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農業電子報20170330─雲林農業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5,2021找回古早人情味 歡迎您體驗傳統奉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為推廣臺灣名茶及國人飲茶風氣,特輔導台灣茶協會辦理「世界健康日˙全民喝茶日」系列活動,自3月30日至6月30日於國內各大都會區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知名百貨商場及學校等擺設茶席免費奉茶,另全臺各地配合茶行亦響應提供茶品折價促銷,並以各種不同型式的主題茶會邀請民眾參加。今年活動參與商家為歷年之最,歡迎民眾前往體驗古早傳統奉茶滿滿的人情味,詳細活動內容與參與商家請上台灣茶協會網站(http://www.att.org.tw)查詢,或向主辦單位詢問(聯絡電話:04-24824226)。
喝茶好處多,臺茶最搶手
農糧署表示,茶葉富含單寧酸、兒茶素、茶多酚、維生素等成分,適當飲茶有益紓緩生活中過度緊張、忙碌的身心壓力,因此,推廣優質、安全的好茶相當重要。該署指出,我國茶葉產製技術優良,各茶區已發展出獨具香氣滋味之特色名茶,值得國人細細品嚐。此外,為把關茶品安全,近年來亦積極推動茶葉三級品管制度,輔導一級生產單位(製茶廠)落實自主管理與檢驗,並鼓勵生產者通過產銷履歷驗證及有機驗證,或取得產地證明與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Code等溯源標章。同時,政府單位針對未上市之田間茶菁(乾)辦理農藥殘留抽檢,整體合格率已提升至98%以上。透過三級品管與溯源制度,可確保國人喝的每一口都是來自臺灣之安全、安心且健康的好茶。
活動精彩,歡迎一同喝健康、品文化
農糧署說明,「清明」與「穀雨」兩節氣間是古時候飲茶保健的最佳時節,為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所定「世界健康日」及飲茶好處,歡迎民眾踴躍參與這一年一次盛大的奉茶活動及茶會,體驗我國悠遠的飲茶文化與豐富的人情味,並請認明茶葉產銷履歷、有機驗證、產地證明及QRCode等溯源標章,選購安全優質的臺灣名茶。
相關連結:
2017世界健康日文宣P1.jpg(jpg)
2017世界健康日文宣P2.jpg(jpg)
全民喝茶日1.jpg(jpg)
全民喝茶日2.jpg(jpg)
拒絕「新毒換舊毒」政治口水 農委會持續進行農藥風險溝通
日前立委對跨部會依法施行多年的農藥殘留標準審查提出質疑,今日國民黨更指控政府圖利廠商,甚至點名農委會主委林聰賢開放氟派瑞用在茶葉是「新毒換舊毒」,農委會駁斥以核准低毒性、藥效好的新藥逐步取代毒性等級較高的老藥是舊毒換新毒,呼籲不要讓政治口水淹沒農藥議題理性討論,近日議題演變凸顯社會大眾對農藥議題資訊確實不足,往後將持續強化對社會大眾的農藥風險溝通。
農委會今(30)日於所屬藥物毒物試驗所向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成員介紹我國農藥試驗研究與檢驗相關業務,同時也利用會內辦理公民團體座談時討論農藥殘留標準議題。針對在野黨指控放寬標準與圖利廠商,副主委陳吉仲回應,農委會與衛福部食藥署依據法定分工執行農藥殘留標準審查已經三、四十年,此次氟派瑞申請案在流程上與過去案件沒有不同,所謂川普政府貿易壓力等更是莫須有的牽扯。
農委會指出,政府積極推動安全、對環境友善的農業是既定政策方向,然而在慣行農法產品仍佔大宗的現階段,完全不核准新農藥上市是不負責任的作法,農民在第一線生產,要面對台灣高溫多濕、多病蟲害的自然環境,亟需安全有效的農藥供其選擇運用。隨著藥品研發的進步,如果能讓毒性更低、藥效更好且價格合理的新藥進入市場,逐步取代一些已有抗藥性的老藥品,對農友來講,才是真正有幫助。對於國民黨說這是「新毒換舊毒」,農委會認為,這根本是對農友的需求完全不理解。
