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書】《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彌足珍貴的友誼─嬉遊文字─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26,2022伊斯蘭教從來不偏好獨裁
【刊頭圖片出處】http://www.mymodernmet.com/profiles/blogs/breathtaking-beauty-melanie
書名|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Talking about Austen in Baghdad
作者|碧˙羅拉特Bee Rowlatt
梅˙May witwit
譯者|李雪媛
出版社|商周出版
美國挾著正義之名侵略伊拉克,任何明眼人都能深切感受,醉翁之意只是黑金,只是海珊是否真的極權統治?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書裡的碧也有相同的疑惑,她問梅,難道伊拉克人沒有辦法自己消弭極權統治?波斯灣戰後,庫德族(Kurds)不是曾起而反抗?沒有跟進的人?極權統治不是最後都以垮台告終?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全體人民的責任?伊斯蘭國家難道不能變成民主國家?
忘了說明,這本書其實是由一封封電子郵件聯繫而成的真實故事,碧是BBC世界新聞網電台新聞的製作人,負責新聞節目《大世界》。當時的她想透過在地的、不同行業的伊拉克人的觀點讓英國人瞭解他們對大選結果、選與當天可能發生的暴力事件有什麽想法?甚至如果梅願意,是否也願意說一些日常生活,讓身處民主國家的人更能感同深受?
梅是一位在巴格達的大學教導英國文學的教授(老師),她覺得英國文學可以幫助學生,將他們帶到另一個文化、另一種生活、另一個世界。珍˙奧斯汀的世界與他們每天陷在炸彈和暴力恐懼裡的生活,相隔著天地之遙。
這也是書名的由來,以珍˙奧斯汀來代表英國文化。
【圖說】紅衣為梅;藍一為碧
(不知何故,光看到兩人合照,我就忍不住鼻酸,明明兩人笑得這麼幸福!也許我已經知道兩人的情感歷程,因此感受特別深刻)
關於碧的問題,梅中肯地給了答案,不但解開了碧的疑惑,我想也讓每個人都茅塞頓開。首先海珊初涉政治之際,並非極權政策,而是委身副總統多年,深得人民真心愛戴,這才讓人人仰慕,願意為他犧牲一切,將石油納為國有,是一個非常勇敢的愛國行為,也因此才惹惱了西方國家。
海珊任期的德政有許多,如:打擊文盲、著手建設計畫、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撥送土地給人民,讓大家可以蓋自己的房子,還開放總統專線,提共人民尋求協助,梅自己就撥過這個專線,不但和海珊通話還親自碰了面。
這絕非我們透過媒體報導可以看到的海珊。
被我們視為恐怖主義的元兇:伊斯蘭教。其實這個宗教從來不偏好獨裁,神聖的可蘭經甚至明言事情應該透過「序拉」(shura/諮詢與審議)來解決。除此之外,也明訂不可以使用脅迫的手段迫使人民做任何事。今日大家所見的伊斯蘭教並非真正的伊斯蘭教而是出於政治或財政上的私利所扭曲的宗教,每個在地人都知道這一點,卻無法真正改變當前局勢,因為深怕變成代罪羔羊。
儘管梅已經解釋得如此詳盡,然而我還是不能理解,人為何要殘害自己的同類甚至同胞?也許這已經和宗教無關,只是一小群人為了私利而擾得天下大亂。而我們都是受害者。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讓我看到彌足珍貴的友誼,僅是一次的訪談、素昧平生,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長過程,甚至身處在迥異的現實生活中,兩人得需要多大的愛與寬容才能真正感受到對方的真摯的情感?尤其每次碧訴說著自己忙碌又充實的生活(照養小孩的點滴、去何處旅遊、參與孩子學校活動、吃了什麽美味食物……),梅卻可能只能以填飽肚子的食物果腹、社交生活因為戰亂而不復存在,高漲的物價、有錢也無法買到燃料、時常斷電停水……還得飽受戰火的威脅,時時處於死亡的恐懼中!
我很難想像,如果自己是梅,每天看著碧生活得如此精彩、安逸,我真會覺得無比安慰?只因為瞭解這世界真存在幸福,自己心裡真能懷著那麼一點微秒的希冀,總有一天,自己也能獲致類似的存在?我想自己是不能的,因為太痛苦,而且我可能會被自己的妒火燒炙而亡。
當然友誼一旦涉及金錢也難免受到考驗,梅和碧怎麼處理面對這個艱難課題,就留給大家自己從書裡找答案。這本書需要一點耐心、更多細膩的思維,才能感受兩人如何透過字裡行間的互訴一步步拉近彼此的距離,又適時地保有自我。這是很微妙的相處方式,也是我覺得可以從中學習的地方。
當然還有一幕戲,我是一定要寫下分享的,就是碧的小孩左拉會問經常出遠門工作的父親,他是不是愛工作甚過愛她?另一個女兒夏娃更戲劇性地畫了好幾張父親拿著袋子走出家門,她哭得慘兮兮的圖畫。這讓我想起我愛的四格漫畫《瑪法達》,她的弟弟(吉野?)也很愛和母親玩這個遊戲,每次母親一離開,吉野就哭得悉哩嘩啦,幾乎每天都要演上一遍,有一回瑪法達終於受不了了,忍不住大喊,你們還要演多久的八點檔!我還記得吉野和母親兩人怔愣的表情,每次總忍不住笑出聲。
很高興這本書可以有一個完美的結果,透過一本書,讓我們感受久違的真摯情感,我忍不住開始揣想,如果自己是梅,眾朋友中有誰可能會是碧?而你上一次和朋友寫信(不是簡訊唷,e-mail就可以了,無須真正的信件)又是什麼時候(或者我該問什麽世代)的事情?
我喜歡寫信(當然是e-mail),透過書寫,我總能從中把自己看得更清晰,也許我也企圖透過書信往返確認友誼的存在性和真實性或者真誠度。我是嗎?
【圖片出處】梅與碧的合照、原文書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