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4G頻寬資源提升5G通訊體驗─資策會 FIND科技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24結合4G頻寬資源提升5G通訊體驗
FIND研究員:陳景松
依據RCRWireless News網站之報導,2022年4月英國電信營運商Everything Everywhere與Qualcomm共同合作,利用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術,將五個4G頻段和兩個5G頻段整合成一個傳輸頻段。根據Everything Everywhere和Qualcomm的測試結果,在實驗室結合7個頻寬的傳輸速度高達2.2Gbps。
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術主要在2011年於3GPP的R10標準提出,是一種將多個載波聚合成一個可以提供更大傳輸頻寬的單一傳輸通道的技術,在4G通訊系統已被普遍使用,但受限於電信公司所取得頻段數量,通常僅聚合2~3個載波,最多採用是800Mhz、1800MHz、2600Mhz等頻段載波,僅少數擁有4個頻段以上的電信業者,才能推出聚合4個以上之載波聚合服務。
圖:5G基地台
(資料來源:Unsplash)
我國電信營運商中華電信在2018年也聚合900MHz、1800MHz C5、1800MHz C6-1、2100MHz、2600MHz等5個頻段,提供共900Mbps傳輸速度之通訊服務,後續在2021年再加上新取得的5G NR頻段,進一步提供聚合5個4G頻段、1個5G NR頻段之通訊服務,可提供下載速率的理論峰值趨近2Gbps。
英國電信營運商Everything Everywhere這次共聚合了2個1800MHz、1個2100MHz、2個2600MHz等5個4G LTE頻段載波,以及1個3400MHz、1個3600MHz等2個5G NR頻段載波,將以上7個載波聚合成一個170Mhz的傳輸頻寬,不僅實驗室測試結果達到2.2Gbps,實際網路之傳輸速度也可達到1.7Gbps,對於提升5G用戶使用體驗有極大的助益。
Find觀點
載波聚合技術不只可讓電信營運商提供用戶更快速的通訊服務,還可以提升通訊系統的傳輸效率及穩定性,因此在2011年以後全球電信營運商紛紛推出載波聚合服務,以滿足用戶更多的需要。
2020年以後,全球大多數電信營運商為能快速推出5G通訊系統,均採用4G與5G並行之NSA非獨立組網架構(Non-Standalone),現在電信營運商為有效利用4G頻寬資源,也開始將5G頻段與4G頻段整合,以提供更快的傳輸速度,增進5G通訊使用體驗,期能據此獲得更多市場用戶。
參考來源:
- 封面圖片 at https://pixabay.com/vectors/smartphone-technique-appliances-2417419/
- 5G基地台 at https://unsplash.com/photos/VmpqJ6lfh2I
- EE, Qualcomm test seven-carrier aggregation to boost 5G at https://www.rcrwireless.com/20220420/5g/ee-qualcomm-test-seven-carrier-aggregation-boost-5g
- EE first to demonstrate seven carrier aggregation over 4G and 5G for speeds up to 2.2Gbps at https://jmcomms.com/2022/04/20/ee-first-to-demonstrate-seven-carrier-aggregation-over-4g-and-5g-for-speeds-up-to-2-2gbps/
- 全台唯一使用5G NR + 4G 5CA at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122000234-260204
國眾電腦的數位轉型
FIND研究員:劉仲祥、黃盈婷(DTA授權)
改變的起點》從認知改變開始
面對商業環境快速改變,企業面臨挑戰也日趨多元,若面臨營運困境卻不願意改變時,最終將難以永續經營。以往在公部門標案取得一席之地的國眾電腦,察覺到傳統標案已陷入削價競爭的紅海市場,若公司不積極調整營運策略,最終可能發生衰退的情況。因此,在2010年國眾電腦啟動轉型,透過說服員工認同公司營運策略,抓住 AI、5G 等趨勢浪潮,推出智慧製造、智慧工廠、智慧照護等解決方案,為公司奠定未來的營運基石。
80年代電腦開始普及,看準電腦市場的發展,於1985年成立國眾電腦。原本只是個人電腦的品牌商,以承接標案製造個人電腦為主業,然而隨著標案利潤空間縮小、產量又不及大品牌、元件取得成本高等因素,導致毛利率降低,2007年出現虧損狀況。因此,2008年開始進行企業整合,2010年獲經濟部支持成立國眾電腦科技化服務中心,推動轉型,即捨棄原有製造部門,將業務重心放在提升附加價值、毛利較高的方向上並專注於協同技術、整合和管理服務,致力於協助企業客戶規劃、建置、技術支援、IT維運管理、優化資訊流程與提高客戶的產業附加價值,以及創新資通訊科技的基礎建設。此外,國眾電腦更運用 5G、AI、網路、整合通訊、資訊安全、資料中心、金融業電腦化、自動化等專業能力,為企業提供資源規劃顧問、ICT 顧問諮詢、IT 委外服務與教育訓練等加值服務。
