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床渡到空墳─因愛維繫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02,2024從空床渡到空墳
就在昨天,你悄悄地走了。雖不意外,但卻見不到有甚麼瀕死症狀出現。整個臨終期間,無論醒著睡著,你都是這麼沉默,像是在等待甚麼。不若你健康時,動不動就會嚎啕大哭,甚麼也不說,沒人懂你的內心戲,哭的是感動還是感傷誰也說不準。
只要機構有人走了,關懷師會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到床頭灑聖水祝禱。面對著空蕩蕩的病床,這份祝禱的對象是誰?我想更多是為機構中生活的人的心理平安吧!但亡者曾經長期安頓過的位置,這個「空」是有意涵的嗎?這份祝禱提醒了在場的人,他的缺席不是消失,只是換個方式存在,祝禱是這場生命轉換的過度與護送。民間宗教的超渡文常提到「無病無痛、無罣無礙」,生者生時的困頓隨著生命的轉換也消逝,「空」成了一種祝福,也是對另一種生存形式的肯定。哀傷被注入了新的力量,新生變成了期待。
耶穌復活的當下,沒有現場目擊者,只有復活後的顯現的見證人。能夠代表耶穌復活的一個重要的記號是「空墳」;墳墓原本是死亡的象徵,而空墳就成了復活的標記,墓門被推開,光照進了黑暗,生命沒收了死亡的權勢。基督徒的亡者終究還是要入墳入塔,但空墳的記號成了對新生的信念,我不怕走進死亡的黑暗,因為生命與死亡的戰役已經有了必然勝利的結局。
床與墳的共通點就是兩者都是安息之處,在床上安眠之後就能有力氣迎接明天,在墳裡安息也是為了迎接新生。在過渡的過程中都有一個混沌未知的經歷,這未知的神祕感讓人不安,需要一些期待與信念來引渡。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學專家鄭曉江先生卻提醒我們,從生死學的觀點來看,其實是需要先明白死亡是怎麼回事,才知道該怎麼活(先知死,方知生)。如果死後只是一場空,那活著就是走向消亡的過程,會越活越害怕越沒有希望。如果我先接納了死後世界是美好的,這個信念將會支持我放下生前的罣礙與對死亡過渡的不安感。中文的「息」字是個自在的心,當心有了定見才能安,人也能有氣息呼吸。記得,在健康的時候,就要先找好這艘引渡的船,活著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