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資策會 FIND科技報
報主:資策會 FIND科技報
創刊日期:2008-04-02
發報頻率:每週三出刊
訂閱人數:576
官網:
http://www.find.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資策會 FIND科技報報
資策會 FIND科技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資策會 FIND科技報
發報時間: 2025-10-02 16:00:00 / 報主:資策會 FIND科技報
[公益聯播]立即捐款 請用❤支持我們
本期目錄
AI資料傳輸問題有望突破,矽光子新創企業邁出關鍵一步
軟硬體落差下的臺灣服務型機器人,如何闖出新藍海?
解密「燈塔工廠」:掌握數位轉型4大心法,引領製造業智慧未來
科技 × 環保:智慧垃圾桶打造永續街景
AI資料傳輸問題有望突破,矽光子新創企業邁出關鍵一步

FIND研究員:任傳傑 

專注於矽光子技術的美國新創公司 Lightmatter,近期發表兩項光互連技術:「L200L200X」與平台級方案「Passage M1000」。這些創新將打破多晶片架構受限於 I/O 傳輸頻寬與晶片邊緣佈線(即「海灘線」)的設計瓶頸,為AI晶片提供更高擴展性與整合彈性。

 

打破晶片邊界瓶頸提升互連頻寬

目前多數 AI 晶片模組因晶片邊緣可用空間有限,導致資料輸入/輸出受限,難以支援更多高頻寬記憶體或運算單元。Lightmatter 推出的L200L200X透過與 Alphawave Semi合作,將I/O晶片與XPU(處理器、GPUAI加速器等)緊密配置於封裝內部,跳脫傳統邊緣佈線架構。

 

L200系列:比現行電子互連快18

L200 搭載了傳輸與接收速率32Tbps的光學引擎,而升級版 L200X則達64Tbps。每條光纖可傳輸 1.6Tbps(由 16 條波長組成,每條波長速率為 112Gbps),是目前主流光模組的兩倍。在 64Tbps 的版本中,每個封裝內包含4 I/O 晶片,即可在單一封裝內總頻寬可達 256Tbps,傳輸能力遠高於現有 NVIDIA NVLink」架構。

 

Lightmatter執行長Nick Harris表示,這項突破讓多晶片設計不再受限於晶片邊緣,能實現更靈活的模組化與記憶體配置。他也指出,未來AI晶片可能需採用4顆完整光罩尺寸晶片,並在每個晶片各側配置6個高頻寬記憶體(HBM),I/O 技術的彈性將成為關鍵差異化要素。AI資料傳輸問題有望突破,矽光子新創企業邁出關鍵一步

1:「L2000」模組外觀

圖片來源:Lightmatter官網(https://lightmatter.co/products/m1000/

 

Passage M1000:建構光子超級晶片平台

Passage M1000 Lightmatter 打造的光子超級晶片平台,採用主動式光互連中介層(interposer)、可程式化導波路與固態光交換技術,可提供總頻寬達114Tbps,並支援單一封裝內高達 1.5kW 的功率輸出。

 

該平台能整合最大達4000mm²矽面積,構成全球首見多光罩(multi-reticle)巨型 ASIC平台,支援最多2000XPU運算核心,為AI雲端基礎架構帶來極大彈性與擴展性。

 

佈線自由化提升設計彈性與效能

傳統晶片設計仰賴邊緣佈線,限制SerDes模組只能放置在晶片四周。Passage M 系列打破此限制,允許設計者將SerDes部署於晶片任意區域,大幅降低佈線複雜度,提升晶片間通訊效率,也有效減少對片上網路(NoC)傳輸的依賴。

 

與封裝大廠合作加速量產落地

為實現光互連架構的商業化,Lightmatter 與日月光(ASE)及安靠(Amkor)合作,共同推動高密度光互連封裝的量產技術。L200 系列與 Passage M1000 預計將於 2026 年前投入實際應用。AI資料傳輸問題有望突破,矽光子新創企業邁出關鍵一步 

2:「光子超級晶片(Photonic Superchip)」示意圖

圖片來源:Lightmatter官網(https://lightmatter.co/products/m1000/

 

光互連成 AI 硬體關鍵基礎設施

AI 晶片對高頻寬、低延遲互連的需求日益提升,傳統電子互連難以支撐未來的規模擴張與功耗要求。Lightmatter 的矽光子架構不僅大幅提高封裝內I/O頻寬,也為多晶片整合提供靈活空間與長期延展性。

 

其開放授權的I/O IP策略,加上與供應鏈大廠協作的產業布局,展現打造開放式矽光子平台的戰略眼光。相較於目前以 NVIDIA主導的封閉型高速互連生態,Lightmatter 提供另一種開放且高效的可能性。

 

面臨散熱與整合挑戰

儘管技術潛力可觀,光互連在實務應用中仍面臨幾項挑戰,包括高功率下的熱管理、光學模組尺寸限制、與現有晶片平台的整合難度,以及量產階段的成本與良率控管等,皆需在後續商業化過程中逐步克服。

 

未來展望:光子互連正在從概念走向主流

Lightmatter 所提出的L2000L200X Passage M1000,不僅解決當前多晶片架構的互連問題,更展現光子技術邁向平台化、系統化的應用潛力。隨著AI晶片需求日益龐大,未來能否藉由此類架構達成規模化與高效能的平衡,將成為新一代硬體競爭的核心。

 

參考資料來源:

実現AIのデータ転送問題解決に王手、シリコンフォトニクス新興企業:https://eetimes.itmedia.co.jp/ee/articles/2504/15/news117_2.html

軟硬體落差下的臺灣服務型機器人,如何闖出新藍海?

