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創刊日期:2005-05-26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1,020
官網: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光華電子報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
2015-01-28 05:00:00/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公益聯播]2015-2016年 弱勢服務經費
本期目錄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文‧陳歆怡 圖‧莊坤儒

近年來,老屋再生的風潮方興未艾,在寸土寸金的台北,更有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選擇落腳在老舊的西區,透過親自動手修繕老屋,並且加以創意運用,不僅實現安居、樂業的夢想,也宣誓另一種美好生活與永續城市的主張。

去(2014)年10月,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的第3屆「老屋新生大獎」頒獎典禮上,以「瓦豆.光田」改造案獲得金獎的江佶洋,抱著外公的老照片上台致辭:「這是我第一次拿金牌,阿公以前都說,我不會讀冊沒關係,好好做代誌就好。多謝阿公保庇!」

1976年次、現任瓦豆創意總監的江佶洋說,這處重生為工作室的老屋,原本是他的外公、民新齒科醫師李錫麟的執業空間,外公去世後一度閒置荒蕪,改造的初衷除了是打造理想的工作環境外,更希望傳述外公的故事,保留家族記憶。

新舊對話

走訪位於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的「瓦豆.光田」,彷彿來到時空交錯的奇幻空間,從陡斜的木梯登上二樓工作室,陽光從大片開窗灑入從屋脊算起挑高5米6的空間,空氣裡有股香杉木的清香,入口處高掛著古董級的齒科招牌,宛如多寶格的藥櫃化身為展示櫥窗,擺放著牙醫師外公的肖像、看診器具與老花眼鏡。明亮的迎窗區域除了劃為工作區,還闢了一處可以閱讀、聊天的沙發區,屋內老傢俱幾乎都是老醫師留傳下來的。

然而,「復舊」絕非這棟百年老屋的唯一旋律。轉向房屋內部,可見現代感十足的開放式廚房與中島,透露年輕人認真享樂的個性,側邊一整片紅色黑板牆,塗滿訪客的簽名與塗鴉,藉一盞可轉動的關節燈變換表情,渲染出熱情而雅痞的氣息。

更特別的是,斜屋頂下方的閣樓以網點鐵件構成,由一座酷炫的透明玻璃樓梯連接地面,樓梯中段還有一個玻璃平台,創造出三層次的平面,彼此貫穿透視,彷彿立體的小劇場。

老屋新生大獎評審之一、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李清志給了這樣的評語:「整個空間有如牙醫師外公的博物館一般,卻沒有博物館的嚴肅與緊張,老房子的結構被保留下來,加上巧妙的燈光設計,似乎老房子裡的老靈魂又回來了!」

揮灑光的魔法

江佶洋曾任職於雲門舞集,作品常結合舞台表演及公共藝術,這次擁有自己的空間,當然不忘施展「光的魔法」,他的守則是,用最少的光源,創造最豐富的表情。

他舉例,一般廚房總藏在陰暗角落,且只靠一盞吸頂燈照明,如此一來,光線容易被自己的頭、手擋住而投下陰影,做菜時根本無法看清楚。

反觀「瓦豆.光田」的廚房區,精心設計三種層次的光源,當眾人圍著中島開會時,就開啟以屋樑廢木改造、埋有線形LED燈管的吊燈,不僅明亮,也藉由光的線條,界定出內外場域;當有人想下廚,吊燈可保持關閉,只開啟流理臺牆上層板下方的燈,讓人方便在流理台做事,也不干擾其他人的視線;最後是兩盞向側邊投射的壁燈,當其他光源都關閉時,它能溫柔送出一小束光,投射在牆面遺留的竹節狀老式排水管上,營造趣味。

進駐數個月來,江佶洋感覺老屋就像一個有機體,會呼吸,也需要日常的保養維護,才能永續長存。未來,他還打算在工作室舉辦藝文講座,與更多人分享老屋再生的美好。

理想居家,從當下實踐

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在自家老屋揮灑創意,然而,只要有心,即使是租屋族,也能啟動老屋再生的契機,趙印祥就是先鋒者之一。

趙印祥的單人住所位於大稻埕迪化街與西安街之間的一棟閩式街屋,建築外觀顯得歷經風霜,鄰棟甚至半坍成廢墟,但一進入他位在2樓的住處,卻有如來到一間有紐約時尚風格的公寓,紅磚牆搭配精巧的傢俱與燈飾,天井的門窗掩映著綠意,氣氛既前衛又典雅。

