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中國」,還能再低價下去嗎?─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19,2014編按
本文摘取自勞動者雜誌第166期,因受限於電子報版面,未能將其相關資料完整呈現,若讀者想要更深入了解,請看勞動者雜誌第166期。
小額捐款挺勞陣
小額捐款挺勞陣 堅定的信念,緊握的雙手 勞陣更待您資金的扶持
勞工陣線推動各項勞動與社會政策的改革。我們不斷的努力,也希望各界對於勞陣的政策推動,給予批評與鼓勵,我們更期盼各位朋友,按以你所能,在經濟上支持勞陣。
★帳號:347118069803
★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公館分行
★銀行代號:822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捐款帳號:09310116958
★銀行:第一商業銀行總行
★銀行代號:007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郵政劃撥:50118157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低價中國」,還能再低價下去嗎?
「低價中國」,還能再低價下去嗎?
文/高詩捷(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學生)
在看「低價中國-中國競爭優勢的真實代價」一書之前,對於中國競爭優勢的第一印象僅僅是”龐大的低價勞動人口”。但,似乎還有其他因素。隨著時代的改變,中國逐漸失去當初共產治國的理念,不斷引外資進入,不再是為了打倒資本家建立均富的世界。
過去十多年以來,中國擔任世界工廠的角色,令全球產業界對其聞之喪膽,卻又使得消費者如同吸食毒品般,讓眾人無法放棄具有絕對便宜價格的「中國製」產品。作者Alexandra Harney原是金融時報資深記者,在2003年擔任南中國特派員,花了五年的時間走訪中國南方的地下工廠及世界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山西煤礦區。負責報導中國南方的政經及社會新聞,對全球議題與人情故事的交融特別著迷,關注中國崛起對世界的衝擊。
地方政府不計代價的招商
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相比,中國真正的優勢是什麼?Alexandra Harney認為,除了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機場、港口、馬路等﹞和眾多的勞工以外,各地方政府主動配合外國企業家,不計任何代價找齊所需的勞工、土地廠房等生產工具,為了提升經濟,中國政府將勞動、環保法令擺在一旁,放任代工廠對勞工與土地的壓榨,因此中國製商品之所以低價,正因其生產是建立在工資剝削、惡劣勞動條件和高度環境汙染的基礎之上。
外國買家拼命壓低價格,在中國的外資代工廠則為了利潤拼命壓低工資和工作條件,勞工為了賺更多錢拼命加班,中國政府官員為了招攬更多外商而不落實執行保護勞工的相關法規;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使得勞工無法擺脫這層層的剝削。但為何中國勞工受到如此待遇卻不起身反抗呢?
流動民工是中國貿易動力的來源
作者Alexandra Harney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流動民工」,他們都是從貧窮的鄉村出生,希望改善過去困苦的生活,不斷移入沿海城巿的流動民工,不僅確保雇主在人事成本的低價,更倍加吞忍雇主的壓榨,書中指出:「流動民工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讓中國農村脫離貧窮最有力的辦法。四川省一個貧窮鄉村的郵局,每年經手的匯款相當於該鎮政府年稅收的五倍。於是,政府官員也將流動民工視為中國貿易動力的來源。」
在〈活躍的群眾〉的章節提到,中國開放後的第二代「流動民工」中,許多人從小就聽過許多到外地工作遭受職災、被老闆欺騙的故事。因此開始會避開環境惡劣的工廠,更容易抗議或罷工,也更勇於控告雇主。這些狀況造成激進主義在中國萌芽,異議份子持續增加,廣東省附近的工廠,曾經有大量的工人排隊等工作,現在卻經常出現「缺工潮」。勞工激進主義有助於刺激政府草擬勞工法規、教育民眾利用法律當武器的行動。此外,一胎化政策和經濟成長後的中國新一代年輕勞工爭取權益的意識也逐漸抬頭,就算在貧窮農家也是如此。他們一天花多數時間在讀書,寧可更用功讀書爭取好的工作機會,也不會和第一代流動民工一樣:把生命、健康,用低廉的價格獻給雇主。
不久前,筆者至北京參加座談。會中,當地學者指出因這股缺工潮,使得工廠的徵工型態改變為「詐騙式的招聘」,招工地區越來越偏僻,甚至開車直接將農民工載來工廠。這些現象不只是對中國勞工的剝削,也是造成全球消費者健康的疑慮、工作權的威脅。
但是龐大低廉「流動民工」的現象,在近幾年開始有些改變,美國勞動人權團體自一九九0年代開始對美國販售的成衣、運動鞋等產品,是從中國、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血汗工廠」生產出來的這件事,展開嚴厲的批判與抵制行動,造成品牌商巨大壓力,也間接督促中國政府落實勞動保護措施。正因國際間對勞工人權、安全衛生的重視,國際買家必須加強對於在中國供應商的監督,使得中國開始有了「國際勞動監察」的機制,code of conduct、SA8000等機制與NGO、會計師事務所、驗證公司等團體紛紛投入這個行列,這在本書的〈利益與責任〉這個章節當中,有詳盡描述。
犧牲環境的經濟成長
「中國價格」讓全球的消費者既讚嘆又擔心。若「中國製」從生活中消失,將付出更多的價錢購買商品,卻也擔憂各國產業外移至中國,會使工作機會的大量減少。還有在前幾年不斷傳出三聚氰胺毒奶粉、出口至日本的毒餃子事件等發生,消費者對於「中國製」商品品質也充滿質疑。
在〈淘金潮〉的章節中提到:「2005年在一項國家監測計畫所涵蓋的696個城鎮中,超過一半以上都受到二氧化硫造成的酸雨侵襲。27個大城市中只有6個所供應的飲用水符合政府標準。據統計,環境汙染讓中國每年付出代價相當於GDP的10%。」這顯示中國忽視環境的危害,使得中國每年大批刻苦耐勞的勞工犧牲掉自己的健康,以換來國家經濟的成長。
未來,中國的優勢還會存在嗎?各省陸續提高最低薪資,中國政府也已重新定位經濟、開拓國內消費力,因而大砍能源與資源密集產業及重汙染事業出口商的獎勵、退稅優惠。生產成本的快速增加,各國開始將風險分散至其他國家。但是,沒人提議完全撤出中國,因中國仍有很強的誘因讓製造業留下來。
作者提出,中國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方便陸上運輸,中國主要競爭優勢就是擅長利用產業群聚,對勞力密集商品來說,整條供應鏈已經移到中國,因此所有的零件、原物料等,都聚集在工廠短時間的車程內。沒有這些群聚,交貨期越來越短的產業,將越難完成任務。更別說中國13億市場消費人口的誘惑,繼續留在中國的原因,除了生產便宜的某些東西,變為更接近廣大的顧客。
消費作為一種運動
看完本書後,筆者認為,購買中國製的商品除了對全球產業界的勞工造成影響外,也會使得中國勞工長期處於被嚴重剝削的狀態。中國勞動狀況的惡劣除了北京政府的不作為以外,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貪圖便宜商品,也有責任。如果想要避免這惡性循環的趨勢不斷發生,在購買商品時,對於製造地可以多加考慮,寧可多付一點錢,藉以鼓勵品牌商只和有優良工作環境的代工廠合作。中國真的可以永遠保持它的競爭優勢嗎?若以中國作為借鏡,台灣企業或許可以不要再以尋找便宜被剝削的勞力作為唯一目標,而是基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對台灣多盡一份心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