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甦醒並透過網際網路徘徊於全球的幽靈─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19,2014已然甦醒並透過網際網路徘徊於全球的幽靈
已然甦醒並透過網際網路徘徊於全球的幽靈
─從歷史的角度看「佔領華爾街」行動
文/陳君愷(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楔子:從「佔領華爾街」行動談起
2011年9月,在美國的紐約,民眾為了抗議資本市場的寡佔以及金錢遊戲的泛濫,而發起「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行動。這場訴諸直接民主、鼓吹公民參與的運動,除了在紐約進行示威活動外,還擴展到全世界許多城市。
這恐怕是美國自19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等運動以來,最具意義的一場社會運動。
表面上看,這似乎只是源自美國近來的高失業率以及貧富差距問題;但它卻能獲得美國以外各地民眾的共鳴與響應,顯然有著跨越國界的因素。如果以較近的時距看,它應該與目前尚待解決的歐債問題有關;若將時間再稍微往前推,或許還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金融海嘯。
這些理解都是正確的,但顯然還不夠充分。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從略為長久一些的歷史角度回顧,或許能讓我們對這個行動背後所象徵的意義,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析論2008年與1929年兩次經濟蕭條間的異同
2008年所爆發的金融海嘯,係以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倒閉等一連串金融危機為引爆點。
當時,曾經有人斷言這次金融海嘯,不會如同1929年經濟大恐慌般慘重,因為各國政府已有充分的經驗與良善的對策。但我們認為:這樣的斷言,不僅過度樂觀,甚且嚴重誤判。事實上,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尚未脫離這場夢魘。尤有甚者,全球整體的經濟情勢,恐怕將會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的核心在於:世界經濟體系的內涵,在這兩次經濟蕭條發生時,其實有著極大的差異。
2008年以降的金融海嘯,是起因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共產國家紛紛垮臺、蘇聯瓦解、冷戰結束……等一連串的歷史事件,讓不少西方國家認為資本主義已獲全面勝利,甚至斷言共產主義或馬克思主義,從此終將徹底破產!
於是一方面,由1980年代美國總統雷根、英國總理柴契爾夫人為代表之政治性的新保守主義,在1990年代後,轉化為追求市場開放之經濟性的新自由主義,亦即在意識形態上,更加走向撤除一切貿易障礙的自由市場;另一方面,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所預見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則在網際網路的發達下,加速帶動了所謂「全球化」的浪潮。
因此,或許我們可以說:所謂的「全球化」,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中,不僅象徵著全世界「天涯若比鄰」的聯結,也意味著資本主義原則在全球各地的急速普及、以及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全面勝利的信心!
反觀1929年時的世界經濟體系,正如同列寧所謂「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狀態。時值新帝國主義(neo-imperialism)的末期,仍然盛行剝削性的殖民主義,各列強尚未將其所屬殖民地,進行徹底的資本主義化。
因此,當時世界上仍有許多地區,包括部分殖民地、次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建立未久的蘇聯等,並未納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或是以資本主義原則運作。
以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為例,在1917年革命成功、1922年正式成立後,就切開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聯結。其後,陸續展開五年計畫。到了1930年代,大抵已經形成其獨立的經濟體系。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殖民地,則受到殖民母國的剝削。雖然部分地區成為資本主義原料與勞動力的來源,以及工業成品銷售的市場;但一般人民,仍多仰賴自然經濟維生。這些人既非依賴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存活,更不易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大恐慌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印度甘地的「不合作運動」,甚至能用自織土布與煮鹽為手段,抵制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利益。
此外,在中國方面,綜觀中國現代史的研究,當述及1929年後中國的政局時,也鮮少見到經濟大恐慌所造成的影響。此乃由於當時中國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聯結,並不緊密;故其所受影響,實屬有限使然。
東亞的日本,則是深受經濟大恐慌衝擊的特例。從1923年關東大地震、1927年昭和恐慌以來,復遭遇1929年歐美經濟大恐慌的重創,從而走向法西斯化與對外擴張之途。而做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則亦受影響甚鉅。這是因為臺灣的資本主義化,已經相對深刻之故。
至於彼時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在面對經濟大恐慌的影響時,則各自有其特殊的因應方式。其中德國即以國家社會主義自救,從而導致希特勒的崛起。
簡言之,在1929年當時,世界各地仍存在著各種類型的經濟體系。並且,歐美許多實行資本主義的主權國家,尚多實施關稅壁壘;而關稅壁壘雖然不利於自由貿易,但它卻如同防火牆,多少可以避免經濟大恐慌的襲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經濟體系演變