轉型第一步》溝通,凝聚共識
公司整體營運方向轉變,對公司員工來說,必須付出許多時間適應,甚至跳脫固有職務,因此引發許多同仁質疑。董事長兼總經理王超群回想指出:「當時,我坦白告訴同仁,雖然改變公司的營運方針不保證會成功,但是不改變卻勢必會失敗。所以我利用每週六時間,與各部門的主管懇談,先了解他們的想法之後,再告知公司營運現況、未來幾年公司營運方向,最終才順利爭取到各主管的認同,願意配合參與數位轉型的工作。」於是,「溝通」便是王超群邀請同仁一起來改變的第一步。
在營運方針獲得多數員工認可後,國眾電腦首要工作之一,即是聘請外部講師協助,從強化主管的企業管理能力著手,以便能夠更精準評估每個專案的效益。為了兼顧工作與學習需求,國眾電腦聘請外部講師設計專案課程,利用每個月的一個週六時間授課,讓主管可學習到最新資訊。接著,因應爭取企業標案的需求,國眾電腦也成立售後技術維護團隊,並且著手設計一套售後維修系統,以利即時掌握報修資訊,以便能在最短時間內處理和回應。再來,關閉原有製造部門,改與知名電腦品牌合作,藉此降低參與標案成本。最後,透過成立研發中心方式,強化系統整合與應用程式開發能力,讓業務同仁在爭取企業標案時,提供專案以外的附加價值。
圖1:國眾電腦轉型策略|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轉型成效》成立研發中心,從轉型者到協助客戶轉型
2009 年國眾電腦通過經濟部的六項鼓勵國內企業在台成立研發中心計劃,成立研發中心之後,隨即利用海量資料與分析基礎架構,投入創新服務的研發,也讓公司營運規模得以日益擴大。目前國眾電腦共分成七大事業部,在不同領域均有相當優異的成績。以第三事業部為例,該部門運用多年在 AI 人工智慧的實務經驗,提供智慧製造、智慧工廠、智慧照護等各式應用服務,擅長於設備預知保養、產品瑕疵檢測、製程優化以及生產增效與節能。
「我們不光是可以提供完整的 AI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隨著 5G 時代來臨,我們也進一步致力於結合 5G 與 AI 的應用服務。」王超群解釋:「國眾電腦提供的服務相當完整,從 5G 網路規劃建置、整合 5G 網路與企業現有網路,到導入結合 5G 與 AI 的垂直智慧應用服務,利用 5G 特性使 AI 發揮更大的效益,可協助企業客戶創新營運模式邁向數位轉型。」
圖2:國眾電腦提出AI行動視力智慧廂|資料來源:國眾電腦、DTA
察覺到傳統獲利模式已無法與大環境競爭的國眾電腦,積極調整營運策略,選擇轉型道路,透過溝通凝聚員工共識、邀請外部專家協助、提供培訓增能課程、成立團隊與研發中心來掌握最新趨勢,強化自身發展,相信國眾電腦將持續秉持其企業核心價值:成就客戶、創新應變以及承諾誠信,永續發展下去。
- 參考來源:
- 封面圖:https://unsplash.com/photos/xV3CHzfhkjE
- 高階主管捲起袖子推動數位轉型,國眾電腦帶動人心創造自身價值,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9/ePaper20210900005 ,民國110年9月07日。
- 國眾電腦推動組織再造有成,創造自身價值贏取客戶信任,https://dta.tw/insights/pages/?id=1114 ,民國110年9月23日。(本會與DTA簽屬著作權授權書,授權案例允以利用)
- 國眾電腦官網:https://www.leosys.com/index.php
觀光旅遊業如何因應永續趨勢拓展新客群
FIND研究員:蕭宏智 新興客群對永續旅遊需求殷切 全球旅遊數位平台Booking.com於今(2022)年4月發布《2022年永續旅遊報告》,該報告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者關切旅行對環境的影響,有91%遊客希望在未來1年入住具永續概念的旅店;77%遊客表示為了減少碳足跡,會在當地選擇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如步行、自行車或大眾運輸);有將近7成的遊客希望體驗真實的在地生活,與在地社群有深入的交流接觸,並透過旅遊消費支持在地發展。 >
減碳新選項:碳捕獲、再利用與封存技術
FIND研究員:陳珈后 因應全球氣候暖化的挑戰,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歐盟亦採取訂定碳關稅等措施,影響供應鏈生產與出口甚劇。我國政府與企業在產業轉型的因應策略上,規劃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三大面向共11項措施;其中,減碳措施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