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南社大
報主:臺南社區大學
創刊日期:2013-05-14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6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南社大報
台南社大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5-31 16:00:00 / 報主:臺南社大
本期目錄
春仔花工藝VS米食生活
《旅途》新書分享會
公民社會從在地行動行起
綠建築課程成果發表記者會
活動訊息
[公益]城市議題工作坊
[公益]百達說書講座
教與學活動報
 
[公益聯播]【培訓課程】102年家庭托顧服務員
春仔花工藝VS米食生活

臺南社大<春仔花工藝隊>以工藝,旅行地方

第1站安平- 第2站北區-第3站南區-第4站後壁

活動故事|<春仔花工藝隊>工藝旅行第4站:稻米鄉-後壁。

呼應「稻稻來社區廚房」服務長輩共餐、送餐的溫暖行動,將米食生活與春仔花工藝相連結,創作另類<飯春花>,期待帶給長輩們動手纏一朵春仔花的樂趣,也引領想體驗的民眾回味臺灣生活。

以春仔花工藝,旅行地方,是為了將台灣獨特的春仔花工藝,那種充滿祝福與女性溫柔的特質,分享給各地民眾;在地旅行,也是工藝傳承者深入認識台灣、汲取創作養分、讓工藝與生活連結的積極情懷。

活動時間|102/6/8(六)下午2:00-5:00

活動地點|稻稻來社區廚房(後壁無米樂社區所在地)

活動內容|<飯春花>教學體驗、春仔花工藝旅行及作品小展

體驗辦法|

稻稻來社區廚房長輩及志工憑證免費
有興趣參與體驗的民眾需自行前往,請線上報名,好為您準備材料,若臨時不克前來,請務必於6/5報名截止日之前,上網取消報名。
每一次體驗時間約為30分鐘,活動當日下午4:30之後便不再提供體驗喔!
僅收取材料費20元(第2次體驗收費50元)
現場並提供<飯春花>成品販售,一對分享價100元。

《旅途》新書分享會

《旅途》新書分享會 渲染感動的滋味

這天,邀請爸媽,一起去聽演講吧!
作者瓊齡讓我們看見,母親最終的快樂,來自於女兒的陪伴。和解永遠都不會太晚,母親一直都在等著女兒回頭,伸出手,給她一個笑容,甚至一起體會彼此的生活。
時間:102年6月6日 星期四早上10:00-11:30
地點:台南社區大學/台南市北區公園路750號 延平國中內
分享人:張瓊齡&蔣秋綿女士﹝瓊齡的媽媽﹞

專欄:
《網氏女性電子報》「飄浪遊靈」專欄
《魅麗》雜誌「魅麗心」專欄
《國語日報》家庭版「旅行可以不一樣」
「音樂家的成長路」專欄作者。

著有《深愛這一切》(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基金會)
《從Me到We的旅程》(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
《親密是教養的起點》(遠流)
《Toby的聚寶盒》(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等書。

★ 從「旅行」到「公益旅行」
  長年投身「國際志工」和「公益旅行」的瓊齡,透過接觸孟加拉窮人銀行,更確定要讓媽媽理解她的工作,與那些她不知道的世界。然而如何打破媽媽既定的印象:「出國就是在玩樂」,「公益行動就是花錢找罪受」呢?於是他決定善用媽媽的專長「理髮」,先從當志工的老師開始,慢慢地透過以「分享」、「拍攝影片」為由,讓媽媽走入自己「公益旅行」的工作之中。

★發掘相愛的許多可能
  透過旅行,媽媽才能才能放心把手交給女兒,任憑引領,去到她想也沒想過的地方。母女間的疏離與彆扭,需要透過相處,才能真正了解對於彼此的愛,有多厚重。哪怕是爭執,哪怕是吵鬧,都無損於母女彼此相愛的事實。

經過了多年的旅行努力之後,才能懂得「尊重媽媽,讓她做她自己,讓她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她的孩子。」或許因為長年累積的隔閡,導致某些表達愛的方式,不夠細膩, 然而只要記得彼此相愛,只要女兒願意伸出手,母親與女兒,不管時間多長,永遠都能和好。

公民社會從在地行動行起
第十五屆全國社大研討會--公民社會從在地行動行起
吳茂成   2013/5/18
 
公民社會起於在地學習,起於在地參與,因為學習,我們才能與不同社群對話交流;因為參與,我們才能打開經驗,看見公民社會共同體的情感與認同。
 
十五年了,社區大學運動不是剛要出發,而是堅持走在路上,一如登山,起於足下難,堅持於登山之徑更難,終於山頂的最後一里路尤難。
 
我們正走在登山之徑!
 