FIND研究員:黃美郡、謝沛宏 

    服務型機器人從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走入現實生活已經正在發生,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模式,更影響著各個產業的運作型態。隨著少子化和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愈加突顯,促使自動化與智慧化技術的需求持續攀升。臺灣作為全球資通訊產業的重要據點,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的成長潛力不容忽視。

 

服務型機器人應用領域多元,但仍面臨軟硬體發展不平衡挑戰

    臺灣的服務型機器人產業,正以穩定且多元的姿態成長。資策會數轉院團隊過去長期關注多家廠商,橫跨核心零組件、硬體平台、軟體系統整合到特定應用領域的整體解決方案。這些廠商分別在物流與倉儲、醫療與長照、飯店與旅宿、零售與商場、智慧建築與辦公室、餐飲、工業與特定場域維護、營建與建築、農業、教育與陪伴等領域中發揮著各自的專業技術,展現出臺灣在服務型機器人應用上的多元化與潛力。

軟硬體落差下的臺灣服務型機器人,如何闖出新藍海? 

1:服務型機器人應用示意圖

資料來源:unsplash網站(左、中、右) 

    儘管臺灣的軟體開發與系統整合能力在國際市場上備受肯定,但在硬體製造特別是核心零組件與整機開發上,仍面臨高昂成本與國際競爭壓力,例如,在送餐機器人的市場中,臺灣的整機產品難以與中國大陸的低價送餐機器人抗衡,市場推廣與落地發展顯得格外艱難。再者,許多廠商傾向整合國內外零組件,並搭配自有軟體進行整合,雖然能迅速進入市場,但長期下來對技術積累與自主製造能力的發展造成阻礙。此外,異質系統的協作缺乏統一標準,特別是與電梯、門禁等智慧建築設備的整合問題,仍是場域落地的重要挑戰。

 

臺灣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的潛力與機會?

1.聚焦利基市場

面對價格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臺灣服務型機器人整機廠商是否還有出路?據資策會數轉院的走訪與觀察發現,部分廠商將目光轉向高風險、勞力密集且數位化程度較低的利基市場,像是佐翼科技針對石化業的大型桶槽檢測與維護,邏數則專注於營建業的智慧施工機器人,皆展現出精準的市場定位與差異化優勢。這種策略不僅避開紅海競爭,也有效創造高附加價值的解決方案。

 

2.發展關鍵零組件

在服務型機器人產業中,關鍵零組件的技術突破被視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關鍵。臺灣擁有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和精密製造基礎,在感測器、驅動馬達、Lidar等核心零組件的發展上具備優勢。例如,亞洲光學專注於Lidar的研發,台達電在馬達驅動技術上的深耕,都是臺灣廠商展現自主技術的典範。若能進一步整合這些零組件技術,並建立自有品牌,臺灣將不再僅是組裝與代工角色,更有機會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

 

臺灣服務型機器人未來如何布局?聚焦標準驗證與關鍵技術突破

臺灣的服務型機器人產業若要加速成長,或許未來政策可聚焦幾個方向,包括:

一、場域實驗與標準驗證支持,政府提供可驗證及測試的實驗場域,尤其是對接國際標準的部分,協助廠商減少整合成本,提升市場接受度。

 

二、標準化推動,制定異質系統整合的標準規範,降低跨設備協作的技術門檻,特別是電梯、門禁等關鍵設施。

 

三、關鍵技術扶植:針對臺灣本的關鍵零組件或模組,進行產學合作與技術開發補助,提升零組件自或模組製率。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正處於技術成熟與市場接受度擴展的關鍵時期。透過標準化整合、場域驗證與測試、關鍵技術扶植,臺灣有機會在這個新興產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亞洲智慧應用的領頭羊。

 

參考資料來源:資策會數轉院團隊研究整理

解密「燈塔工廠」:掌握數位轉型4大心法,引領製造業智慧未來

FIND研究員:董定融 全球企業正處於數位轉型的浪潮中,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對製造業而言,如何有效整合先進科技,實現顯著的經濟與營運效益,是一大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全球燈塔網絡」(Global Lighthouse Network, GLN)中的「燈塔工廠」,<<詳全文>>

科技 × 環保:智慧垃圾桶打造永續街景

FIND研究員:李盈瑩 隨著智慧城市概念興起,傳統垃圾桶也邁向數位轉型。智慧垃圾桶的概念最早由歐美城市提出,5G和AI等智慧技術興起後便成為熱門智慧城市應用,透過感測器、無線通訊與太陽能電力等技術,能即時回報垃圾填滿狀態,協助城市動態調度清運資源,<<詳全文>>

推薦訂閱
真的很抱歉!我不得不宣佈停稿了@【網頁研習室【網頁製作系列報導】】
轉寄『AI資料傳輸問題有望突破,矽光子新創企業邁出關鍵一步』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