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品質研究:基於國際標準的全生命週期實踐─資策會 FIND科技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y 01,2025軟體品質研究:基於國際標準的全生命週期實踐
FIND研究員:王勝弘
軟體品質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不僅包括系統的功能性是否符合需求,還涉及效能、安全性、穩定性和用戶體驗等多方面特性。高品質的軟體可以提高系統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營運成本,並提升用戶的信任與滿意度;相反地,品質不佳的軟體可能導致財務損失、信譽損害,甚至威脅人身安全。以波音 737 MAX 事件為例,其分別在2018 年和 2019 年,因 MCAS軟體設計缺陷發生兩次空難,導致多人喪生。此事件顯示,忽視軟體品質管制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為確保軟體品質,國際標準如 ISO/IEC/IEEE 12207、15288 和 25010 等提供了指導框架,涵蓋軟體與系統的全生命週期管理。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國際標準,加強軟體品質管理,避免因軟體品質造成相關災難。
- 1.國際標準框架
- ISO/IEC/IEEE 12207:軟體生命週期過程管理
該標準針對軟體開發的國際標準,定義了軟體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規範軟體的獲取、供應、開發、營運、維護等活動,並確保這些過程能夠有系統地進行,滿足預期的品質和可追溯性要求。
- ISO/IEC/IEEE 15288: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
針對系統工程的國際標準,定義了系統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適用於軟體、硬體、資料、流程和人員等整合管理,包括:概念開發、系統設計、系統整合、驗證、確認、營運和最終退役。標準強調跨系統的管理和協作,適用於大型或複雜的系統項目。
- ISO/IEC 25010:系統與軟體品質模型
25010 將軟體品質分為9大特性,包括功能、效能、相容性、互動能力、可靠性、資訊安全(Security)、可維護性、靈活性、安全性(Safeity)等,並進一步細分為33個次特性,提供了系統化的軟體品質評估標準。
圖1:ISO25010品質模型
資料來源:數轉院團隊整理
2. 基於國際標準的軟體品質管理實踐
在軟體開發的生命週期中,ISO/IEC/IEEE 12207、15288 和 25010 提供了緊密的標準框架,幫助團隊統一管理軟體品質。在需求規劃階段,12207 和 15288 提供可追溯的需求管理指引,確保需求一致且完整;在設計與程式開發階段,可參考25010 所提出的品質模型(如可靠性、效能效率)進行架構設計,提升並滿足品質相關要求;在測試階段,強調全面測試,確保系統在正常與異常情況下均能穩定運作;於部署與維運階段,提供了上線過渡期和營運管理等指引,確保穩定運作和持續優化。透過這3個標準,幫助團隊在開發過程中實現系統化的品質管理,最終交付滿足需求的高品質軟體產品。
FIND觀點
筆者認為,波音 737 MAX 空難事件顯示軟體品質管理的重要性,反映出需求管理、設計適用性和測試全面性等方面不足所帶來的風險,尤其是針對關鍵系統的容錯設計和人機互動性的問題。在國際標準的框架下,軟體應進行全生命週期的各品質特性管理,亦需強調使用者戶參與和持續改進,確保軟體穩定且滿足實際需求。國際標準為品質管理提供明確的方向,但落實過程中仍需結合實際需求進行調整與優化,將嚴格的品質管理機制融入每個開發環節,以降低風險並實現用戶價值的最大化。
封面圖片來源:AI生成工具Leonardo繪製
參考資料來源:
- 1.ISO/IEC/IEEE 12207:2017,《系統與軟體工程——軟體生命週期過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 2.ISO/IEC/IEEE 15288:2023,《系統與軟體工程——系統生命週期過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 3.ISO/IEC 25010:2023,《系統與軟體工程——系統與軟體質量需求與評估(SQuaRE)——系統與軟體品質模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 4.BuzzOrange,《兩架客機墜毀,波音首度坦承 737 Max 模擬器軟體有瑕疵》,網址: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9/05/20/boeing-admit-software-loophole/。
- 5.Aerolife,《關於波音737 MAX事件「操控特性增益系統 (MCAS)」與波音企業文化的轉變》,網址:https://aerolife123.blogspot.com/2019/04/737-maxmcas.html。
《專題文章》從英國AI機會行動計畫看AI發展的新契機與格局
FIND研究員:謝沛宏
英國是全球人工智慧第三大的市場,為了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領先,其在今年1月13日公布了「AI Opportunities Action Plan」。這個計畫的宗旨,在於加速英國採用人工智慧的速度,促進經濟成長,提供未來就業機會,以及改善人類生活。並且將英國發展AI的方向定位在「AI Maker」,而不是「AI Taker」,強調對於全球AI生態系在價值、安全和治理發展上的影響力。
基於上述的宗旨和目標,英國的行動計畫主要在強化算力、數據基礎設施,和人才及監管的投資,以及推動跨經濟體人工智慧的採用,鼓勵公私部門導入AI,提高生產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國的行動計畫中,充分揭露強化算力的目標、投資計畫、算力用途,以及維運做法。在數據基礎設施的發展上,也說明該如何收集、保存、運用與加值數據,以及如何促成公私合作,建立高品質的數據庫。
另外一方面,在推動人工智慧普及上,採用掃描(Scan)、試行(Pilot)、規模化(Scale)策略。這將針對公部門的需求,指派項目負責人和人工智慧供應商合作,建立解決方案,聘請人才協助快速開發雛型並且產生實證效益,最後透過政府的資源,將成功實證的方案擴展至其他不同的公私領域。除此之外,英國政府也與關鍵領域專家合作,建立產業導入策略,來降低私人企業採用AI的障礙。
圖1: 英國人工智慧公私協力推動策略
資料來源: 英國政府網站,2025年 1月
在這份簡短的行動計畫中,英國政府展現了在人工智慧領域發展上的企圖心,並且具體地描繪出該如何達到該目標的具體作法。正如計畫中所提到:
“We should assume that most advanced economies will soon be doing much of the above. If we aspire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winners from AI and drive national renewal, we need to go further.”
因此,在有限的國家預算中,英國政府能有效評估在算力設施和專業人才養成的投資依據,作為吸引全球人才和提升國際企業在英國投資的願意。在數據共享上,也更進一步延伸多年累積政府開放資料的經驗,確立高影響力的數據集如何開放,要累積哪些類型的新數據,以及建立私人或需要版權許可的數據如何在市場上應用的模式。
推動產業應用人工智慧,以及發展人工智慧產業,近年來已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策略。英國在推動人工智慧上的發展格局和務實作法,值得我國政策發展參考。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ai-opportunities-action-plan/ai-opportunities-action-plan
參考資料來源:
1. AI Opportunities Action Plan,網址: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ai-opportunities-action-plan/ai-opportunities-a
AI資料標註量大幅成長,形成新興產業鏈
FIND研究員:李啟榮 在大數據(Big data、巨量資料)累積到足夠的數量和容量,且網路頻寬和電腦運算效能同步充分的條件下,就激起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火花,使得AI成為劃時代的新革命;而AI資料集(Dataset)的「資料標註(Data labeling)」>
MaaS的服務模型與未來應用趨勢
FIND研究員:楊雅安 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移動即服務)的蓬勃發展,得益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5G與WiFi技術的高覆蓋率,以及位置數據等開放數據的廣泛應用。這些技術的進步,成功將傳統分散管理的交通服務整合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