公民社會與在地文化,第十五屆全國社大研討會在埤塘之境─桃園登場,一千多名、八十幾所社大師生共聚一堂,分享文化創意產業、成人教學創新、水文化營造、以及公民美學的社區參與行動經驗。
 
終日敘說的在地行動故事,吾人聽見青年返鄉,尋著母親的味道,醃漬出在地新滋味;尋著家鄉泥土的文化,種下友善的、有機的生活新觀念;尋著文化的記憶,找到藝術參與之路;尋著水路,打開城市的新視野。
 
唱自己的歌,在家鄉的土地上圓夢!
 
文山社大師生籌組樂團,播下新民歌運動種子,學校幫忙社團出書,運用學校力量,讓師生力量可以被聽見,他們計畫巡迴各社大演出。
 
唱自己的歌,教學者顏志文老師認為,民歌可以和常民百姓對話,他從客家文化經驗反思,台灣人在工作中唱歌,媽媽唱歌哄小孩,他認為,音樂是最自然的聲音,應該回歸到每個人的身上去發展,一如公民社會要有自覺,而不是由政府告訴我們這是什麼?而是要從人的本質去看到希望。
 
「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做一首歌…」顏志文深信學生都有才能,就如同講話一般,歌是有弦律的話。
 
文山社大促成師生發展新民歌運動的聲音,讓我們也聽見台江為家鄉寫歌的更多可能性,在文化吟詠中唱歌!
 
異曲同工,歌即詩,寫歌唱歌,一如手舞足蹈,那是生命自然的熱情,展現著一地文化的詩性。唱歌,那更是社會參與的好方法,民歌源於生活,才能成曲傳唱,社區大學亦是如此吧!深耕在地生活文化,如此才能成就運動的深度與廣度。
 
來自大肚山、紅土上的夢想家,蔡志忠敘說著中部社大與靜宜大學合力深耕大肚山地方學的故事,透過文化生態的在地知識建構,以行動學習發展研究問題意識,從問題意識中發展社區行動的策略。
 
這一群紅土上的夢想家 開始低頭,思考大肚山的可能與希望,他們從低頭沉思中看見紅土上的生命文化,這些生命文化,為大肚山的未來發展,觸發了更多的想像,探究大肚山除了科技廊道之外,大肚山究竟是誰的大肚山?
 
「大肚山,這裡不是邊緣地帶!」蔡志忠描述大肚山三月有南路鷹,四到五月有紫斑蝶,四季有各式珍花奇卉,大肚山的薔薇,野生的梅花,顯得更搶眼,至於相思樹,那是東海的文學想像之林。
 
這一連串的大肚山地方學故事,展現了社大知識解放的力量,透過地方學的建構,紅土上的夢想家,發現家鄉,重新建構大台中的發展論述,興辦社區課程,培育居民的在地環境素養,舉辦音樂會、公共論壇,影響市政府一起投入大肚山自然公園的規劃。
 
同樣在家鄉經營夢想的許玓維,追尋阿公的「打面宋江陣」記憶,返鄉擔任社區總幹事,透過口述歷史,藉由社大合作,向下扎根培育囡仔宋江陣,將打面宋江陣文化,轉為門牌的裝置藝術創作。
 
