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狀態將影響更年期後女性的脂肪吸收與囤積部位─姑嫂玩健康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27,2016美國更新子宮頸癌篩檢指引
在美國,目前對於子宮頸癌篩檢的建議是30-64歲女性每五年應同時做一次細胞學檢查(抹片)及人類乳突狀病毒檢查(HPV Testing)的雙重檢查。美國陰道鏡與子宮頸病理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Colposcopy and Cervical Pathology)日前對於子宮頸癌篩檢發現異常的女性其後續追蹤指引做了一些更新,特別要注意的是對於篩檢結果為HPV陰性及最常見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病變 (ASC-US)者,應該從原本每五年做一次篩檢改為每三年一次。但如果篩檢結果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病變 (ASC-US)卻無人類乳突狀病毒檢查(HPV Testing)者,再一次的抹片確認時間從原本的6-12個月改為12個月即可。
此外,新指引對於中度細胞病變(CIN2) 鼓勵較不具侵略性的治療,針對21-24歲些微細胞異常的年輕女性則不鼓勵密集的評估與治療。對此,評論者George Sawaya解釋主要是由於中度細胞病變(CIN2)有很高的機率會自行復原,因此不需要太過治療;而21-24歲細胞異常的女性發生癌症的風險低、卻比較可能因治療而受到傷害,因此不鼓勵密集的評估與治療。、、、(閱讀全文)
雌激素狀態將影響更年期後女性的脂肪吸收與囤積部位
女性過多的脂肪會囤積於臀部及大腿部位,而男性則是在胃部,但在更年期過後,女性的多餘脂肪也會與男性一樣儲存在胃部周圍。這顯示了雌激素的分泌與脂肪囤積部位是有關連的,這個關連過去曾被指出,但背後的運作機制一直還缺乏相關研究。
為了瞭解其中機制,由康克迪亞大學運動科學系助理教授兼加拿大臨床營養研究主席進行的研究,比較23位女性在更年期前與更年期後的脂肪囤積情形,研究對象都在一定的年齡範圍內,且擁有相同的BMI值及脂肪組成。、、、(閱讀全文)
子宮內避孕器安全性佳 美研究建議青少女使用
去年11月曾有一項研究表示,裝設子宮內避孕器使骨盆腔因感染淋病或披衣菌而發炎的風險非常低,日前又有另一美國研究呼應子宮內避孕器為安全性佳的避孕方式,裝設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非常低。
美國1970年代的子宮內避孕器(The Dalkon Shield)被發現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細菌感染、敗血性流產、甚至死亡,因此大眾對避孕器有很強烈的排斥,但這項研究認為現今的避孕器已是改良過的,希望可以清除大家對避孕器過時的污名。、、、(閱讀全文)
適度飲酒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
過去曾有研究表示女性不論飲酒量的多寡,都會提高乳癌風險,但最近一項美國西雅圖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卻提出相反的發現,指出女性每週小酌對提高乳癌的存活率有幫助。
這項研究調查22,890位乳癌女性患者在診斷前後飲酒情形、生育與月經歷史、活動狀況、身高體重、使用避孕藥或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及家族癌症史等資料。研究在女性確診罹患乳癌後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11.3年,在研究結束時間的2009年底記錄所有參與者當時的存活狀況。、、、(閱讀全文)
老年婦女腹部脂肪量高 骨折風險低
前陣子才有一項研究發現停經前的女性若腹部脂肪較多,骨質較差、骨骼形成速度慢,對腹部肥胖對骨骼健康的影響持負面態度,然近日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的澳洲研究卻有不一樣的發現。
過去有關身體脂肪與骨質密度關係多有研究,但卻少見研究分析脂肪對骨折的影響,這項研究因此收集766位女性及360位男性的瘦體組織量、脂肪重及骨密度資料,分析參與者的骨折發生率。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1歲,研究平均追蹤時間約5年。、、、(閱讀全文)
肥胖會提高須進行剖腹產的風險