在今日公民團體會議中,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曾德賜以氟派瑞為例說明,國內茶葉栽培上既有登記的藥劑殺菌劑約20種,殺蟲劑約48種。這些藥劑毒性多數較氟派瑞高。可用於赤葉枯病防治之藥劑,以影響固醇類生合成的藥劑8種最多,其次就是影響微管蛋白組合的細胞分裂抑制劑有3種,這些已用了三、四十年(固醇生合成抑制藥劑)甚至五、六十年的老藥,不但單位面積用量大(每公頃3至500克以上),多數相較於氟派瑞對人毒性較強,且因為抗藥性問題,農民每年必須多次用藥,這也是我們國內農藥單位面積用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氟派瑞由於毒性低、作用新穎無抗藥性問題,對赤葉枯病藥效佳,且單位面積用量每公頃只須100克,每一生長季節頂多只需2次甚至1次用藥就足夠,有助於減少老藥的大量使用,對食安、對環境生態是有助益的。曾教授也說,國人之所以談到農藥就反應激烈,跟長久以來農藥應用專業無法落實有關,這也顯示植物醫師制度的建立確有急迫性,如能藉助植物醫師的專業,讓每年農藥用量減少一半以上,那才是我們大家所期待的。
有關公民團體建議未來新藥申請在前期就開放民間參與,農委會表示林聰賢主委已做政策指示,後續落實細節將再進一步規劃,後續更將透過多種管道,提供民眾更充分的資訊,強化農藥風險溝通。
改善農業缺工,農委會成立臺中、高雄、屏東農業專業技術團 人力招募、培訓、媒合、農事服務一條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紓緩農業季節性缺工情形,拓增新勞動力,分別在臺中、高雄、屏東3市縣試辦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團,招募團員經過2星期一連串密集式的農業專業訓練及考試後,共計擇優錄取90名,並自4月5日開始正式由臺中市石岡區、高雄市大樹區及屏東縣南州地區等3家農會派工至有需要的農場,協助改善高技術、高經濟價值產業之季節性缺工問題,歡迎在臺中市、高雄市及屏東縣附近有農業缺工的果樹農場向臺中市石岡區農會(04-25721246)、高雄市大樹區農會(07-656101)及屏東縣南州地區農會(08-8641396)洽詢,申請派遣這些準農業師傅前往服務。
青年從農,臺灣希望
農委會表示,為改善農業的勞動條件,該會於今年規劃改善農業季節性缺工2.0措施中,首次試辦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團,提供團員農業的技術性訓練外,並媒合至季節性缺工的農場服務;團員除領到農場給付的工作酬勞外,該會另外還提供錄取者勞健保補助、每月最高8,800元的獎勵金、務農基金1萬元及交通津貼等獎勵措施,以吸引有志從農的青年加入農業生產行列。未來將視本年試辦成效,規劃投入更多新進人力,以擴大到其他主要農業市縣改善農業缺工現象。
建立新農業典範,打造富裕農村新願景
農委會指出,為改善農業缺工問題,分別於臺中、高雄、屏東三區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團,於本(106)年2月接受報名,報名人數高達516名(臺中團129人、高雄團185人、屏東團202人),經體能測試後,錄取120位提供為期2週密集式的農業專業技術訓練,訓練內容包括水果嫁接、整枝、套袋、疏花、施肥、採收等專業技術性農事工作,經筆試及實務考試,擇優錄取90位合格者,運用所學技術,進入農場工作,希望協助改善高接梨、葡萄、蓮霧、芒果及棗子等高技術、高經濟價值作物之缺工問題;並將於4月5日由臺中市石岡區、高雄市大樹區及屏東縣南州地區農會擔任調派單位,調派這90名準農業師傅至各缺工農場工作,於工作期間累積技術經驗再經過考核後,將成為農業技術師傅,傳承農業技術不斷層,更有助農場擴大生產面積,提高生產收益。
參加臺中團的黃姓學員表示,參加本次農業專業技術團的培訓,訓練課程充實而豐富,通過農改場的農業專業訓練結訓的學員,可以讓農場主放心將農場的工作交給他們;屏東團的鍾姓學員更表示,曾經到澳洲打工度假,那段打工經驗讓他種下對農業好奇的種子,農業技術訓練提供農業知識的成長,一步一腳印的累積心中踏實感,讓他期許自己未來成為一位專業且熱情的農業師傅;另一位曾經當過廚師的高雄團陳姓學員說,感謝農委會提供計畫,改善農業缺工,也對這一次辦理農業改良場老師的教導感激不已,讓他們可以將農業技術傳承下去,更希望未來可將農業與餐飲結合,提昇農業核心價值。
農委會強調,成立農業技術團的目的主要在改善農業季節性、技術性的缺工問題,藉由吸引對農事工作有興趣之國人,進入農業專業領域,實際投入農場工作,累積專業技術經驗,成為農業生力軍,為農業注入新血,活化農村勞動力。
中央地方齊防災 保衛家園作伙來
