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工作貧窮,是執政者不可迴避的責任─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19,2014對抗工作貧窮,是執政者不可迴避的責任
對抗工作貧窮,是執政者不可迴避的責任
文/洪敬舒(勞工陣線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
歷來,貧窮就一直是庶民政治的榜首,也一直是紛擾不休的議題,尤其是貧窮碰上選舉之後。貧窮,不必花大錢進行民調或研究,民意自會忠實表達,但最詭異的是,民意對於貧窮現象的不滿早已沸騰,但距總統大選僅不及半年之際,兩位候選人對應貧窮的態度仍是視而不見或模糊以對,在這場攸關國家未來命運的選舉過程中,「貧窮」就這麼消失了。
候選人可以避而不談,但人民面對貧窮的無力與真實感受卻無法切離。五月份的報紙有則版面不大的新聞。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巴士司機,由於長期開車的坐姿,導致腰椎退化,一家生計頓時陷入困境,報導中不僅只是陳述主角所面臨的貧困生活,也點明了他的工作狀況。
阿軒無奈地說,一家原本靠他擔任巴士司機每月掙得3萬多元為生,未料2月底因腰椎狹窄併腰椎退化進行手術,現仍需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因孩子尚幼,需妻子看顧照料,家中又有失智老母親與嚴重肝硬化哥哥。「我不能上工,一家5口不知道吃什麼。」阿軒表示,10多年前當兵有腰傷舊疾,這些年來,「每天坐著開車超過10小時,腰痛情況越來越嚴重。」阿軒無奈地說,最近常痛到半夜掛急診,只能向親友籌借11萬元動手術。
阿軒的吳姓同事說,近1年來,常見阿軒臉色蒼白、忍著痛開車,「腰脊痠痛是我們司機工作的毛病,只是沒想到阿軒這麼年輕、病況卻這麼嚴重,希望他能早日康復回來上班。」 (引自蘋果日報2011年5月2日報導)
每天開車超過10個小時,是巴士或計程車從業者再平常不過的工時,阿軒一家也絕非特例,命運相似的工作者存在社會各角落。身為經濟戶長的勞動者,經常被迫於利用更多工時換取較多工資,但窮盡一日並不代表就能掙得豐衣足食的報酬,反而讓勞動者易因職業傷害的累積,拖垮身體後也壓垮整個家庭。日愈廉價的勞動報酬,不斷削弱勞動者所能負擔的生活保障與避險能力,「一人倒全家垮」,正是當前近百萬名「工作貧窮者」共同的潛在危機。
工作貧窮的擴大化
工作貧窮並非新時代產物,從以往的農奴,到工業時代初期在巨大機器陣裏,冒著身殘風險穿梭其中的工人階級,都是工作貧窮的時代樣板,他們努力工作,每日的工時,甚至遠遠超過上帝為人類制定一天24小時的一半,但是他們仍舊貧窮,連同整個家庭,終其一身都在貧困中渡日。200年過去,文明及科技出現不可思議的進步,連奪走億萬生命的天花都在1979年後完全絕跡,唯獨貧窮,非但未能消失,反而像瘟疫般不斷漫延。
1980年代起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勞動巿場出現結構性的變化,新興的「彈性化就業」取代以往的「充份就業」模式,企業大量利用派遣、外包、部分工時及臨時性等非典型就業,減少人事支出與開銷成本。全球化風潮從歐洲擴大至全球的同時,工作貧窮隨之襲捲歐美地區。從1985年到1995年間歐盟境內的自營作業者、部分工時、臨時契約工及派遣等非典型僱用人力增加15%,其中西班牙增加44%、荷蘭增加53%,而整個歐洲早在2001年,工作貧窮人口已經達到總就業人口的7%。
隨後,非典型就業模式吹進東亞地區,日本的部分工時者比例從1990年的19.2%到2002年增加至25.1%;同時期的韓國,部分工時者的比例也從1990年的4.5增加至2002年的7.6%。成為國際主要代工生產基本的台灣,也難以脫離這股狂潮,從2002年開始,台灣的部份工時、派遺及臨時性工作人數開始攀升,部分工時從2002年的5萬4000人增加至2010年的38萬4000人,派遣工作人數也從2002年的7萬6千多人,到2010年一舉倍增至35萬人。
勞動彈性化的趨勢,不僅造成傳統就業環境的漸進崩解,來自企業、人力仲介等管道的多重勞動剝削,更導致勞動薪資的低價化。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2001年的部分工時者,平均薪資尚有24038元,到2010年已經降至13879元。非典就業人數的快速增加,促使勞動薪資的剝削競爭更為嚴重,在勞委會於2005年所進行的「職類別新薪資調查」報告中,各類派遣勞工所得到薪資遠低於同職業的正職勞工,僅及於7至8成,其中派遣至電話客服業的人員,企業平均支付的費用只有一般正職勞工的46%。
不僅非典工作者如是,一般受雇者亦同。據統計,勞工月所得低於基本工資的人數從2006年的57萬2000人,爆增到2010年的72萬2000人,幾近總受雇就業人口806.6萬的一成,每月工作收入低於3萬元的總人數更高達359萬7000人,已占總受雇就業者的44%。當一個國家有近半勞動人口的薪資遠低於平均薪資(2010年為4萬4430元),貧窮的闇黑之影就已經籠罩整個國境。
