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為何被盤剝(三) 農民與盤商,我們缺誰不可?─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小農為何被盤剝(三) 農民與盤商,我們缺誰不可?
小農為何被盤剝(三)
農民與盤商,我們缺誰不可?
在這麼一個不管是體制結構或意識形態上,幾乎可稱作全面滅農的年代,我們一方面無視於農業生產者的嚴重減員,一方面又不敢想像沒有盤商的日子,似乎沒有農民不要緊,只要有盤商存在,我們還是可以每天吃到農產品似的?本報試圖進行分析以拆穿長期不證自明的謊言:
(一)農業生產之「不可替代性」,是農民而非盤商:
農民作為農業的生產勞動力,沒有農民,就沒有農產品,才是不證自明的硬道理,且農民長期所累積的經驗與技術能力,實具「不可替代性」;反觀盤商僅擔負運輸功能,可替代性極高,縱使沒有盤商,消費終端仍有管道獲取糧食。
(二)滿足社會之公共需求者,是農民而非盤商:
「民以食為天」,然則,糧食不只滿足生理需求,假設糧食缺乏,則社會、政治、經濟必然動盪不安,要滿足社會公共需求,農民之重要性昭昭然;盤商之職能並非無可取代,且就盤商之危害層面而言,除了對農民的經濟收益進行高度剝削,面對突來的天災人禍等動亂,盤商之間還有協議聯合漲價之權,打亂社會秩序。
(三)天災/人禍/風險承擔者,是農民而非盤商:
農民除了必須直接面對不可知的天災、人禍外,市場的不可預測性,也致使農民對於一切風險損失,必須概括承受;盤商則可透過挑貨權、議價權、定價權、不採購權,使自己面對市場時達到利潤最大化、風險最低化。若論農民收益與盤商利潤之不對等,連基本之公平正義都稱不上。
(四)經濟果實、社會地位之收割者,是盤商而非農民:
農民生產作物,經濟果實由其創造;人不可一日無農,農民之社會地位無可比擬。但在現實上,農民被視作可被輕鄙之職業身分,農業被視作可任由消滅的產業;相反的,盤商僅擔負運輸功能,卻豪奪了絕多數利潤,運輸功能的可替代性高,卻被認為非其莫可,社會地位看似比農民來得高?
現行的體制結構與意識形態多「重商輕農」,若持續放任此扭曲狀態不休,則農業涉乎生態層面的保水防洪功能,涉乎國家安定的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將全數被犧牲殆盡。