在某個意義上,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促成極權國家的興起,更間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資本主義國家所構成的第一世界,與共產主義國家組成的第二世界,以及脫離殖民地地位而獨立建國的諸新興國家所形成的第三世界,將全球畫分為三個「世界」。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各自發展,而第三世界國家,則多沿襲舊殖民宗主國所奠下的經濟型態。這些第三世界國家,透過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或是組成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東南亞國協(ASEAN)……等,雖然各自尋求區域合作或聯盟,但也只有石油輸出國組織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從而引發兩次石油危機。結果,戰後的世界,逐漸形成了如同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 Theory)所描述的「核心」、「半邊陲」與「邊陲」之世界區域分工體系。
然而,到了1990年前後,東歐共產國家的崩潰與蘇聯瓦解、以及冷戰結束後的急速資本主義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致力於排除貿易障礙,其中最主要者,即為關稅壁壘的撤除。於是,歐洲聯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等,紛紛組成;或是由舊的區域集體安全體系,轉型為以經濟合作為主的自由貿易區,例如東協。而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使得資本、物資、人員的流通,更為自由,形成更有利於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垂直分工體系。
在此一世界經濟體系重組的過程中,許多原本不屬於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或處於邊陲的國家,開始因其廉價勞工與豐沛自然資源而嶄露頭角。最著者即為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等所謂「金磚四國」(BRIC)的崛起。
以中國為例,即便當前中國所實行的資本主義形態,與西方仍有一段距離,甚至在本質上有所差異;但已經相當程度的與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接軌,從而會深刻影響到世界的經濟運作。
在這種資本主義運作原則的不斷擴散下,於是,由原本八大工業國G8所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到了1999年,已經發展成包括二十國的G20。
價值的虛構性與漫無節制的金錢遊戲
事實上,兩次經濟蕭條間的這種巨大差異,在「價值的虛構性」之更上一層樓,也可以充分看得出來。
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貨幣的概念主要是「信用」而非「實物」;做為通貨的紙鈔,即是信用貨幣的重要形式之一。只是,在19世紀時,其「信用」尚有「實物」做為擔保。當時係以高價值的貴金屬黃金,做為發行貨幣的準備,故貨幣仍然具有實物的價值;而其價值與實際的物品之間,並無太大的落差。此時主要盛行者,為貨幣可兌換等值黃金的金幣本位制。
只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紛紛改採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匯兌本位制係在黃金之外,亦以外匯為準備;而貨幣與實物間的價值,已產生相當的落差。
到了2008年時,情形已全然迥異。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勢力的擴張,美金成為世界上最強勢的貨幣。在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下,美金成為該體系成員國發行貨幣時的外匯準備,而35美元可兌換1盎司黃金。然而,在1970年代初,為避免美國所儲備的黃金,因支應美金的兌換而流失,遂終止固定匯率,改採浮動匯率體系(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此後,貨幣與實物間的差距更遠,其價值的虛構性亦更甚。
另一方面,戰後所盛行之透過大量生產、刺激消費以維持「景氣」的消費主義,不僅追求亮眼的經濟成長曲線圖,也鼓勵人們以預支的、虛構的信用數字,購買並使用原本將來才能享用的商品或資源。於是,大眾所通行的信用卡,遂成為誘使人們成癮的所謂「塑膠鴉片」。甚且,近年來諸多衍生性金融商品,讓純粹由數字決定價值的金錢遊戲,更加盛行。
不僅如此,被視為全球化與地球村象徵之一的網際網路,在其線上遊戲中的虛擬網幣,以及與真實通貨之間的可互換性,益使金錢的遊戲更加虛幻。
於是,這種種金融價值的虛構,與網際網路的虛幻,共構了極度虛假、甚至是虛無的世界。
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曾經指出:所謂的基督新教倫理,為資本主義的出現,開創了新頁。天主教原本反對借貸收取利息,認為那是不義之財;而新教倫理則挑戰此種教義,並建構了新的、不以逐利為罪惡的價值觀。但時至今日,金錢遊戲已不僅是放高利貸而已,衍生性金融商品,不過是一堆依信用、預期所產生之足以支配物質的數字罷了。
因為這種價值的虛構性,使得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中,冰島政府說倒就倒!正如同論者所謂「用冰塊代替石塊來蓋房子」一般。而關稅等防火牆的撤除,更讓各國難以避免金融海嘯的襲擊。於是,這些2008年所爆發出來的弊端,遂延續成為2011年的歐債問題。
在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之下,凱因斯理論興起,透過擴大政府支出與推動公共建設,以增加就業、刺激消費,成為解決經濟不景氣的良方。而美國羅斯福總統所實施的「新政」,透過赤字預算,以創造需求帶動經濟發展。此種恢復景氣的策略,甚至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工作,成為戰後消費主義的重要根源之一。
於是,在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推波助瀾下,「消費」刺激「生產」,「生產」又帶動「消費」,從而造成「過度生產」與「過度消費」兩者間,不斷的惡性循環。加上課稅制度的偏頗,對「資本利得」的寬鬆對待,以及對「勞務所得」的嚴苛徵取,更從而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矛盾加劇。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深化所造成的環境剝削
問題是:這樣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並不是僅僅影響到人類而已,還深深影響到自然環境。
