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技─Q博士科普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October 22,2018材料科技
材料是人類用於製造物品、建築、機器等產品的原料,也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1970年代,曾把資訊、材料和能源譽為當代文明的三大支柱。1980年代以高科技產業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又把新材料、資訊技術和生物技術並列為重要標誌。材料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材料學科的發展,就沒有現代的工業社會。
本期專題報導以材料科技為主題,依領域挑選了6個專題,通過作者深入淺出的介紹,為讀者呈現材料科學的發展。
材料科技:鐵達尼號的材料故事
百年前,橫跨歐美大西洋都得靠輪船。當時「白星輪」公司打造3艘輪船,準備在英國南安普敦和美國紐約之間的北大西洋,以每周3船次開闢航線。白星輪建造的3艘豪華巨輪,即奧林匹克號、鐵達尼號和不列顛號。
鐵達尼號在1912年4月10日午前正式展開處女航行,由南安普敦開往紐約。但兩天後的格林威治時間晚上11:40分,撞到比它重量大上3~6倍的冰山,船殼受損並導致前方6個密艙斷裂,湧進的海水使得輪船在二小時四十分鐘後沉沒,造成一千五百多人死亡。更多文章內容請點我
麻醉植物?
1818年,法拉第發表實驗報告,指出乙醚對人產生的效果與笑氣一樣,而乙醚容易取得又便宜,不像笑氣需要特殊的儀器才能製備。於是乙醚開始流行,成為取樂的玩物。1846年10月中,終於有人認真利用乙醚的麻醉效果,為病人割除脖子的血管瘤,從此外科手術進入「無痛」時代。一個半世紀以來,麻醉藥物越來越多,麻醉技術越來越完善,可是科學家對於麻醉的機制仍然不清楚。例如不同的麻醉劑並沒有共同或相似的結構,它們如何產生麻醉效果呢?甚至連「惰性」氣體氙都能麻醉動物。更多文章內容請點我
海底出發。航向未來:海氣象浮標&雷達測流
海洋,猶如一座機關重重的寶庫,等待著人類找到鑰匙,取得內藏的寶藏。致力成為台灣海洋學術研究之後盾的國研院海洋中心,便擁有多把鑰匙。中心使用「長支距多頻道震測設備」,利用聲波的原理,探測海床底下的地層;若是需要更細部的探勘,深海的無人載具-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便可派上用場;要長期觀測海象的變化,中心還有海氣象浮標、高頻雷達測流系統,和海洋沉積物收集器等工具。雖然在2014年,海研五號發生了觸礁意外,但是中心科學家們憑著永不妥協的精神,與追求知識的熱情,很快地再次揚帆啟航,探索未知!更多文章內容請點我
2018遠哲科學視障與聽障周六(春季)班
開辦自然科學與英文繪本閱讀課程,透過遠哲科學師資群與Ophelia老師的交叉教學,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能力與多元學習的興趣。
日期
4/14、4/21、4/28、5/5、5/26、6/2
13:15-16:30
地點
彰化師範大學
活動對象
國小一年級-國小六年級視障生、聽障生
報名方式
傳真、回傳活動報名表
活動聯絡資訊
04-7232105 分機 3151
更多活動資訊請查詢:http://www.ytlee.org.tw/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