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農業電子報20170328─雲林農業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5,2021農委會推動釋迦收入保險 投保期限自4月1日至4月30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因氣候環境劇烈變遷,天然災害頻仍,農委會於104年起積極推動農業保險,除梨、芒果之商業保險陸續開辦外,本(106)年起在臺東地區開辦釋迦收入保險,投保期限自4月1日起至4月30日止。請有意願投保之農民就近向當地農會保險部門洽詢。
農委會農糧署說明,為鼓勵農民藉由保險機制穩定收入,分散災害風險,投保本保險之農民,該會將對用地合法之保戶,補助二分之一保險費,另由臺東縣政府補助百分之五保險費。舉例來說,投保每公頃保險費為5萬2,300元者,農委會補助2萬6,150元,臺東縣政府補助2,615元,農民僅需負擔保險費2萬3,535元。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上(105)年尼伯特颱風重創釋迦主產區,據統計,釋迦被害面積計4,500公頃,損失金額達5億元。有鑑於天然災害所致農業損失日益增加,本年起該會推動釋迦收入保險,有別於天然災害保險理賠機制,投保本保險之農民,種植釋迦所在地鄉鎮之當期平均收入倘低於政府公告釋迦基準收入即按規定予以理賠。農民遭受天然災害時,仍可依規定領取災害救助金,僅須扣除中央補助之保險費,農民可獲得保險及災害救助之雙重保障。另該署已印製投保宣導單張,說明投保相關規定及理賠範例等,有意投保之農民可就近向當地農會保險部門索取,或於該署網站首頁查詢。
宣導海報:
.釋迦是寶大家來保.jpg(jpg)
.釋迦收入保險QA.jpg(jpg)
阿里山櫻王綻英姿 清明連假續交管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名聲響亮的吉野櫻王,已漫開,此時至4月上旬,區內將因吉野櫻而灑滿一片雪白色的浪漫。
為疏運清明連續假期上山賞花的人潮,交通部公路總局延長阿里山花季假日交管期間至4月4日(含)止。嘉義林管處配合公路總局交管計畫,於交管時段假臺18線29K+300、61K分別提供搭乘甲乙類大客車及轉乘疏運車上山入園遊客區外購票服務。
避開尖峰日期和時段 賞花遊程更有品質
交通部公路總局為提升阿里山花季觀光品質,於4月1、2、3及4日續行花季交通管制計畫,嘉義端(臺18線65.5K湖底)上午6-11時及南投端(臺21線145K塔塔加)上午7-11時,管制期間除持證明文件(如工作證或住宿證明)或特殊情形(如婚喪喜慶)外,禁行小型車。
嘉義林管處配合公路總局於臺18線61K(八八新舍)設立臨時購票處,凡於該處付費轉乘接駁車上山之遊客,可憑車票購買七五折的阿里山遊樂區門票(本國籍全票200元,搭乘大眾運輸優惠為150元);嘉義林管處於管制日上午6至12時假臺18線29K+300處另設臨時購票處,服務搭乘甲乙類大客車上山入園的團體,以緩解山上售票口所面臨之人車潮壓力。
花季期間機車全面禁止入園,臺18線87-88.2K規劃為大客車及機車停車格,臺18線88.5-95K則規劃為小客車停車格,請遊客依現場人員引導及相關指示牌誌停放車輛。為服務區外停車之遊客,嘉義林管處於臺18線89.5K-95K間設10處臨時接駁站,接駁遊客往返阿里山入口轉運站(平日8-17時,假日4-17時)。
花況最前線 密切注意FB粉絲團和「阿里山賞櫻趣APP」
阿里山工作站前之櫻王已漫開,阿里山派出所兩旁吉野櫻也已接續綻放,霧社山櫻、唐實櫻、琉球櫻、緋寒櫻、臺灣一葉蘭及各色木蘭正盛開,4月還有重瓣櫻花登場。時近農曆三月初三,枯球籮紋蛾也已現身在受鎮宮。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花況極盛期將至,嘉義林管處黃處長妙修提醒上山賞花遊客可選擇非假日或非尖峰時段入園,更能以優雅的心情欣賞花華之美,又山區氣候多變化,建議備妥保暖衣物及雨具。
園區即時花況請密切留意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lishanForest)或下載「阿里山賞櫻趣APP」;倘於清明連假上山,可至公路總局官網「交通疏運年曆」查詢交管資訊( http://www.thb.gov.tw)。
黑面琵鷺度冬最愛臺灣-2017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於臺灣數量續創新高!
