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史帝芬˙蓋洛威《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沒有選擇中最好的選擇─嬉遊文字─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26,2022在沒有選擇的當下,還是可以有所選擇?
書名: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The cellist of Sarajevo
作者: 史帝芬.蓋洛威 Steven Galloway
出版社:時周文化
出版:二○○九年七月,
ISBN :978-986-7586-84-1(平裝)

一九九二年,波士尼亞首都賽拉耶佛發生內戰,戰況激烈,史稱「賽拉耶佛圍成」。一位大提琴手,在一場爆炸殘骸廢墟中拉奏大提琴,引發全世界的關注和感動。
這是誘發作者寫這本小說的原因。
即便已經讀完整本小說,我還是不能理解,大提琴家立意要在戰火中,或者該說隨時可能遭斃的情況下,堅持為無辜的亡者拉一曲以玆悼念的意義。當然作者也不曾明說,卻透過書中角色或暗或明地提出種種可能。
但我想起電影『鐵達尼號』中,唯一感動自己的一幕戲,當大家紛紛搶救生艇逃命時,樂團卻找出樂器開始演奏,甚至當水已經淹至腳邊,提琴手依然自得地拉著琴。
我從沒問自己,為何感動?也許是因為再多掙扎都是無益,即便搶下救生艇,又該何以為繼?那才是最最艱難的。
因此何不在這最後的片刻,娛樂自己,讓自己做最開心的事情!
這是很悲觀的感動,對否?這是全然消極面的自我放棄,不是嗎?
然而我相信沒有人會這樣堂而皇之地宣稱這類負面想法,甚至透過鏡頭,感動了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因此,大提琴家演奏的動機斷然有什麽正面的意義?
在沒有選擇的當下,還是可以有所選擇?
如果這是作者意欲傳達的訊息,那麼我的確從書中角色感受到或者白紙黑字說出這樣的想法。

戰爭截至目前為止,只存在於我的想像中,未來也希望永遠處於同等狀態。
但我想無論是否熱愛生命,沒有人不在意死亡,雖然人總難免一死。
一家之主的齊楠,厭倦了每隔四天遠行去釀酒廠取水時步步為營、戰戰兢兢、稍不一慎就可能倒地不起的驚懼,不想見到自己的城市被砲彈摧殘得宛若廢墟的模樣。
已經六十開外的亞拉岡,妻女幸運地在戰爭開打之前,先離開這個國家、這個城市,他沒有隨行是以為戰爭很快結束,他得固守家園,卻怎麼也沒想到,戰況如此激烈,看過太多的死亡,痺麻他的情感認知,對事、對人無動於衷,只想苟活好有機會與妻女重逢、生活。
亞史沒想過成為一個殺手,但仇恨教她開始舉槍,但她是有選擇權的,無須聽命行事,換言之,她不是一個殺人的武器,而是有自由意志的殺手。
但漸漸地她也開始質疑:她一直認為人可以因為他們的作為而被憎恨;憎恨殺人犯、強姦犯也能憎恨小偷,但如果只是憎恨他們所代表的意義?只因為他們代表敵人、只因為他們非我族群?
這世界的運作就是要人沒選邊站?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Vedran Smailovic
故事終局之前,這三個角色都有了迥然不同的頓悟,我喜歡亞史的,也許是因為同是女性的關係或者是她所選擇的方式還是其他?
書中有許多關於生命、關於生活的諸多自省以及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戰爭有結束的一天?自己真的可以倖免一死?)所懷有的恐懼……誘發你想得更深也更遠,也可能加深你早已知的前人諫言、智慧的印記。
較近代的說法是,轉個念,生命更美好。
生活中,你一定或多或少面臨過無從選擇,只能被動行之的狀態。行為被動,心態可以主動,而心態則影響行動的結果。
你也一定經常聽聞,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那麼何不笑著過?
只是我還不不得不說,很難笑的時刻還真不少。
於是,我會告訴自己,何必要勉強自己一定得笑,想哭就哭還比較痛快,一如提琴手,無論是圍城裡的還是電影『鐵達尼』中的那位。
做自己是沒有選擇中最好的選擇。
圖片出處| http://www.thecommentary.ca/ontheline/20080616c.html http://entertainment.timesonline.co.uk/tol/arts_and_entertainment/books/article4083037.ece http://www.evstafiev.com/Photograph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