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杜華心理諮商所電子報
報主:杜華心理諮商所
創刊日期:2012-05-16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2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杜華心理諮商所電子報報
杜華心理諮商所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杜華心理諮商所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9-03 16:00:00 / 報主:小傻瓜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本期目錄
家有青少年,有點黏又不會太黏---談尊重的親子關係
冰山告訴我的事
與身體和好~身心平衡與自我照顧團體
家有青少年,有點黏又不會太黏---談尊重的親子關係

文/曾怡雅/杜華心理諮商所兼任諮商師
圖/Wirawat Lian-udom

一些來自於青少年的心聲:「我真搞不懂我的爸媽,明明知道我的能力不夠,卻每天逼我唸書考試,要求我考上最好的學校。」、「平常一回到家就不停的碎碎念,連平常穿什麼衣服剪什麼髮型也有意見,甚至是假日我想和同學出去晃晃也限制一堆,彷彿擔心我去做壞事一般。我覺得我的自由都沒了…」

你曾聽到青少年的孩子有這樣的抱怨嗎?身為家長的你,是否同樣困惑著「我的孩子明明以前小時候很乖很聽話,怎麼一上國中後就叛逆變了樣?」、「和孩子之間,常常是有溝沒有通,想法大不同的衝突讓彼此疲累不已?」…也許,這意味著該是重新調整親子關係的時候了!

青春期的孩子和兒童期的孩子不同,他們已邁入探索自我,找尋獨立和認同感的階段,他們在心理上仍然想被父母疼愛與支持,但卻比以往更需要父母的尊重,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自己、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和自信,及擁有更多自由和信任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因此,青少年時期的親子關係,存在著一種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微妙關係。

在這樣的關係下,試著「學習尊重孩子的個體性」就成為父母的一大功課了!我們常看到父母以孩子的表現來為自己下定義,孩子的表現代表父母自身形象和角色。但事實上,「是否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與「孩子的表現」是可以分開來看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分開的獨立個體,孩子不會是父母的第二個替代品。因此,如果孩子沒有考上好的高中,絕不等於家長不認真教養。特別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也需要為自己的學習結果負責,去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可以做什麼,來幫助他們成為個獨立成熟的人 。

另一方面,父母常是盡一切可能去愛孩子,只是在愛護的過程中,也不妨從自己的角度回頭檢視:是否因為擔心無法成為「好父母」,而加諸壓力在孩子身上?尤其是拿著「為你好」的名義來要求孩子?是否對孩子的要求,源自於自己不安的情緒?事實上,尊重孩子的個體性,不代表對孩子的擔心就要被放下,反而因能為把自己的擔心和孩子的表現做有效切割,而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使其產生自信和勇敢去面對問題,並為親子關係搭起一座愛的橋樑。當他有困惑時,更願意回來與父母討論。


因此,在尊重孩子的大原則下,我們建議可由下列方式來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

一、「停」-停下來先思考:在表達關愛以及為孩子做決定之前,可先停下來思考:這真的有助於孩子學習自我決定?還是造成過度依賴?孩子是否能夠因此學習自我選擇與負責?我這樣做,是出自於孩子的需要?還是為了減少我的擔心?孩子成長的過程只要父母適當的放手,壓力也能成為助力。

二、「看」-換著角度看問題:有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偏差或非常態的舉動,可能是一種求助訊息,他們透過外在特殊的行為想讓外界知道,我需要你們的關心和注意。另一方面,這樣的舉動,也透露了孩子內在自我價值低落狀態,需要他人的支持和肯定。因此,嘗試換著角度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觀察孩子平常遇到的困境和難題為何?他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就有機會更加理解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貴人,如果能在一旁等待並嘗試理解,讓孩子感到被信任,對其有極大的幫助。

三、「聽」-傾聽孩子的需要:傾聽孩子的心聲,以同理尊重的態度融入孩子的世界和想法,讓孩子有機會多說一些。傾聽的重點是聆聽孩子內心的需要和感受,並針對需要感受做澄清。當孩子說:「我想要買智慧型手機,我想要更多零用錢、我想要染頭髮」等等,父母可以透過詢問和傾聽,了解什麼是真正的需要?也許孩子真正要的不是這些物質上的東西,而是為了取得同儕的歸屬感。假如父母能理解,就能進一步討論是否是為了交朋友而有這些必要性。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是個需要不斷摸索與練習的過程。但最重要的是,無論與孩子發生何種衝突、或者是持有不同的看法,穩固的親子關係是解開所有癥結的基礎。一旦親子間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與坦誠,彼此就少了隔閡與猜忌。孩子也因多了關心與支持,更有力量面對外在的挫折。因此,別忘了用關愛和尊重,給予家中的青少年一個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空間吧!

 

冰山告訴我的事

文by學員吳逸婷

「媽媽妳愛我嗎?」


  天真的小女孩仰著小臉細數自己如果犯了錯,媽媽是不是還愛她。媽媽回答:「我會很生氣,但還是一樣愛妳。」我很嚮往瑤華老師推薦的繪本裡那位母親的智慧──照顧自己的情緒、傳達深切的愛意,同時指出孩子行為的不適當。

  我家亮亮正值似懂非懂的兩歲半,我和先生早在她出生前就開始學習,希望在被愛與尊重的前提下,教會她負責自律並有正確的價值觀,愛自己也能夠愛別人。因此,在溝通、引導時的遣詞用句都得細細斟酌,這著實考驗我倆的腦力與耐力。

  女兒無邪的笑臉常令我汗顏,因為當我與人發生衝突,失望或憤怒來襲我無力抵擋,我常藉著指責的溝通姿態來宣洩怒氣,而這樣的我真的夠資格教她嗎?

  瑤華老師的課程給了我曙光,我瞭解到愛自己,必得先欣賞並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哀傷、恐懼、憤怒…等感受,以及因著這些感受所產生的感受。

  接著,瑤華老師運用家族治療權威薩提爾女士的冰山隱喻解析,當我看一個人的言行、表情態度就如同只看到冰山露出的10%,忽略了海平面下那90%內在的感受、受家庭教育產生的規條、信念,以及深沉的期待、渴望…等。當我忽略並且沒有核對對方內心深層複雜的運作,非常容易發生誤會,最終以失望和氣憤凍結彼此的關係。

  如果我有一台能傳送他人心聲的超科技收音機,我可能會聽到對方說:「她不同意我的看法,是不是覺得我的話不值得相信?那樣顯得我好沒用、沒價值、不值得被愛,我好害怕啊!我不想沒價值,那我就比她更大聲、強迫她聽我的話,這樣我就不會害怕了。」

  當衝突發生,如果能回歸生命的本質,不受表面上的衝突矇蔽,得以溫柔傾聽彼此被愛、被肯定的渴望,因此將化解無數的誤會和敵意,才能夠以真誠豐潤彼此的生命。 

  原來,瑤華老師並非直接傳授如何「教會」孩子負責自律,而是先點醒我們這些作母親的先學會發覺自身內在的寶藏,肯定自我價值、以同理心與人的生命連結,進而有能力傾聽、接納孩子內心的渴求,加以適切地引導,孩子自然也能夠以愛和尊重滋養自己的生命,進而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與身體和好~身心平衡與自我照顧團體

推薦訂閱
轉寄『親子關係 & 活動預告』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