2017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已於1月14日及15日進行調查,臺灣普查工作,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辦理,透過全國26個鳥會、團體的共同努力,在全臺各地51個樣區與全球同步進行調查,總共紀錄到2,601隻黑面琵鷺,再次創下歷年新高紀錄,比去年紀錄到的2,060隻增加了541隻,為全球增加最多的國家,已連續三年突破二千隻,展現臺灣保育的卓越成效。
林務局指出,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亦列為瀕臨滅絕等級的物種。黑面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Black-faced Spoonbill)又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語),在臺灣是冬候鳥,於全球關注下,今年全球普查總數已達3,941隻,其中在臺度冬數量2,601隻,約佔全球總數的66%(2016-2017年),大多分布在臺南、嘉義沿海一帶的濕地、魚塭及鹽田環境內(約佔全臺98.8%)。黑面琵鷺的族群數量與分布情形,深受鳥友及關心生態的民眾關注,亦為臺灣濕地保護之旗艦物種,林務局自2015年9月起,即委託中華鳥會進行黑面琵鷺全臺普查計畫,期透過監測黑面琵鷺在臺灣的分布情形,得以檢討現行保育措施之成效。
黑面琵鷺調查工作,是林務局於2015年透過中華鳥會與全臺(含金門、馬祖)鳥會建立一致性的調查方法,配合全球同步進行,今年進行全國51個樣區調查,動員鳥友超過百人,由中華學會統整臺灣普查資料,送交香港觀鳥會彙整併入國際資料,作為全球黑面琵鷺保育行動成效的重要依據。林務局表示,黑面琵鷺數族群今年集中於西南部沿海濕地,以臺南市的1,810隻數量最多,數量超過200隻的有嘉義縣513隻及高雄市247隻,其中臺南市增加數量更高達282隻,為全臺之冠。今年全球同步普查全球黑面琵鷺增加了585隻,而臺灣的總數增加了541隻,顯見臺灣對於黑面琵鷺保育工作的努力已經見到成效。
全球普查是藉由黑面琵鷺在全球各度冬地的同步調查來統計全球總族群量,由歷年調查得知,黑面琵鷺數年來族群數量持續往上增長,顯示在全球的重視下,對於其繁殖地、遷徙及度冬地的棲地保育皆獲得一定成效。尤其臺灣沿海提供黑面琵鷺充足食物,經過良好覓食、補充能量後,得以在4-5月份逐漸北返,繁衍後代。
調查資料顯見臺灣西南部沿海濕地仍是黑面琵鷺度冬最重要的棲地,也是全球度冬最重要的棲地,在度冬族群數量增加的情況下,也觀察到有由主棲地四草、七股向南北擴散之現象,此由嘉義與高雄沿海濕地的黑面琵鷺數量有顯著增加可知。黑琵度冬數量穩定攀升,是全體國人努力、關心保育工作所得之成果,保育自然是人與生物共存所應有之基本作為,林務局呼籲大家尊重各類物種的生命,讓世界生物資源更加豐富,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也希望這些美麗的「黑面舞者」,年年造訪臺灣濕地,春天時健康北返。
生態小檔案
黑面琵鷺
別名:飯匙鳥、黑面勺嘴(臺語)
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1849
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分類:鸛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
身長約76cm,頭頸長,雙腳修長的涉禽水鳥。嘴黑色長而扁,末端扁平如琵琶狀。雌雄羽色相似,繁殖羽除頭後與胸羽黃色外,其餘全身為白色;頭後枕有簑狀長飾羽呈長冠狀,非繁殖羽黃色胸羽與頭後簑羽消失。
於臺灣為秋季10月至春季4月的稀有冬候鳥,主要棲息於海岸潮間帶與附近濕地,河口泥灘地、漁塭、泥沼。
確知的繁殖地是北韓、大陸遼寧鄰近黃海的少數無人小島。遷徙時,先經江蘇鹽城濕地,再繼續沿海岸南下,到達南方的臺灣、香港、海南島、北越等地度冬,少部分在日韓等地越冬。
相關照片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