趙印祥是產品設計師,大學念建築與哲學,兩年半前從台中移居台北,發覺市中心租屋昂貴才轉往邊陲尋覓。他回憶初踏入這幢老屋時,只覺得14坪大的空間因為一道內牆顯得侷促,窗戶為了安裝冷氣而被封死,天花板及牆壁都塗上白漆,看來就像市區任何一處平價套房一樣乏味。

然而,當他看見屋後連接的半戶外迴廊及天井,不禁怦然心動,當下決定簽約。

傾聽老屋的聲音

回首老屋改造歷程,趙印祥的要訣是:「傾聽老屋的聲音,空間自然會告訴你該如何做。」

他的第一步是讓空間回復原有調性,包括剔除內牆的粉光層露出紅磚,並把平頂天花板拆除,讓原有的檜木椽樑樓板重見天日。接著,他把封住的窗戶打開,讓光流洩進屋內,靈感也隨之浮現:窗邊該有張舒服的座椅,旁邊有一整面書牆;因為熱愛烹飪,與書牆相對的是開放式廚房,中央則擺放一張大餐桌兼書桌。

至於最愛的天井,則是在迴廊鋪上木地板,創造內外的連通感,又由於天井一樓已成為鐵皮罩頂的倉庫,他大膽地將計就計,在天井一、二層交界處架設鐵網後鋪上卵石,並以綠竹裝飾,效果就像多了一個可觀賞的庭園。

趙印祥最得意的作品則是餐桌上方一盞華麗吊燈,「經常有朋友詢問在哪買的?其實設計發想純屬意外!」趙印祥解釋,他把平頂天花板拆除後,赫然發現有根屋樑可能因受損而移除,以H型鋼替代,「看到這種新舊混搭的衝突感,當下好high,我決定充分利用。」他的做法是把工廠用的天車架在H型鋼軌道上,再連結自己設計的吊燈,氣勢十足。

雖然屋內一點一滴都是自己細心打造,趙印祥卻說,承租時心裡就預期只住3~5年,「未來打算成家生子,需要另覓新家。」不過,他非常正面看待以租代買,他的信念是,租來的房子,本來就可以改造成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跟房東只需抱持善意並多溝通。他期待有更多人認識在老舊街區享有美好生活的可能,「或許,有更多年輕人願意住進來,老街才能真正活化。」

微型都更,改變城市

這幾年台北城在都更風潮下,許多典雅的舊街區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突兀又巨大的新大樓,不少人擔心,台北會逐漸失去城市的記憶與人文的魅力,淪為一座沒有特色的城市。

可喜的是,從台北市近年的老屋新生大獎案例來看,入圍作品的類型與用途愈來愈豐富多元,從食堂、咖啡館、藝廊到老旅社、工作室、私人住宅都有。參與者也有許多是年輕世代,他們從生活感與在地性出發,為老屋注入承先啟後的開創意義。

李清志認為,「老屋新生」可以被視為城市進化的文化指標,當城市居民懂得珍惜老建築、舊空間,並且以創意予以重新利用,代表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已經進化到另一個境界。

與老屋「重修舊好」,不僅帶給老屋新生命,更是人們生活與心靈的再生。期待更多老屋與人的精彩邂逅!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5年01月號)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原為齒科診所的百年老屋,在家族後輩的手中悠悠轉醒,延續家族記憶也開啟新的交流。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江佶洋(右圖中)在工作室的牆壁上大玩光的美學(左圖),希望更多人認識光對空間的魔力。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一群建築與景觀系師生靠著雙手及回收建材,將陽明山上一處閒置老屋改造為開放的藝文基地。(圖為URS27M郊山友台)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住在台北市,能在自家享有一方藍天,多麼奢侈!」這是趙印祥的理念。他就是被傳統街屋的天井吸引,激發改造靈感。
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
趙印祥發揮設計巧思,將老屋變身樂活好宅;他相信,租屋族不必等買屋,就能實踐美好居家生活。

  1. 回首老屋改造歷程,趙印祥的要訣是:「傾聽老屋的聲音,空間自然會告訴你該如何做」。
    Jau's main takeaway from his renovation process was to listen to the old building. "The space will tell you what to do"
    ◎ takeway 重點、值得學習的要點
    The main takeaway of this research tells us something we've already known.


  2. 不少人擔心,台北會逐漸失去城市的記憶與人文的魅力,淪為一座沒有特色的城市。
    Many people worry that these upgrades are robbing the city of its history and charm, and will leave it just another bland and nondescript metropolis.
    ◎ Rob of 剝奪
    The scandalous rumor robbed the budding legislator of her professional standing.
推薦訂閱
@【580協會-好心友.好報】
@【愛星園】
轉寄『台灣光華電子報-留住光陰的故事──老屋變身樂活宅(2015/01/2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