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
報主: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創刊日期:2010-09-08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21
官網:
http://www.taoyuanpsy.url.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報
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8-27 11:00:00 / 報主:桃園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公益聯播]台中市青少年暑期活動報名系統
本期目錄
爸媽,我不要上學!-拒(懼)學症的了解及因應
爸媽,我不要上學!-拒(懼)學症的了解及因應

爸媽,我不要上學!-拒(懼)學症的了解及因應               

 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鍾世明

 

    小明本來是個人際關係很好,功課也不錯的國中生,今年國二要升國三,一天回家跟爸媽說:爸媽,我不要上學。爸媽聽到時帶著驚訝有擔心的心情,問了小倩,但感覺小倩都不願意說。跟學校老師討論,也找不到甚麼清楚的原因,只知道似乎跟同學間有一些爭吵不愉快,但也不是甚麼大事,功課雖然沒有像以前都在前三名,但也都還有前十名。從開始說肚子痛,到各種不同理由,甚至最後連說都不說就賴著不起床,漸漸的爸媽的心情從驚訝擔心轉變為生氣不諒解,開始用比較強硬的方法,在早上硬是把小明叫起來,拖著上車到學校門口,但到了學校門口,小明不是沉默不下車,不然就是在爸媽走了之後,也沒進校門,就自己走去網咖,有時候則直接走回家去了。小明越來越不開心,爸媽越來越生氣,但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甚麼是拒()學症?

小明的情形,是一種拒(懼)學症的例子,但事實上在醫療診斷中,並沒有直接命名為「拒(懼)學症」的診斷,也因此不論學校或家庭,在遇到這樣的情形時,都有求救無門的感受。「不願意上學」最早被稱之為「懼學」,過去常常將「逃學、翹課」、「害怕上學」、「離開父母會焦慮」等情形混雜在一起,事實上也確實這些情況都有相當大的相似與重疊。但為了確認及區辨出拒(懼)學的問題,以及早提供協助,研究者為了將所有跟不上學造成的問題都能提出處理,因們將拒(懼)學定義為:有動機的拒絕去上學,或對於整天待在教室裡困難。

 

()學症會怎樣?

雖然醫療上並沒有直接命名為拒(懼)學症的診斷,但拒學的小朋友,卻常常會有社交畏懼、恐慌、憂鬱等臨床相關的困擾。而且也常常會有人際關係(衝突、被排擠、霸凌或被霸凌)、家庭問題(家庭功能不健全、家庭衝突)、偏差行為(犯罪、打架、使用毒品)、自我價值(生活缺乏目標)、學習表現與動機低落等相關問題的時出現,長久下來更是造成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持續性問題。

 

誰會拒()學?

現在正是學校放暑假的時間,小明的例子,可能在許多家庭中都在發生著,再過不久就要開學了,家長們可能也開始擔心,開學後我家小孩會不會不上學呢?小明的狀況,常常就發生在你我之間。自有學校教育制度以來,就一直有拒(懼)學這樣的情形持續在發生著。研究顯示有接近1%至5%的兒童有拒(懼)學症,男女比例相近。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會發生拒(懼)學症,但在5、6歲及10、11歲階段較常見,且不論哪種社經地位都有發生的可能。

 

為什麼會()學呢?

研究發現,從拒(懼)的本質來看,拒(懼)學可能有下面四種型態的形成原因:

l   逃避和學校有關引起負面情感的情境(如校車、教室、老師)。

l   逃避學校令其厭惡的情境(如考試、口頭報告、在別人面前讀或寫、和同儕互動)。

l   追求重要他人的關注(如與家人分離時的負面情緒:發脾氣、不肯離開家人等)。

l   追求學校外的認同或娛樂(為了玩樂、使用毒品、從事性活動)

 

我們該怎麼辦?

針對小朋友的拒(懼)學,建議可以參考下面的處理原則;

 

1.         學校老師:

l   與家屬保持合作關係,隨時提供小朋友的狀況訊息,以不帶評價批評的方式與家屬進行溝通。

l   避免指責及在其他同學面前說其不好。

l   安排專業的輔導老師進行固定的會談輔導(找出可能的原因)。並在小朋友有到校時予以鼓勵,邀請與其較要好的同學陪伴(但不要過度的協助)。

l   老師不是萬能,很有可能小朋友拒學的問題不是導師或輔導老師可以處理,此時可以尋求學校巡迴輔導的臨床心理師或建議家屬協助就醫進行心理治療。

l   老師在處理相關狀況時自身很容易受影響而有不愉快感受,建議老師並須尋求相關輔導治療協助。

 

2.         家長:

l   與學校老師、同學保持聯繫,從多方面了解可能原因(包括詢問科任教師、導師、及同學,小朋友在學校平常的作息及行為),避免以指責的方式與學校溝通。

l   避免指責小朋友,也要避免指責夫妻雙方,要記得家中是談愛不是講理的地方。

l   若小朋友剛開始表達不想上學,先多陪伴,並陪同到校,甚至先陪同走進教室再離開。

l   若已有拒學行為,除了解原因外,與小朋友討論其對上學的感受,並提供其他選項(如果不上學的生活安排及其他就學選擇),避免讓小朋友可以持續性不上學及自己一個人獨處。

l   若小朋友拒絕與夫妻關係有關連性,建議除小朋友需要進行心理治療外,父母並須尋求相關的心理治療協助。

 

3.         小朋友自己:

l   選擇自己放心的對象(父母、老師、或同學),發洩心中情緒。

l   尋求專業輔導老師協助,協助解決心中的擔憂及不愉快。

l   設定自己發洩或放縱的底線,如:何時就一定要去上學。

l   若對學校有強烈懼怕,甚至到校就會有強烈不舒服的症狀或感受,建議尋求醫療協助,並可要求安排心理治療。

 

上面是針對拒(懼)學症的概念及處理原則的簡單介紹,拒(懼)學症涉及的範疇相當廣泛,如果面對小朋友的相關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協助,可以尋求有兒童心智或兒童精神相關的醫療院所協助,並可透過心理治療改善小朋友、父母及老師的困擾。

 

 

參考資料:

張馥媛。(民95)。拒學行為之衡鑑與治療。諮商與輔導:222,19-23。

Fremont, W. P. (2003). School Refusal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Physician: 68(8).

Kearney, C. A.(2001).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in youth: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earney, C. A., & Silverman, W. K.(1993). Measuring the function of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the school refusal assessment scale.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2, 85-96.

推薦訂閱
台灣防暴聯盟電子報第21期@【台灣防暴聯盟電子報】
革命的故事@【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爸媽,我不要上學! - 拒(懼)學症的了解及因應』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