因應汛期到來,南投分局為強化內部同仁防災業務執行,提升分局與縣市鄉鎮公所土石流防災緊急應變能力,特於106年3月30日、3月31日及4月7日舉辦土石流緊急應變小組開設作業流程暨防災緊急通訊教育訓練,透過各領域專家分享防災經驗、專業知識及實務操作,以達防災業務縱橫向溝通交流,提升防災應變能力。
本活動邀請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中心分享土石流防災業務整備要領與應變作為,並透過實機操作防災應變系統、衛星暨微波通訊設備系統,模擬應變時期之各項作業流程;為讓應變同仁在災害應變期間能有判讀氣象資訊之專業能力,特邀請中央氣象局進行氣象資料分析與判讀之分享。針對地方政府防災能力之提升,本次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進行災害潛勢地圖及災害事件簿之分享,提供各單位更多元之防災資訊蒐集管道;另邀請新北市政府災害防救辦公室,分享中央與地方單位於防災應變期間之流程與實務經驗交流,增加中央與地方之防災應變效率。
本次教育訓練主要係為串聯中央與地方防災業務資訊,達到縱橫向溝通、資訊共享之目標,藉由中央與地方齊心投入防災整備工作,一同保衛家園、守護全民安全!
選對材料,聰明減碳
大家都知道,森林會吸收二氧化碳,而木材則固定由二氧化碳轉化的有機碳,所以多使用木材製品取代金屬、塑膠,就能對二氧化碳減量做出貢獻。但是,林業試驗所研究木材流向與碳足跡卻發現,如果消費者選用的是進口的木材,反而排放更多二氧化碳!
所謂林產品的碳足跡,是指從樹木栽植、伐採、運輸及加工至廢棄物處理等一系列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和。木材及林產品受航運距離及船型所影響,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差異極大,以航程來看,從亞洲各國進口木材的平均距離約為2,400公里;非洲約為17,200公里;中美洲約為18,200公里;歐洲約為18,500公里。船型以散裝船與貨櫃船為主,前者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轉換係數為3.49 g每公噸公里、後者則高達15.92 g每公噸公里。臺灣實木產品主要進口國家依序為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泰國、中國大陸及印尼等。澳大利亞進口量雖佔第2名,但航程較亞洲地區多出2倍以上,總碳排放超越進口排名第1的馬來西亞。林試所指出,實木產品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產品生命週期的3.4~18%。若能多使用國產材,有益於減少運輸過程產生的碳足跡。
圖1.國產材能促進林地循環利用,又可減少碳足跡
自2005至2014年間,臺灣林產品每年進口實木產品約5百萬立方公尺,而國內木材年產量平均不及5萬立方公尺,自給率低於1%。過度仰賴進口,無形中排放更多二氧化碳。根據該所的計算顯示,臺灣進口的實木產品於航運過程之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平均為37.6萬公噸,約需要960個大安森林公園的樹木才能吸收!目前全球都在倡議在地消費的概念,即為減少產品的碳足跡。日本為解決進口農產品增加與農業經營者高齡化,提出地產地銷,以增加糧食自給率與活化國產食材,也助於增加在地生產者所得,縮短運輸距離。在林業方面,日本也提出「森林整備加速化。林業再生基金事業」,多方鼓勵國產材生產,預計每年要由森林碳匯中移除1,300萬噸的碳,以因應京都議定書對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要求。
圖2.日本政府大力鼓勵國產材利用,有完善的產銷鏈
林業試驗所黃裕星所長說,臺灣對森林採取極端保育的策略,但是大量進口木材及林產品,也在國際林產品市場上造成間接鼓勵非法伐木的不良印象。近年來,林試所對林產業振興投入相當大的研究能量,陸續輔導多家民間業者取得國際FSC森林經營認證;未來不但要健全臺灣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提高木材自給率、改善山村經濟,也須善盡地球村的國際責任。希望大家在選購林產品時,多留意木材來源,如果能選購國產材製品,不僅能鼓勵在地生產者強化人工林的更新速率,更是支持環保、節能、減緩氣候變遷的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