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世紀 - 第40期─銀髮世紀─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y 31,2010SenCARE 2009台灣國際銀髮族暨健康照護產業展觀後感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SenCARE至今已經有三年了,規模也從原本的三館換到了一館。整體展出也更有樣子,本次參展規模高達280幾個攤位。
展覽當天我參加由老人福祉協會舉辦的「從日本國際福祉器材展(HCR)成功經驗看台灣銀髮產業展與長期照護的發展座談會」。座談會中,日本HCR展的常務理事松壽先生在分享的時候提到,日本一開始的規模只有30-40攤,到了大約第13次才超過100攤,台灣在短短地三年有達到這樣的規模的確值得肯定,而本會這次也特別安排家庭照顧者一同前往參觀,大家對於這次的規模也多半頗有好評,覺得有不少值得看得東西。
筆者在觀展過程中的確可以發現今年的展出比起以往豐富許多,除了許多傳統的的輔具如各式氣墊床、代步車、輪椅之外,也有如汽車輪椅昇降機,轉向座椅等更大型的器材展出。此外,許多以往只能在日本或是型錄上看到的產品,像是「散步椅」,行走時「散步椅」可支撐身體的重量,保持平衡;還可以當菜籃或是座椅,兼具輔助行走以及實用的功能。具有形狀記憶功能的餐具,先將餐具把手那端浸泡在熱水中,把手就可以隨著使用者的手,彎曲出最符合使用者的手型,再把餐具浸泡在冷水中,把手就可以維持定型,這樣的餐具就變得獨一無二,完全為使用者量身打造,這些輔具都吸引了許多照顧者的目光。除此之外,這次比較特別還有台灣福康公司的輔具租賃,及樂齡網的展出,對於許多的照顧者來說,對於大型輔具的購買是有經濟上的壓力,在保養與維護上也比較困難,若可以改用租賃的方式,可以減輕許多的負擔。而樂齡網的參與,讓輔具更具有一些生活性與時尚感,不再只是「障礙者」才使用的產品,而是一種讓自己生活更方便的態度展現。
不過我國的輔具要能夠普遍的發展應該還需要一些的努力,以下依據我與家庭照顧者相處的經驗,提供幾點意見參考:
1、照護產業展應提供產業與使用者的溝通平台,發展符合本地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日本HCR展的常務理事松壽先生在座談會的時候,提到日本HCR展當初的開辦,是因為日本的照顧服務機構,員工的職業傷害比例過高,因此希望透過與廠商的輔具開發合作,來減少這部份的問題。因此,HCR展提供了廠商與使用者的溝通平台,讓設計出來的產品是真正符合機構的需要,也讓機構樂於購買產品,這點似乎正點出了我國目前輔具發展的困境。之前常常聽到許多機構,花了許多的錢,購買如浴缸、懸吊系統等設備,但使用過幾次之後,發現不符合民情,從此束之高閣,非常的可惜。而在一般民眾的使用上,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許多輔具看似方便使用,但是實際功能可能只有一小部份,對照其昂貴的價格,多數民眾可能還是會選擇土法煉鋼的方式,而不願意購買輔具。所以,建議在這項展覽中,可以建立一些溝通平台,邀請使用者(包括機構、民眾)一起參與討論,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包括產品實用性及價格)的產品,才能讓使用者願意購買,廠商能夠獲利的雙贏局面。
2、減少特殊性,更具生活化。 在我們介紹家庭照顧者認識輔具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的一個困難是障礙者不願意使用的問題。特別是年長的長輩,即使醫師診斷出他的關節不適合再繼續走路,他們也不願意使用輪椅、拐杖甚至是助行器。對於許多長輩來說,使用這些輔具,是一個會讓自己感覺好像殘廢者,走出去很丟臉的行為。其實現在的輔具製作越來越富有美感,例如說老人使用的拐杖,現在也可能變作一柄美麗的拐杖傘,每支都有其不同的花色,讓老人可以搭配衣服帶出門。或是原本普通的放大鏡,被設計成典雅的水晶項鍊,可以當成裝飾品。但是當它被當成一項「輔具」來販售的時候,就很容易讓長輩有刻板化的印象。或許我們應該參考「眼鏡」的模式,讓各種輔具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在大賣場、市場、便利商店都可以買到相關的產品,而我們的展覽現場,也可以讓它更加的生活化。像這次的會場中,其實增加了許多「健康產品」的攤位,包括健康食品、養生器材等,以往我總會有點擔心,是否失去輔具展的本質,不過透過我們家屬的反應,反而由於這樣多元化的參展形式,讓這場展出不只是所謂的輔具展,而是一個健康照顧產業展,更能讓輔具落實在生活之中。或許在未來的展出之中,也可以邀請如屈臣式、康是美之類的廠商參與,讓這些日常生活輔具能在這些據點銷售,或許可以更快的讓民眾接受。