工作薪資無法隨工作年資等比例累積是工作貧窮的主因,伴隨勞動年齡增長,自身與依賴其經濟收入的家庭,所能承受的經濟風險也就愈低,當勞動彈性化不斷擴張,一失足便陷入貧窮的家庭比例也相對升高。2002年全國低收入戶家庭為7萬417戶,但2010年已增加至11萬2200戶。愈勤勞愈易陷入貧窮,是受雇者的悲歌。
自營作業者的貧窮風險
工作貧窮的勞動風險,不僅出現於受雇者身上,同篇頭故事主角阿軒一樣的自營作業者,也是步行在貧窮流沙區的盲行者。根據統計全國目前約有133萬4千位從事自營工作,當然不乏富有與小康者,但絕大多數的自營工作者卻比非典就業的受雇者,更接近工作貧窮的困境。
據統計,133萬自營作業者中高達97.8%為全日工作者,僅2.2%的工作時間屬於部分工時,而從事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的自營作業者,其比例更僅有0.75,遠遠低於800萬受僱者的6.51%,因此自營作業者不論是工作時間或工作形態上,完全不同於非典就業者,正因為自營作業者可自定工作時間、計劃,自然也需自負盈虧,因此自營作者業者在工時上自我剝削的結果,甚至較受雇者更為嚴重。
根據主計處的每週平均工時所示,受雇者每週平均工時落在40至44小時的人數超過59.54%,反觀自營作業者的平均工時從40至60小時之間的合計比例高達75.94%,等於是133萬名自營作業者中有100萬人的平均工時遠遠超過受雇者,就連工時超過60小時以上的人數也高達11萬6千人,幾近受雇者的6倍。
「既然工作時間可依需求自我調配,那就多做一點,多賺一些」。必須完全自負盈虧的自營作業者,只能透過工作時間的展延,換取收入增加的效益,因此不難理解阿軒何以必須每日超過10小時開車的因由。但是超長的工時,並不代表自營作業者的「營收」就能倍增。事實上,正因為自營作業者收入偏低,只能利用更長的工時,儘量提高營收效益。主計處在99年人力運用調查結果顯示,133萬位必須自負營虧的工作者中有18.9%,即24萬人的每週工時超過35小時,但收入卻低於17280元的基本工資,同一情況的受僱者,其比例也僅有3.69%。
收入來源相對不穩定,再加上缺乏風險分散與分攤的保險機制,使得自營作業工作者能受承受的生活風險更低,一但受到景氣或疾病的侵襲,就像阿軒一般,個人及家庭都將陷入生計的困境。
對抗工作貧窮是國家不可迴避的責任
長期以來,政府將貧窮定位為個人因素,藉以卸除對貧窮國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但貧窮的擴大化,不僅是勞動巿場的結構性成因,更是政策大幅向企業傾斜所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化,歷任執政者皆難以卸責。
學者引用《聖經‧馬太福音》第25章中「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的話語創造出「馬太效應」,此效應的產生源自於優勢者因自身較強的積累能力,進而獲取更多的優勢;反之,弱勢者也因為自身條件的缺乏,以致失去更多的機會。
馬太效應不僅足以說明貧富差距,同樣也能應用於工作貧窮的形塑過程,因為持續低薪化的勞動環境,使得勞動者難以有效儲蓄及積累避險能力,如履薄冰的工作貧窮者,一旦再遭遇如2008年金融風暴,將頓時沈入漫長的寒冷,幸運者或許能成為非典就業的待業名單,不幸的就淪為長期失業者,終其一生為貧困所糾纏。
為數眾多的工作貧窮人口,身陷於馬太效應之中,但大選將屆,兩政黨相互攻擊的力道火花四射,唯獨對於如何解決工作貧窮嚴重化,或是語焉不詳,或是欠缺政策主張。對抗貧窮已成全球共同課題,爭取國家領導權的二位候選人,如何還能視而不見甚至獨斷盲行?國家不是只有企業主、政策亦不是僅有ECFA或房屋實價課稅,期待兩黨藉此選舉時機,透過政策辯論,陳述未來將如何引領飽受貧窮之苦的辛勤工作者脫貧,並接受800萬勞動者及133萬自營作業者的選票檢驗,這是兩位候選者,在明年1月14日前不可也不能迴避的責任。
編按
本文摘取自勞動者雜誌第162期,因受限於電子報版面,未能將其相關資料完整呈現,若讀者想要更深入了解,請看勞動者雜誌第162期。
小額捐款挺勞陣
小額捐款挺勞陣 堅定的信念,緊握的雙手 勞陣更待您資金的扶持
勞工陣線推動各項勞動與社會政策的改革。我們不斷的努力,也希望各界對於勞陣的政策推動,給予批評與鼓勵,我們更期盼各位朋友,按以你所能,在經濟上支持勞陣。
★帳號:347118069803
★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公館分行
★銀行代號:822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捐款帳號:09310116958
★銀行:第一商業銀行總行
★銀行代號:007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郵政劃撥:50118157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