這是青年返鄉的社區參與故事,一位青年人的返鄉,可以為在地文化創新,帶來新希望。他們不只是創新在地文化,更重要的是陪伴了傳統文化中的百姓,一起走向希望。
 
如何照顧在地文化的耆老,這是「打面宋江陣」藝術參與故事,帶給我們的省思。
 
同樣是青年參與社區故事,南藝大建研所的青年研究生,深入社區,從一頭水牛的故事開始,展開了十年的土溝社造工作。
 
青年空間工作者呂耀中,回顧這一段研究與生命歷程,他將這裡定位為世界的中心。
 
土溝在二OO二年之時,籌組社造協會,從探究社區文化的問題意識開始,發現危機,也發現一頭水牛的社造之路。
 
於是,土溝就從最髒的地方開始整理,採取藝術參與方法,進行社區改造工作,展開水牛石雕公共藝術創作。
 
這就是土溝的水牛社造精神。
 
透過藝術家的社區參與,刺激了居民對社區藝術的想像。
 
透過空間專業者的社區參與,土溝第二階段社造工作,就從改造豬舍成為優雅的鄉情客廳做起。
 
南藝大這群青年研究生,陪伴著土溝居民,一起思考如何將辛苦的農村生活,轉化成優雅的農村新家園。
 
於是,油畫老師也進到土溝,帶領阿嬤來畫畫,石雕藝術工作者買地蓋新茨,愈來愈多的農村藝術行動,讓農村生活變得有趣了。
 
如今,土溝要發展獨立自足的社區美術館經營模式,創造在地青年返鄉就業與社區參與的發展環境。
 
聽著呂耀中敘說土溝十年的社造故事,恰好提供社區大學走入社區的另一種可能性思考,專業工作者與社區組織長期合作的經驗,十年來,在土溝營造出五十六處的藝術空間,於是,社區藝術生活成為可能。
 
這是生活態度的改變! 
 
運用藝術,活化閒置工廠的張金玉老師即認為,公民美學行動,透過人的參與,領略觀點的轉化,彼此有了更多時間去溝通、去參與,情感與願景性的事,就會源源不絕出來。
 
社大推動公民美學行動、創新的教學行動,這是有溫度的事,把事情做對,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營造,「人就會長出在地的價值!」我想,這正是《大廟興學》,也是社區大學在地行動的可貴之處!
 
社大陪伴師生、志工,長出在地價值,培育更多的在地學習社群組織,在參與實作中,傳遞知識經驗,厚植社大師生社會與文化資本!
 
因為,在公共參與之中自有食糧,這也是青年返鄉創業,最大的希望基礎。
 
綠建築課程成果發表記者會

 

由台南社區大學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合作開設的綠建築課程,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參訪和實作,總算有了一點的成果,可以和大分享,原來節能生活並不難,最重要的是你要願意動手做。

 

 
這學期課程區分幾個重點,第一是基本概念的認識,第二是參訪台達電子贊助的綠建築,學習每一個個案的精神及手法,第三是太陽能光電獨立系統的實作,第四是綠屋頂的實作。在學校裡是可以嘗試不同方法,可能遇到的錯誤,最後,大家可以將所學帶回家,應用在自己家裡。

 

這次課程很感謝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贊助支持,使大家得以有機會動手實作,大家合力完成了太陽能發電的獨立系統,並接至三樓穿堂取代原來的台電系統的日光燈,大家也分做三組製做簡易的綠屋頂及屋頂外遮陽,改善我們306、307教室不要那麼熱,而且都是朝向低照顧,低成本的屋頂花園形式,有許多材料還是去海邊撿來的。  

 

5/16早上11點,邀請大家來看看我們的成果,不是很高級,沒有花很多錢,也許還有很多地方待改進,但卻都是我們一起動手完成的,我們想告訴大家,節能生活真的並不難,只要大家願意動手做,不用花很多錢,但卻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大家一起愛地球。

 

會有老師、同學、基金會代表,向大家做詳細的介紹,歡迎大家。

 

  而在屋頂隔熱主題結束後,下一階段的綠建築課程重點則將放在今年燈會台達永續之環的鸚鵡鑼鐵製工作站的再造利用,也將帶領學員透過課程學得的綠建築改造手法處理鐵製屋過熱、美化外觀、照明等議題,加上再生能源系統作為獨立自給的電力供應,未來將成為迷你博物館,成為社大學員的個人展覽空間。

 

 新聞聯絡人:台南市社區大學 環境小組研究員   晁瑞光 

延伸閱讀  http://163.26.52.246/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2307

推薦訂閱
無主旨@【嗷雜誌】
轉寄『臺南社大活動訊息』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