SenCARE舉辦三年來,似乎已經對於國內相關產業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其實我國的輔具製作已有相當的水準,也常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不過除了協助國內廠商進行外銷上的努力外,建議主辦單位也應該多增加國內輔具廠商與國內通路、國內的使用者有更多的交流溝通平台,才能讓輔具的使用在國內生根,也讓我們的失能者也能享受到這些產品,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這才是我們寄予SenCARE的最大期待。
本文作者為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秘書長 陳穎叡 ( 本會會員)
預防老人跌倒 - 社區平衡班
久居台北跟兒子共享天倫之樂九十歲的蔡奶奶,自從兒子於年初因病過世後;鬱鬱寡歡、足不出戶,一直無法走出喪子之痛。在家人的鼓勵之下回到彰化老家並參加據點活動,記得四月份第一次在社區平衡訓練班初看到她時,憂鬱的雙眼只要一提到兒子就老淚縱流,直說著生活無趣,活這麼老有啥用。但在女兒、老友及志工們鼓勵及陪伴之下,在長達10週20次的平衡訓練班,出席次數高達16次,記得她獲頒結業證書時,她興奮地逢人就說「活到這歲數也沒唸過書,還可以拿到這張畢業證書,真是拍謝啦」,眼神中散發出的那股驕傲及說話中表露開心的語調。
近三年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推動的預防跌倒的社區平衡班,一班開過一班,是銀髮長輩最愛上的體育課,無數個溫馨感人的故事就在平衡班中開花結果,為人津津樂道。 台灣人口結構日趨老化,平均壽命不斷延長,長期照顧制度亟待建立,以服務因內外在因素導致失能的老人及其家庭,而這些衰老、退化、疾病或傷害等因素造成老人失能的分析探討及治療處理,在老人護理、公共衛生及物理治療領域,一直是被重視的議題。其中老人跌倒問題,在所有年齡層的死亡率最高,非致死性跌倒會造成老人身體發生中度或嚴重傷害,亦可能導致自信喪失並且害怕再次跌倒的心理傷害,進行自我限制行動,身體功能與獨立活動能力喪失,形成社會醫療費用與家庭照顧成本的巨大負擔。
由於老人跌倒係由多重因素所造成,如個人特性、急慢性疾病、藥物使用及環境問題,也使得預防方法因而多樣化發展,常用的社區老人跌倒預防方法,包括有平衡評估、運動、教育,藥物調整、減少環境危害、及復健與轉介,這些方法可合併使用,也需參考量老人個別需求加以設計。在運動模式方面的發展則因計畫形態而有不同,包括個人類型的平衡訓練、肌力、伸展運動、肌耐力、姿位控制、肌肉調整等運動,也有團體的太極和有氧運動訓練等,但不管方式如何,訓練重點均是肌肉耐力與活動平衡能力。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推動的平衡班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推動平台,結合專業人力及社區志工服務,發展社區服務體系,使社區健康促進服務得以落實並扎根於社區,在平衡班中,志工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志工在訓練課程擔任的角色主要是協助、保護、鼓勵、提醒、督導、諮詢。在訓練過程中總是出現許多好笑的事,趣味橫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在做閉眼「原地踏步轉圈運動」時,當踏完步,老人張開眼睛看見自己的位移程度,若位移太離譜時,老人會笑得合不攏嘴,同時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志工必須提高警覺以防老人跌倒,因此志工必須站在老人身旁,伸出雙手做出保護狀,既緊張又好笑。平衡訓練課程最熱鬧的場面是團體在做丟球、踢球、拍球時,老人最感興趣,整個課堂上簡直像是幼稚園在上課,也讓老人有返老還童之感,這是一個既專業又有趣的健康促進活動。
高齡93歲的林粘賴阿嬤,於97年初時不慎跌倒,醫師診為將終身坐輪椅,但在參與社區平衡班之後不僅站起來,還可以拾回過去騎三輪車的樂趣,因此參與每週社區的據點活動成為她最大的期待。期待社區平衡班可以推廣到全國更多社區中,造福更多的銀髮長者,創造優質的高齡生活品質。
本文作者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林依瑩 執行長 (本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