸運。
蔡函潔 臨床心理師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 臨床心理學組
現職:
寬欣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台南市數所國中、國小 外聘心理師
台南市數所高中職 特教諮詢服務 外聘心理師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心理諮商」駐點心理師
教育部台南市聯絡處 「學生藥物濫用諮詢服務團」特約心理師
法務部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台南分會 特約心理師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出版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