肥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問題,如今全世界大概有五億的肥胖人口(BMI值在30以上),而挪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孕齡年紀的女性出現肥胖的比例已是上個世代的2至3倍。日前一項由北歐婦產科學會聯盟所發表的挪威研究指出,女性如果BMI值過高或懷孕增重太多,生產過程受到醫療(工具)介入的程度會增加。
這項研究主要檢視懷孕前BMI值及懷孕期間體重增加對手術式生產(operative delivery)風險的影響。研究團隊檢視1999-2008年間參與挪威MoBa研究的50,416位女性資料。發現懷孕前女性BMI值在40以上,生產過程使用真空吸取器或剖腹產的風險會提高;而不看懷孕前的BMI值,懷孕期間若增重超過16公斤以上,剖腹產、使用真空吸取器及產鉗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肥胖的女性即使懷孕期間只是增加很少的體重,但生下的寶寶仍然會比較大一些。、、、(閱讀全文)
性別偏見影響科學研究的評價高低
日前一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新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在評估其他人的研究時,性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發現通常掛上男性作者名字的研究會被認為具有比較高的價值,這樣的性別偏見問題很嚴重,會影響到科學界裡女性研究者的職涯發展。
這個研究給全美近250位研究所學生閱讀15份在學術會議上發表的短篇研究摘要,這些研究摘要分為以兩位男性作者或兩位女性作者掛名兩類,研究也有將同樣研究更換作者的名字(使其變換性別),再請研究參與者評估這些研究摘要的品質,以重要性及創新度為評分標準。結果顯示,男性研究者的研究摘要得到比較高的分數,而且這項研究的女性參與者比例高達7成,但男女參與者的調查結果卻都一樣。、、、(閱讀全文)
英研究:懷孕少量飲酒對孩童發展無害
過去研究已發現懷孕期間飲酒過量會對孩子的健康及發展造成傷害,不過近日一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進一步認為,少量飲酒對孩童發展其實沒有壞處,甚至對孩子某些行為能力的發展是有益。
研究將10,534位七歲孩童的母親依飲酒量分為四組,但只使用在懷孕期間少量飲酒、以及懷孕期間完全不喝酒兩組人的資料。少量飲酒的定義為每週飲酒量兩單位,約一品脫啤酒、兩個玻璃杯的紅酒、兩杯標準容量的烈酒。、、、(閱讀全文)
美國乳癌篩檢率未因指引爭議改變
乳癌篩檢一向是衛生署視為重要的癌症防治政策,但其實國外對於乳篩是否真的可降低癌症死亡率?何時該開始做乳房攝影檢查?乳房攝影檢查對婦女是否真的利大於弊?一直爭論不休。
美國在2009年之前對於乳癌篩檢政策的建議是40歲以上婦女每1-2年至少一次乳房攝影檢查,然而,2009年一群專家所組成的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 發表了新的乳篩指引建議,表示40-49歲的婦女不需要每年例行檢查,可先和醫師討論是否要乳房攝影、了解其好處及壞處(例如誤診的問題)之後再做決定即可,而50-70的婦女則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這個工作小組的建議點燃了許多爭議及討論,例如延後篩檢是否會增加癌症死亡率等。而許多專業團體之間的立場也不一樣,例如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就很堅持40歲以上婦女應該要每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閱讀全文)
台灣女人連線「微整形?危整形?醫美安全形不形?」座談會 4-5月活動場次表
台灣女人連線
「微整形?危整形?醫美安全形不形?」座談會
4-5月活動場次表
近年來,醫學美容的興起似乎已逐漸改變了醫療所扮演的角色,傳統醫療在醫美領域中,已經從治療疾病變成一種購買美麗的行為,但是在花錢追求美麗的過程中,諸多醫療風險卻常被忽略。諸多的醫美亂象,包括明星代言等各種違規廣告行銷、非法使用未經核准的藥材或儀器、執行醫療行為的不是醫師…等種種問題層出不窮。且在不斷強調創新技術的醫美領域裡,醫療機構常常為了讓民眾願意掏錢購買,誇大療程的效果,但技術及儀器的施作好壞全憑醫師個人經驗,所謂的最新科技不但安全性不足,施作好壞也容易因與期望落差而產生醫療糾紛。
然而,長久以來民眾在醫病關係中都是處於相對弱勢,若真的發生醫療糾紛,在專業及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民眾無法獲得充分的資訊與保障,不但權益受到損害,甚至造成身體的傷害並會產生因醫療傷害所衍生的就醫成本。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