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性循環,啟動主動學習機制─內湖人─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5,2019善性循環,啟動主動學習機制
過去十年,世界的變化非常劇烈:經濟景氣循環急跌與急漲的週期變得愈來愈短,而漲幅與跌幅卻較過往的時代來得更大,而這樣動盪不安的大環境,很可能就是職場工作者未來要面臨的常態。當環境的變化愈來愈快,學校所學的知識或技能,絕對無法應付長達一個人三、四十年的職涯;所以,「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學習型組織」的說法,就是在提醒人要不斷的學,才不會被淘汰。
這些說法我們聽了幾十年,甚至已經變成陳腔濫調,但事實上這些說法跟人性是牴觸的!因為,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並非天生有高的意願學習,但是不學習又會被淘汰,所以相當矛盾。因此,有什麼方法能讓人自發性的想學,而不是被逼著學?
大家先回想一下,什麼事讓人自發性的追求?玩會得到快樂,所以大家想去玩;追女朋友時,會風雨無阻站衛兵、起早趕晚勤接送,因為它有「價值」。有「價值」的事物,會讓人著迷,廢寢忘食也要去追求;因此,如何發掘、認知事物的價值,就是引發人主動追求的啟動點。
如何才能發掘事物的價值?第一步是要先「接受」。
我經常打一個比方:吃白米飯。假如有菜有飯,你會吃什麼?我們的價值觀告訴我們,菜才是有價值的,飯是用來填飽肚子的,所以我們經常不注重白米飯。有一次我學日本人吃飯的方法,菜歸菜吃,最後再吃白米飯,細細的嚼,只配些醬瓜,才真正體悟到它真的很好吃。
從此以後,我改變了吃飯的習慣。夾菜時我會先把菜放到菜盤,怕菜汁沾到白米飯;而白米飯變成一道菜,非常地香。因為我「接受」了白米飯的價值,理解其價值,而且決定實際去品嘗看看;最後發現它比菜還好吃,甚至改變了自己吃飯的習慣。因此,樣樣事物如何先接受進來,才有機會去認知、驗證其價值。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好的價值,往往我們「聽過」,卻在還未「認知」「體悟」其價值前,甚至只是「印象中」認為它很八股,就把它排拒掉了。為什麼?這跟「本能叛逆」的習性有關。
人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謂的叛逆期。事實上,叛逆是好的,叛逆是人能自我突破的重要因子。若非叛逆因子,人會墨守成規,人云亦云,不會主動尋求改善和突破。
但是,仔細分析人的叛逆,會發現叛逆有「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的區別。人的成長過程一開始處於「感性主導」的階段,會靠著感覺,遷就容易、舒服的事,也就是以「好惡」而非以「是非」來判斷事物。但是,喜歡的事情不見得是對的,甚至於多半都是錯的,所以,人要能隨著年齡增長,透過教育發展理性思維,將「本能叛逆」會逐漸轉換成為「理性叛逆」。亦即─「為了要做得比別人更好」的叛逆,而不是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的叛逆。
用「理性(是非)」取代「感覺(好惡)」,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換過程。如果沒有轉換過來,行為持續被感覺所主宰,不知不覺中,養成不喜歡就不接受的習慣,好多好的價值就這樣被「本能叛逆」排斥掉了。因此,要先認知到「本能叛逆」的存在,碰到任何事情,避免用「好惡」去判斷,而是要先「接受」進來(見善性循環圖)。
「接受」不代表「同意」,接受叫做不排拒,但至少有機會去「理解」它,理解之後,才會對此一事物產生「認知」。然而,如果在進入「深度理解」前就停住,就只會是知而已,跟你不會產生關聯;要真正進去「深度理解」,拆解事物的深刻意涵,才會進一步想去「嘗試」、「體悟」。「體」是什麼?就是用自己親身去感覺、到那個情境中去感受;親身體驗過後,才會進入「認同」的階段。
「認同」事物,人才會「感知」到其價值,進而自發性的想去「追求」;投注心力追求,就會產生結果,嘗到甜頭(「享受價值」),所以想要第二次、第三次再去追求。在別人的眼中,你似乎對這件事很有熱情、很狂熱或非常著迷,但實際上,你是深度體悟到一項價值,並且啟動了主動追求的善性循環,而樂在其中了。
同樣的,當你先「接受」某個價值,運用理性的去判斷,真正理解、認知、深度理解後,若最終仍覺得它是錯的,依舊可以排斥。但這樣的過濾方式,就不會把對的事情排除掉,而是能真正排除掉不對的事情。
因此,大家從自己追求事物的過程去回想,當初為何會想去追求?它是如何被引發、啟動?感受一下,是不是確曾走過類以的價值追求善性循環?所以,樣樣事物如何引導到這樣的情況,就自然而然會去追求很多美好的價值了。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分享與社區朋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