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懷疑,誰都會跟書本有一段刻骨銘心……─皇冠讀樂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September 29,2010搶先讀樂‧《別想擺脫書》
尚-克洛德‧卡里耶爾(以下簡稱卡里耶爾):二○○八年的達沃斯高峰會[1],談到了未來十五年將對人類造成衝擊的一些現象,一位未來學家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說,只要記得四個原則就行了,他似乎對這說法很有自信。第一是原油價格每桶五百美元。第二個跟水有關,水將會變成交易的商品,和石油沒有兩樣。我們會在期貨交易所看到水的報價。第三個預測是關於非洲的,非洲肯定會在未來數十年成回經濟強權,這是我們都樂見的。
第四個現象,根據這位專業預言家的說法,是書的消失。
所以,問題的重點在於,如果書永遠煙消雲散了,如果書真的消失了,是不是對人類的影響也跟可預見的水資源短缺,或者,跟石油價格高不可攀一樣嚴重?
安伯托‧艾可(以下簡稱艾可):書會不會因為網路的出現而消失?我在應該談這個題目的時候──也就是說,在這個問題看似合情合理的時候──寫過一些東西。後來,每次有人要我發表意見,我也只能把同一篇文字再重寫一次。沒有人發現這件事,首先是因為沒有什麼是比已經發表過的東西更新的;其次是因為輿論(或者至少是因為記者們)總是有這種固定的想法,認為書即將消失(或者是這些記者認為他們的讀者有這種固定的想法),於是大家都堅持不懈地提出同樣的問題。
其實這種事實在沒什麼好說的。有了網路,我們就回到了字母的年代。或許我們真的以為進入了圖像的文明,但是電腦卻帶領我們再次進入了古騰堡的星系,大家都被迫閱讀。要閱讀,就要有個載體。這個載體不可能只是電腦。花兩個小時在你的電腦上讀一本小說,你的眼睛會變成網球。我在家裡有寶麗來(Polaroïd)眼鏡可以保護眼睛,讓我在螢幕上連續閱讀時不受傷害。除此之外,電腦也需要電力的存在,而且不能躺在浴缸裡讀,也不能躺在床上讀。所以書看起來是一個比較有彈性的工具。
兩個選一個:要嘛書會繼續是閱讀的載體,要嘛會出現一個什麼東西,它會像書一樣擁有某些長久以來,甚至打從印刷術發明之前,都不曾改變的特質。五百多年來,圍繞著書這個東西而生的種種變體並沒有改變書的功能,也沒有改變書的句法。書就跟湯匙、鎚子、輪子或剪刀一樣,一旦發明了這些東西,就想不出更好的了。你不能做出一根比湯匙更好的湯匙。譬如有些設計師試圖改良葡萄酒的開瓶器,他們的成功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都不能用。菲利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嘗試過要在檸檬榨汁器這方面有些創新,可是他的作品(為了維護某種美學上的純粹)會讓檸檬籽留在果汁裡。書已經通過了考驗,在同樣的用途上,我們看不出要怎麼做才能做出比書更好的東西。或許書的組成要素會有所演變,或許那些書頁不再是紙做的。可是書終究會是書。
卡里耶爾:最新版的電子書已經可以直接和印刷書競爭了。「Reader」閱讀器已經有一百六十個作品了。
艾可:很清楚的,一場正在進行的審判的兩萬五千份相關文件如果存在一本電子書裡,法官就可以輕輕鬆鬆地把這些文件帶回家。在很多領域,電子書都帶來使用上非常大的方便。我只是繼續問自己,如果有最符合閱讀需求的科技,那麼在電子書上讀《戰爭與和平》會不會是非常好的事?我們等著看吧。總之,將來我們已經不能紙漿上讀托爾斯泰和那些書了,理由很簡單,書已經開始在我們的圖書館裡腐壞了。五○年代伽里瑪出版社(Gallimard)和弗杭出版社(Vrin)的書大部分都看不到了。在我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吉爾森(Gilson)的《中世紀哲學》(La Philosophie au Moyen Age)讓我獲益匪淺,今天我甚至沒辦法把這本書捧在手上了。那些書頁都碎了,實實在在地碎了。我也可以再買一本新版的,可是我喜歡的是那本舊的,上頭有我所有的眉批,是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筆留下的,記錄了我不同時期翻閱這本書的歷史。
別懷疑,誰都會跟書本有一段刻骨銘心……
文◎Liz
自從搬家之後,最讓自己開心的就是擁有了一大排手工訂做的書架,厚實的層板加上45公分一格的設計,再也不會出現書架層板「日漸彎曲」的可怕現象了,相信這也是很多愛書人相同的痛處。不過在書籍上架的時候,又出現一個新問題:「哪些書要放在一起呢?」「該如何決定書櫃的排列秩序呢?」「哪些書應該遭到殘忍的回收處份?」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則,但是愛書人的腦袋可不同於常人,書櫃反映的也不只是一個人的喜好,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艾可的意見:我們在書堆裡書獲得紙張單純的香氣滋養,以讓自己定心安神。而一個書櫃就像是一群活生生的朋友,孤單沮喪時總能在它們身上得到溫暖。而更多的時候,讓別人參觀自己的書櫃,就像某種坦誠相見般會讓人有點忐忑。
而任誰都會有幾本難以或忘的書,隨著時間的推演,有些書沉澱成為養分,有些書則留下美好的回憶,我們多少都嘗受過遇上新書的甜美滋味或是苦讀教科書的過往,不過我們並未去深究一本書對人生的啟發或是刻鑿的痕跡,藉由《別想擺脫書》,文壇大師艾可於是和影壇大師卡里耶爾的跨界閱讀交流,而他們兩位作為愛書人、收藏家和研究者的獨到觀點,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書的關係。
卡里耶爾作為影壇大師,對於載體的朝生暮死很有體會,畢竟電影界的演變更能看出這一點,從古早的盤帶進化到光碟儲存,卡里耶爾笑說每隔幾年他都得重新購買設備,而不斷更新的強大儲存載體,不過是為了保存文化。文壇大師艾可則笑說如果家中發生火災,他可能會拔下那個250G容量的外接硬碟或是搶救幾本珍藏書,畢竟這電腦裡儲存的可是他30年的研究心血啊……
不論是書寫、還是閱讀,在《別想擺脫書》中,兩位大師藉由漫談,討論了許多愛書人關心的議題,電子書會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嗎?紙本書的未來將會如何呢?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書,隔了幾個世代之後還有重新出頭的機會嗎?有了網路上天下地豐富的資料之後,還需要看書嗎?當人死了之後,那些心愛的藏書又該何去何從呢?
閱讀《別想擺脫書》就像一場愛書人的盛宴,材料豐富多樣,兩位大師亦莊亦諧、上天下地的對談,機鋒處處又不時令人莞爾,也勾起不少和書本之間的刻骨銘心記憶,就像傅月庵先生的導讀所說:「緣起緣滅,書聚書散,這是書的命運,沒什麼好說的。但不管怎麼散,總也有一、二本是一路相隨,最後才分手道別的。這種書不多,需得智慧滿溢,耐讀耐思索才行。讀者諸君手邊若還沒有,容我提醒,你正要看的這本即是,千萬不要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