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貫徹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農場夢 是垃圾? 是資源?
文/施朝祥
每周二、四、六早上八點二十分是倒垃圾的時間。早在八點前,就有幾戶鄰居把家中的垃圾拿出來,在收垃圾的定點──合安宮前,鄰居們三三二二地聊起天,等待垃圾車的來到。
我也把家中的垃圾拿出來,等待垃圾車的來臨,隨著垃圾車的音樂聲若大若小的傳來,心中有一份踏實的感受,就快可以倒垃圾了!
我和鄰居們還沒有很熟,沒有和大家打招乎,但在隱約的眼角中,總會偷偷地互相瞄一下,我則特別注意了,鄰居都丟些什麼垃圾?
除了一般常見的塑膠袋等垃圾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廚餘、菜葉、果皮等可以回收的物資。雖然垃圾車也有專門回收廚餘的桶子,但是真是使用的情況似乎沒有很踴躍──浮現出一種只有道德勸說的無力感。
看到這樣的情況,一種難以接受的情緒浮上心頭。廚餘、菜葉、果皮等怎麼可以進垃圾車呢?
剛到這邊時,已作過一些資源調查,尤其是廚餘的回收,大宗的廚餘如餐飲店、機關等都有專門的回收管道,一般是由附近的養豬戶收走,也有一些是農民自行拿到田中當作有機肥料。
具有經濟規模的廚餘,都不成為問題,但是隱藏在許許多多家戶中的廚餘、菜葉、果皮等,則很難成為關注的焦點,很容易被當成垃圾來處理,隨著垃圾車流進焚化爐。
那麼要如何使用這些資源呢?一種不太具有經濟價值,在運送過程中浪費很多能源,並不斷侵蝕焚化爐的資源。
這些資源要如何順利地回到土地中,如果可以在回到土地前,還有其它的直接利用形式,將會是件完美地事。
幾經考量,決定用雞蛋來回收這些資源。
雞,被我定義為史上最強大的廚餘處理器。
20140306 于后里
如何貫徹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作者:李俊憲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不止是基於食物里程之生態原則,也不止是將在地農(畜牧、養殖、漁)產品單向銷予在地消費者,事實上,若維持著「慣行農法、單一作物種植、市場化小農、消費主義之消費者」之體制,不可能實現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在地消費,胃納不了市場化小農分別單一作物種植,並在同一產期之產量,故勢必須銷至都會地區,勢必臣服於農業資本主義體制,勢必免除不了中間盤剝。
要徹底實現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一.須依在地人口對食物之多樣化需求、營養需求,進行全縣之計劃性生產,維持著市場化小農,不可能全縣計劃性生產,唯有生產合作化,並不斷擴大生產合作化之面積與參與範圍,才能進行計劃性生產。
二.要符合最小食物里程原則,就須分區分鄉鎮市進行計劃性、多樣化生產,而多樣化生產則正是農業永續、友善土地農法所要求。
三. 長期組織、教育原子化之消費者,變革為支持綠色集體農業之公民共同體,不再以價格、賣相、口味、自身健康為個人消費之決定因素,而是為了支持『在地生產在 地消費=有機化生產=合作化生產=計劃化生產=擴增農業人口=發展在地經濟=縮少城市人口並致區域均衡發展』而政治性購買。
當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實現,食物從產地到餐桌,是走直線距離,而不再走曲折往返之市場路徑。
當城鄉人口差距不斷減小,城鄉之政治/經濟/文化權力與影響力也趨於相對均衡,嚴格意義實質意義之多元化社會空間與土壤,方於焉奠基。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如果您支持我們的刊物,我們感謝也歡迎您定期小額捐款
戶名:台灣新社會協進會
郵政劃撥帳號:224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