戰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經濟體系的同一化」加上「消費主義的主流化」,於是,全球化下的環境剝削,較諸工業革命初期或十九世紀更加深廣。
所謂「先進工業國家」,其對自然資源消費需求的增加與工業生產所佔全球碳排放量的比例之高,自不待言;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擴張,許多新興的後進工業國家,也不遑多讓,急起直追,爭相加入破壞環境之列。
做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為崛起所付出的代價,是極為鉅大的。
素有「地球之肺」之稱的巴西熱帶雨林,在經濟開發的大纛下,急遽減少;反之,對地球溫室效應的增加,則不啻是雪上加霜。
金磚四國中的另一個國家:中國,也有著相似的景況。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掛帥,甚至宣稱「發展才是硬道理」。而在極具寡佔性的官僚資本主義的主導下,更是肆無忌憚的破壞環境,以追求經濟發展。於是,淮河嚴重污染與不時斷流,長江則因森林濫伐而宛如「黃河」,至於滇池等許多湖泊,也因優養化而變成「綠色蔬菜湯」。他如空氣污染、沙漠化……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
在人類對地球自然環境的眾多破壞中,最被關注的,就是因工業發展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問題。全球暖化的災難性後果,導致南北極冰層迅速減少;而海平面的上升,將導致許多島嶼國家,因陸沉而消滅。然而,由於涉及龐大的經濟利益,至今依舊難有能夠獲得各國欣然接受的妥善對策。
此外,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許多新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紛紛出現;而隨著全球化的日益發展,人們往來頻繁,又導致SARS、禽流感等疾病的迅速傳播與流行。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鼓勵消費、競相生產,恣意剝削環境,造成自然資源嚴重短缺。2011年,全球人口到達70億;而在供需失衡、以及弱肉強食的情況下,讓資源分配問題
更形棘手。於是,水資源的爭奪、以及糧食戰爭,正四處上演著。
這無疑是一種對自然資源的「透支」。但自然資源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因此,我們無法用「赤字預算」來填補這個透支的漏洞。甚且,為了修補被人類所恣意破壞的自然環境,我們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但問題是:這些為了修補自然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又將從何而來?
面對這種困窘的景況,我們除了對資本主義的省思外,恐怕還需要更多一些環境主義的警惕。
幽靈已然甦醒,並透過網際網路徘徊於全球
令人感到悲觀的是:從歷史脈絡看來,「全球化」似乎勢不可擋;而人類整體發展趨勢既已至此,前景實在堪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全球化」運動的浪潮中,各地抗議人士所使用的串聯工具,卻是「全球化」的象徵:網際網路。而這波透過網路串聯的抗議力量,正方興未艾。
的確,歷史正在改變中。2010年與2011年之交,發生在北非的茉莉花革命,以及蔓延在伊斯蘭世界的阿拉伯之春;加上2011年9月,於美國紐約由民眾所發起的「佔領華爾街」行動,及其向世界各地的擴散,皆可謂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後續效應之一,也是透過網際網路串聯的絕佳範例。
在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歷史辯證的存在。
同時,大自然的反撲,也以人們無法預料的方式出現。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大海嘯,所造成的福島核電廠災難,清楚的提醒了我們:人類是否還要像這樣剝削人類勞動、浪費地球資源,以發展經濟、追求那些虛構的價值下去?
若仔細反省起來,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馬克思所建立的、由勞動產生價值的「剩餘價值論」,與天主教原本所主張之反對放貸取息的教訓,又何嘗不是出自同一種思維的產物?如今,我們又將如何彌補膨脹的金錢數字與銳減的實物資源之間,驚人的巨大落差?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人的剝削、對環境的剝削,已經讓我們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因此,共產主義或馬克思主義,又何嘗已經過時而消逝?面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瀕臨解體與地球自然環境的近乎崩潰,共產主義或馬克思主義的警覺,仍然是必要的;只不過,或許還需要更深刻的環境主義思維,以補充其認識上的不足。
一百多年前的1848年,《共產黨宣言》宣稱:「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Ein Gespenst geht um in Europa - das Gespenst des Kommunismus)。」然而,當時足以改變全世界的整體條件,尚未具備;亦即還未真正產生跨越國界的、屬於「有產者」與「無產者」的階級對立。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擴張,與M型社會的成形,這個幽靈已然甦醒,並且,或許將開始隨著網際網路,徘徊到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
於是,那曾經振奮過世界上許多人心的國際歌歌詞,竟不禁在耳畔響起:
Le monde va changer de base!
編按
本文摘取自勞動者雜誌第164期,因受限於電子報版面,未能將其相關資料完整呈現,若讀者想要更深入了解,請看勞動者雜誌第164期。
小額捐款挺勞陣
小額捐款挺勞陣 堅定的信念,緊握的雙手 勞陣更待您資金的扶持
勞工陣線推動各項勞動與社會政策的改革。我們不斷的努力,也希望各界對於勞陣的政策推動,給予批評與鼓勵,我們更期盼各位朋友,按以你所能,在經濟上支持勞陣。
★帳號:347118069803
★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公館分行
★銀行代號:822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捐款帳號:09310116958
★銀行:第一商業銀行總行
★銀行代號:007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郵政劃撥:50118157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